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隋-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浑一听就知道瞒不过慧眼如炬的杨恭仁;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杨恭仁的眼里掠过一丝悲哀;稍迟;他又叹了口气;“公行次下策;是为了西京的代王;还是为了流落在外的齐王?”
李浑马上意识到杨恭仁对齐王的同情态度;心里情不自禁地涌出一丝惊喜;但旋即就消散了。杨恭仁是什么人?此时此刻;他会在李浑面前表达自己对齐王的同情之意?所以只有一种解释;他确定并理解李浑对待齐王的态度;但他不知道李浑的选择;因为态度不能决定选择。
“在观公看来;某还会有第二个选择?”李浑毫不客气地反问道。
杨恭仁眉头微皱;想了片刻;继续问道;“某为甚没有看到武阳公?”停了一下;又说道;“他返回东都了?”
“他知道你要来显仁宫后;不待天亮便匆忙渡过了洛水。”李浑冷笑道;“看得出来;他并不想与你见面。”
杨恭仁微微颔首;“武阳公匆忙离开肯定不是为了避开某;而是对公很失望;他对公在伊阙战场上的不作为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李浑也不否认;冲着杨恭仁一摊手;“某说了;某没有第二个选择;虽然某的确很想做出新的选择;但谁都不给某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让某怎么办?”
杨恭仁颇为感慨地点点头;“如此说来;齐王有了新的选择?”
李浑看了杨恭仁一眼;忽然咧嘴一笑;“观公;同辈人中;某罕有敬佩者;但绝对敬佩你。复出后;你第一个就来看望某;看望某这个在很多人眼里已时日无多的失败者;某实在是感激涕零。”
杨恭仁也笑了;笑得很真诚;说话也更坦率了;“公一向谨小慎微;但此次一反常态;连身家性命都不要了;可见伊阙之失的背后定有大图谋;看来某猜对了。”
李浑连连摇手;羞愧不安地说道;“某走投无路;左右都是死;唯有破釜沉舟啊。”
杨恭仁的眉头再次皱了起来;他听出李浑话中有话;稍稍思量后;遂疑惑地问道;“破釜沉舟?齐王要北上?要去河北?”
李浑再次摇手;“他要去更远的地方;九死一生之地;某唯有舍命相随。”
杨恭仁的神情顿时凝重;眼里更是掠过一丝惊色;“北疆?”
李浑轻轻点头。
“这是谁的策略?”杨恭仁吃惊地问道;“南北关系频临破裂;南北大战一触即发;卫府对此早有预警;东征目的亦是要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北疆已是九死一生之地;你们岂能让齐王以身涉险?”
“以身涉险?”李浑苦笑;“难道在观公看来;齐王还有更好的绝处逢生之机?比如;这次的东都危机……”
杨恭仁沉默不语;良久;他摇了摇头;“走了也好;就怕这一去;再也回不来了;但若能马革裹尸;亦是我辈荣光。”
李浑面无表情。
“建昌公在哪?”杨恭仁突然问道。
“观公焉能不知?”
“某的确不知。”杨恭仁说道;“但某知道荣公绝无可能诛杀他。”
李浑坚决摇头;“你不知;某就更不知。”
杨恭仁不再追问;主动转移了话题;“伊阙就在几十里之外;公打算何时将其收复?”
李浑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若想控制这支军队;就必须保住这支军队;如果这支军队在伊阙口下损失惨重;你拿什么坚守东都?”
杨恭仁目的已经达到;当即温和一笑;向李浑伸出了手掌;“击掌为誓”
=
第四百二十六章应变
》
杨恭仁来去匆匆;离开显仁宫飞奔东都而去。
这是杨恭仁自父亲观德王杨雄病逝后;停职回家守孝数月来的第一次公开露面;东都上上下下都非常关注;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都想从杨恭仁的行踪中探查到东都政局未来走向的蛛丝马迹;而杨恭仁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复出”后第一个拜访的便是卫府右骁卫将军李浑;一个直接把东都局势推向险恶之境的军方大佬;一个与“自我放逐”的齐王有着密切联系的关陇大豪门;由此不难推断出今日东都危机的背后实质上是新一轮皇统之争的首个“大**”;一场由齐王发动的政治风暴即将在东都掀起。
当然;那些掌控着最高机密的大权贵们;却在暗中冷笑。他们知道杨恭仁“复出”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拜访李浑;是为了打探齐王在这次东都危机中的态度和立场;一旦齐王并没有如其所预料的那般“剑指”东都;杨恭仁马上就会与齐王合作;与李浑达成妥协和约定;以期在东都战场上形成里应外合之势;竭尽全力给危机制造者和在危机背后推波助澜者以沉重打击。然而;在那些大权贵们的眼里;杨恭仁此举毫无意义;纯粹是一厢情愿;因为齐王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不在生死关头誓死一搏;接下来他怎么办?圣主和中枢岂能容忍他长期居外发展;威胁东都之权威?
杨恭仁回到东都后既没有去越王府;也没有去皇城;而是直接返回了自己的府第。
杨恭仁的弟弟宗正丞杨恭道;散骑侍郎杨续;通事舍人杨师道都在家中焦虑不安地等待长兄的归来。看到杨恭仁安然无恙返回;三人都松了口气;同时也很期待此行的结果。
杨恭道首先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问道;“阿兄可从公那里打听到齐王消息?”
杨恭仁微微点头;神情严肃地说道;“若公所言属实;则未来东都局势的发展;与我们的推测有很大出入。”
“我们推演有误?”杨师道惊讶地问道;“难道齐王并不是这场危机背后的推手之一?他的目标并不是皇统?既然他放弃了皇统;无心争夺;那还来东都于甚?”
“公是这样说的。”杨恭仁把从李浑那里听来的有关齐王的未来生存之策详细告知;“某认为;公的这番话值得信任;毕竟齐王若想达成自己的目标;难度太大;唯一的机会就是充分利用东都这场危机来胁迫圣主满足他的条件;两害相权取其轻;圣主最终迫于困境答应其条件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齐王必须到东都来;必须与我们携手合作;以确保东都之安全;确保国祚之稳定;唯有如此他才有机会达成目标。”
杨恭道、杨续和杨师道三兄弟面面相觑;难以置信;这是齐王的求生之策?真的假的?是不是国公为掩护齐王杀进东都夺取皇统而故意放出来的迷雾?齐王若有这样的大胸怀大气魄大智慧;又岂会沦落到今天这般恶劣处境?
“阿兄认为可信?”杨恭道年近四十;为官多年;政治经验丰富;相比精修文学而不擅尔虞我诈的杨续;还有年轻潇洒游戏官场的杨师道;杨恭道在家中的话语权要大得多;他直接向杨恭仁提出了质疑;“如果齐王已彻底放弃了对皇统的争夺;那么公蓄意恶化东都局势又作何解释?公为何故意把伊阙口拱手送给宋州贼帅韩相国?国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杨恭仁微微颔首;对杨恭道的质疑表示接受;“有些机密;也该告诉你们了;之前隐瞒不说;一则时机未到;某也没有下定决心挺身而出;毕竟某势单力孤;若想力挽狂澜;需要一些齐心协力的盟友;但之前某孤家寡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某不知道齐王的态度和立场;若齐王牵涉太深;势必父子反目、手足相残;后果不堪设想;某为逃避这场灾祸;理所当然要借丁忧之名隐居不出。”
“是何机密?”杨师道好奇地问道。
“一个与建昌公有关;一个与渔阳公有关。”杨恭仁眉头微皱;低声说出了圣主下诏拘捕李子雄和罢免元弘嗣之机密。
“拘捕李子雄?”杨师道非常吃惊;“圣主要对齐王下手?”
“不……”杨恭道若有所思;轻轻摇手;蓦然眼前一亮;脱口惊呼;“某知道了;越国公;肯定与越国公有关。某就一直疑惑;圣主为何要让越国公坐镇黎阳督办东征粮草;原来如此;原来这是圣主的一箭双雕之计;要一次性解决所有对手;一战定乾坤。大手笔;果然是圣主的风格;当今天下除了圣主谁能做出此等惊人谋划?”
“不要胡乱猜测。”杨恭仁厉声告诫道;“更不要轻率下结论。”
“建昌公、渔阳公与越国公关系密切;人所皆知。”杨恭道的情绪有些激动;对长兄的警告不以为然;“现在既然建昌公和渔阳公出事了;越国公又岂能幸免?不出意外的话;圣主的密诏可能已经到了黎阳;到了治书侍御史游元的手上。”说到这里杨恭道的神情突然紧张起来;语气也变得很急促;“阿兄;东都要出事了;要出大事了。越国公势力庞大;河洛乃至中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一旦走投无路;铤而走险;举兵叛乱;则东都必失。”
杨续和杨师道也是恍然大悟;面露惊色。现在他们知道长兄杨恭仁为何要隐瞒这些秘密了;因为担心齐王和杨玄感联手叛乱;那个后果太可怕;中土都有可能崩裂;虽然目前从国公李浑那里得到的消息未必都是真的;而随着形势的变化;齐王的想法可能也会变化;未来的事依旧无法确定;但最起码杨恭仁看到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就能积极行动起来;想方设法推动局势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杨恭道很快冷静下来;愤懑不平;“阿兄;如此说来;皇城那边的几个人对东都局势的走向一清二楚;他们担心局势失控;东都丢失;于是就合伙欺骗越王;给你挖了一个坑。”
“我们都不希望局势失控;都不想丢掉东都;更不想中土因此而崩裂;所以明知前面是一个坑;某也只能跳下去。”杨恭仁叹道;“某跳下去了;与他们荣辱与共了;反而有助于拯救这次危机。”
杨恭道连连摇头;“阿兄;你太自信了;以某看;东都的局势正在失控之中;而更严重的是;虎狼环伺;四面楚歌;你看看国公的恣意妄为就知道了;如果东都城内的军政大员都像他一样居心叵测;或者根本就是两面三刀的敌人;你如何坚守东都?你守得住吗?”
杨续和杨师道深以为然;频频点头;支持杨恭道的意见。
“所以某需要更多的盟友;需要更多的帮助。”杨恭仁神情坚决;语气坚定;手指杨恭道说道;“你即刻带着某的书信赶赴荥阳;务必说服郇王;在东都陷入危难之刻;请他竭尽全力给予支援;并坚守天堑防线;不惜代价把齐王阻御于荥阳境外。”
杨恭道忍不住苦笑出声;两手一摊;冲着杨恭仁大声问道;“阿兄;你知道齐王帐下有多少军队吗?”
杨恭仁眉头深皱;一言不发。
“阿兄;你应该知道;顺政公以戡乱剿贼之名义;至今还滞留在齐王身边;而他麾下的徐州诸鹰扬也是人数众多。如果齐王要打东都;顺政公就像公一样;别无选择;唯有誓死追随。”杨恭道连连摇头;“武贲郎将费曜已率军返回东都;此刻荥阳还有多少军队?事实很清楚;他们根本阻挡不了齐王的进攻。”
“某现在只能寄希望齐王止步于天堑防线;止步于通济渠。”杨恭仁说道;“某相信齐王还没有失去理智;亦相信公不会走上身死族灭的绝路;只要双方诚心合作;还是有能力控制东都局势向双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杨恭道本欲反驳;但想了想又算了。杨恭仁的说法还有是一定的道理;目前东都形势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挽救的地步;而圣主显然也提前做好了防备;留有“后手”;杨恭仁之所以敢于在此刻“挺身而出”;必然有一定的把握;否则以他的性格;断然不会赌上全部的身家性命行险一搏。
杨恭仁看到杨恭道接受了自己的安排;遂转目望向杨续;“你也带上某的书信;即刻赶赴弘农郡;说服蔡王;不要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了;马上征召人力加固城防;扼守关隘;一旦东都出事;他可以不予支援;但必须守住本郡;否则大祸临头。”
杨续一口应承。
杨恭仁又望向杨师道;郑重说道;“你即刻赶赴华阴;把某的书信送给族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请诸房旁支在关键时刻务必看清形势;做出正确选择;千万不要血脉相残;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恨事。”
杨师道拱手领命;然后问了一句;“阿兄;是否派人去西京?”
杨恭仁冷笑不语;眼里难以遏制地涌出一丝杀气。
=
第四百二十七章蠢蠢欲动的齐王
》
六月初一;齐郡首府历城。
在过去的两天内;齐王杨喃从多个秘密或者公开的渠道;密集地接到了来自东都、西京、河南河北、辽东行宫乃至东莱水师等各地的重要消息;其中让杨喃和韦福嗣等人非常吃惊的是;李风云竟然攻陷了伊阙要隘;突破了固若金汤的京畿防线;这足以说明东都局势波诡云谲;充满了阴谋;若对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一无所知;还真的看不清眼前形势;估猜不到未来走向。
从辽东行宫传来的消息证实了李风云的预测;圣主秘密下诏拘捕左御卫将军李子雄;罢免弘化留守元弘嗣;可见激进保守势力的兵变阴谋已经暴露;黎阳杨玄感等兵变者迫于形势之危急不得不提前发动兵变;但让杨喃、韦福嗣等人大为疑惑的是;圣主在攻击辽东城受阻;导致远征平壤的主力大军不得不暂时止步于鸭绿水;整个东征进程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的不利情况下;为何要突然对激进保守势力“下手”;迫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不得不发动兵变;甚至不得不提前发动兵变?
兵变发生后;二次东征必然中止;如此则二次东征功亏一篑;圣主和中枢将在政治上再遭沉重打击;这显然不符合圣主和中枢的利益诉求。依照之前的推演;就算圣主故意在东都给激进保守势力挖了一个大“坑”;但圣主的目标应该是一箭双雕;是既要赢得二次东征的胜利;又要给激进保守势力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从这一目标出发;圣主应该想方设法“稳住”国内的激进保守势力;让他们在远征水陆大军双双杀到平壤城下胜利在望之际;再发动兵变;如此圣主则能赢得完成一箭双雕之计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然而眼前的现实却是圣主提前对激进保守势力“动手”了;提前引爆了这场兵变;这是为什么?
是西北危机迅速扩大;且有失控之危险;圣主和中枢不敢亦无力在国内外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于是果断决策;放弃二次东征;并把二次东征失利之罪责全部推给阴谋发动兵变的激进保守势力;从而挽救因二次东征失利所遭受的政治上的巨大损失。
抑或;是其他原因;比如行宫内部出现了问题;最高军事机密被隐藏在中枢核心里的激进保守势力成员泄露了;出卖给了高句丽人;这一仗已经打不下去了;或者远征军内部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持激进保守立场的卫府军官们消极怠战;甚至为了配合东都兵变;阴谋临阵哗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圣主、中枢以及数十万远征将士的安全;迫不得已之下只有停止征伐。
杨喃与韦福嗣、董纯、李善衡等人反复商议推演;始终不敢下结论;因为到目前为止;虽然李风云已经杀进京畿;在东都某些居心叵测者的“默契”配合下;加速推动着东都局势的恶化;但西京至今没有对东都局势做出任何表态;黎阳方面也还没有马上举兵的明确迹象;辽东行宫方面也没有进一步扩大对激进保守势力的打击;还有就是东莱水师;正在做渡海远征的最后准备;来护儿等水师统帅也没有听到丝毫有关东征可能中止的传言;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即便东都的风暴提前爆发了;圣主也未必会中止二次东征的步伐。
“如果圣主决心攻陷平壤;以赢得二次东征的胜利;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能急于进入河南;以免东都局势恶化过快;让圣主做出错误的判断;误会你与叛逆者结盟合作夺取皇统;继而迫使圣主不得不中止东征;倾力回师平叛;导致东征功亏一篑;如此大王便成了众矢之的;后果不堪设想。”
董纯知道齐王的心思;尤其在得知李风云已经攻陷伊阙后;齐王返回东都的心情变得更为急迫;虽然名义上是唯恐错失良机;但实际上还是无法割舍对皇统的强烈占有欲;还是不想错过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