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唐-第3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事儿应该怪皇帝。
如果是按照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打算,徐徐图之,也许一年,也许两载,慢慢就会拖垮史思明的河东叛军。可是皇帝着急安定天下,竟然三日之内连下数道诏命,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两路进攻范阳,力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史思明。
不得已,李光弼等人出战,唐军大败,河阳、怀州等军事要地尽归于史思明。李光弼大败,麾下十万大军损失超过一万人。唐军整体溃败,不但没有拿下范阳,还丢了东都洛阳,失去了唐军的前方大本营。
郭子仪五百里加急军报抵达长安,皇帝在政事堂内与李泌杜鸿渐以及颜真卿等数名宰相一起听取军报,包括太子李豫也在坐。
虽然吃了败仗,但皇帝却没有意识到真正严重的后果。但郭子仪的军报却是如实奏报,得知损兵折将过万人,唐军一路溃败,还丢了洛阳,皇帝大惊失色,忍不住拍案而起,愤怒道:“李光弼真是无能之辈,罪该万死,如此损兵折将,洛阳沦陷……气煞朕了!”
李泌和杜鸿渐对视一眼,心道我军惨败,都是皇帝心急所致,与李光弼何干?但皇帝是无论如何不会承担兵败责任的,承担责任的只能是李光弼了。
李泌深吸了一口气,起身躬身道:“陛下暂息雷霆之怒。目前当务之急,是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严守河南一线,预防史思明叛军紧逼长安。尔后,再徐图光复洛阳。”
“至于李光弼,临阵换将是为军中大忌,何况我军刚刚吃了败仗,军中不可一日无将。而朝中武将,能超过李光弼用兵之能者,寥寥无几,还请陛下三思!”看得出皇帝要拿李光弼开刀当替罪羊,杜鸿渐赶紧起身进言。
皇帝的脸色很难看,他的呼吸急促,喘息着又缓缓坐下。他何尝不知,这一次唐军吃了败仗,与自己的连番诏命威逼李光弼盲目进军有关,但无论如何,李光弼败得如此之惨,还是让皇帝震怒。
洛阳竟然又落在了史思明叛军的手里,这就对长安构成了致命的威胁。难道大唐朝廷和自己这个皇帝,又要如过去的老皇帝一般,再次仓皇出逃吗?一想起这个,皇帝就心急如焚。
李豫眼眸中掠过一丝欣喜。
李光弼吃了败仗,他是乐于见到的。这正是他重掌兵权的大好时机。
李豫缓缓起身,向皇帝躬身施礼道:“父皇,洛阳失陷,长安危在旦夕。不能迟疑了,儿臣愿意率军三万,进攻洛阳。有李光弼、郭子仪和儿臣这三路大军围剿,不仅洛阳可一举光复,还可大举进攻范阳,彻底平了史思明之乱!”
“儿臣愿意为父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儿臣愿意与我大唐将士同甘共苦,浴血疆场!不破史思明,绝不回来见父皇!”李豫慷慨激昂,声音提高了八度。
李泌和杜鸿渐暗暗摇头,知道李豫趁机要兵权了。但李豫说的也有几分道理,若是李豫率军与郭子仪、李光弼三路大军形成合围,以李豫的军事才干,重新拿下洛阳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皇帝会愿意让李豫重掌兵权吗?
国难当头,皇帝会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对李豫的猜忌和防范吗?
李泌和杜鸿渐包括颜真卿都下意识地望向了皇帝。
皇帝嘴角一抽,向颜真卿淡淡道:“清臣,以为如何?”
颜真卿呆了呆,知道皇帝将难题推给自己,自己该如何作答,必须慎重。过犹不及,还要得罪太子李豫。但若是迎合太子,又似乎要得罪皇帝。
但颜真卿毕竟是宦海浮沉几十年的老人,起码的政治智慧和城府手腕还是有的,他咬了咬牙道:“陛下,老臣以为,李光弼兵败有其深层次根源,此刻对于李光弼,还是以安抚为主,稳定军心。而太子所言,甚是有理。朝廷理应调兵遣将,速速与郭子仪和李光弼两路大军形成合围,争取光复洛阳。范阳或者一时间无法拿下攻克,但洛阳事关京城安危,绝不可丢!”
皇帝听了眉梢一挑,心道颜真卿你这个老狐狸啊!竟然给朕耍这种花枪,可恨可恶!
颜真卿即赞同了李豫的话,又没有明说非要委派李豫为帅,率军出征。只是说朝廷应该立即调兵遣将争取光复洛阳,仅此而已。
李豫心里冷笑。他知道皇帝不想让他重掌兵权,但他自问朝中无人,这满朝文武中,也只有他能领军作战了,其他人都是一些酒囊饭袋,互相构陷你争我斗是一把好手,但要说征战沙场却是没有半点本事。
况且事关重大,洛阳失陷,危及长安,影响大唐根基,他就不信,皇帝会为了一点猜忌,不顾李唐皇室的根本利益。
皇帝深沉的目光从李豫身上一扫而过,心头非常烦躁。他知道朝中没有人比李豫更适合领兵了,但理智告诉他,若是李豫此番再次重掌兵权,他就很难再从李豫手中将兵权夺回,而李豫会执掌兵权会做出什么事来,就更加不好说了。
但事关李唐基业,他又不能不顾全大局。
可让李豫执掌兵权,自己的皇位堪忧啊……皇帝缓缓起身走到悬挂在墙壁上的军事地图面前,沉吟不语。
李豫起身躬身道:“父皇,洛阳失陷,史思明叛军长驱直入,整个河南道即将尽数落入叛军之手,朝廷平叛大局几乎要毁于一旦,若再不即刻调兵光复洛阳,河南危矣,长安危矣!还请父皇早做决断!”
李亨心里冷哼一声,心说还用你提醒吗?朕难道不知道河南危矣长安也危在旦夕吗?你无非就是趁火打劫罢了,想要从朕手里夺取兵权,你我虽为父子,但你心狠手辣屡屡有篡位登基之心,朕若是给了你兵权,你眼里还会有朕这个父皇吗?!
李泌和杜鸿渐心内叹息,知道皇帝正在犹豫不决。但在两人看来,皇帝最终还是会让步的,因为朝中确无良将可用。现在这种危机时刻,用人不当必将导致毁灭性的后果,皇帝应该不会拿李唐江山社稷开玩笑。
但李豫重掌兵权之后,恐怕大唐如今的格局就要发生巨大变化。而朝中的形势,也必然会更加有利于李豫大权独揽。只要李豫执掌了兵权,不消说原本就在太子麾下的朝臣,就是那些还在观望等待的人,也会一股脑投向东宫,皇帝的宝座真的就危险了。
第七百一十三章皇帝的政治智慧
第七百一十三章皇帝的政治智慧
李豫面带冷笑,垂首不语。
他在等待着皇帝的让步。皇帝此刻的心理斗争溢于言表,但李豫不怕,他明知皇帝会让步。
皇帝将深沉的目光投射在军事地图之上,他眼角的余光无意中落在江南山南两地,突然眸光一亮,他想起了孔晟。
如果孔晟……皇帝左右权衡,突然觉得如果让孔晟募集江南军从江南入山南,尔后北上进攻河南,与郭子仪和李光弼两路大军形成包抄合围,或许比调集中央军队从长安东进更为合适。
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让李豫掺和进去了。他深沉冷漠的目光投射在李豫的身上,心道你就老老实实在京城给朕当你的太子和储君,老老实实等待朕百年后再接位,至于那些痴心妄想,都是白想。
皇帝当机立断,转过身来,大步流星走回自己的龙椅之上。
李豫嘴角露出一丝有恃无恐的笑容。他以为皇帝已经决定让步了,因为皇帝确实没有其他的选择。
皇帝环视众人,淡淡道:“朕思之再三,洛阳失陷,事关重大,危及长安。当务之急,必须要立即光复长安,将史思明叛军驱逐出河南道。尔后,再徐图进攻范阳河东一线。”
“朕以为,长安京畿所在,必须要重兵防卫,不可轻调兵马东进。可命神策军副将南霁云率军两万屯守商州,拱卫长安。调河西和灵武兵马各一万,南下雍州,对长安形成救援。有这数万兵马护卫长安,朕以为,可高枕无忧了。”
皇帝的话音一落,李豫眉头一皱,立即反驳道:“父皇,洛阳不收回,长安永远危机不减。若是待史思明叛军占据整个河南,长驱直入,单凭一个南霁云,岂能守得住长安外围?”
皇帝冷笑一声,眸光变得有些冷漠森严起来,他摆了摆手道:“太子,朕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这是不让朕开口吗?”
皇帝的声音不高,却隐含一丝杀机。
李豫呆了呆,不得不躬身下去:“儿臣不敢!”
皇帝深吸了一口气,“可着孔晟督率江南山南兵马五万余众,从江南入山南,尔后北上河南,光复洛阳。孔晟昔日在河南平叛,颇有战绩,战功显赫,朕以为,让孔晟率军挺进河南,更加稳妥。诸位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李泌和杜鸿渐飞快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神里读到了某种敬佩和叹服,皇帝终归还是皇帝啊,他这一启用孔晟,就将原本看起来的一盘死局变活,孔晟从江南北上,与郭子仪李光弼形成合围,在战略上绝对是非常高明。
“吾皇圣明!臣等叹服!”李泌杜鸿渐不约而同起身,拜伏在地。
皇帝哈哈大笑,转头望向了颜真卿,颜真卿起身肃然行礼:“老臣以为陛下此策大为可行。孔郡王昔日平叛颇有威名,由他督率江南山南兵马北上平叛,可谓是雪中送炭众望所归。老臣相信,我军三面合围,史思明叛贼伏诛之日不远了!”
颜真卿也附和皇帝的决策。
皇帝越想越是高兴,就笑吟吟地望着李豫,“太子,你意下如何?”
李豫的脸色很难看。他没想到,都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皇帝竟然还是想起了孔晟。但他知道,即便自己开口反对,皇帝也不会轻易改变主意,而且皇帝已经获得了李泌等人的支持,他一个人反对也是无济于事。
李豫心里愤怒至极。他觉得李亨真是岂有此理,宁肯相信一个外人,宁肯置祖宗的社稷江山于不顾,也要猜忌自己,完全失去了明君风度。
但李豫心里再愤怒,却也不敢表现出来。他知道现在的皇帝不比从前了,从前的皇帝优柔寡断过于仁慈,很难下得了狠手,尤其是对自己这些皇子皇女和宗室。但现在的皇帝,不但习惯了乾坤独断,还展露出几分狰狞的爪牙,从他对老皇帝和自己的态度上,李豫就能感觉出来。
李豫将这一切归咎于孔晟。
他认为皇帝是受了孔晟的蛊惑,变得这般冷酷无情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皇帝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他过去对父皇的了解,也未必客观,其实这与孔晟或许有关,但绝不是主要因素——比如皇帝私密建立的影卫,早在多年前,李亨就开始为自己君临天下着手做准备了。
只是过去种种,李亨根本没有来得及展现出自己强悍的一面来。而孔晟的出现,至多是一个诱因和催化剂罢了。
李豫咬了咬牙,轻轻道:“父皇英明,儿臣认为孔晟督率山南江南兵马北上平叛,倒也可行。只是军情紧急,从京城传讯江南,孔晟再整军北上,时日拖延,若是贻误战机,恐怕也是后果不堪设想。”
李豫这话倒也在理,秉公而言。
皇帝笑了笑,突然面色肃然道:“命兵部八百里加急传诏江南,命孔晟接诏后三日内整军出征,调集江南山南兵马五万余众,北上河南!告诉孔晟,若敢贻误战机,拖延进军,朕绝不轻饶!”
李泌躬身道:“臣遵旨!”
皇帝又断然道:“传朕的旨意,命李光弼由并州、郭子仪于徐州整军,兵分两路进攻河南。李光弼、郭子仪、孔晟三路大军,哪一路先拿下洛阳,朕便册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领三军!”
李豫嘴角一抽,却是无言以对。
杜鸿渐起身肃然道:“臣遵旨!”
皇帝叹了口气道:“清臣,朕听闻那张巡昔日在河南也有与叛军作战之经验,可着他与南霁云一并屯守商州,务必要小心谨慎,拱卫京城安全!”
颜真卿嗯了一声,“陛下所言有理。张巡昔日在睢阳固守多时,虽然没有如同孔郡王一般显赫的战功,但胜在坚守城池不失。此人文武双全,堪为主将。老臣以为,商州军务,可以张巡为主,南霁云次之辅之。”
颜真卿对张巡的评价还是客观公正的。
要论冲锋陷阵,张巡肯定不如南霁云。但要论综合才干,南霁云又比张巡差得远。况且,南霁云昔日也本来就是张巡麾下之将官,如今以张巡为主守卫商州,也更加有利于两人之间的关系,互相紧密配合。这就是用人的艺术了。
第七百一十四章整军北上
第七百一十四章整军北上
与长安的波澜起伏相比,江南依旧平静。太阳还是照常升起,络绎不绝的商队依旧从江北、山南过境而来。孔晟的婚礼推迟到了两个月之后,土改新政由袁晁主持,盐漕由张晓主持,平民学堂的事儿由杨统主持,整个江南面上的军政要务,有杨奇署理,孔晟闲了下来。
一切都走入了正轨,没有了各种阻力,孔晟的宏图大志在江南逐步推进,渐渐落到了实处。
最顺利的还是要属平民学堂。江宁大学堂总部设在江宁城,但江南道每一个州都设立了大学堂的分部,而开办学堂的经费,除了当地官府承担一部分之外,其他的都来自于江南商界和世家豪门的捐赠。
孔晟推出新政,捐资办学者可以享受税赋方面的某种优惠。而对于江南豪门来说,只要能跟孔晟这个江宁郡王搞好关系,目前比什么都重要。
杨奇没有入山南。尽管他总领江南山南两道军政,但山南他却一次都没有去。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山南藩镇薛隆携带厚礼来江宁拜谒孔晟。与江南相比,山南的世家豪族相对较弱,而且孔晟的土改新政暂时还没有推行到山南处,否则山南显得比过去更平静。
但从上周开始,江宁城中的商队明显少了许多。而从山南来的商客也是寥若晨星,但尽管如此,官军河东大败、史思明叛军占据洛阳的消息还是通过商客的嘴巴传到了江南。这种民间的信息传播,比官方的邸报更快捷更直接。
孔晟得到这个消息,神色就分明有些变幻闪烁。
现在历史的细节已经有了局部的调整,但大的方向没有变化。既然李光弼和郭子仪的这一败还是如期而至,那么,说明史思明的死期不远了。甚至,此刻已经死在了史朝义手上。
历史原本的轨迹大概是这样:唐军溃败之后,史思明叛军再次占据河南大部。史思明乘胜攻陕州,却被唐军挡在了姜子坂一带。出战不利,便又退守永宁。史思明下令筑三角城,约期一个月时间筑成,以贮备军粮。其子史朝义率军士苦干,城筑好后,未及泥抹外墙。史思明巡视到此,大怒,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至面前,想杀掉他们以立军威。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深知自己这位父亲无比凶残,根本没有什么父子亲情。因为担心被史思明杀害,所以史朝义联合骆悦等人密谋向史思明下手。当夜,史思明正在熟睡之中,骆悦等悍将手持凶器闯进营帐,活生生将此僚勒死。
尔后,骆悦等人拥立史朝义继位,定都洛阳,年号显圣。不久,史朝义就派人返回范阳,诛杀史思明皇后辛氏和太子史朝兴。
如此看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命运结局几乎如出一辙。安禄山死在儿子安庆绪手里,史思明死在长子史朝义手中。这当然与权力争斗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安史两人的凶残众叛亲离。
其实史思明的结局如何,孔晟根本不关心。引起他心神不宁的还是当初的聂初尘、如今的红线女,史思明的这个私生女,据说已经改名为史朝英,还在范阳。史思明被杀,史思明的亲眷多半死在史朝义及其同党的手上,那么,史朝英是死是活,孔晟虽然当日因为道路不同于史朝英早就分道扬镳,但感情这个东西,又怎么能说断就断呢?
孔晟命神龙卫四处搜集河东范阳的战况信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