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完结+番外-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同父亲提了李安期,父亲并不是特别满意。”李初如实告之,正准备把武敏之的名字说出来,武媚娘颔首地道:“不满意啊,那是定下了武敏之。”
  李初震惊地抬起头看向武媚娘,这是一猜就着了?
  “武敏之不是一个好人选?”收获李初惊讶的眼神,武媚娘只是询问李初,李初能说不好?轻声地道:“挺好的。”
  武媚娘微微一笑,“确实是挺好的,一个人聪明,能干,诸事都办得不错,理当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再表现表现。差事办得好,已成为嗣子,改姓为武,立我武氏的门楣没有什么不好的。”
  李初不禁地问道:“他是怎么答应改姓的?”
  一眼扫过李初,武媚娘瞧着李初意味不明地问道:“他能想或是不想?”
  冷洌地一笑,武媚娘抬起手道:“能让他活着,让他和贺兰敏秀活着,他该感恩,懂得感恩了,就要做我想让他做的事,我不想让他做的事,他不可能碰,尤其不能和我说不。”
  得,果然是夫妻,看这行事的风格如出一辙,武敏之碰上这样的两位,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啊!
  默默不作声,李初望向武媚娘,武媚娘道:“查出来对你不利的人,无论是谁,你要亲手杀他,明白吗?”
  意有所指得听得李初整个人一颤,她明白,她为路萧说好话,表现出对路萧的信任,那是因为她暂时不想动这个人。
  武媚娘没有再问,不是因为她不知内情,而是她心里明白,李初想自己查清楚,拿到证据后再动手,她的心里要定一个人的罪理当如此,猜测怀疑只是开始,不该为了猜测和怀疑就定一个人的罪。
  萧太后:“群主啊群主,得亏高宗和武后宠着你,相信你。”
  李初没空理会,朝武媚娘福福身道:“孩儿谢过母亲。”
  武媚娘的目光变得柔和,“你是个心里有数的人,我们就算不相信任何人都会相信你,你的性子是我们喜欢的,不能是对我们好的时候就认为你好,对别人手下留情便觉得你不好。你现在没有查明事实,不能确定事情究竟是不是他做的,愿意护他可以,一但查出来他也牵涉其中,你绝不能手下留情。”
  夸李初武媚娘会夸,但她的要求她得明说了。
  李初终是思量半响地答道:“是。”
  武媚娘招手让她上前来,李初走过去,武媚娘握紧她的手道:“你这样很好,母亲很高兴有你,因为你在心里会踏实,你要做到你说过的话,你不仅为自己撑起一片天,也努力为我们撑起一片天。”
  此一生,武媚娘不是没有想过靠一个人,可是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告诉她,靠人是靠不住的,他们随时可以舍弃她。
  她想在这个世上活得好,活得像一个人,她就不能靠人,尤其不能有一颗靠人的心。
  可是在她以为自己看清一切后,认定自己不可能再依靠任何一个人的时候,李初却告诉她,她可以依靠她的。
  这一切不是李初说出来看,而是用她的行动告诉武媚娘,李治想对武媚娘做什么,旁人又是想如何的对付武媚娘,一切的一切武媚娘比谁都清楚,每一次李初都站在她这一边,帮她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不曾有可以全身心依靠的人,武媚娘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走下去,有了可以信任的人,能够性命相托的人,原来也很幸福的。
  “母亲,我做得还不够好。”李初想起李弘,她想护着的人太多了,可是她做得不够好,李弘眼下的情况……
  “不,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需要再苛责自己,弘儿的事要说错的话,最大的错在我和你父亲的身上。是我们顾忌得太多了,以至于令你的太子哥哥身陷其中。”武媚娘宽慰李初,李初想把事情做好,想护着李弘,这也是李治想让李初做到的事,但不是所有的事都同李初有关的,更不应该将事事都扣在李初的肩上,让李初承担。
  李初望向武媚娘,武媚娘抚过她的背,顺着她的背轻声地道:“弘儿是你的哥哥,原该是他护着你的,你能反过来护着他,做得很好了,谁若是再敢道你的不是,我第一个饶不了他。”
  肯定李初,更不想让李初为此而心有愧疚。
  “母亲,我只是难受,哥哥的身体……”李初怪自己,怪得再多都仅仅是因为李弘的身体这一次受损极大,她只要一想到这儿心里就难受得不行,自然愧疚得不得了。
  “我知道,我都知道,弘儿的身子骨不是一天两天才这样的,不是你的错。”武媚娘了解李初,知道现在的李初将错全都归在自己的身上,她在责怪自己,可是这并不是李初的过错。
  李初再有本事,再有能力,改得了一切总是不可能改得了命数。
  “你累了,回去歇着,不要多思多想,不是你的错,你要为此而自责难过,你就犯下了大错。你还有很多事要去做,更有许多的人等着你惠及他们。所以初儿,你如果不想让同样的事情再发生,自责没有用,向前看,向前行,这样才有可能化解。”
  武媚娘确实是来宽慰李初的,有些话太后们会说,但是太后们说和武媚娘说的效果会截然不同。
  同为李弘的母亲,武媚娘在意李弘并不比李初在意李弘这个哥哥少,武媚娘何尝不在忧心李弘的身体,可是发生的事实存在了,能够改变吗?
  不能的,没有什么事可以改,也断然不可能改得了。
  与其活在自责中,向前看吧,往前看,往前行,他们可以收获更多。
  武媚娘又抚了一记李初的头,“你做得很好,问心无愧,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都同你没有关系。”
  李初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李治的身体,李弘的身体,她为何学医,为何学厨,都是为了他们,李初想让他们安好,想要他们长命百岁,但是李初不曾尽力朝此目标前行了吗?
  她做得很好了,突然的算计,突发事件让李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那并不是李初的过错。
  “母亲,我知道了。”李初确实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了,大得李初都觉得喘不上气了。
  “回去吧,安神茶我让人备好了,喝了就睡吧。”武媚娘说着安神茶,代承端着茶走上来,冒着丝丝的热气,李初一向不吃药。
  “喝吧。”武媚娘温声地说,李初顿了顿,终是听话地接过一饮而尽。
  武媚娘很欢喜李初的听话,微笑地道:“好好地睡一觉。”
  备下安神茶是怕李初压力太大了睡不着,李初应一声,这才退出去。
  等李初一走,武媚娘哪里还有方才的半分慵懒和温和,冲一旁的代承道:“传武三思和武承嗣他们进宫。”
  代承微顿,“不是敏之公子?”
  “自然不是,贺兰敏之有用要留着他用,武三思和武承嗣眼下正好可以用上,总不能让他们回到长安,以为自己可以留在长安了。想留下,就得看他们有没有本事。”
  武媚娘提起两个侄子的神情不算太好,代承知道武媚娘是看不上那么两个侄子的,因为他们的父亲。要不是不好动手杀人,武媚娘可能早就把人解决了。
  “让他们进宫来是要办什么差事?”代承问着,他这一去肯定这两人定会问起,问问武媚娘可是要传话,若是要传的他便传,若是不能传的,武媚娘会直接告诉他的。
  “就说想让他们查查初儿被人行刺的案子。”武媚娘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烁着慑人的光芒,“坐以待毙不可取,主动出击,将一切握在我们的手里才是王道。敢动我的孩子,总要让他们知道我武媚娘不是吃素的。从前我能将萧王两家打败,如今我更能让他们一生都无法翻身。”


第090章 掉坑里了
  武媚娘想布局,她这些年不断地扩大势力,养了各种各样的人,为此没有腾出手来收拾萧王两家的所谓后人,本来她是觉得他们的胜负已经定下,不需要她再同他们费神了,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接二连三的跳出来,一次又一次的想通过对付李初而让她难受。
  现在好了,她有时间也有精力来同他们好好地算算账了,就让她看看究竟他们都有谁,敢打她的主意,想对付她。
  武承嗣和武三思进宫后,请以彻查昨日李初被行刺一事,李治并没有多想,指派他们跟随狄仁杰,一切听从狄仁杰的指示,彻查此案。
  长安街道上的行刺案,轰动长安,偏偏自那日后李初再不出宫门一步,案子在查,却一直都没有消息,无人知道案子到底查得怎么样。
  原以为会再起血雨腥风,但自那日行刺一事后,案子说是在查,却无人知道谁人查得如何。
  比起李初被人行刺一事,朝中有一件更大的事叫朝中的臣子不得不提起心来。
  武敏之上书,天下各州郡县的商贾齐齐联名上书,请朝廷改税收之制,天下之利最重最大者莫过于行商,偏偏土地人都有税,独独商之税并无,为利于国,利于民,请以改税收之制,利于天下。
  送上天下各州商贾自己签下名的书信上前,内容几乎大同小异,举朝哗然。
  不错,上回有了李初垄断突厥的所有交易一事,逼得人不得不同意开了关税,这两年下来大唐国库的收入可比从前可观多了。
  现在直接要将所有商贾之事都要规定纳税,大唐的国库会富成什么样子?
  不,不行,国库是富了,他们可是要被剥利太多了。
  反对,反对的了!一众人都在反对,武敏之面对强烈反对的人,轻描淡写地对答,“韩非子有云,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艺之事,因为之备。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一番立法之本的言论,令反对的人一时哑然,他们当然也知道,只是立法变异损及他们的利,他们不愿意接受罢了。
  “诸位反对,却为何不看所涉之人皆同意了?行商坐贾者思为国,思为民,自请改以税制,最最应该反对的人都同意了,为何诸位为国之栋梁,却不思利国之此事,而直言反对?”武敏之问的问题犀利,直指人心。
  有些事大家都是看破不说破,不就是虽然当官的,哪家人的手里没有生意,否则怎么养家糊口。
  可是这些话不能宣之于口,尤其不能在朝堂上说出来,武敏之,武敏之太可恨了。
  李治和武媚娘瞧着武敏之的眼中闪过赞赏,不错啊不错,做得太漂亮了,武敏之果然做起诸事来比任何人都要合适,好!
  “赏莫如厚,使民之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此立法的根本,大唐国库之收入几何,想来诸位的心里大致有数,不能节流,自然当思开源,天下大利者莫过于行商,既然如此,以税改而利于国,连商贾之人都有的觉悟,诸位国之栋梁,立于明堂之上,竟然不懂?”
  武敏之对诸多反对的人表现出自己的疑惑,想确定一下他们是不是连商贾都不如?
  一群人卡住了,利被夺了已经够心痛了,再让武敏之定义他们不如商贾,他们能不气死吗?
  气死了啊,真的气死了!
  再气也得有人站出来表现一二,此事,商贾自请,人家才是交税的人,这样的人都同意了,他们当官的反对说得过去吗?
  千防万防他们都在防着李初再来一次垄断,万万没有想到李初换了方法,人家不垄断,可是人家能说动所有的商贾之人,让他们一起上书自请税改,他们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李初究竟用什么办法让他们愿意配合李初的。
  天下商贾何其多,能联名上书的,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李初几乎将天下商人都收拢了。这才过去多少年,李初连长安都没有离开过,怎么就能做成这样的事了?
  百思不得其解啊。
  但眼下没有他们细问的机会,已经有不问私利只一心为国的人高兴地附议,有过上一回的修订关税的前例,现在再来一回,他们巴不得。
  户部尚书更是第一个同意的,看看关税收入多少,再来天下商贾全都交税,但凡想到金额都令人兴奋,谁反对,谁反对他就跟谁急。
  所以税改一事很快在李治和武媚娘的同意下定下了,具体如何制定相关的法例,议啊,此事得让行商之人多参与,李治不忘李初提过的人,老实配合,又是懂事的理当让人多露面。
  当然,武敏之眼看一桩事定下了,得赶紧把另外的一桩事顺便提起来。
  “请开行商之后可以参加科举,出将入仕之例。”武敏之眼看人都认命了,把最重要的一点提出来,行,一开始不能明白商贾之人为什么会联名上书请求税改,现在都明白了。
  一天之内武敏之把事情全都说出来,摆明是不愿意给人反悔的机会,李治询问道:“为何?”
  “请以税改,利于国民者,皆有为国为民之心,念其利于国家百姓,且今天岁大旱,商者施粮以安民,为国解决大难,两者相加,特以改法。”武敏之也会说话,利国利民的人怎么能连科举都不能参加,你们觉得那说得过去吗?
  “陛下,士农工商,商者下赋,不可开此先例。”一群人拼命的反对,这各种的阶级是早早就定下了的,像他们从来都看不起商人,就算他们再有钱又怎么样,一身的铜臭味,羞以之为伍,不能忍。
  李治道:“所谓先例,例都是人定下的,既然可以定,自然也是可以改的,朕认为此事挺好的,便一道改了。”
  交易,都是交易,既然交易早就说好,李治不是拿了好处不认账的主儿,能够让他们有所得,更让国库有所收入,再好不过的事,群臣反对,所谓的不同意,都是因为商贾要是都能出头了,本来一直自恃高高在上的士人,以后如何同他们摆架子?
  “陛下,陛下,此事不可!”反对,必须的反对,不能同意,这件事牵涉甚广。
  “不可的原因是因为你们觉得先例不可改?若是如此,不必再议。”李治这些年的成就不是摆设,所以他能做到一言九鼎,无人能够反驳,敢反驳。
  “陛下英明。”作为提议此事的武敏之连忙拍一记马屁,引得一群反对的人齐齐地看向武敏之,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
  武敏之这些年做下的事不少,这样恨得他咬牙切齿的眼神他早就习惯,压根不认为能威胁到他什么。
  虽然他是出头的人不假,所有人的恨都会冲贺兰敏之来,然而武敏之更清楚自己得利几何。
  敢言敢进,他或许从今往后都只能一个人往前走,但是他愿意。
  他不需要人同他走,一条他自己一个人能走得很好的路,不需要任何的人陪着他一起走。
  “此事一并定下,退朝吧。”不给人反对的机会,李治一言定下,抬起脚就走。是以浩浩荡荡的税改之制再一次的开展了。
  李初不意外又被李治塞过去一同的商量,上回已经有过一回经验的人淡定无比的接受李初的参与,笑眯眯地迎着李初,李初只指出一点,“垄断必须要遏止。”
  那个,上回李初就是用垄断打开了关税的大门,没有想到李初一看税改可行了,第一个要求竟然就是不许人再搞垄断,这个,这个也太猛了吧?
  “有过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天下人总是学得快的,我能做到的事不见得旁人不能做到,想让大唐变得更好,就得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家独大,无论什么人,什么身份,都不能垄断,其中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
  李初不怕地告诉所有人,正是因为她做到了,所以她要防着有别的人像她一样胆大包天的敢来做。
  一群人不得不说佩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