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他的那些好兄弟,封地多在边关,可想而知,兵力都非常充足,别看他占了锦朝最肥美的腹地,总兵力并没有他的兄弟们加在一起的兵力多,这也是文昌帝为什么没有率先动手的缘故。
  若不是仁泰帝薨逝的不是时候,文昌帝必会先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几处,然后慢慢蚕食其他兄弟的封地。可惜,世上不如意之事占了十之八~九,他错过了最佳起兵的时机。一步晚,步步晚,再想弥补,所费心力那得是之前的好几倍。
  将士同百姓不同,不战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不会向对方投降的。由此那些有军队驻守的城池,攻城一方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根本就拿不下。兵不血刃的背后,代表的就是将领的临阵倒戈,至于其中的猫腻,那就不用详说了,奸细、贪生怕死……有着无数种可能。
  同样是锦朝的兵士,武器装备都差不多,人员组成也相似,文昌帝想要拿下近处的兄弟并非易事。边关屯兵众多,一开始文昌帝还能仗着兵力的优势,直下几城,越到后面,反扑力度越大。有着强大守军的城池,百姓也不像一开始那样可有可无。驻守的军队会逼着百姓贡献力量,不从立即就死,看着悬挂在自己面前的大刀,百信们岂敢站着旁观?纷纷投身其中,一座座城池满负荷运作起来,真心不是那么容易陷落的。
  再说,文昌帝也不是高枕无忧。近处的兄弟,他是可以狠狠欺压,其他地方可就遭殃了。文昌帝原本想着速战速决,谁成想最后形成了拉锯之势,这边占优,那边就得失利,着实让他头疼了很久。最后他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针,近紧远松,犹疑不决更不能成事。
  仁泰帝只是个守成之君,别的不说,唯有一点,却是锦朝其他皇帝都比不了的,那就是他生了一堆好儿子。仁泰帝之前的皇帝也有子嗣众多的,却没有哪位圣上能有他那样儿子众多,质量又都上佳的。仁泰帝身体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了晚年,他为了自己能从始至终享受高高在上的皇权,始终没让哪个儿子占据上风,这也是导致皇子割据的最大原因。要是仁泰帝稍微注意一点,在意识模糊之前,安排好一切,那就不会出现如今这样糟糕的状况。
  锦朝再强大,若内耗久了,这种优势就会慢慢消失,真到了那时,再想后悔莫及就晚了。悬在头上的这把利剑众位皇子都心知肚明,只是他们现在也是身不由己,眼下的难关都难以度过,谁还管以后如何?
  自从发生了草原部落入侵之事后,安王将边关重新认真仔细搜寻了一遍,保证无一疏漏,势不让敌国再钻空子。托安王的福,这一年多来,西林县再没碰到过大军压境这样让人始料未及的状况。那些漏网的敌兵,也早已被肃清,西林县百姓才能如此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往前推移,西林县百姓们也习惯了战争期间后方城镇相对安逸的生活。打仗后勤非常重要,粮草不是一时三刻就能筹集的,武器装备成了首要选择。西林县的匠户已经被征调,只有完成了军队下达的任务,才能自己接西林县百姓们的私活。
  外面打的再激烈,西林县百姓们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唯一与以往不同的就是生活受到了战火的影响,闲着没事干的人大批量增加。一日两日尚可,长此以往却不是回事,太闲了容易滋生事端,季宣和可没那个闲心管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日子,他正在琢磨如何安排闲置的劳力。
  原本被他搁置的方案,又重新跃上了他的脑海之中。西林县荒地很多,只是都在荒郊野外,离人类聚居地有些距离。季宣和原想着打仗了,这些事情该当顾不上才对,谁会想到受战争影响,劳力会大量闲置?
  季宣和首先考虑的是城内百姓,村民有存粮的习惯,比起城内百姓,糊口反倒是比较容易。如今是夏初时节,山野田间到处都是野菜,粗粮混着野菜,好歹能糊弄过去。城内百姓则不然,出城找吃的不容易,最近的岷山是西林县城百姓最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的野菜一冒头就被人摘走,想要找到足够吃的,就只能往深处走。
  这不,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闲置的壮劳力,没活干,只能到山野间寻找生计,不说山外的猎物野菜,就连那些柴草都是手快有,手慢无,可以想象其中的竞争有多激烈。深山不好进,百姓多是成群结队,野物猎到不少,受伤在所难免。如今的情况是这样的,一般的猎物乏人问津,只有那些比较稀罕的野物才受人欢迎。并非卖不上价,而是有价无市,大量人进山,导致猎物供大于求,卖不出去。
  不光是西林县这边如此,周边县镇都是半斤八两,想要将猎物卖到其他县镇也不现实。最终只有腌制起来供自家慢慢消化,粮食如此昂贵,他们没道理将辛辛苦苦猎到的猎物给贱价卖了,还不如留着自家吃,再不济攒着以后也好换些口粮。
  山林里猎物就那么多,真正的深山老林,普通百姓轻易不敢往里闯,蛇虫鼠蚁太多,防不胜防,在粮食尚能糊口的情况下,没多少人敢豁出性命以命博命。
  战火一起,货物流通就极为缓慢。西林县盛产的物资卖不出去,其他地方便宜的货物也送不进来。亏得锦朝还处于小农经济,各地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流通不畅带来的影响没有现代那么大,日子不如战前滋润,倒也不影响日常生活。
  野物都不好卖,家养的自也没能好到哪去。不过家禽家畜也有个好处,那就是价格比猎物便宜,百姓偶尔还能买一些解解馋。季家庄子和西山庄子都养了大量牲畜,往日来钱的营生,现在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好在这些就算不好卖,留着自家吃也不算浪费。
  虽说没几人不想吃肉,但真到了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还是粮食更为重要。总不能餐餐以肉为食吧?再说也没几家吃得起肉,亩产高的粮食自然就成了百姓们的首选。
  季宣和挑拣一番,选了离西林县城最近的几块荒地,打算组织人手去开荒。这回可不像西山庄子那样,谁开出来的荒地就归谁,办理田契的费用可以缓一年交,事急从权吗,这种例子以往就有,季宣和倒不担心触犯了律法。荒田本身就有免税三年的优惠,百姓不去开垦荒地,一则是因为这些荒地有些远,二则是契税不低,很多人不敢冒险。田地不是开出来就能有收获的,一个不慎,血本无归那就太糟糕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财富付之一旦,谁都难以承受。

  ☆、69|3。22

  季宣和只是给予优惠政策,开荒的指令并非强制性。再好的策略,一旦带上强迫的意味,那味道就变了。那些事关西林县百姓安全的事,季宣和还能统筹一下,坚决要求下面人执行,像这种目的是好的,最终结果是好是坏都不能确定的事,他强行替人决定就有些多管闲事了。
  现在可是战时,保不准什么时候仗就打到家门前了,响应的人并不多。季宣和一开始准备的那些荒地数量充足,所有愿意去相应地方开荒的西林县城百姓全安排妥当后,还剩下不少。既然已经决定开荒,季宣和自然不希望看着大面积土地闲置,他让差役到离荒地最近的几个村庄传达他的意思,凡有意者都同城里百姓一样的待遇。
  村民佃田种的人很多,他们做梦都想拥有自己的田地,只是就这样的小小愿望,想要满足却是千难万难。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村里附近的荒地早就被开垦一空,剩下的不是土质实在太差,就是离村太远。敢于拖家带口,破釜沉舟搏一搏的人真心不多。单户人家独自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安全系数太低,没几人敢冒这个险。
  如今季宣和给了村民机会,处于最底层穷的响叮当的农户再不抓紧机会,那还真就该当他们穷困不堪。农闲时节,本就有闲置劳力,战事一起,在家闲的没事干的壮劳力就更多了,一大帮人共同开荒,那热火朝天的场面看了就让人热血沸腾。
  有组织和没组织还真不能比,一排排简易茅草屋拔地而起,随后捡石子开地松土轮番上阵,荒地上忙活的众人充满了干劲。这可是为他们自己忙活的,不好好干就对不起他们自己了。
  季宣和坐在红枣背上,看着农户辛勤劳作,脸上笑意不由加深了几分。南方之所以繁华富庶,说到底还是单位面积的土地能养活更多人口,西林县就算将所有荒地都开垦出来,和同样面积的南方还是不能比的,气候土质决定了一切,谁来都改变不了。但季宣和能让现有的西林县百姓过得更好,这就足够了。
  季宣和将四个开荒点全都逛了一遍,见没什么不妥,就打道回府。他只能给百姓指点一条明路,至于他们会不会随后跟上,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强按牛头喝水的事,季宣和不会干。春耕早就结束,现在这个时间开荒并不怎么合适,且人选也和他当初设想的不太一样,不过这都不重要,只要能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无论中间出了怎样的岔子都没有关系。
  季宣和原本打算是分流大村子的农户去开荒,谁想烽火起,城里百姓的生存问题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不然若是和平时期,城内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比农户要高一筹,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只好调整方针,优先处理城里糊口都困难的百姓。
  平常时候,县衙的救济能按时发放,现在可不成了。很多百姓都藏粮入户,有能力的不愁吃穿,没能力的在粮价高涨的现在,能买得起的实在不多。需要救济的人数太多,县衙的救助只能是杯水车薪,这样的无底洞是怎么都填不满的,季宣和索性停了救济。实在困难的百姓,就到村长那里登记,由里长每隔一段时间上报县衙,经县衙统一安排,以工换粮。
  六月,阳光开始变烈,照在身上不止是暖意,还带了一丝炎热。农户下地的时间自动调整,大中午的,已经很少能看到田间劳作的身影。打仗打的就是消耗,国力越强,战事就能拖越久,从这点上来说,文昌帝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同样的,占据富庶之地的颓势也由他接手,富贵迷人眼,繁华之地的士卒和边关将士一比,明显就弱了几分。好坏参半,如何平衡两者还真是个麻烦事,端看文昌帝的能耐如何。
  打仗才一个来月,一些与战事相关的物资就出现了缺口,供给渐渐跟不上消耗。这样的情况不独独出现在安王的封地,包括文昌帝所属的锦朝在内,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西林县最开始猎物大量充斥市场的情况渐渐消失不见,猎物总量就那么多,闲置壮劳力一窝蜂涌向外围的山林,多次扫荡之后,野兽不是退往深山,就是被捕猎一空,疯狂一阵之后,百姓又得重新寻找生计。
  到了此时,季家庄子和西山庄子养殖的大量牲畜,重新有了销路。虽说与战前不能相比,至少销量没有减少太多。战时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就已经不错了,别的不能强求太多。西林县土地比较贫瘠,种植牧草却还算合适,对于这两个庄子而言,养殖家禽家畜的收益占的比重不小,肉类能够全部卖出那是最好不过。
  季宣和做主开荒的那四块荒地给了余下百姓们指引,这回不用季宣和多说,有这个意向的百姓临近几个村一起,凑足一定人数,就开始前往最近的荒地开荒。都六月了,现在开荒只能种一些蔬菜,要种管饱的粮食,也就土豆这些根茎植物尚能有一些收获。
  因为已经过了春耕期,这一年就没算在免税的三年中,算是给开荒百姓的一点福利。季宣和看着简略地图上的一块块荒地,不由苦笑几声。荒地再多,那也要有足够的人来开垦,人口不足,那就只能看着它们继续荒着,这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如何还是如何,光想是没用的。
  锦朝已经够好了,工具比季宣和记忆中的要高级一些,人均耕田亩数还算可观。可就算如此,抛开客观因素之外,还有大面积荒地是如何也无法解决的,要是能吸引人口来西林县定居那就好了。
  有人才能发展,在做不到人人能吃饱喝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就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繁荣程度。三年多来,季宣和看似延续着以往的政策,实际上改变不可谓不大。这些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促成,都掩盖在一件件平常事务中。都说了人才是根本,西林县人口逐年增长,这是季宣和给西林县带来的最大贡献。现在人们还无所觉,时间长了之后就能感觉出来。
  那年外族入侵,同样是遭遇敌兵的几个州县,人口损失最小的就是西林县,之后最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并且人口还能比遭兵祸前略微增长的就只有西林县。西山庄子的建立,水库的建成,乞丐几近绝迹,最大程度避免了兵祸……桩桩件件,无一不吸引着附近州县贫困百姓前往西林县安居乐业。也是因为人口比较充足,季宣和才想着让百姓去开荒。
  亏得锦朝资讯不发达,延时效应非常厉害,加上西林县只不过是比以前好上一些,还没好到让人们趋之若鹜的程度,这才没引起大批百姓的涌入,要真这样,那就得罪其他州县的官员了。
  护卫队武装逐步到位,那些手艺好,被军队征召的工匠,闲余时间都用来给护卫队制作兵器,农具什么的基本交给他们的徒弟打制,算上之前的库存,顶过这段时间,待将护卫队的兵器武装到位,工匠就有空继续制作农具了。
  除了这些工匠之外,因着季宣和能制作良弓,季家学了这门技艺的下人不在少数,很多弓箭都出自季家人手上。季家人不能白干不是?不一定收钱,至少自己提供材料,包他们制作弓箭时间段内的饮食是免不了的。
  其他兵器都是由专门的匠人制作,拿来糊弄人的木矛之类用来偷袭防卫还成,战场上正面相对就过于落后,很容易被人轻易斩断,每人配备趁手的兵器非常有必要。
  看着校场上排得整整齐齐的一列列护卫,季宣和不由豪情万丈。真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常混迹军中,豪迈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列阵出发的时刻,号角吹响,战鼓咚咚,很容易让人热血上头,血脉喷张,豪情顿生。光五百多人全副武装就有这种气势,可以想象几万人几十万人聚在一起,那将是何等的壮观。
  护卫队不是正规军队,兵器可以让工匠制作,铠甲却是不行的,西林县的工匠们不会,只好每人一套藤甲将就一下。护卫队岂止是没有怨言,他们摸着崭新的装备,一个个都透着喜色。真要为了这些让他们当兵,那他们肯定没几人会乐意,像现在这样,不用当兵也能穿戴齐一套和军中制式装备无差的护卫装,能忍住不向其他人炫耀都算是克制的。
  好装备不是摆着看的,每人一身藤甲、一张弓,再加上一把长兵器、一把贴身短刃以及数量不少的马匹,光这些就花了好大一笔银子,亏得费用由大户们各自分担,要是让季宣和来筹备,估计将他的家底耗干了也不一定能拉起这么一支护卫队。
  兵马不是那么好养的,就算是青云卫所,平均战力可能还不及季宣和这支护卫队。只要时间长了,护卫的战力得到加强,那这支护卫队就真正属于精兵一列。如今吗,光有其形,气势还不足,尚不能与精兵相提并论。
  校场上竖着一排靶子,一支支箭矢有序地射在上面。护卫们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不说射的有多准,至少很少有人会在静止靶上脱靶。每个人擅长的兵器都不一样,不可能人人在弓箭上有天赋,那些天赋太差的,只能训练近战兵器,弓箭却也没有放弃。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