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臣本纪-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去上早朝的日子,通常都要在二更天里便早起,她惺忪的眼眸里空濛飘渺,他化为一个不可触碰的梦。她心底忽起了张皇和不安,几乎每次都是从床榻上一跃而起,有时会扯上被褥,有时则赤着身子,从身后重重抱住他,紧贴着他坚挺的背喃喃自语:你要快些回来……
  嗯。
  这是他唯一的回答,不冷不热,不疾不徐,像是一句话里漏掉的某个字。她却为这一个字而心魄俱热,待他轻轻拿掉自己的手拦腰把自己抱起,躺到床上的那一刻,居然也能很快安心入睡。
  冷滑的吴绫帕子上落下她嫣红的唇印,被她无礼地放入他胸前。他向来不爱熏衣,可她偏偏要日日耗上几个时辰为他熏衣,微火慢燃的时光里,她只觉自己是在触摸他的每一寸肌肤。
  唯一共度的这段夏日,胜过乌衣巷千年的时光,只是恍然而逝,仓促遽然,她此生便再无多余期盼,只希冀着这样的日子能打得败年岁,上苍保她和他如此相守死而不亡。


第37章 
  翌日逢双,无早朝,两人在红帐中辗转低语,皋兰见他双眼惺忪,怕叙着话又睡着了,别过脸来附在英奴耳畔轻声说:“该去跟太后问安了。”
  正说着,腰上一紧,皋兰浑身滑腻腻的,笑着推开他:“今上快些吧,”话未说完,外头黄裳已来传太后懿旨,请帝后过去赏菊。
  见两人起身,宫人们纷纷上前,各司其职。修好仪容,皋兰建议换了常服,笑道:“只我们母子三人,算是家宴,随意些更好。”
  英奴欣然应允,两人也不乘御撵,只信步而去。
  进了乾元殿,由黄门监引领着,穿过几道回廊,远远看见一处亭子四周已挂了鲛绡,如烟似雾的一片。两人说笑着入亭,案几上熏着香,皋兰透过鲛绡往外看去,几近透明,眼前即怒放着丛丛秋菊,隔了这层纱,自有如梦似幻的美态。
  很快,太后扶着黄裳的手缓步而来,两人忙行了礼。
  “不必拘礼,最近哀家斋戒清修,有些日子没见你二人,正赶上园子里的菊花开得好,咱们母子也好叙叙话。”太后自然知道前朝大将军加九锡一事,却闭口不提。
  黄裳扶着她坐定,开始亲自为其烹茶。三人开始不过闲话家常,太后问起皋兰河朔风土人情,皋兰一一细答,不经意间留心到太后面上竟露出那么一分熏熏然的神情。
  “建康这几年冷,想必河朔更是如此。”帐内虽暖意融融,太后还是下意识地敛了敛衣襟。
  皋兰莞尔:“是,张家口有一年八月飞雪,这在河朔也不足为奇的。春日短得很,本就来得迟,再被大风刮得七零八落,一下子就热起来了。”
  “古人说燕赵多慷慨之士,性情怕跟这气候也相关的。”太后若有所思,目之所及,看到那怒放的菊,猛然想起一件事来,遂吩咐黄裳:“我记得先帝的那几个才人里头,有一个特别喜爱菊花的?”
  黄裳立刻上前一步答话:“是穆才人,她名中便含菊字。”
  “难为她才十七岁,竟肯主动去替先帝守陵,你打发人给她拣好的送去,她若喜欢,开春就给种上几株也是行的。”太后徐徐说着,黄裳即刻笑得分外舒展:“太后真是菩萨心肠,连这都能想到,等您赏完了花,老奴就着手去办。”
  先帝陵在钟山,距宫城七十里,路途并不算近。这边太后几人回了乾元殿,黄裳便找来司宪监的人剪花,准备快马送过去。
  天冷,送得及时,还能开上几天,黄裳怀揣着手炉,看眼前有条不紊的身影不禁思量道。
  “哎,”黄裳忽起身,踱步往菊丛中走去,指着那几株开得旺盛的:“叫你看着剪两枝即可,偏就这么实心眼,剪秃了太后看什么?”小太监吓得唯唯诺诺立刻赔罪,黄裳叹口气,刚转身,就听见一阵私语:
  “横竖钟山人都没了,随便弄几枝送过去便是!”
  几十年的宫廷生活,黄裳早练就一身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本事,饶是一点声音也能入得了耳。果然,黄裳收了步子骤然转身,唬的两个小太监又是一愣。
  黄裳吩咐两人到亭子里来,两人立刻吓得面如土色,到了亭子,见黄裳露了笑,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
  “钟山谁没了?”黄裳笑眯眯地看着两人,犹如慈祥的长者看着犯错的子孙辈。方才偷语的这位,心底已转了八百圈,暗自懊悔自己一时嘴快,又不禁抱怨黄裳一把年纪了竟狗似的长耳朵!
  “怎么不出声了?”黄裳笑得皱纹都如同开了花,“说吧,这里头可没外人了。”
  小太监半信半疑地看着他,仍拿不准主意,七上八下得早哆嗦着出了一身汗。黄裳见状,掏了帕子亲自给他擦拭额头上的汗,声音里满是不忍:“可怜的孩子,这还没怎么的呢,马上腊月的天了,还能出这么一身汗。叫你亲娘知道,该心疼死了……”
  “祖宗!”小太监听这么一句,忽干嚎一声,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紧紧抱了黄裳的腿,黄裳也不动,仍不见老态的一只手轻轻覆盖在小太监头顶摩挲着:
  “行了,我还没活到祖宗的份上呢,折煞我了,说吧!”
  小太监不觉已糊了一脸的泪水鼻涕:“奴婢怎么能知道这么天大的事,也不过是听人议论,钟山那几个年轻些的才人贵人,都叫黄门监张当私自弄出去,送大将军府上去啦!”
  小太监说得倒流畅,分毫未停顿,黄裳心底直跳,面上却仍不见波澜:“就这些?”
  小太监立刻叩头如捣蒜:“奴婢不敢有半分谎话!”
  黄裳心底算着先帝旧人守陵的得有十余人,有被派遣过去的,也有自愿的,谁心底不痛快了,他也曾侧面劝慰,宫中风波诡谲,倒不如那森森柏木处清净。
  想到这,那十余人的名字不禁在心底过了一遍。
  并不再为难两人,打发了他们,黄裳这才另传人过来听候,朝那两个身影微微使了个眼色,语气很随意:“事情再去查一查,这两个是不能留了,想个法子,要干净,不要让外人起疑。”
  来人毕恭毕敬点头称是,悄无动静来的,又无声无息地去了。
  太后那边是断然不能瞒的,可这事还得先告知一人,黄裳半倚在榻上,侧耳听着窗外的风声,海浪似的。眼前竟莫名浮现嘉平初年的光景来,他二十岁才净身入宫,跪过雪地,挨过板子……好像几十年前的皮肉之苦,到现在还跳着疼,一晃这么些年竟过来了。
  “不容易啊!”他情不自禁低叹一声,念及那两条活蹦乱跳的命来,有一刹的唏嘘心软,真是老了,放早些年,自己也都是连眼都不会眨一下的……如此毫无章法想着,黄裳沉沉睡去了。
  酝酿好言辞,已是两日后,消息送了出去,眼下就是该如何告知太后了。黄裳这日换了新衣裳,洁面修饰一番,虽说内监只算得半个身子,可该讲究的还是得讲究,不能别人轻贱了自己,自己也不把自己当回事,这一遭岂不是白活了?
  小太监一双柔弱无骨的手在头上仔细得梳着,等一切打点好,黄裳才出了门。到了太后寝宫,太后正躺在屏风后头小憩,黄裳便耐心在外头候着,直到里面传唤了一声。
  “你来得正好,”太后懒懒动了动身子,示意他靠近些,黄裳便凑前几步俯身听了:
  “后宫那几个,也都算美人了,今上身边的那两个司帐早该打发了。”
  “送浣衣局?”黄裳试探问,太后半晌没说话,黄裳明白这是不满意,遂又说:“不如遣出宫去,多赏些财物也算天大的恩典了。”
  太后终缓缓点头,这才问:“今日不该你当值,怎么来了?”
  黄裳立刻笑了:“老奴还论什么当不当值,眼见老了,伺候娘娘过一日少一日,就是不当值也想着往您跟前凑呢!”
  太后神色一松,轻叹一声:“你这么一说,倒让人心里难受,哀家封贵嫔那年,你就到跟前伺候了,这宫里人换了几茬,你还在跟前也是不容易。”
  “老奴罪过了,让太后您听了不舒心。”黄裳端了茶水奉上去,又给一旁的香炉添了碳,太后在一旁打量他,五十余岁的人,竟已是满头华发,身板却仍挺得直……
  “行了,你也别忙活了,这些事就让他们去做,说你的事。”太后打断他,黄裳轻咳一声,太后会意命人皆退了。
  “太后,穆才人那儿不用送花了。”黄裳压低了声音,太后眼波一转瞧了他一眼,黄裳便把前因后果说了遍,太后压制不住忿恨,狠狠骂了句:“猪狗不如的东西!”
  “太后慎言!”黄裳忙上前抚慰,太后平息一阵神色稍缓才说:“且先不要告诉今上,这事不能张扬,就装作不知道。”
  心里却只剩看不见底的寒意,加九锡的日子太常寺已拟定——来年阳春三月,正是好日子,这世上的事大抵都是如此?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她母子二人如今真的是只能仰人鼻息,提心吊胆住在金子做的鸟笼中,几个托孤重臣,许侃山高皇帝远,上回那么大的事也未曾理论。张蕴虽为中书令,可却只会和得好一手稀泥。本指望成若敖能行些霹雳手段,如今竟连面也不露,折子都是成去非递的,仔细算算可依靠的人竟无一人!
  想到此,太后一阵酸楚难耐,眼圈渐渐泛红,黄裳见状心里已明白七八分,只拱手行礼:“老奴说给您听,只是让太后心里有个底,万不能因此伤了身子。”
  “罢了,其他有没有数先不说,你有这份忠心,我心里是有数的,先退下吧!哀家要静一静……”太后掏了帕子,摆了摆手。
  外面不知何时变的天,灰青天色携裹着冷风,黄裳仰面看了一眼,“又变天了……”他双手交插起来,慢慢朝回走去。


第38章 
  大司农着了风寒。
  日头出奇得好,他坐在后院植满睡莲的鱼池旁小憩片刻,让自己像脚边那些又白又干的石子一样接受阳光暖融融的烘烤。
  他告假的当日,也正是太极殿朝议大将军加九锡的那一日。
  长史一人舌战百官,又死了个韩伊,这些,皇甫谧都清楚,不用亲眼见,脑中也能想象出太极殿当日情形。
  想到这,他叹息着摇了摇头,目光如秋林夕照,含着一股苍老的意味。很快,后头有细碎的脚步声响起,是史青来了。
  “你来啦?”皇甫谧被日头晒久了,眼睛有些花,打量片刻才看出是史青。史青手里还端着药,是方才进府时特地从下人手里接过的活计。
  “老师,该用药了。”史青小心翼翼伺候着,见皇甫谧一口气喝完那碗浓汁,随即起身替老师轻轻拭了拭嘴角药渍,才安心撩衣坐到了一侧。
  “你手头的《农政全书》定好框架了没?”皇甫谧十分挂心此事,脑中虽昏昏然,可开口问的第一件事便是此。
  史青略略一见礼才恭敬回话:“弟子打算分上、中、下三卷来写,上卷以水稻栽培为中心,中卷则以养牛为主,下卷考虑阐述栽桑养蚕等事宜,不知老师有何高见?弟子也好查缺补漏。”
  “经世大务,总不出外、教两端,而养先于教,尤以农桑为首务,你这样便好。”皇甫谧长吁一口气,嗓子眼不觉有些发痒,遂轻咳一阵,史青正欲起身,被他比了个手势,示意他不必慌张。
  正是这一阵,皇甫谧脑中思绪纷涌不止,竟无端忆起了旧事。许是老了的缘故?人一老,记忆里的人事就越发葱茏。又或许是病的缘故?乌衣巷成若敖此刻不也正在病中么?
  一些他认为早该缥缈不明去无踪迹的人和事,全部一清二楚地藏在心底。
  熟悉的音韵在唇齿间接连滑过,仿佛要将他带回从前盘根错节的岁月里。但他发不出声。名字被强行吞咽回去,火辣辣的,又呛又酸,像变质的酒穿肠入腹,偏偏还余留着几许香醇滋味,令人苦痛却又不舍。
  嘉平年间,他们都还年轻得很,大将军广交天下名士,坐而论道,高谈义理,一时风云际会于此,妙言口耳相诵,知交携手同游,纵论文章千古事,快意平生,欢乐今朝。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最初的风雅兴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对时局的忧愁。而最初那批名士,在其后不久的一次瘟疫中渐次死掉,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死亡,让人触目惊心,直到最后,再传来死人的消息,大家都不复一早的慌张,反倒更坦然了。
  而他们,则躲过了这次天灾,也是自那重疫之后,大将军性情突变,仿佛先前澎湃激荡的图像顷刻即在眼前枯寂了,就像那一代才华天纵的人短短数年便零落殆尽一样。
  累累白骨至今仍静卧建康的衰草残阳中,大将军于碑前悲恸大哭的场景,也仿佛就在昨日。
  可细细算来,二十载倏忽而过。
  如今,当初的天灾早逝于记忆深处,那么,往后的*呢?
  谈话骤然断掉,老师似乎沉浸在一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中,史青不便打扰,本打算问的话,此刻也迟疑了。
  “阿青,你有话想说?但说无妨,自家墙垣之内,不需要避讳什么。”皇甫谧何时回的神,史青竟未曾发觉,便微微沉吟了片刻,在思考恰当的措辞。
  “老师病了这几日,大将军可曾遣人来看老师?”
  “嗯。”皇甫谧早料到他要问时局,简单应了一声。
  “弟子有些事想不明白,希望老师解惑。”史青的声音忽像绷紧了的弦,目光驻留在皇甫谧身上。
  皇甫谧则慢慢阖上双目,颔首示意他说下去。
  “听闻大将军的九锡之礼已定,老师为何不去道喜?大将军府邸这几日,门庭若市……”史青目中渐渐露出一丝隐忧,老师这么些年一直和大将军交好,自有“智囊”美誉,可自从举荐王宁一事,似乎就和大将军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龃龉,好在并州大捷,宽慰人心。但接踵而来的便是九锡朝议,老师竟缺席了当日早朝,这不免加剧他的担忧……
  更何况,长史已成大将军眼前第一红人。
  “我问你,大将军加九锡是为了什么?”皇甫谧沉沉开口问,不等史青回答,继续道:“九锡之礼还未加,底下人又迫不及待上了折子,恳请今上给大将军幼子封侯,阿青,你也是读过几日书的人,不会不知道这其中意图。”
  无大功而封侯,更何况对方只是个九岁的娃娃!史青眉头紧锁,想要开口,又有几分犹豫,最终还是沉默了。
  “大将军加了九锡,再封侯位,下一步就该立庙了,你说,谁受益最大?到时,即便他不想,也由不得他了!”皇甫谧忽长长叹了口气,史青闻言,抬首看了看他,可老师面上平静,此刻望过去,也不过是寻常老翁模样。
  这话听起来,仍是在替大将军辩解,是故交情谊?还是老师自欺欺人的麻痹?加九锡的事,老师不会看不出苗头,史青忽然想起王宁一事,这时方品出了一丝不一样的意味。
  王宁是不是那块料,大将军岂会不清楚?可凤凰元年春,便硬是把王宁推向了大西北。老师竟也没有多加阻拦,那么其他人更不会说什么。至于再到后来的力荐樊聪,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强压了邓杨一头,还得成若敖担份人情,都督中外军权的是大将军,头功自然也只能是大将军的……
  一环扣一环,倒也精妙。
  那么有了赫赫军功,加九锡,似乎也勉强能圆得了场。是啊!老师说的又有何错?也许,有些事,除了自己那点心思外,亦含几分不由己?
  空气中满是苍寂的味道,史青低低道:“老师,那您是准备蛰居不出了么?”
  他本不想问的这么直白,话到嘴边,就这么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