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也加大了求生竞争的力度。
  战火一起,西林县需要临工的人家大为减少,仅有的一些短工位置自然很是抢手。现在不比以前,酬劳是粮食等实用物资的短工竞争相当大,没点关系的轻易接触不到,给钱的次之。无论是给粮食还是给钱,工钱都比以往要低,就算这样,也有的是人想争。
  外地人来了之后,这种竞争就更强了。那些有余钱的外地人,不一定会在西林县落户,其他人是想落户都难,这些人妥妥就是流民的后备,不把这少部分人安置妥当,估计西林县城很快又要出现乞丐了。
  虽然人数不多,季宣和却也有些头疼。之前安置乞丐之类,那是有西山庄子和季家工坊顶着,现在可没有第二个西山庄子,季家工坊也不可能在此时再次扩大。
  荒地是不少,季宣和并不打算再弄一个,西林县又不是季宣和的封地,这么弄下去,估计他头上的官帽就得摘一摘了。季宣和对官位没有锦朝本土人那么在乎,无故丢官却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锦朝如今战线绵延,当官是好是坏,季宣和自己也分不清楚,不过他知道,至少眼下是对他有利的。管理西林县的权力掌握在他手中,总比受制于人要好。
  县衙和巡检是两套系统,官职上来说,知县比巡检高上两级,权力也是知县大,但要像西林县这样,知县话语声完全盖过巡检的,倒也真不多见。西林县的巡检也是个妙人,权力被分薄了也没见他有什么动静,安安生生地带着底下人过自己的小日子,不跟季宣和起冲突,也不奉承巴结,只要不动他的官位,他就一点脾气也没有。
  季宣和同巡检之间瓜葛很少,他到现在也没彻底弄清楚设立巡检的目的。抓捕犯人有捕快,巡检处人不多,稍微厉害些的山匪路霸,他们就对付不了,最后还是要附近的卫所出力。季宣和来西林县三年多,巡检几乎没有出力的时候,跟白养着也差不多了。这样的巡检所,真是可有可无,也难怪没有多少百姓对他们有印象。
  其实这并不怪巡检如此寂寂无名,是季宣和自己培养了大量皂隶,县衙武力都超过了巡检所,他自然是想不起来巡检所。正常情况下,县衙是需要同巡检所合作的。有时候捕快力有不逮,卫所是正规军,小事调动不了他们,这个时候就是巡检所发挥作用的时候。谁想季宣和将不是捕快的众多差役都给训练出来,捕快不够,差役补足,巡检所哪里还有插手的余地?
  一开始,季宣和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是后来才明悟的。他明白过来时,已经形成了当前的局面,既然这样都相安无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季宣和决定维持现状。巡检年纪不小,比起年轻时候野心要小许多,对于晋职的欲~望不高,这样才能和季宣和相安无事。不然,无所事事,就代表着没有功绩用来升官,相当于被人挡了道,他不没事找事才怪。
  这次是凑巧,双方刚好是你情我愿,各得所需,下次就没那么好运了,指不定会整出什么事端,这种无意间坏人前程的事,季宣和觉得还是少干为妙。甄老夫子为官十余年,其中的奥妙自是清楚非常,他原本想着让季宣和在这上面栽一个跟头,也好让他吸取教训,谁想事情就那么凑巧,两方并没有起摩擦。
  时间一长,他的徒弟自己悟了,连给他费口舌的时间都没有。甄老夫子缕着胡子,笑意舒展,脸上的褶子都平坦了几分。聪明人总比愚笨不堪要好,季宣和非常有主见,却也不是听不进他人言的刚愎自用之人,加之有邵云辰一起商量,甄老夫子在旁坐镇,知县这个位置还真难不倒他。

  ☆、72|3。22

  时间如梭,岁月如歌,转眼就到了文昌六年。这一年,季宣和二十五岁,邵云辰二十八岁。
  长时间的战乱,导致锦朝国力不进反退,此消彼长之下,面对外族时不时的骚扰,侵袭力度一年比一年增加,文昌帝和仅剩的四个势力掌权者握手言和,签署了停战协议,锦朝自此一分为五。
  经过六年的战争,文昌帝依然占据锦朝最大的版图,所占地方与之前相比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京城相距近的势力大部分囊括在他手下,远的则多半被其他兄弟瓜分。
  停战协议已签订完毕,锦朝百姓总算迎来了难得的安宁。虽说战事只持续了六年,破坏性却比以往任何一场战争都要强。一开始是文昌帝和占地为王的其他兄弟全面交火,后来,实力弱和所处位置不佳的势力,不是被他给灭了,就是给实力更强的兄弟吞并,再不然,就是相互合作,以共同抵御对手。
  最终,形成了四强鼎立的局面。论单个势力,文昌帝实力最强,其次是先皇儿子中排行第一的庄王和排行第五的安王,排行第四的寿王和排行第六的逸王势力最弱,与其他三个兄弟实力差距不小。两人为了不被歼灭,组成了一个相对松散的联盟。如此一来,寿王和逸王组合势力后来者居上,成了四方势力中实力最强一方。
  停战协议依旧是按照五个势力签订的,寿王和逸王只是合作,并不能算是一个势力。庄王盘踞东北和中北部,文昌帝占了锦朝中部和东部,安王统治西北和西部,寿王治理西南,逸王安居东南。
  停战协议签署非常容易,决定签协议那刻,谁占的地方就归谁。相互间都是兄弟,打仗的时候恨不得对方去死,停战了,一个个都表现的尽善尽美,仿似没之前向兄弟开战这码事。
  签订停战协议之后,就是漫长的扯皮。因为光停战,锦朝真正一分为五的话,那实质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外族可还在边上虎视眈眈,他们被锦朝欺压久了,正憋着一肚子气,不趁机为自己谋求点好处,那简直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锦朝偌大一个国家,经历这次战乱之后,国力被削减了太多,又形成了五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国力一弱再弱,以一己之力想要抵御外敌,就没以前那么容易了。兄弟终归是兄弟,闹得再凶,那也是兄弟,便宜自己人总比便宜外敌要好。
  文昌帝他们都是聪明人,自然不会干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谁都不想成为令人唾弃的历史罪人。说起这个,安王不由想起那起拐卖孩子的案子,查来查去,查到最后,种种蛛丝马迹都指向他的三皇叔赵王。这次事件并非针对安王,事发之后,其他地方也都进行了彻查,边关不少地方都被查出问题。赵王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看来仁泰帝上位,赵王非常不甘心,不然,他不会花费那么长的时间,用这么曲折与虎谋皮的方式来打击报复仁泰帝。要知道,这事一旦被人得知,堂堂一国王爷与外敌合作,这样通敌叛国的事情,性质太过恶劣,没有哪位皇帝能容忍。明知道如此,赵王还是这么做了,对仁泰帝的仇恨得有多深,他才会这么做?
  可惜没有确切的证据,要动赵王并非那么容易。仁泰帝不是昏君,不是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赵王府虽然逐渐失势,仁泰帝在位期间却依然好好的活着。直到锦朝内战起,赵王才消失在战火之中。锦朝到现在为止,也就出了个赵王,仁泰帝的儿子们互相争权夺利,倒也没到要让兄弟非死不可的程度,更多还是立场不同,导致争端不断,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联合外敌的事,他们还干不出来。
  迫于形势,文昌帝兄弟五人坐在一起,商讨接下来该如何行事。直接成为五个独立的国家,显然并非那么合适。当然,若谈崩了,就别无选择。眼下众人还聚在一起,就表明事情还没到最坏的地步。
  五年过去,季宣和不再是小小的西林县知县,此次谈判,他也在随行人员名单之中。谈判地点定在湖北瀚州府城,这个地方是文昌帝、安王和寿王的势力交接处,庄王和逸王属地离此也不远,正适合谈判。
  瀚州府城属于文昌帝管辖范围,五方势力久战不下,最高掌权人赴会,自然是集结大量兵力护送。如今刚有了这个苗头,谁都防着一手,被人给阴了,那之前辛苦努力完全就是白费,阴沟里翻船的事,谁都不乐意发生在自己身上。
  瀚州府城并不是那么繁华的城市,如今城外却屯了五路兵马,这样的场面,就是战争时期也从未出现过。会选择瀚州府城,除了地点合适外,还有个原因,那就是瀚州府城遭受了重创,城里百姓稀少,清场很是容易,对文昌帝之外的其他四人来说,威胁要小上许多。
  季宣和坐在安王这边中间靠前位置,座位的排法基本代表了他在这个势力中所处的地位。他看着安王和他的四个兄弟各据一方,面无表情,发言人认真阐述各自主子的观点,努力说服其他四方认同,说的起劲时,还带上了肢体动作,俨然不似平常时候那样摆着官员的架子,大堂内一时之间火花四溅,个别不善言辞的武将,甚至差点就捋袖子上演全武行。
  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也没有定例可循,想要商谈出五个势力都能接受的方案,谈何容易?季宣和已经在瀚州府城待了一个多月,实质性的进展半点皆无,照眼前的进度看来,扯皮还将继续进行。季宣和有点意兴阑珊,现在发言人的论调他已经听过多次,虽然每次都有所改动,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本质的东西并未变。
  这次的商谈,仍然同之前的一样,在触及各自利益时,再次卡壳。看来,想再进一步商谈,这个问题势必要先解决。这样下去不行,安王五人决定暂停谈判三天,到时候还拿不出令五人都满意的方案,就继续回各自暂居府邸同下属官员幕僚商议,定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处理好这件麻烦事。
  安王五人能聚到一起,心中早就有数,想要一人霸占整个锦朝,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下,保持锦朝的完整性非常有必要。锦朝立国才一百多年,老祖宗打下如此强盛的天下,若断送在他们手上,那他们真是无颜面对先祖。
  锦朝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皇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忠君爱国,当然再好的教育,到了个人,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忠诚于父皇也就算了,轮到自己的兄弟,那就又是两说。不过,虽然兄弟间不睦,但只要还有这份心,拱手将江山让与外敌的事,他们都做不出来。
  说起来,这里边落差最大的要算文昌帝,他一开始还以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将锦朝的疆域再次统一,谁想事情出了偏差,兄弟们太过能耐,纵使他手上攥着最好的棋子,却也只占据了最大一块蛋糕,地盘是左手进右手出,除了国力下降,对他来说,这场战争,他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好处,反而还吃了亏。以一敌众,果然没这么容易。
  至于其他四位王爷,但凡能坐在这里的,无一不是实力大涨,地盘增多,心绪比之文昌帝要平静许多。谈判卡在这里,倒不是文昌帝一人的问题,安王他们也没好上多少。权益吗,自然是越多越好,主动舍弃一部分,对于掌权者来说,无异于割他们身上的肉,那个痛那。事情一拖两拖,直到拖无可拖,文昌帝五人才不得不面对现实,要么谈崩,各占一方,要么每人出点血,锦朝仍是锦朝,只是组成形式不再与之前相同。
  这回是到了真正割舍部分利益的时候,不在自己身上动手,五方谈判就将无止境的持续下去,谁都没有那么多闲工夫浪费在扯皮之上。谈判的大堂清净了好几天,五方势力府邸倒是闹腾得很。朝自身动手,那个难啊,割多了怕痛,割少了估计其他四方都不会乐意,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实在是难煞众人。
  季宣和听着安王底下文官武将各自的提议,眼眸暗了暗,换汤不换药,根本性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估摸着其他四方势力应当也是大同小异,如今的情况,按这些人的意思做,那五个势力最终还是一盘散沙,稍微□□乱子,锦朝瞬间又将一分为五,联盟太松散,很容易被人一击即溃。
  能够被安王带出来谈判的,没有哪个是废物,季宣和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又和他们没有多少接触,理所当然被人无视、被人排挤。季宣和并未在意,他虽然成了知府,却属于地方官员,与中央官员不能相比。安王辖下知府不少,无论怎么排,季宣和都轮不上。他能来这里,不用说跟安王离不开关系。
  季宣和同安王扯上关系已将近十年,此前,两人却从未照过面,这次谈判,季宣和是第一次见到安王的真容。基因经过几代后妃的优化,安王五人没有一个是长相丑陋的,三四十的年纪,一个个保养得当,不是壮硕长相英挺,就是五官柔和,风度翩翩,一个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权势加上平均水平之上的容颜,出现男女都为他们趋之若鹜的情况,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
  也不知道安王是怎么想的,把他安排在中间偏前的位置上,却不强迫他发表看法,每次商量,都给他留了位置,排在他后面的人,平均下来,每人都阐述了不止一次自己的论调,季宣和显得有些鹤立独行,他出现在会议上,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季宣和承受着其他官员有意无意的注视,心中很是无奈,只能尽量减小自己的存在感。

  ☆、73|3。22

  第一次暂停谈判的时间很快就过去,谈判重启之后,依旧是老样子,老调重谈,没什么根本性的进展。谈判已经持续一个多月,很多人都有些着急上火,此时倒还耐得住性子,只是相较其他三位来说性子稍微急了点的庄王和寿王,此时已是绷着一张脸,昭示着他们的不耐烦。
  季宣和心里乐呵,安王他们五人明知这样不行,却能拖就拖。其实,只要有一方开了口子,其他四方就能打蛇随棍上的跟进。并不是说谁先说出口谁就失去更多利益,只是没人愿意先低头罢了,大家都在硬撑着。
  按理来说,庄王和寿王先开口的可能性最大,问题是他们不是孤家寡人,底下有的是出谋划策的人,两人脾气又不至于急到火爆,到目前为止,虽心里厌烦,却尚能按捺的住。
  如此又过了些日子,安王将底下的文官武将和谋士,但凡能说的上话的,都叫到了一起。看着大堂上严肃的气氛,季宣和心中有数,想必这次是要动真格了。多次试探下来,众人都知道想要占到大便宜难度系数太高,安王他们已经放弃。剩下的只能是抠一些边边角角,这些暂时还无暇理会,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新的都城问题。
  既然已经形成了五方割据的局面,那就不可能再由谁统管,皇帝一统天下的情况至此告一段落,至于以后还会不会出现,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需要的是向前看。
  锦朝经济繁荣,就算经过了六年战乱,国力弱了不少,但只要安王他们能不相互扯后腿,锦朝依然是天~朝上国,要对付外敌,不说是小菜一碟,至少颇有余力。要是锦朝分为五个国家,这些优势就将荡然无存,虽然依然能应付边境国家,境况却不会比他国好上多少,想要其他国家朝贡,那更是成了空谈。
  如今最不希望锦朝再合为一体的就是这些边境国家,他们是千方百计想要破坏这次谈判。安王他们也防着,湖北是锦朝腹地,外族人想要侵入没那么容易。能从边关过来的,只能是小股人马,还得是乔装打扮,千方百计融入当地人生活之中。
  符合这些要求的人不多,在两国交界地方生活的百姓倒是满足了最基本的要求,起码不会让人乍眼一看就是外族人。光这些还不够,还得精心培养,语言这一关就不好过,各种习俗之类,更是不能含糊,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