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园似锦-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干爹来往于京城、府城和东山村之间,小草的首饰匣子,已经从一个变成了两个,而且有往第三个发展的趋势。没办法,她这个干爹,每次出远门首先想到给她这个干闺女带礼物。小姑娘喜欢什么?不就是首饰、衣料什么的吗?
  估计,京城、府城的首饰店,没有不认识房子镇房将军的了。几乎每隔月把两个月的,这个身如铁塔的壮汉,就会光临他们的银楼,吓走一波夫人小姐后,让他们把适合十来岁小姑娘的最新首饰,通通拿出来,连价格都不问就打包带走。他身后的俩副手成了专门付账的小厮……
  余海也是个宠女儿的,跟房子镇特有共同语言。幸好小草内里不真是十来岁的小丫头,否则非被她亲爹和干爹宠得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房子镇夫妇一听小草说搬他们家隔壁的院子里住,略一思索,也就同意了。山上的房子,冬天确实不适合孕妇住。尤其是下雪路滑,他们家闺女每天来给房夫人加餐,很不方便。就在昨天,闺女还滑了一跤,幸好穿得厚,没伤着。否则房夫人不自责死。
  他们在镇上也有房子,不过以搬到镇上,离闺女就远了,见闺女可就没那么方便了。要是赶上下大雪,几天都不能通马车,夫妻俩现在一天不见闺女都觉得像少了什么似的,更别说好几天见不着了。
  夫妻俩也不是矫情之人,不就是借住一冬余家的房子嘛!要是怕人说闲话的话,大不了对外说是他们租住的。相信只要房子镇一开口说租房子,就是租村长家的房子,他自己不住都得腾出来。
  说搬就搬!第二天,夫妻俩带着下人们,便住进了余家的西院。西院设计的是独门独院,东西厢房、厨房、储藏室一样不少。房子镇在东山村的仆从并不多,下人们住进了西厢房,东厢房留了一间给他的两个副手。
  李力和武云偶尔也会挑着下午过来向他汇报港口的一些事宜。为什么挑着下午来呢?不就想蹭顿晚饭和次日的早饭吗?房子镇夫妇以及房家的下人们,都习惯了这俩留宿,所以搬家了也没忘记他们。
  冬日的乡村是清闲的,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在家猫冬。冬天码头上的生意也清淡了许多,短工都遣散回家了,长工(也就是正式工)也能轮流休息,每个月能有十天有活的就不错了!
  余家人冬天的时候喜欢挤在一张炕上,今冬也是如此。并不是为了省柴火,东西间的炕也烧着呢,为什么不住人呢?因为小草让老爹弄了二十多个木箱子,在炕上一溜儿摆得满满的。箱子里装了搬箱土,撒上一些蔬菜的种子,例如小青菜、生菜、油麦菜、蒜苗、韭菜等等……不错,这正是小草在折腾反季蔬菜呢!
  余家的炕都临窗,窗子是玻璃窗,因此炕上养殖蔬菜并不缺少阳光。温度够了,阳光也算充足,再加上小草时不时给浇些稀释的灵石水,那些反季蔬菜涨势良好。整个冬天,别家变成小白兔白菜萝卜的啃着,余家却从来不缺少绿叶菜。
  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孕妇房夫人,更是啥蔬菜都先紧着她,往年觉得难熬的冬天,今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当正月刚刚过完,地里的冻土还没怎么融化,余家上下就忙着编起草苫子来。去年蔬菜能卖个好价,最大的原因是比普通蔬菜提前一个多月上市。今年余家有了去年的经验,早早就把前院后院的地整了出来。
  今年的院子比去年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前院两院加起来少说也有三四亩,后院自然不用说也少不哪儿去。
  在春日还未怎么冒头的时候,小草家的菜种子已经撒到菜园里。像西红柿、黄瓜、辣椒之类的,也开始在东西厢房的炕上育种了。
  余家上下,包括放了寒假的小石头,每天的任务是上午阳光充足的时候,把草苫子一个一个的掀开,让刚刚萌发的蔬菜新芽,沐浴着春日的暖阳。待下午太阳偏西、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再一一把厚厚的草苫子给盖上。每到这时候,小草都遗憾这时代没有塑料薄膜,要不然她可以搞大棚蔬菜,比草苫子可好用多了!
  西院的菜地,几乎不用余家伸手。房夫人两个能干的大丫头,带着下人们把伺候菜地的活包揽了。珍珠和玲珑都是夏家的家生子,伺候人她们在行,却从来没有侍弄过菜地。不过,掀盖草苫子的活儿,还是干得挺顺手的。看到第一棵菜种萌发出小芽,两个丫头都能欣喜地跟自家夫人说个半晌。菜苗一天天长高,她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第二百二十三章 返航

  待到春暖之时,别人家的蔬菜还没有播种,而小草家的绿叶菜已经能够出售了。前院四亩地全都种上了生长期短的绿叶蔬菜。一般的绿叶蔬菜生长期在二十天到四十天不等,而小草家的蔬菜,在中间下过两场春雪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在二十天以内收获了。
  在万物刚刚复苏的初春,一院子绿油油鲜嫩嫩的蔬菜,让人看了都觉得舒服。怀孕八个多月,即将临盆的房夫人,每天扶着腰,撑着圆圆的肚子,在菜地里转悠一圈,即达到了锻炼的效果又因满眼的绿色而心情舒畅。
  余家每天上午,来采买蔬菜的马车络绎不绝,大多是镇上有头有脸的人家。去年这时候,珍馐楼蚝油烹制的绿叶菜,每道只是五两银子,狠狠地赚了一笔。姚家因为新鲜蔬菜,在镇上大大地长了脸。今年,有些人家事先打听出蔬菜的来源,早早地跟余家定下契约,生怕晚了自家订不到蔬菜落后于人。
  小草家的蔬菜长势良好,棵棵茁壮,嫩得能掐出水来。物依稀为贵,除了珍馐楼和姚家,价格按老主顾计算,和去年一样。今年的新客户,一律价格上涨三分之一。
  尽管余家的四亩蔬菜,亩产三千五百斤以上,可也供应不上镇上所有的需要。秉着先来先到的原则,余家选了前十家供应。好在每家每天采购的蔬菜不是很多,倒也能供得上。
  柳家大舅舅从卖西瓜得到启发,自己买了匹骡子打了架马车,每隔三五天就从妹夫家拉一车蔬菜,不辞辛苦地往府城送菜。他因为房将军的照顾,跟府城一家蔬果铺搭上线,运过去的蔬菜不需要他守着马车等客人了,只要运到那家蔬果铺,称了重量收了款,就能回来了。虽然比零售少赚些,不至于那么辛苦。
  柳沛不是那种占妹妹妹夫便宜的人,余家这边的价格争执了半天,终于达成了按珍馐楼的价格走。本来柳沛坚持按另外八家采买的价格算的,被余海给坚决驳回了。好在这么新鲜的绿叶蔬菜,在府城是独一份的,哪怕是批发给蔬果铺,价格也高上许多。柳沛跑一趟府城,至少能赚几十两银子呢!
  至于蔬菜的采摘,余家人齐上阵依然忙不过来,便花钱雇村里心细的媳妇姑娘帮忙,每天早上工作一两个时辰,工钱是二十文。二十文钱在往年,是一个壮年男性劳动力卖一天苦力的工钱。
  自从兴建港口和码头上生意的与日俱增,工钱才慢慢涨上去,成年劳动力一天有三十到五十不等的工钱。不过,那些都是卖苦力的血汗钱,哪有在余家轻巧地采摘蔬菜,只工作一两个时辰,钱来得痛快?
  村里凡是能够跟余家攀得上关系的,都来拉关系谈交情。来得人太多,余家只需要十来个人就足够了。到底都是东山村的姑娘媳妇,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可把柳氏给难为坏了,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小草深知自己娘亲的性格,便给她拾掇些礼物,让她回娘家过几天。自从嫁到余家,怕张氏不高兴,柳氏一次娘家都没回过。分家后,家里忙得脚后跟不着地,回家的机会也很少。借此机会,让娘在外婆家好好住上几天,联络联络母子感情。
  至于雇佣人这种得罪人的活,就交给干娘的两个大丫头吧。能够爬到当家主母贴身丫头的位置,两个丫头自然不简单,该细心的时候心细,干泼辣的时候也是忒厉害的主儿。再加上她们背后有将军和将军夫人做靠山,即使被拒绝了,那些媳妇姑娘也不敢说什么。
  两个丫头心里也是明镜的,她们先把所有来询问的人,都给登记在一个小册子中,按照关系的亲疏,挑选了十个过来,一一派人通知她们次日卯时按时到岗,迟到是要扣工钱的。其他人再来询问,两个丫头面色淡淡的,用一句“以后有其他的活儿,会首先考虑你”给打发了。
  来帮工的有拴柱媳妇、二狗媳妇、小草的两个堂婶(余溪余江的媳妇)、小草的堂姐(余溪的大闺女)、来赚零花钱的周珊瑚,以及其他几个跟余家关系比较密切的媳妇。这些人也知道珍珠玲珑是看着余家的面子,才选择了她们,干起活来尤为努力细致。
  本来都是村里干惯活的,采摘蔬菜这样的活儿根本难不住她们,每天一个多时辰就把两个时辰的活干完了。每根蔬菜都不沾半点泥土,还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才买蔬菜的人都夸她们干活利索!
  家里没什么活了,刚想清闲两天的小草,又被小莲请到码头帮忙了。小莲在码头的生意,现在越做越大了。春暖时节,经过了冬天淡季的码头,又渐渐变得忙碌起来。
  码头有干活的,也就有吃饭的。初春的天气一早一晚还比较凉,码头上凉粉的生意,自去年深秋就停掉了。小莲和大舅母光忙活面摊和卤菜的生意,就已经忙不过来了。
  面摊上的面条,不像老刘头那时候只清水白煮面一种了。小草把炸酱面、葱油面、榨菜肉丝面、打卤面的做法,一一教给小莲和大舅母。为了丰富面条的种类,还特地蒸了一批面条出来,做鸡蛋炒面和肉丝炒面。北方人的口味重,炒面虽然价格高一些,却意外地深受好评。
  小莲的卤菜,再不是费劲地一份一份分好再卖了,而是从家中带来老卤,用小草秘制的调料包,在现场卤制。砌好的炉子正好到小莲的腰部,炉子里是熊熊燃烧的炭火,炉子上滚滚的卤汁里,各种卤菜在里面沸腾。雪白的烟雾,在空气中升腾;浓浓的香味,止不住地往人鼻子里窜。要是顺风的话,那浓香,几乎把整个码头笼罩其中。
  来一碗素面,加上两文钱的卤菜,既解馋又饱腹。每到吃饭的点儿,余家的面摊都挤满了人,桌子坐不下了,有些人宁可蹲地上吃,也不到别家去。
  码头上其他卖吃食的,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余家赚钱。尤其是以前拒绝过小草姐妹俩在她家面摊旁卖卤菜的,生意清淡得都干不下去了。那家老板娘深深感到后悔,如果当初她不是做了一个错误决定,说不定排队等吃面的,就换成她们家了!
  这天,余小草又被小莲抓来当免费劳力。擀面、下面、切卤菜的“重活”都不让她干,她只负责给客人把做好的面端过去。即便这样,也把她忙得够呛。
  吃饭的高峰终于过去了,小草刚想坐下来休息,就听码头让突然人声鼎沸起来。咦?出了什么事了?码头上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陌生的人?难道是有人来砸场子?还是有人看上码头这块肥肉,想跟六哥分一杯羹?
  小草好奇地朝码头的方向凑了凑,发现出现在码头的那一波人,看起来不像是乌合之众,反倒像有组织有纪律的练家子。她不禁替六哥担心——这些家伙们,可不像是好对付的!
  六哥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他在这码头混了这么多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看到这阵势,面不改色地迎了上来,冲着头头模样的人拱了拱手,道:“敢问这位大人,来唐古码头所为何事?”
  那头头模样的人,虽身着便装,举手投足间却透出一种官威。他淡淡地看了六哥一眼,问道:“你就是这个码头的负责人?”
  “在下正是!不知大人是打算装船,还是卸货?请到我们事务所,登个记。在下会给大人优先安排!”六哥从来人身上并未感觉到恶意,便试探道。
  那位大人向六哥示意,带他来到一处相对僻静之地,压低了声音道:“我乃京中侍卫统领,奉皇上密旨,来迎接出海返航的小郡王。阳郡王已经事先传来消息说,他们这次有上百艘货船,都是从南洋西洋运回的珍贵物种。所以……你要提前做好安排!”
  阳郡王前年出海的排场,和引起的轰动,六哥就是想忘也忘不掉。时隔一年半,阳郡王这还没靠岸呢,排场可真不小啊。这个所谓的侍卫统领,带过来的侍卫少说也有五六十,看这架势是要把码头给封锁了似的。
  也对,据说当今皇上未登基前,就重视海外物种的引进,尤其是那些高产的粮食。番薯的引进,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大明百姓。当今皇上在金銮殿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朕登基的第一个十年目标,就是让大明百姓人人有饭吃,人人能吃饱!”
  这样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为了搜寻更多的高产粮食,授以年仅十五岁的阳郡王重任,远赴西洋。这次,阳郡王胜利归来,当今圣上自然重视。
  这单生意关系重大,一个闪失有可能小命不保。可要是做好了,在阳郡王面前露了脸,以后码头这块肥肉,别人要想咬上一口,也得掂量几分。港口没两年差不多就能建成,如果把整个港口都抓在手中,到时他六哥在唐古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富贵险中求,这生意,他接定了!!
  ——————
  努力存稿,争取七月份整月双更!!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又逢

  碧海蓝天,白云悠悠,几只海鸥在海面上时上时下地飞翔着。水天相接的地方,浩浩荡荡地驶来一支船队。领头的是一艘庞大的三层航船,设计古朴之中透出大气,巨大的船帆扬起,顺着风势破海而来。穿上一面绣着盘龙的明黄色旗帜,是当今皇帝御赐之物,见旗如见君,百官皆需跪拜。
  船头上,立着一位器宇轩昂的少年,身穿一件深紫色素面锦袍,腰间系着银色朱纹金缕带,一头鬓发如云,在海风的吹拂下,几根发丝调皮地贴在他的面颊上。一双凌冽明澈的双眸,迸射出迫人的寒光,让人不敢直视。挺拔的身形,如同一把即将出鞘的利剑。
  遥望着越来越近的唐古码头,朱俊阳冷硬的面部线条,略显柔和起来。终于回来了!他的首次远航,终于凯旋归来。这一年半的海上行程,给了他更多的历练和思索。
  虽然,一路上并不太平,经历过海盗的掠夺,风暴的袭击,不过在船队数千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平安回到了故土。他相信,这些难得的经历,将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塑造他更完善的人格,成就他未来的辉煌!
  十六岁的少年,略显稚嫩的脸上,双眸中却闪过成熟和睿智。同样是冷着一张俊脸,比起一年多前,他的身上平添了几分气势,一种令人折服的气概。
  “我朱俊阳……回来了!”少年轻叹一声,淡淡地吐出几个字。
  他身后的白面无须的老者,上前一步,用略显尖细的声音道:“阳郡王,此次下西洋还算顺利,成功带回了皇上所说的几种农作物的种子,就是不知道在咱们大明朝,能不能种出来。”
  朱俊阳用寒星般的眸子,眺望越来越近的陆地,本来急切的心情却越来越安宁。他缓缓地道:“那是户部的事了,与我何干?”
  刘福生大总管笑容满面,眼角的皱纹都挤出来了:“小郡王,难道您就不想把自己千辛万苦带回的种子,亲手种下去,看着它们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朱俊阳面色一寒,顿时一种逼人的压力,朝着刘福生涌来。饶是刘福生自诩大内第一高手,犹被照顾威势逼得冷汗连连。他连忙跪地赔罪道:“老奴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