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户在锦朝虽不低贱,在这种时候却得靠后。
去年能吃到优质新粮的商户没有几个,当这些不能用银钱买到时,就成了身份的象征。不是没有人看上其中的利润,只是想想它们的娇贵程度,就没有几个人敢种了。
优质粮食之所以精贵,就在于它的稀缺程度。普通水稻一亩田少说也能收个两三百斤,越是精贵的优质粮食,亩产越低,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头,一个照顾不慎,也可能蚀本,遇上灾年,那是妥妥的能要了普通百姓的老命。优质粮食种子价格昂贵,百姓们赔不起。
季宣和有三百多亩田,他都不敢随意种植娇贵的优质粮食,邵云辰拿来尝试的不过是排位靠后的小香米,还只种了五亩,就算亏也亏不了多少。
像种这种优质粮食的勋贵官宦富商,最怕的就是别家都丰收,只有他们不仅没赚到,还亏了。这种时候,朝廷可不会为一家开特例,该他们上缴的数目一粒都不能少,交不上就用银钱抵。所以,每隔几年总有那么一两家因此而家道中落。
朝廷这么做,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锦朝上层人士大肆聚敛财富。
在杨家埠住了那么些年,季宣和对自家庄子也颇为了解,他率先一步到达河边。
风轻轻拂过,裹挟着河流的水汽,令人顿觉热意稍减。
小香米和水稻不是一个品种,很好分辨。季宣和第一次见,都能轻易区分。小香米稻杆比水稻要高,叶片也更加细长,颜色绿中带着点红,稻穗狭长,稻粒也是如此,只有水稻稻粒的一半大,长度却是其一倍半,靠近了能闻到一股极淡的香味。
家中剩余的四亩田小香米种子,其中一半都被季宣和夫夫煮着吃了,香味比此要浓郁许多。季宣和不大喜欢,他还是觉得白米味道更好。主食吗,越是没味道的越是符合大众口味,像这些优质粮食,都是各有各的特色,稀缺的并不代表味道就比别的好。
张庄头他们已经精心照顾了,小香米长势还是不能和边上的水稻相比。花上几倍的心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如此,怪不得朝廷需要强制摊派。
照如今的情况来看,一亩田小香米总价值应当会比水稻高上一些,只是照顾一亩小香米费的劳力,照顾两亩水稻都够了,实际上综合一算,种小香米并不划算。
季宣和不大爱吃小香米,邵云辰口味和季宣和很相似,他也不是很喜欢。看来,这五亩田小香米只能拿来卖或送人了。
市面上有卖各种优质粮食,只是价格够高,品质又是挑剩下的,季宣和夫夫一时没想着尝试这些,就没提,邱伯也就没有采买。
邵云辰起了这个心思后,便想着以后挑些他和宣和都喜欢的种上几亩,也不往外卖,只供自家人享用。就算种不成,不过是损失几亩田的种子罢了,不会对季家造成多少损害。
水田是邵云辰的最后一站,看完之后,他打发走张庄头,和季宣和慢慢沿着河岸踱步。河边没那么热,两人就没有急着往回赶。
身上粘乎乎的,到家后,季宣和好好清洗一番,才又变得神清气爽。
离家几个月,回家后的第一顿饭算是洗尘宴,绉氏段妈妈两人做了好几个拿手菜,用以犒劳几人。
潘宏力小时候也曾享受过,自从离了云州府,生活才每况愈下。这一顿午饭,与在云州府时不能相比,比起他之后的吃食,却是要好过太多。他想着往后要叨扰表弟夫夫许久,便没有拘谨,该吃吃,该喝喝。一顿饭下来,宾主尽欢。
潘宏力被安排在前院客房,就在甄老夫子边上,一老一少也能做个伴。潘宏力是要考学的,这样安排也方便他随时向甄老夫子请教。
因着目标不同,潘宏力上午同季宣和夫夫一起上课,下午,甄老夫子还单独为他多开一堂课。潘宏力知道后更加珍惜眼前的机会,整天与书为伴。
季宣和看着这样可不行,强拉着他每天傍晚去庄子上跑马。考科举首要问题是身体要棒,不然几场考试下来,人都得去掉半条命,身体再糟糕一点,中途被抬出考场都有可能。
对于表弟夫的好意,潘宏力欣然接受。他也是因着年纪不小了,一时有些着急,才会对做学问这么上心,等习惯之后,便想开了。这么些年都过来了,能在科举一途上走远点,那是最好,万一这条路走不通,他就歇了这个心思,安安心心回家帮父母操持生计去。
潘宏力一心投在学海之中,季宣和同邵云辰则忙着处理账目。两人一走几个月,攒下的账目都得好好清理一遍。
三家店铺,加上一个作坊,几个月的细账撂在一起,也颇为壮观。
这些账目一时半会看不完,季宣和并不急于一时。他先翻开作坊和海鲜干货铺子的账目,这两个是新开的,他得看看里面的利润如何,再决定什么时候将海鲜干货铺子开到京城去。
出海风险高,每天能捕到的海鲜数量又不能确定,作坊能收到的海产品也就时多时少,因而卖家预定的数额就不能过大,不然到时候交不出货,季家岂不是得赔钱?
看账目需要耐心细心,季宣和在现代时候哪用管这些?到了锦朝他不得不掌握这个技能。就说作坊吧,海产品种类繁多,每天的日帐就有好几页,一眼扫过去,满目都是鱼虾蟹,看得让人眼花缭乱。
季宣和本就是个半宅男,如今更是能沉得下心神。看帐他是同邱伯学过的,不然想无师自通,难度不是一点半点。
季家产业都在季宣和眼皮子底下,各个管事掌柜想要糊弄都不成,账目做得很清晰明了,季宣和看得也快。若账目稍微有些出入,只要不是刻意为之,能自行平帐的,季宣和只是罚钱了事,心思坏了的,他就绝不纵容。
季宣和如此,邵云辰也不轻松。他要管理两个庄子、暖棚以及盐田,还得处理季宅内帐,他名下的云记布庄账目也需要他过目。
两人接连忙了好些天,才将积攒了好几个月的账目处理清楚。
今年这半年多的收益不比往年,比起去年却是要好上太多。加上又多了作坊和海鲜干货铺子这两个营生,总收益还会更上一层。
夏天东西不好保存,作坊要耗费大量盐,盐田出产直接拉到作坊上,成本比别个要低。季家没有渔船,不然从生产到销售全包了,利润将会最大化。季宣和想着等以后有条件,可以考虑试试。
处理完所有事物,季宣和夫夫又清闲下来。
季宣和盘算着,他需要拥有多少家业,才能在不降低如今生活水准条件下舒适度日。至少像去年那样一有风吹草动,收入堪堪高于支出那肯定不行。更何况随着他日渐长大,支出只会越来越多,他虽无多大野心,唾手可得的好日子,谁还会嫌弃不成?
既想要清闲过日子,又想要高收益,两者之间的度很难把握。
季宣和近日都在想这事,吃,大部分他自家庄子上都有;穿,棉麻这边不缺,绫罗绸缎只能去买;住,宅子有两座,乡下县城各有一个,想清静就住杨家埠,要热闹可以住康平县城,好的家具摆设之类可以慢慢置办,这些不急;行,马车和马都有。
光这些,没有人情往来,开销并不是很大。可就这样,一年下来,怎么也得花个几百两。听着似乎很多,每月平均下来,也就三五十两,这些很多吗?一点也不多。
甄老夫子束修收的少,几乎就是意思意思,季宣和夫夫哪能占这个便宜,甄老夫子的吃喝比照两人,基本上他的待遇等同于季家唯二的两个主子。甄老夫子也当得起这样,他不同于普通的西席,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两人都获益良多。
甄老夫子从没讲过他之前的生活,季宣和却能看出来,他以前的日子一定精彩纷呈。很多事情就不能深想,有了这个念头,季宣和才发现,来季家好几年,甄老夫子都只在杨家埠转悠,去康平县城的次数屈指可数。
季宣和没有探究底细的*,那么多年过去,依然是风平浪静,没准甄老夫子是喜好乡下的生活。季宣和如此说服自己,至于信了几分,就只有他自己清楚。
季家算上潘宏力,如今总共有十六人,其中主子四个,下人十二个,每月光下人的月银支出都得好几两。这还没算邵云辰外祖母一家,自从季宣和夫夫回了杨家埠,邵云辰外祖母就没让外孙出钱,都是他们自己开火。
每月几十两的开支,吃穿住行不过只是寻常,想要每天燕窝人参的吃着,这点银子就只够塞牙缝。季宣和二舅去年送的二百年份的人参,药铺里卖几百两银子,就算不吃年份这么大的,弄个三五十年份的,那也得花几十两银钱。
银子不容易赚,花起来却快得很。季宣和想想自己这样的小家,开支就极为庞大,再一想季府光主子就有二三十个,一年下来,还不得派出几千两月银?再算上以百计的下人,呵呵,这数目加起来可就有些吓人了。
这还没算夫人小姐的四季衣裳、首饰之类,也没算老爷少爷的笔墨待客用度,想要维持偌大一家子的光鲜生活,投入的银子就绝不能少。要是一家子没人精通庶务,当家夫人又不擅管家,估计这个家很快就得败落。
云记布庄具体账目由季宣和统管,邵云辰只看收支总账。同样的,邵云辰负责的庄子之类,总账也得给季宣和留一份,毕竟这些是季家的产业,作为一家之主的季宣和必须清楚。
夏天是蔬菜成熟的旺季,这几个月蔬菜卖不上价。邵云辰负责大棚事物已有几年,对这些自是一清二楚。每年,季家大棚都赶在蔬菜旺季来临前,卖出最后一批反季蔬菜,之后就分批种上生长期长短不一的作物,争取要么比别人更早成熟,要么就赶在冬日上市。
如此这么一规划,大棚收益顿时提高了不止一成。
☆、第3章 。17城
季宣和收拢了账目,之前寻亲花销甚大,加上筹办作坊、买店面开海鲜干货铺子、新铺子进货,到现在为止,支出已经达到上千两,公帐上的银子只余今年以来的进项,算上他私帐上的银子,拢共都没多少。
季宣和并没有为此忧心,实际上真正耗费的只有季宅的日常开支和寻亲费用,其他的算是投资,从开办之日起,就每日有进项。多了两个营生,今年季家的收益将会创新高。一两年内,季宣和只打算在京城开个海鲜干货铺子,至于买船出海捕鱼,这事得和云辰商量之后再做决定,出海风险大,闹出人命可不好收场。
如此过了半月,邱伯回禀,老太太已经定下宅子。这事季宣和不管,都由邵云辰负责。邱伯在家休息了一晚,于第二日带着邵云辰又赶回康平县城。
田氏看中的连铺面带宅子的房子就位于西市上,那里做的大多是是平民百姓的生意,铺子价格不算很高。田氏手中银钱不够,邵云辰帮着付了大部分,余下的银钱让田氏他们用来维持日常生活。老太太同意了,等他大儿子过来先还一部分,以后赚钱了,再将剩余的还清。
几日后,待铺子后院打扫干净,重新粉刷一遍,老太太他们就搬出了季宅。这一日,季宣和同潘宏力都在场。
乔迁无论在哪朝哪代都是重要的日子,老太太他们在康平县城没有亲友,只请了左邻右舍暖场。邻居都是生意人,新住户相请,纷纷提着贺礼前来吃席。
能在西市开铺子的,多数算是小有家业,有些地位,男女自是要分开入席。宅子只有一进,人不算多,男宾在铺子里吃席,女眷则在后院堂屋就坐。大舅不在,潘家就只有潘宏力一个主事者,他在前面招待男客,季宣和邵云辰在一旁陪同,田氏则在后面招呼女眷。
热闹一场后,潘记食铺择了吉日正式开业。之前出席过潘家乔迁宴的邻居,多数都来捧场,给潘记食铺增加了不少人气。
因着将完整的一套班子拆成了两套,潘记食铺暂时只做上午和中午的生意,过了午时就打烊。每日有了收入,老太太他们才放下心来,总不能坐吃山空不是?
原本帐房该由潘宏力来当,他去杨家埠跟着甄老夫子求学之后,田氏不得不出来主持局面。潘家也曾富贵过,田氏还从未曾抛头露面,老太太做主,在铺子后面靠近院子处隔出了一个小间,田氏就在隔间里做账。
轻澜充当小二,将食客的账单一一报给田氏,潘记食铺慢慢步入正轨。
邵云辰交代大舅妈,遇上事情就去找季家海鲜干货铺的苏源苏掌柜,再不然可以送信给他。看没什么事情,邵云辰便起身返回杨家埠季宅。
潘宏力既然是奔着前程做学问,那么明年三月份的县试和五月份的府试,他就得参加。县试府试每年一次,过了府试就是熟称的童生。他父亲潘明杰就只过了府试,院试没过,离秀才只有一步之遥。
不管有没有把握,潘宏力都得尝试一下,他今年十七了,明年就十八,这个年纪,一般的学子早就下场,潘宏力耽搁不起。
县试和府试是连在一块的,只要府试没过,第二年就又得从县试考起。过了府试,有了童生的名头,就不用再考县试府试,只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院试就成,成功过关就是秀才,不过则得三年之后再来。
现在已是八月,离明年三月满打满算只有七个月的时间,潘宏力除开被季宣和夫夫拉着骑马锻炼之外,真个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等闲事情都不能惊动他。
前院比后院声响要大,邵云辰原还想着是不是将他挪到后院,后来见他一心沉浸在书本之中,并不受外界干扰,就歇了这个心思。
七八月份是杨家埠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季宣和夫夫平日都用冰盆纳凉。拜穿越前辈们所赐,硝石制冰在锦朝富贵人家中流传。硝石销量大了,价格就居高不下,总体上来看,成本只比窖藏存冰稍低。
简而言之,硝石制冰并没能惠及百姓。
硝石制冰用来纳凉还成,想要用来下嘴所需成本还要高上一些。季家没有冰窖,刚开始那阵子季宣和手中银子不多,也就没这个心思,只偶尔实在热得难受,才让邱伯去康平县城买上一些。
现在季宣和有钱有闲,就想起制冰这回事,自己制冰怎么说总比从铺子上买要便宜许多。对于主子的吩咐,邱伯自是尽心尽力达成,翌日一早,邱伯就出发,半上午就打了个来回。
硝石制冰不是个难事,知道了方法后,很容易就能做成,只是要费些时间耐心等待。邵云辰嫁妆中没有制冰的方子,他在一旁看得兴致勃勃。
季宣和让邱成拿了个大盆,里面装上半盆水,再往大盆里坐一个小盆,里面同样盛着水,硝石就搁在大盆里。看,方法多简单!余下的事情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漫长,邱成性子比即墨要跳脱一些,冰还没制成,他就转悠了好几圈,季宣和都被他烦着了,一个眼神扫过去,他才安生下来。
这也怪不得邱成,不说是他,就连邵云辰都觉得水慢慢凝成冰的过程很是稀奇。其实吧,季宣和自己都没他表现出来的那样不在乎。在现代,就算热的满身大汗,人们想的都是开电扇、开空调,谁没事会想着买硝石制冰用来纳凉?反正季宣和自己在现代是一次都没见到过。
趁着等待的时间,季宣和吩咐绉妈妈,让她准备一些果汁和水果冰沙半成品,等冰一成型,将之往里一搁,就成了消暑的上品。
八月份能吃的水果不少,价格也不贵,季家就常备着。作为贴身伺候的下人,口福总比旁的仆妇要好,主子有什么好吃的,但凡有多的,总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