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胤礽摸摸鼻子,那件事儿在现在看来,确实是他有点儿理亏莽撞。“儿臣找个时间和郭洛玛麽解释一下,让她老人家安心。”
在康熙皇帝那“算你小子还有良心”的眼神中,父子俩到了灵堂。小太子让宫人们都退下,然后看着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的梓宫,和康熙皇帝建议道:“皇阿玛,等大哥和弟弟们长大了,能不能,不要给他们安排什么教导宫女,也不要都先给指一个侧福晋?”
“等他们的嫡福晋过门三年后,看看他们都是个什么情况,过得好不好再做安排。如何?儿臣知道我们满人以前是多妻制多妾制,可是现在既然要改成一妻多妾制,就索性改的彻底点儿。”
嫡福晋进门的时候,侧福晋跪迎。这真的是一个让后人每每读之,都觉得很是无法理解的奇葩规矩。
“行。皇阿玛就答应你,还有吗?接着说。”康熙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当然知道一个男人对于他们的第一个女人的难忘欢喜之处。既然太子有心让他的兄弟们以后夫妻关系更和顺亲近,他也就随着他好了,一点儿小事而已。
不过臭小子敢换着花样儿说他这个皇阿玛贪花好色,不尊重嫡妻正室,真是胆子肥了。
除了太子,是因为没有亲额娘给操心这些事儿,他作为皇阿玛,更是不放心其他妃嫔给太子安排的女孩子,才会想着将来亲自给太子指人罢了。
至于其他的这些儿子纳不纳侍妾格格,自有他们的额娘操心,哪轮得到他这个皇上去管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儿?
敏感的意识到自家皇阿玛已经眼冒凶光,一副“你就尽情的说吧,皇阿玛都答应你。但是皇阿玛都记在了小账本上,咱们父子秋后算账”的模样,胤礽不免的有点儿发憷。
可是既然他已经为将来的大哥和弟弟们讨到了婚前婚后的优待,当然也不能落下自己的亲姐姐亲妹妹们。
“还有,皇家公主出嫁前的那个“试婚格格”的规矩,儿臣很是不能理解。难道试婚格格试验下来,发现驸马不合格,公主出嫁的婚礼就真的可以取消了吗?” 而且不管结果如何,那个作为试婚格格的女孩子,都会很冤枉,一辈子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这种情况皇阿玛还没遇到过。既然你觉得这个“试婚格格”的规矩,是委屈了你的姐姐妹妹们,那给取消就好。” 不管皇家公主下嫁到哪一家,那也是关乎国事,怎么可能轻易的就取消掉婚礼?
看着太子还是欲言又止的模样,康熙皇帝就来气,“别吞吞吐吐的,有话就说。”
小太子闭了闭眼,给自己鼓鼓勇气,“皇阿玛,您不要生气。儿臣只是在今天这种情景下,心里有点儿感慨。”
“能不能在康熙五十五年后,停止扩充后宫?”
···
“咳咳”,康熙皇帝猛地咳嗦起来,如果这不是在两位皇后的梓宫前,他非得一脚踹过去不可。
刚刚说他这个皇阿玛在大婚前就有很多女子伺候,委屈了他的皇母仁孝皇后。现在又说他将来是个“老不羞”,都过了花甲之年了,居然还扩充后宫。臭小子真是,太可气了。
看康熙皇帝气得直咳嗦,眼睛都有点红了,小太子赶紧的上前给自家皇阿玛拍背顺气,嘴上飞快的解释道:“康熙五十五年会有最后一位弟弟出生。”
这下康熙皇帝不咳嗦也不生气了,花甲之年后还能有儿子出生这个消息,让他瞬间通体舒畅,心气顺了。拍了拍小太子的小肩膀,“行,皇阿玛答应你。” 反正那个时候宫里给他添妃嫔答应,也不过是礼节性的顾着他的面子罢了。
“儿臣谢皇阿玛。皇阿玛您英明神武。”
下午两个时辰的哭灵仪式过后,胤礽就直接呆在了巩华城,守了一夜灵。
第二天上午,康熙皇帝率领着小太子和群臣,把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的灵位安放在了奉先殿。当然,在此之前,康熙皇帝还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世祖皇帝以及他们的三位皇后的灵位也都移到了奉先殿。
至此,算是确定了下来。延续前朝旧制,奉先殿也成为大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
每逢有各位先祖皇帝皇后的忌辰或者是元宵、清明,中元这些节日的时候,都在奉先殿的后殿给祖宗们的灵位上香行礼。皇家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比如上徽号、册立、册封这些,也都会来后殿上个香,和老祖宗们说一声。
二月十九这一天上午,送两位皇后娘娘的梓宫正式下葬景陵地宫的仪式正式开始。胤礽又率领着满汉文武大臣,每天都跟着做大大小小的路祭仪式。
一直到三月初六这天,两位皇后的梓宫到达了遵化昌瑞山脚下,康熙皇帝的帝陵,景陵所在地孝陵陵区,那个已经埋葬了世祖皇帝和他的后妃们的地方。被停放在了陵区的宫殿区的陵寝门,准备明天就安葬于景陵地宫上的享殿。
四面环山,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都美丽如画的孝陵陵区,是当年的世祖皇帝根据古华夏的传统风水学思想选定的,四周山脉的形状走势本身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象。
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背后靠着的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正面的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
另有一座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坐落在陵区的正面,背后两座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
整个陵区的正南方向还有烟炖,水口两座山对峙着,形成了宽度仅有十五丈的一个小小的谷口,也就是俗称的龙门口,形如阙门,扼守隘口;四周又有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
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辽阔坦荡,雍容不迫,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确实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皇家风水宝地。
当然,这座从大清入关以后第一任皇帝世祖皇帝时期开始兴建,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皇陵规制的孝陵陵区,格局和建筑布局也都严格地遵循着“天,地,人合一”这一思想,即“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这一原则。
既是“遵照典礼之规制”,又是“配合山川之胜势”。把“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华夏风水学审美思想贯穿在每一座陵寝建筑中,又将环绕在它周围的三座大山也都纳入了整个陵区的视线范围,作为整个皇家陵墓的陪衬和背景。
而在康熙十三年也就是仁孝皇后去世后,才开始破土动工筹建的景陵,恰恰坐落在世祖皇帝的孝陵左侧,有着长者为尊,儿孙陪侍一侧的意思。在它的旁边,就是埋葬康熙皇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妃嫔们严守着上下尊卑的规矩,死后也如生前一样伺候她们的主子们。
阳春三月的傍晚,留在马兰河驿站的康熙皇帝,让宫人们和侍卫们都远远的跟在后头,自己带着小太子和阿茹娜格格,慢慢的走在去陵区的神路桥上。
看着面前这些恢宏、壮观、精美的建筑群,小太子心里想的是,这座被后世称为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清东陵的所有历史资料。
阿茹娜格格的眼里却是二百年后的烽火硝烟,景陵大火,地宫被盗,康熙皇帝和三位皇后的尸骨破碎不堪,散落在地的画面。
但是两个人的眼睛里同时涌上来的,却是同一种复杂,心酸和无奈。
这个世界上哪有万年不变的政权?又哪有真的能护佑子孙万代的“风水宝地”?就算有,岂不闻“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千古大道理?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尽管说来,朕都受的住。” 四书五经,圣贤心学无一不融会贯通的康熙皇帝,怎么会想不到一个败落的王朝的皇家陵墓,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史书上的例子一个一个的,比比皆是。
胤礽低头想了想,首先开口:“皇阿玛,儿臣如果说,不需要给皇母和孝昭皇后陪葬那些金银珠宝,陶瓷玉器,您会不会很生气?”
“很生气。”
“如果儿臣说火葬,天葬,或者海葬更好,您想要踹儿臣几脚?”
沉默片刻,康熙皇帝却只是自嘲的扯了扯嘴角。
他岂能不明白太子的心意。不外乎在原来的历史上,他和世祖皇帝的陵墓会随着大清的败亡,被盗墓贼或者当权者搜刮一空。而他和他的后妃们不光是死后不得安息,甚至是还会尸骨无存。
转头看到阿茹娜小格格一脸的悲戚,眼睛里已经挂满了泪水,康熙皇帝不禁的心头大痛。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真是说的一点儿没错。
“朕也知道,可是朕,实在是下不了火葬的决定。” 闷闷的说完这句话,康熙皇帝也红了眼眶。
小太子皱了皱眉,觉得以皇阿玛受到的儒家圣贤的文化思想影响,确实是很难下这个决定。
不忍心看疼爱自己的皇阿玛这么为难自己,于是胤礽就坦然的自荐道:“皇阿玛请安心,您想怎么厚葬皇母和孝昭皇后就怎么厚葬。等您百年后,儿臣都会给您安排的妥妥当当,您尽管放心。”
既然皇阿玛不能下这个决定,那么等皇阿玛百年后,他作为给皇阿玛送葬的儿子,来做这些事情不就好了。
···
突然被“百年后”,突然要被火葬甚至海葬或者天葬的康熙皇帝,默默的咽下身为太子的可怜的皇阿玛的一口老血。
他看着太子一脸认真保证的诚挚模样,和阿茹娜格格对视一眼,又默默的各自移开视线。
有这么个视生死如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又理所当然的认为,人死后躯体归于天地自然才是正理的太子殿下,他们能怎么办?
当然,阿茹娜格格虽然上辈子也是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育,颇为认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尊敬父祖,不可轻慢”的这些思想。但是她毕竟也是经历奇特,看过了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沧海变化,所以对于小太子的思想模式接受度还很高。
“人死如灯灭”,可不就是一了百了吗?所有的死后哀荣,不过都是生者的仪式罢了。
但是康熙皇帝却是着实的被小太子这句话给噎的不行。
此刻他是什么悲痛伤怀都跑的没影了,胸口上下起伏着,深呼吸,终于是压下了已经到了喉咙口的咆哮和悲愤。从牙齿缝里挤出来一句,“那皇阿玛就把自己和皇后们的身后事都交托给胤礽了。”
第76章 电
···
胤礽默默的低了头不敢再言语。他好像; 又说错话了?
“低着头做什么?刚刚说要把百年后的皇阿玛天葬还有那什么海葬的时候,不是挺坦然安定; 理直气壮的吗?”
康熙皇帝一边对太子“凶”着话,一边觉得自己是更伤心憋屈了。
你说将来给他这个皇阿玛举行火葬仪式也就罢了; 知道了这么多“历史上的事情”后,他也可以理解一些太子的意思。可是居然还有海葬和天葬?
一想到百年后他驾崩,躯体有可能会被太子给扔到大海里喂了大鲨鱼,或者是被扔到大沙漠里头,被野兽或者鹰雀一口一口的吃掉,再啄干净肉渣子,康熙皇帝就想提脚踹过去。
更气人的是他本人这还没说什么那?太子就自己先眼睛红红的; 一副好像马上要哭出来的模样,真是把他恼的牙根痒痒。
被自己最疼爱的太子的“冷漠无情”刺激的有点头晕糊涂的康熙皇帝,选择性的忘记了小太子“泪汪汪的红通通的双眼”都是那两枚药丸子的“功劳”。
胤礽只好抬头; 弱弱的喊了一声“皇阿玛”。
“喊皇阿玛也没用。皇阿玛都没说一个反对的字,就干脆的答应你了; 你倒是先委屈上了。”
摸了摸鼻子; 胤礽有点儿尴尬的开口; 慢慢的说明向康熙皇帝他的意思:“皇阿玛,满人的祖先女真人,本来就有火葬的风俗; 尤其在大金,大辽这两个时期特别盛行。”
“那个时候的女真贵族们把火葬看作为一种非常吉祥和高尚的葬法。平民老百姓也因为火葬省事放心,花费少; 都跟着实行火葬。”
“虽然当时的女真人一半是因为受到了汉家佛学的影响,认为火是“大善”和“光明”的象征。一半是因为他们经常迁徙,居无定所,既是不忍心抛下父母的尸骨,却又无法随身携带,才做出火葬这个无奈之举。”
“这段历史皇阿玛知道,不用你提醒。”
看康熙皇帝一副不听他说个道道来就不罢休的样子,胤礽无奈的接着解释,那两个大大的刺激了自家皇阿玛的,“天葬”和“海葬”的下葬方式。
“据儿臣看过的资料里面,女真人在火葬风行之前,更早的时期,曾经因为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流行过类似蒙古族或者藏族的天葬。”
“他们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灵魂是追求自由的,最终会回归于天地万物的行列。因此当时的女真人就把亲人的遗骸搬到荒野之中,既不在上面垒个土堆遮盖起来,也不在旁边种植个树木或者立个碑作为标志。”
“这种安葬亲人的方式,是与汉人的殡葬文化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葬之于野,不封不树”,的墓葬方式非常类似的。”
“至于海葬,儿臣记得《金史》卷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把亲人的躯体用“大善和光明”的火焰焚烧干净,骨灰不设棺木埋葬于地下,而是撒向大海或者附近的河流山川,回归天地。”
康熙皇帝冷哼一声。“哦,记得还挺清楚。可是皇阿玛不同意。”
胤礽低头沉默,不知道怎么让皇阿玛理解他的意思。
亡者的尸骨如何安葬,有什么区别吗?
在活着的时候把该做的事儿都给做好了,该享受的福气也都给享受了,没有任何遗憾伤心的离开人世才是正理。
可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皇阿玛,深信人死了灵魂还会存在,而且会变成鬼怪或者神灵保佑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所以一定要让父祖们“入土为安”,子孙们再定期的,或者在逢年过节的日子就来拜祭拜祭,烧烧纸钱,说一说家里的情况,让祖先们安心富裕的做个好鬼,尽快转世投个富贵胎。不要在死后还天天挂念着家里的子孙们,不得安心。
“斯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儒家观念影响到古华夏人们几千年,演变出来对于“鬼者”的埋葬、礼祭等各种繁文缛节。
尤其秦朝往后的各个朝代,统治者都是废除百家,独尊儒家。
不光是遵循儒家圣贤们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丧葬之礼明,则民孝矣。”等等大道理;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还把丧葬文化礼制和社会的伦理规范,以及政治规矩等等牢牢的结合在了一起。
上至真龙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开始特别的重视五服之内的亲人们的“身后事”。把华夏的殡葬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礼制。
生者和死者的之间的地位身份,荣华富贵等等,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赋予了葬礼仪式中的各种规矩礼仪,非同寻常的意义。
由此小太子又想到了,这次来给两位皇后娘娘举行送葬仪式之前,索额图大人偷偷找到他,告诉他的那件事儿。“皇阿玛,儿臣知道《大戴礼记?礼察》中记载的“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儿臣非常感谢皇阿玛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哥也一定明白,理解您。”
那件事情发生在上个月的十三日,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