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完结+番外-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断的决定,李治并没有犹豫,“初儿最近太惹眼了,不宜行事,让别的人去办。”
  总得顾忌李初的身份,不能也不可以让李初去犯险,武媚娘提道:“另外,你还要想好一件事。你使人去谈的人,他若是转手把你卖了你该如何是好?世族们不是傻瓜。”
  利太大了,太得他们想想都心疼,断然不会轻易叫人夺去的。
  李初闻之笑了,“自然得一步步的来,让彼此成为同一条船上的人,一但他敢去告密,他同样得死,死葬身之地。”
  李弘是第一次听到李初用着平静含笑的语气说着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话。
  可是武媚娘却满意了,就得如此,如果李初不是有这样的心性,那么李初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用人防人,每一样都不能缺,要是一味的相信一个人,而不曾防备,最后的下场就是她死无全尸。
  “你得小心,虽然这些事我希望你能办好,但你更得保护好自己,父亲不希望用你作为代价去做成一件事,明白了吗?”李治叮嘱李初一声,想让李初一定要记住,千万不可以以身犯险,将自己置于险地。
  “是!”李初答应下,她会的,她肯定会照顾好自己,做事改革,她都得第一个考虑护好自己。
  “好。”李治叮嘱一声,想着也没有其他的事,让他们往政事堂去,立法既然说了让他们一道去参加,他们现在就过去。
  李初和李弘被父母打发走了,出了殿门,李弘叹一口气道:“你现在做的事越发厉害了。”
  “哥哥难道不是?”李初冲李弘眨眨眼睛,“我们自小勤奋好学上进,就是为了能够学有所成以报家国父母,现在我们都是在用我们学到的本事朝我们早就定好的目标前进,挺好的。”
  自然是挺好的,李弘感叹道:“我是怕你走得太急,今天臣子们非要把你叫出来,你是不知道我有多担心。”
  担心是真的担心,但是李初的想法并不见得是李弘能够了解的。
  李初欢喜地朝前走道:“他们想对付我都是因为我让他们感受到了危险,所以他们急了,这事好事。我们同他们一直都是相对的立场,不必想要事事同他们一致,只要利于百姓,利于大唐,我们就得去做。想想五姓大家,他们原本是怎么样的?因为权势,因为他们不在权利中央,最终不是被氏族录和禁婚令分化了。”
  “以氏族录将所谓的名门重组,禁婚令,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眼下又如何。”
  再怎么样没有了权势,世族再挣扎都不可能改变任何局面,权势啊,李初已经明了又怎么可能不用。
  李弘咂舌,抬起头看向李初,李初道:“哥哥还不明白这一点吗?”
  看李弘的眼神分明就是不明白的,既然不明白,要怎么跟他解释清楚呢?
  拧着眉头,李初开始为难,太后们开口劝李初了,“群主放宽心吧,就算现在的李弘不能明白权势究竟意味着什么,将来总会明白的,用不着你教。”
  只要真的尝过权势的滋味,李弘会明白的。
  现在的李弘要怎么说呢,一直都是作为太子,有些人对他的恭敬他早就已经习惯,并不认为这是权势的表现,所以李初提到权势时,李弘一时没能完全的明白过来李初的意思,解释,不好解释。
  李弘道:“我不需要明白,我需要做的不是明白权势是怎么一回事,而是如何利用我拥有的一切让天下的百姓过得更好。我同父亲上了一道折子,你瞧瞧如何。”
  本来今早就想送上的,可是因为李初的事,满殿的臣子都更关心李初一个公主竟然成为一个握住突厥与大唐交易的人,没有心思,同样不想再说其他。
  李弘就没有把折子递上去,现在李初在这儿,正好给她看看。
  李初从李弘的手里拿过折子仔细一看,笑着冲李弘作一揖道:“哥哥心存天下,心系百姓,乃天下之福,万民之福。”
  “正好同你要收税的事一道办,想必父亲会同意的。”李弘得到李初的夸赞脸上的笑意加深了。
  萧太后将李弘折子的内容大白话地道来:“臣闻军法有定,但征为军者,若逾期不至则牵连家人,但参军之人突发诸事不知凡之,或死于兵事,或迷路不知归也,或病重不能归之,以篇概全,实属不妥,故请以改军法,不以苛责于民。国中多年战事,不可用民再以伤民,以令天下皆道朝中苛政,失尽民心。”
  吕太后:“其实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李弘这样挺好的。”
  宣太后:“同意。只要他一直记着自己是太子,做好太子的本份,别人说什么听一听可以,不曾尽信,他肯定可以当好一个皇帝的。”
  吕太后:“以前总觉得他太软弱了,没有一点太子的样,可是软有软的好,心善,心里总想让别人好,让天下人都好。越看越觉得像样,有我们群主在,他这江山定能稳稳的。”
  萧太后:“再合你们的眼都是没有用的。”
  ……意味深长的信息,吕太后:“得了,你还是忍着吧,但凡只要群主不乐意的事,就算到了现在你也不敢说,忍,忍死你。”
  不厚道的话,萧太后……
  李初道:“刚刚哥哥应该直接给父亲的。”
  就是啊,朝堂上今天是不方便给不假,可以刚刚给的啊,只要是李弘送上去,保证李治看完一定很高兴。
  “忘了!”李弘不太好意思地回答,李初道:“我们也不回去了,去了政事堂直接给政事堂的诸位,让他们送上去就好。”
  对于一个有过送折子经验的人给李弘出主意,李弘倒是一直都不走正常的程序,直接呈到李治面前的,今天李初给出的主意,李弘倒是觉得可以了,就这么办吧。
  所以政事堂的人在等到李弘和李初后,李初把李弘的折子递过去,有人想起两年前收到李初折子的情况,一时僵住了。
  “公主的折子?”郝处俊第一个问起,他是有些担心害怕来着,不太确定李初这一次又想进什么言?
  “不是,是哥哥的。”李初拿着折子一直没有人接,正奇怪怎么回事,话音落下郝处俊暗松一口气,李初……
  萧太后不厚道的笑话李初,“群主啊群主,看来你在政事堂的名声不怎么样,看他人的样子,完全吓坏了。”
  吕太后怼了,“怎么说话呢,那是群主每回办事都靠谱,有理据是事实吧,他们生怕群主又拿出什么靠谱的事上折,再起风云。”
  宣太后:“所以可见我们群主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了,要是从前谁管群主上折的事啊。”
  郝处俊立刻接过折子,含笑赔礼地道:“竟是太子的折子,是臣失礼了。”
  朝的是李弘告罪,李弘不以为意地道:“无事,此事同初儿提起的改律法一脉相承,诸公一道看看,若有什么问题一起提,我希望能得诸公支持。”
  是啊,要是有他们的支持,送到李治的面前,李治认为可行,事情将会很快的定论,接下来该改的改,便可推行。
  最好是和李初提起的税改一事一起推行下去,到时候人人都盯着李初,他完全可以躲在后面。
  太子殿下也是有点小腹黑的,看打的主意,啧啧啧!倒是不怪李初将他的风头尽都抢去,挺好的。
  郝处俊听着应是,李义府插话道:“公主,税收之法敢问公主的本意。”
  本意弄清楚,以立天下法,就得朝此目标前进。
  “税收,是为充国库之财,意在养民。所以税征之始要注意,行商纳税必有收益,若是收益不到一定的地步,大可无须收税,一但超过得收。”李初把现代的税收标准道来,她没有说出口的是,税收其实就是劫富济贫,虽说如此办法不见得能起多大效果,但至少国库的钱总是收入多了吧。
  李初再细细的说明,她不是一个懂得修法的人,有想法,提出来,至于最后如何定下,还得看看大家的意见,她只开一个头,结局最后如何,只看最后名家大儒的想法。
  有了李初打开思路,李初更建议他们去查查大唐的商家收入如何,而大唐普通百姓的收入又如何。
  哪怕有人不太清楚,总也有人知道的,问起百姓的收入,不能以长安的百姓为准,而是以偏远之地。
  长安是天子脚下,天下人才汇聚之地,多少人往来,又有多少的生意在其中诞生,养活多少的百姓,其他地方可没有这么好的优势,要是以长安的百姓为标准,定税之法可不公正。
  得闻李初此意,有人想起来了,现在他们定的分明是同突厥交易的税法,怎么听李初的意思完全是想改大唐的商税收了?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之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用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以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福祸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李初一番引经据典,“韩非子的大体,我觉得说得在理,诸位要立法总不能只思片面?”
  李义府是个机灵人,赶紧道:“不管立的什么样的法,都要仔细查,仔细了解,若不然法以何成。”
  直接将话题掀过,不认为也不认可追问的人。
  有些事得看长远了,改商收之法,将大唐的国库收入改一个方式,不难看出好处,一定要提倡的。
  反正话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李初见好就收,既准备离开,李弘要留下,李初只好一个人先走了。
  没想到竟然在殿外碰到狄仁杰,好些日子不见了,李初笑着打起招呼,“狄大人,好些时日没见了。”
  “公主殿下。”狄仁杰看到李初连忙作一揖,随后又再次作一揖,“狄仁杰代天下百姓谢过公主殿下。”
  如此的郑重,引得李初微微地笑了,“狄大人不必如此,大唐立国之本就是因为百姓,我只是做了一件利于大唐也利于我的事,你这一谢倒是把我谢得有些傻眼了。”
  说到至此,狄仁杰笑了,“公主能利己利民,天下之福也。”
  李初看着狄仁杰感慨无比地道:“只是立法之初衷,狄大人不妨细细地想想。”
  对于狄仁杰李初是另眼相看的,这是一个正直敢当的人,有这样的人相助可是大唐的幸事。
  所以啊,立法一事得集众人之想法,越多人参与,越多的人提意见更好。
  狄仁杰定是也没有想到李初竟然见面立刻表示想让狄仁杰多帮忙多提想法。
  “待臣想好了,定上表具于太子殿下。”虽然此事李初是参与不错,可是狄仁杰很聪明。
  “有劳。”很好啊,不管狄仁杰对李初的态度怎么样,狄仁杰一直都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李弘始终是太子,大唐的太子。
  “恭送公主殿下。”狄仁杰恭敬地相送,李初从政事堂出来分明是要离开的,狄仁杰能夸赞李初几句,却无意耽误李初离去。
  “公主,几家的郎君都给公主送信了。”李初这一早上忙活的事不少,谁也没敢拿外面的事来打扰她。
  她才出来慈心即刻将拿到的几封信给李初送上来,李初接过道:“什么时候送到的?”
  “也就半个时辰前后。”人挺好的,陆续的送进宫来,慈心全都收起来,就想等一个合适的时间尽给李初呈上。
  李初一边走一边拆信看起来,里面的内容不难猜到,都是同李初写信道明愿意和李初合作,为大唐做事的心思。
  看完信后的李初只想说啊,大唐的繁华令无数的人心之向往,也更迫切想要守护此份安宁,每一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私心,但同样会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在。
  吕太后:“第一步群主做得好,自然而然他们都会在群主的身边聚拢,千方百计借群主的手实现自己。天下的官员几何,不是只有当官才能为国为民的,只要做得好,就算行商照样可以惠泽天下。群主要抬高商人的地位,商人们同样想提升自己的地位,正好一拍即合,群主,我看好你。”
  宣太后:“我得多跟群主学学,一些办法从前没有见过,将来我得用上。”
  萧太后:“在群主这儿可以用好的办法不见得你回去大秦用了一样合适,宣姐姐你得因地因时制宜。”
  让萧太后教她因时因地制宜,宣太后透着不太高兴的语气问:“萧妹妹的因地因时制宜做得不错?”
  萧太后听出宣太后的意思,微微一僵后答来,“还行。”
  宣太后:“哦!”
  倒是没有继续的把话题说下去,可是一声的哦难道不比别的话更令人难受。捉心挠肺的难受。
  萧太后不是不想把话题再继续下去,李初冒头问起:“那天太后们都见过李家的人了,在你们看来哪个最合用,哪一个要用但也必须要防?”
  这可是极重要的问题,萧太后抢着要回答,李初:“要知道他们的长处,更要明白他们的短处。为何可用,为何不可用,都要解释一二。”
  换而言之她要征询太后们的想法,但并不会因为她们说谁可用,谁不可用就听了她们的。
  理由,一个人为何可用,为何不可用的理由,太后们亦曾是用人之人,最能明白李初话中所指的意思,想推一个人为李初所用,必会将理由理清楚告诉李初的。
  萧太后第一个想抢答的,结果李初将要求一提出来,那得好好地想想才能答的啊。
  吕太后:“群主等着,我都准备半年了,就等着你问呢。”
  萧太后……突然的想骂人,可是与之而来也想起了问题,她是不是死得太久,日子过得□□乐,所以整天无所事事,越发的不像样了。同样是太后,看看人家吕太后再看看自己?
  差距是不是有点大了?
  宣太后:“都准备好了,我们各说各的,反正看法都不一样,群主自己看完自己斟酌。”
  李初颔首同意,“好,我会斟酌的。”
  如此太后们开始各持己见,就是孝庄太后都发言积极,倒是显得萧太后太安静了,不过没有人追问为什么。
  李初看完她们各自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心里有了底,临出宫前吩咐慈心道:“请他们都一道往公主府去。”
  一道去,有什么话都在那儿说,李初虽然心中早有思量,但还得想想如何让他们展示所长,证明她的猜想并没有差错才行。
  滋事体大,绝不能随便,想必他们都会明白李初的意思的。
  “公主又要去公主府吗?”都已经大中午过去了,李初可没有用膳呢,现在去公主府,没有人知道李初要去,自然不会有人准备膳食。
  “是,让福满楼送两桌酒席过去,正好都没吃饭,吃饭一道把事情商量好,省时间。”可不是要省时间,今时不同往日了,李初要做的事情太多,多得时间都不够用了。
  “奴去奴去。”卫因自荐,去点吃的她最乐意,也肯定能办好。
  慈心……啊啊啊,要不要跟陛下告一波状,把卫因给换了呢?
  看卫因全然没有了自己是做什么的自觉,无端叫人心塞,背地里没有少同她说了让她记住自己的身份,绝对不可以在李初的面前没大没小的,她会控制不住斥人的。
  不,她得控制住,李初是主子,是公主,李初什么话都没有说,她先斥了卫因,她是不想留在李初的身边了吧。
  她要是真把话说出去,看吧,一准第一个被李初到李治的面前说出不要的人就成了她。
  慈心越跟着李初越发明了,李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