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生活-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臼尹的笑容一顿,继而哈哈大笑起来:“是是,钦差大人心系难民,是卑职说错话了。”
周颐一直表现的像个软柿子,一副笑眯眯很好说话的模样,席间对于马臼尹和元平府的一系列试探也是表现的懵懵懂懂。
张志京和冯道论不想涉及到这件事里面太深,反正真正的钦差是周颐,他们只是协助周颐来的,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这件事办砸了,首当其冲的也是周颐。
于是两人也只是和这些官员们打哈哈。
一席酒菜下来,马臼尹没有从三人嘴中套出任何信息。
月上柳梢,周颐也喝的“醉醺醺”的,嘴里还念叨着:“我是钦差大人,我要为皇上办差事。”被人搀扶着进了房间。
马臼尹看着周颐被扶进房间后,脸上的笑容逐渐隐去,转身去了自己的书房,他走到书桌前,转动书桌上的一方砚台,书桌后面的书架便移开,露出一个台阶。马臼尹顺着台阶进了密室,那里差不多聚了元平府一半的官员。
见他进来,都纷纷打招呼,马臼尹径直坐在了上首,对下面的人挥了挥手让他们坐下。
“都说说吧,觉得这个钦差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马臼尹眼里藏着阴骛,和面对周颐时那笑容可掬的模样简直判若两人。
“府台大人,卑职觉得这钦差不过就是一个十七岁的娃子,翰林院的书呆子,能成什么事,您看看他在席上的样子,哪里有什么城府!”马臼尹问出口,坐在下首中间一位官员便站起来说道。
“卑职也觉得这钦差不足为惧,不过是愣头青而已,凭着一腔热血做事,若是他识趣还好,大不了咱们也卖他一点儿面子,若是他不识趣……”一位就坐在马臼尹下首的人站起来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意味不言而喻。
“你们想的太简单了!”马臼尹沉吟着说道。
第112章 论下眼药的时机
“府台大人,此话何讲?”下首的人问。
“刚刚得到的消息,这钦差别看年纪能当你我的孙子了,却不是省油的灯,就在他出发前,连邢首辅和杨次辅都算计到了,现在两位阁老都被皇上夺了一个月的职……”马臼尹在说这几句的时候脸上也是一副不敢相信的玄幻表情。
“当真?”下面的官员都嗡嗡嗡议论起来,但脸上却有些不相信。
“府台大人,会不会是弄错了,这周颐不过是十七岁的小儿,他能有多大的本事,连两位阁老都能算计到?”有人皱着眉迟疑的问。
马臼尹沉默,其实他也是不相信的,京城里来的消息是说周颐前脚从御书房出来,后脚皇帝就罢了邢景和杨知文一个月的职,若说和周颐没有关系的话,也太巧了,但有关系的话,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会不会太妖孽了一点。
“小心驶得万年船,不管他是不是那么有本事,咱们谨慎点儿总是没错的。”马臼尹摸了摸胡子对着下面一众人道。
“是……”下面的人齐声回应。
“邵雨谦那里怎么样了?”马臼尹又问。
“府台大人,您放心,他那里已经完全打点好了。”马臼尹问后,马上有人回答道。
“嗯,好。”
周颐进了屋子,被人搀扶着躺在床上之后,闭着眼睛打起了呼噜,等确认人走了后,才在黑暗中睁开了眼睛。
第二天一大早,周颐便起床,正吃着马臼尹精心准备的早餐,张志京和冯道伦便联袂而来找他。
“嗯,你们来了,吃过了吗,要不要再吃点儿?”周颐手里攥着一个花卷,口里呼噜噜喝了一大口粥,鼓着嘴巴问两人。
两人同时一噎,回道:“钦差大人自用即可,我们已经用过早饭了。”
“那你们坐一会儿吧,等我把早饭吃完再说。”周颐不甚在意的点点头,笑眯着眼睛回道。
“好。”张志京和冯道伦只得坐下。
但是周颐吃早饭的速度超出了二人预料的慢,他喝一口粥总要细嚼慢咽半天,然后再夹几筷子小菜,又慢慢咀嚼半天,比一个老头儿吃饭都还慢。
“周大人,不知咱们从何处查起啊?”张志京最先忍不住,他看着周颐吃饭的模样就觉得愁得慌。
“不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案子就在那里,又跑不了,张大人,冯大人,你们可别小看这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有助于养生啊,俗话 说得好,吃饭嚼两嚼,健康直到老!”
冯道伦忍不住说道:“周大人,恕我薄闻寡识,实在没有听过这句话。”
周颐将嘴里的粥吞下去后,笑眯眯道:“您当然没听过了,这都是我说的。”
“咳……”张志京以手抵唇轻咳一声:“周大人讲话倒是风趣的紧。”
好不容易等周颐吃完了饭,张志京和冯道伦本以为就要开始调查堤坝案了,谁知周颐却带着他们到了外城去看了一圈遍地的死尸,又回到内城看了看赈灾施粥,连续几天都是如此,堤坝案没见调查,倒是掺和到赈灾事宜中去了。
弄得被朝廷派来专门负责赈灾事宜的通政使司正史王彦允都黑了脸,他看着周颐:“周大人可是对我的作为有何不满?”
周颐无辜的看着他:“王大人这从何说起啊,王大人您赈灾有方,现在灾民们都填饱了肚子,救济房也在搭建,所有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我怎么有资格对王大人不满”
王彦允脸色稍霁:“那周大人老是掺和我这一摊子事算怎么回事?如果老夫没记错的话,皇上是派周大人来负责堤坝贪污案的吧!”
周颐立刻恍然大悟,马上诚恳的道歉:“抱歉,抱歉,王大人,我并没有对您的赈灾有伸手的意思,只是见您赈灾有序,忍不住想要学习学习。”
“嗯……”王彦允盯着周颐看了一会儿,见他一脸真诚的样子,也搞不懂周颐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想学习了,不过被人这么恭维,王彦允心里还是挺受用的。
周颐告别了王彦允,张志京和冯道伦走上前来:“周大人,官场胡乱伸手是大忌,您以后还是要小心一些。”
冯道伦这几日和周颐相处,也觉得他性子颇为有趣,见他又和自己的孙子年岁一般大,心里多了一些恻隐,猜测他是初入官场,并不知道官场的忌讳,这才出声提醒。
周颐摸摸鼻子,“我知道了,冯大人,多谢你的提醒,不过冯大人,张大人,我们这几日看了赈灾现场,两位就没有发现点儿什么?”
“什么?”张志京一脸不解,冯道伦也摸着胡子疑惑的看向周颐。
周颐凑近两人,小声道:“自古赈灾就是捞油水的好机会,地方官员岂有不伸手的道理,可二位看看,元平府的官员没有一个插手这次赈灾的,这说明什么?”
冯道伦看向周颐的眼神立刻变得幽远。
张志京也吃了一惊:“说明王彦允和元平府的官员并不是一路人。”
周颐笑笑,不再说话,等张志京和冯道伦二人走了后,周颐才喝了一口茶,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
如果他所料不错,王彦允定是京中哪位大人物的人,而元平府官员以马臼尹为首,站队在另一边,这两位幕后的boss是敌对势力,不然赈灾这样的事向来是上游下游一起通吃。
只是这幕后的boss是谁呢?杨知文和邢景?还是其他潜藏的势力?
周颐皱了皱眉,看来元平府这摊子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不过也算是一个好消息,至少王彦允不会在他调查贪污案中使绊子,说不定还要悄悄的给他送一些“证据”。
这些事他当然不会对张志京和冯道伦和盘托出,毕竟他对两人的底细并不清楚,说不得这两人就是谁专门安排来阴他的,现在他得罪了朝廷上势力最大的两个人,眼见着又要去撬一些人的根底,可以说是四面受敌,容不得他不小心。
王彦允和周颐谈过后,同样是在密室里,马臼尹坐在上首,下面一位官员笑着轻蔑的说道:“我就说这周颐没什么本事,黄毛小儿一个,你看他做的事,竟然这么明目张胆的伸手到赈灾中去,把王彦允也得罪了!府台大人,依卑职看,是我们太过小心了,这么一个小子根本就不足为惧。”
“黄大人说的是,咱们太小心了,这周颐来了这么几天,贪污案没见调查,倒是胡乱伸手,着实可笑。”
“呵呵呵呵……”这人一说完,下面的官员都齐齐跟着笑起来。
马臼尹摸了摸胡子,眼里虽有松动,但还是谨慎的说道:“一切都以小心为上,说不定他就是想这样做,让我们麻痹大意。本府还是那句话,一切以小心为上。”
“是,府台大人。”
周颐若知道他们这席话,定会对马臼尹伸出大拇指,不愧是府台大人啊,虽然猜错了他的目的,周颐可不认为这样做就能让这一帮子老油条麻痹大意,但这心性着实适合当官。
当天夜里,周颐的一封手报通过皇帝安排的随行侍卫从元平府出发,一路奔波,在凌晨到了京城。
虽然没几天,但大越时报已经成了京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的小笑话,那让人痴迷的情爱故事,还有京城达官贵人的私下八卦,都为京城人津津乐道。
这几天人们一见面,问的不是吃了吗,而是今天的大越时报你看了吗?那上面又写了写什么,谁谁谁又怎么样了……
今天,大越时报照例在京城人打开门后开卖。
报童大声叫喊:“大越时报,大越时报,元平府堤坝贪污案最新进展,钦差大人周颐亲自执笔……”
“给我来一份……”
“给我也来一份……”
所有人都爱听八卦,但元平府离京城不过一日时间,听说这次死了很多人,朝廷派了专门的赈灾大臣负责,又派了钦差去查这贪污案,若说老百姓最恨的什么,自然是这贪污的官员,他们不光下刮,私自巧立各种名目搜刮老百姓,还上瞒,但凡是上面拨的一些款项,他们恨不得雁过不留痕。
当京城人将大越时报拿到手中的时候,才发现今天和前些天的排版大不相同,首先一个硕大的标题《贪官,吾欲生啖其肉!》映入眼帘。
“嚯……”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惊呼一声,这标题实在太耸动了,而心中也对这写这篇文章的人生出亲切之感,可不是,他们可不是恨不得将那些贪官生咬着吃了,这钦差大人看来是一位体恤民情,和老百姓站在一起的好官啊。
有了这一印象,心里下意识的就站在了周颐这边。
拿到的人扫了一眼标题后,带着对周颐的无限认同继续向下看。
“我生于乡野间,崇正二十二年,十七岁承蒙皇上圣眷获得状元,那时我就想,一定要好好为官,为我大越百姓,为皇上哪怕是分担一丁点儿,也不枉我寒窗苦读十年……”
呀,这钦差大人还是个十七岁的少年啊,而且还是状元,这么了不起!
周颐通篇白话,三言两语讲完了大羌使者的事情,这时候京城的百姓才知道原来大羌如此狼子野心过。
更是对周颐以一个十七岁的年龄勇敢站出来戳穿大羌的阴谋而感到敬佩。
接着周颐便说到了此次堤坝贪污案:“自元平府决堤以来,皇上第一时间下旨赈灾,虽如此,却因忧心百姓,常常夜不能寐,辗转忧思,君父,君父,皇上既是我们大越百姓的君王,也是我们大越百姓的慈父,他虽高坐欲庙堂,但心底装的却是大越亿万黎民。在接到调查贪污案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将贪污案的主谋查出,让皇上的忧心得到回报,让天下百姓得到公道。
到了元平府,便见昔日繁华不下于京城的天下第二大城已成了一片泥泞,来不及从大水中逃走的百姓们,数以万计的尸体埋在一片泥沼之下,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能见到他们脸上的惊恐,害怕,留恋,牵挂……还有许多小儿,他们不过三四岁,却再也没有了睁开眼睛的机会,清理出来的遗体如山峰一般堆积在元平府的外城。内城里,街道上到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痛哭流涕的百姓,他们侥幸逃生,但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亲人,和生活在地狱又有什么区别?
这一切又是谁带来的?是贪官!是他们,将皇上苦心孤诣省下来修堤坝的银两贪入囊中,致使堤坝决堤,一夜之间元平府生灵涂炭,我在这里忍不住问一问,天下的贪官们,你们如此做,可对得起皇上的信任,死后下地狱可有颜面面对数以万计,因你们而死的元平府百姓?你们也有爹有娘,有妻有儿 ,为何能硬下心肠去贪这样的银两,贪了这些银两,你们可能夜夜笙歌,锦衣玉食,但大越却多了数以万计的亡魂,你们可有心肝乎???贪官,吾欲生啖其肉!!!”
“贪官,吾欲生啖其肉!!”一个茶馆内,一位书生读了大越时报,气的眼睛发红,拳头在桌上狠狠的捶了一下。
“贪官,吾欲生啖其肉!!!”
“贪官,吾欲生啖其肉……”
京城各个角落都响起了如此愤恨的话语。
周颐的这篇文章通篇白话,言语直白,读罢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出自状元之手的文章,但却是朴实中带着锋利,极具煽动性,不识字的人听旁人念后,也能生出同仇敌忾之心。
杨知文被罢了一个月的职,便日日静坐于家中,看看书,喝喝茶,丝毫没有急躁之色。
“老爷,您要的大越时报。”管家轻手轻脚的进了杨知文的书房,将今日的大越时报端放在杨知文的面前。
“老爷,这大越时报当真有趣。”管家见杨知文心情似乎不错,便笑着说了一句。
“是啊,当真有趣。”说罢杨知文挥了挥手,让管家下去。
大越时报叠放在桌上,杨知文并不着急去看,轻轻品了品茶,眯着眼沉思:这大越时报虽有趣,但他实在想不到这东西有什么用。周颐费尽周折从皇帝那里讨来一封御笔,再拉几个纨绔子弟,莫非就是闹着玩儿?
不对,一定有什么地方是他忽略了。
杨知文在朝中经营多年,邢景和他比起来也只能算是暴发户,皇帝身边他不敢安插人手,但对于周颐到底是如何给皇帝上眼药的,他实在很想知道,经过千般安排,终于将周颐那日在御书房和皇帝的对答弄了来。
看过那一番对答后,杨知文深深觉得自己老了。
从始至终,他都低估了周颐的战斗力。
而现在,这个让他警铃大作的人却忽然弄出了这样一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越时报,以己度人,他不认为周颐是在闹着玩。
但到底是什么呢,杨知文这几天日日看大越时报,也没看出个什么究竟来。就是一帮纨绔子弟瞎写,博眼球的东西。
这般想着,杨知文放下茶杯,慢慢翻开了今日的大越时报。当看见那硕大的标题时,杨知文的脸罕见的严肃起来。
下意识的坐直了身子,一目十行的将文章看完后,杨知文的眼神停留在这篇文章上,久久不能回神。
那一刹那,他整个人如遭雷击,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他就说这满身心眼的小子为何会弄这样一份时报,原来是为了在这次的贪污案中立于不败之地,顺便拍皇上的马屁。
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活脱脱的将周颐自己变成了一个为民请命的义士,而且还不动声色的将皇上抬的无比崇高。
好,好啊,好奸猾的小子。
杨知文回过神来,自以为了解了周颐的意图,他到底受时代的局限性,不知周颐办这份时报图谋的不是一时,而是一世。但就算是现在猜测出来的这一点,也够杨知文惊怒交加了。
本想着在此次贪污案中让周颐栽一个大跟头,可这小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