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春入旧年-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氏道:“肉你看着做吧,板油先镇桶里,明日我来炼”。又使二婶去将盐巴腾盐罐里,剩下三兄弟去院里搭猪圈鸡圈,因为有肉也就有了盼头,大家干活都麻溜得很,逗得王氏又是一顿笑骂。
  江家院子是典型的南方农家院,一座两进的土坯茅顶房坐北朝南,隔成小小的七间。正中对着院门的是堂屋,相当于现代的“客厅”,堂屋后有一仓半大的屋子,相当于王氏老两口的卧室。其左右各有三间狭长的房间,左侧第一间是大儿一家四口的房间,第二间是二儿的,第三间原是四儿的,他上门去了屋子自然也就空出来了。右侧第一间则是三儿夫妇在住,第二间是已出嫁了的嬢嬢的,隔壁就是灶房。
  江家还从未养过猪鸡,屋前院里植了两棵枇杷树,七八棵石榴树,倒也收拾得干净利落。屋后则是菜园子,整齐规划地种着一陇陇菜蔬。整个院子用竹篱笆围了起来,待今后养了猪鸡,这样的“围墙”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王氏领着春夏两姊妹上山找猪草去了,穿越前的江春从小在农村长大,找猪草的活自然不在话下,倒是江夏,少不得又被王氏念叨着说教了两遍。
  江老伯使着三兄弟,将以前砍好的臂粗树杆插~进前院左边墙角,约有人高,先用砍刀使劲拍打上端,尽量深一点稳固一点,拿出以前编好的竹篱笆片四面围上,顶上加盖些稻草,待王氏三人家来,简单的猪圈也就搭好了。
  灶房里,高氏先打水,将十斤白花花的板油隔盆镇在水里,不能沾水,否则炼出来的油不纯。军哥儿则围着油盆打转儿,满脸好奇,甚至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用小手去摸~摸。
  高氏又将五花肉切下两掌宽一条来,切得指头大,先放锅里煎出油来,狠狠心回自家房里舀了两大勺白糖下去,等熬出红黑色的糖油来,将肉块翻炒,待上色均匀了,加入三大瓢水,盖上锅盖慢慢炖起来。红烧肉的香味又将军哥儿吸引过来,虽然还是不会说话,但围着大嬷打转的焦急模样也是够惹人疼的。
  说起军哥儿,也是可怜,遗传了江家的白皮肤,大眼睛黑溜溜的,犹如两颗水葡萄,大人说话他都能听懂,只可惜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
  “爹”“娘”不会叫,要吃的也不会说,只用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人,也不哭闹,每日夜间要尿了都会把自家娘推醒……
  因为三婶带天疾,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闷声不吭的,三叔又忙着下田,娃娃跟他们睡一起简直遭罪,也没人引导着说说话。
  王氏倒是恨不得日日带身边教他说话,但日复一日,渐渐长大了还是不肯开口说话的军哥儿,也常惹得暴脾气的王氏一顿骂,骂得多了,小娃儿嘴闭得更紧了……江家一众也只能自我安慰——贵人语迟罢了。
  依江春看来,军哥儿这样语迟的小儿在现代也有。观他头发色黄而稀疏,发质干焦卷曲,脑袋明显要大一点儿,头围超标;脸色虽白,但并无多少血色;牙齿又细又疏,牙缝过大;夜尿较多,有时连夜两三次……这些都是肾虚,发育不良的表现哪。
  合该多喝点儿骨头汤益~精填髓补补肾,但以前肚子都填不饱……现在好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且说天将黑时分,王氏一行归家来,饭也造好了,简易猪圈和鸡圈将将搭好,众人洗了手,围坐桌前,吃起饭来。
  快谷收了,恰是青黄不接,村里也有几户人家跟江家一样,月来饭没摸饱一顿,更别提肉了。故江家老两口也不小气,拿了勺子,连汤带肉大人娃娃每人两大勺,伴着管够的大白米饭,一个个吃得嘴角流油,恨不得连碗底都舔一道。
  江春却有点儿心不在焉。好不容易吃完了饭,春夏两姊妹洗刷干净锅碗瓢盆。
  几个小的被使去睡觉了,只剩江春与大人围坐一起。
  王氏将卖螃蟹情况如此一般与众人说了,别人尚还喜形于色,江二叔夫妇却是“哎哟喂”“买买撒”叫唤起来了。想那谁都不知道的好东西,却被老江家挖到了,这不就是祖坟要开始冒青烟了嘛?!
  江老头也颇有点儿不是滋味,想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伺候出来的粮食,又要请牛工犁田耕地,又要请工抢收的,光投入进去的成本都不知多少了,到头来还不如这“无本买卖”呢!
  王氏却仍觉着不踏实,将众人眼色看在眼里,只警告道:“田地里庄家可不能落下,该干嘛的还是干嘛,别眼屎坨坨大一点儿银钱就把眼睛蒙了……这事儿只自家晓得就行,谁要是说出去……看我不剥了他的皮!”
  众小辈皆连连点头称是。
  是夜,众人各自安睡,有的激动了一晚倒头就睡,有的仍醒着胡想些盖青砖大瓦房,日日大白米饭的日子,江春脑海里却一直在回放白日里见到的“熟药惠民金江局”字样。
  “熟药惠民金江局”,在中医科班出身的江春看来,“熟药惠民”四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历史上只有宋代有此名称。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但因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难以逆转性,以及内部守旧派的反对,外部与西夏和辽国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性,多重因素叠加致使其变法失败。
  变法中,荆公爱子王雯英年早逝,且变法失败后,荆公身体每况愈下,为方便自家,遂在开封创办了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专司药材收购、辨验、加工、制剂成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官方成药店。
  随着熟药所的成立,给北宋政府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于是上~位者纷纷鼓励广建熟药所,由最开始的开封一家,发展到开封东、南、西、北共四家,其后各州府亦纷纷效仿,成药制剂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但凡事物“盛极必衰”,随着熟药所规模的扩大,数目的增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鱼目混珠之事时有发生,外加地方个人成药店的兴起,与之争利,官立熟药所愈加不景气,至宋朝后期,又纷纷歇业倒闭。
  观这小小的一个金江县,居然能有官办熟药所,但历史上即使在其最兴盛的时候也未发展到州府以下,可见这个时代并非真正的宋代。外加馆子里男女同食的场景,提醒了江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而应该是宋代的架空时代,至于从何时因何事被架空,就暂时不得而知了。
  知道了自己所处时代的江春,说不激动是假的。
  因为历史上的宋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与应用,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此时期的医学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扰散佚后,逐渐恢复生机,迎来了一个医学发展的小高~潮——官立成药所惠民和剂局(包括熟药所、卖药所),官修校正医书局,翰林医官局,太医局等机构纷纷成立,并有了成熟稳健的运营。
  在社会风气上,文人大多亦儒亦医,大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势,发行并流传下许多医学典籍。尤其是由太平惠民和剂局组织编写,并由校正医书局出版发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止是历代中医必读书目,期间所载多首方剂均为临床常用有效方,且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这样成熟而令人骄傲的中医环境,无疑是让江春沸腾的。 


第9章 得病
  翌日,江春是在王氏几人的说话声中醒来的。
  不过不知可是错觉,昨夜间隐约听到有人说话,还伴小儿哭声,但江春白日实在是太过劳累,尚未来得及细细分辨,迷迷糊糊又睡着了。
  文哥儿睡得呼噜声震天,江春躺床~上侧耳听了一下,方听清是王氏大声道:“可是还没拉~屎?”
  余下不大听得清,只闻一阵陌生女子的哭声,也不知是谁。
  江春自是睡不住了,翻身起床,此时的江春爹娘早已下地去了,屋子里只余姐弟二人。
  江春穿好衣裳,用木梳拢了拢头发,随便扎了个揪揪。
  她踏出房门,正待舀水洗漱,却见王氏从右侧三叔房里出来,脸色焦急,后面跟着哭哭啼啼的三婶,看来刚才的哭声是三婶的,因其不爱说话,倒觉得哭声陌生了。
  江春忙歇了手,上前问道:“奶,三婶怎么了?”
  “小娃儿管大人事儿干嘛,一个个不省心!洗了脸先烧火热灶去,我去地里喊你老伯跟三叔。”说着撒腿就往门外去。
  出于四年的职业本能,江春自然不会不管,见奶奶一走,忙往三叔房里去。
  只见二人床~上被褥凌~乱,小小的军哥儿躺在一床单薄的被子下。只见他一动不动,双眼紧闭,脸蛋儿通红,眉头紧皱,呼吸也有点儿急促,嘴唇泛红起皮。
  江春轻轻掀开他被子,见他肚子有点儿鼓,在痩如泥鳅的小身子上尤为明显。江春将右手三指搭在他鱼际往前臂处,果见脉搏跳动略快。
  江春凑近三婶右耳,大声问道:“三婶,军哥儿昨晚可是没拉出屎来?”
  三婶张氏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她的人,含~着泪忙不迭点头道:“前半夜军哥儿放屁太臭,一个被窝都是……你三叔还打他屁~股嘞。睡到后半夜,推我领他去拉~屎,可好半天都拉不出来,屁也不放一个”。
  “后来连夜起了两次都没拉出来,哭了两场……早上起来就发起热来了。”
  原是小人儿从出生起就没吃过几次肉,昨晚大人娃娃都能敞开了肚皮吃,一众大人顾着吃自己的,就没留意小人儿自己盛了两次饭。白米饭拌着红烧肉汤汁儿,吃时好吃,吃下去却消化不了了。
  如此不解大便不排矢气(指放屁)的攒了一夜,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化热较成~人更快,饮食积滞在肠腑,自然发为高热了;而越是高热,肠腑气滞积热更甚,腹胀愈发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这也就是张仲景所言的“阳明病”“承气汤证”了。
  为了再次确认自己的判断,江春还是轻轻摇晃军哥儿,眼看着小人儿慢慢睁开眼睛,双眼烧得水洗过似的,欲哭不哭。因为最近天天跟着大姐姐转,有吃有喝的,一看到是自己最喜欢的大姐姐,顿时委屈起来,嘴一撇就要哭。
  江春忙问:“军哥儿小乖狗肚肚可痛?可要拉粑粑?”
  小人儿居然知道点点头。
  江春又追着道:“乖狗把舌头伸出来姐姐看看,来这样,啊——”边说边自己伸出舌头来做示范。
  小人儿虽然烧得不舒服,但还是乖乖地伸出舌头来。
  果然,只见他舌头颜色要偏红,尤其舌尖红赤,舌面上附着着一层黄厚的舌苔,看上去腻腻的,口气也比平日臭得多。
  至此,江春可以肯定这就是积食引发的腹胀高热了。
  在现代,常规处理可能还是以西药为主,塞点开塞露通通便,配上布洛芬降温就行……但西药的问题在于容易反复。当然,在西医盛行的年代,家长都只会首先考虑西药,以为“来得快”。
  殊不知,中医药的疗效也不容小觑,只端看人会不会用罢了。
  江春以前在医院曾处理过这样的病例,单纯用中药也能散热排便,只需熬一副大承气汤灌肠即可,治愈后对患儿的食欲、精神状态影响都不大,而且复发率很低。
  但问题在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待去到县里都两个时辰后了,小儿高热耽搁不起啊!只得先物理降温了。
  江春出了三叔屋门,忙去平日吃饭的桌子下面,翻了一瓶粮食酒出来,那是爷爷一贯爱喝却一年只舍得小酌几口的包谷酒,酒精含量较黄酒米酒要高点儿。
  江春拿出自己洗脸的干净帕子,将瓶塞儿拔掉,倒上一点酒在上面,待浸透了后,拿去敷在小人儿额头上。转身出门前,又嘱咐三婶道:“这是上次舅家表弟发热,我看见舅母这么干嘞,三婶待会儿记得拿那帕子给他全身擦遍。”
  农家吃饱都成问题,怎可能还会有常用药物备急?江春只得又去厨房,前几日自己还听见王氏念叨,要撒萝卜籽种萝卜了,她找的就是萝卜籽。
  萝卜籽,即蔬菜白萝卜的成熟种子,又名莱菔子,是常用的理气消食药。别看小小的萝卜籽平淡无奇,田间地头菜园随处可得,价格便宜,却是治疗积食腹胀的良药,正是“至贱而有殊功,岂堪埋没”之意。
  但因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有异,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生能升,熟能降”,即指的是莱菔子生用能催吐痰涎、解毒消肿;炒熟以后则能降气通便,消胀止痛。很明显,军哥儿前半夜矢气过多,积滞的饮食物已经顺肠而下,不在胃中了,故此时催吐定是来不及的,所以只能炒用了。
  对于曾在中药房实习过的江春,在一堆蔬菜种子里找萝卜籽,并不难,挑着红棕色小米大的种子一包,打开一看,形状类似于椭圆形,体积略扁,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辣味,就是萝卜籽了。
  江春先将锅洗干净,烧火热灶,待锅烧热后,抓了三把萝卜籽放进去,踩在垫脚的板凳上,随时翻炒,一两分钟后,待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就可以出锅了。
  她将炒香的萝卜籽铲进研臼里,趁着热乎气,用臼杵捣碎成粉末状倒也不难。这边她舂着,那边文哥儿睡醒了,馋虫却被引发了,还以为她在琢磨吃的,溜来灶房不肯走。
  江春只得说堂弟病了,对着亲弟弟,又把自己以前在舅家看到大夫这么给表弟治病的谎话演练了一遍。
  待江春端着舂好的萝卜籽粉末进屋时,见三婶还在给军哥儿擦着身子。江春上前一看,小人儿脸蛋还是红红的,江春一摸帕子,连帕子都是热的了……江春就ORZ了,三婶你就不知道拧一下,重新倒点儿酒上去吗……
  听三婶还在叨叨王氏为何还不回来,三叔怎还不去请大夫这些话……感觉她也不是那么沉默寡言哪,叨叨起来话也不少啊。
  好吧,现在也不是纠结三婶到底有多木讷,到底是否话多的时候,还是干正事儿要紧。
  她赶紧往装着粉的碗里倒了点儿开水,用勺子搅开,调成糊糊状,待温度差不多了,又让三婶叫醒小人儿,把他抱怀里,哄着他张嘴喂了下去。
  江春“前世”虽然自己没生育过,但她见过多少小朋友喂药有多折腾,又哭又闹,家长威逼利诱最后人仰马翻的也不少。但像军哥儿现在这样,虽然明知不乐意,还是皱着眉头张嘴吞下去的小孩儿,还是第一次见……怪可怜的。
  孩子生病了,处在病痛折磨中的他们可怜,尤其是军哥儿这种不会说话的,真是“有苦难言”,哪儿疼哪儿痛也说不出来的。其实孩子父母也可怜,恨不得代其受过,若是遇上单身母亲或者父亲常年不在家的……
  以前江春就遇到过,凡是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来看病的,大抵医护人员都不太好过,要不就嫌针扎重了,要不就喊孩子又反复了,与父母双方皆在的比起来,确实略为“折腾”……但这些都是能理解的,母亲们的害怕、无助都是写在脸上的,医护人员为了体谅她们,也只能委屈自己了。
  拉回思绪,待药喂完,三婶将小人儿放平躺下,江春坐到床边,尽量逗着他说话,问他“昨晚是不是吃多了?”
  又哄着他道:“乖乖好好吃药,以后要长教训了。你肚肚那么小,吃曼曼只能吃一碗哦,等你长得有哥哥那么高,就可以吃两碗了知道吗?”
  虽然军哥儿还是不会答应,但江春就是知道,他一定在听,也听懂了。
  文哥儿在旁挺挺胸膛,接嘴道:“像我这么高,别人都得怕着你,想揍谁就揍谁嘞!”
  江春:……
  没一会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