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阙-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种类是挺多,但眼下,因为面粉粗糙,做法也单调,味道让人不敢恭维,还要面对根深蒂固的华夏粒食传统。
所以,面食仍只是案几上的小妾,完全撼动不了各类饭粒的正室席位。
不过悬泉置的石磨,是被任弘改造过的:原本古朴的凹坑状磨齿,被他调整为后世北方石磨常见的八区斜线纹磨齿。因为疏密得当、排列有序,磨面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产出的麦面,较其他地方的要细腻许多。
眼下,罗小狗招呼着几个人赶驴磨面,任弘自然等不了他们,东厨院落的另一头,厨啬夫夏丁卯早已用现成的麦面,开始和水揉面了……
水用的是两公里外的悬泉泉水,打来后在水缸里保存,清澈冰凉,和入不算精细的黄面里,再打一个鸡蛋进去。
夏丁卯过去做饭前从不洗手,近来听了任弘的话,改了这老毛病。
只见黄色的面团在他有力的双手下揉捏、变形,最后拍成一个扁圆形的大面团,放置在陶盆里。
见任弘过来,夏翁问道:
“君子,要死面还是发面?”
“稍发即可。”
夏丁卯有些好奇:“君子究竟想让老仆,做什么吃食。”
任弘笑而不答,夏丁卯便一个个开始猜:
“驴肉黄面?”
“胡羊焖饼子?”
“也不对啊,莫非是搓鱼子?”
夏丁卯点到的,都是两千年后的敦煌小吃,在任弘的指点下,基本都在悬泉置厨房里做出来了,靠着一口炒锅和这花样百出的吃食,悬泉置才能在半年内广为郡内所知。
相比于这年头的大酱下糙米饭,的确是太过好吃,搞得一向与世无争的置啬夫徐奉德,都有勇气争一争全郡第一置所的名头了。
任弘笑道:“是之前没做过的,至于是什么,夏翁稍后便可知晓,不过,我还差一样能给它添彩的东西……”
正说话间,悬泉置门口传来一声叫唤。
“任君!你要的物什,我从县市买回来了!”
任弘出了门,正好看到吕多黍赶着一辆老马拉的方厢车,停靠在悬泉置外。
吕多黍昨天傍晚告假去了趟效谷县城,回家看望老母,将要给弟弟的信和衣物寄出,顺便帮任弘买点东西。
他下了车后,双手将车厢里几个小包捧起,小心翼翼地交给了任弘。
“此物走遍了县市都未见,果然如任君所言,要在卖药材的地方才能寻到。”
这几个小包颜色黄褐,至于它们的材质,细密而有韧性,像是麻布,却又不是麻布。
没错了,这竟是理论上,要到一百多年后的东汉,才会被蔡伦发明的……
纸!
几个用来装物品的纸包,就这样赫然出现在任弘面前,不仅如此,上面还用毛笔歪歪斜斜,写着两个字:
不是吃人。
而是“胡麻”!
……
对于纸张出现在这个时代,任弘丝毫不惊讶。
都坐下,都坐下,这有什么稀奇的,别看他们悬泉置只是个边塞小驿,两千年后,却是中国最早纸质文书的发现地好不好!
置所里专门存放简牍的屋子里,任弘整理文件时,就曾翻出过好几张麻纸来,上面还写了不少字。
铁证如山,这说明,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在此之前,至少从文景时代开始,粗糙的麻纸便在关中出现,后世称之为灞桥纸,汉人则唤其为“赫蹏(tí)”。
敦煌郡纸张也不少,任弘也打听过其来源,发现多是来自官府纺织丝麻的织室,那儿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针头线脑、碎布边角。为了不浪费,某位不知名的工匠便将它们切碎、蒸煮、舂捣,做出了第一张纸……
纸张由此发明,但那位工匠,却无人记得他的名字。
因为质地粗糙,这些古纸不太适合书写,更多是用来裹细碎的物品,东厨里就有许多,上面写了附子、细辛等,显然是用来包药材的。
手里这几包也不例外,任弘真正需要的东西,是裹在纸团里的胡麻。
任弘轻轻打开纸包,里边装满了扁而细小的黑色颗粒。
没错了,确实是上好的黑芝麻。
这东西是典型的外来物种,据说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带回来的。
夏丁卯也出来了,见到胡麻有些惊奇:“君子要煎药?”
自张骞归来后,汉人喜提芝麻,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东西仍然没被当成食物,而是先作为药材:可怜任弘刚来到汉代时,就被医者灌了不少芝麻汤,据说能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
南方黑芝麻糊任弘很喜欢,可芝麻汤的味道,真的不敢恭维。
任弘解释道:“不是作为药,而是要撒到待会要做的吃食上,会更香!”
夏丁卯脑子还是没转过弯来:“君子究竟要做什么,竟要加药为引!”
任弘只好揭开了谜底:
“馕。”
“烤馕!”
第8章 好烫
置啬夫徐奉德背着手走出悬泉置时,外面正热闹。
悬泉置外的空地上,多了个四尺高的方形土灶,以青砖砌成,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水缸,外面则抹上和了羊毛的粘土,底部留有通气口。
这是昨日任弘得到徐奉德准许后,带着悬泉置里的徒卒们筑起来的,时值初秋,敦煌天气酷热,才一昼夜,土灶里外就彻底干透,可以使用了。
眼下这灶坑里,火烧得正旺,不断有柴木被投进去,一直烧得坑壁滚烫,待明火消失后,夏丁卯才将早已擀好的二十几个面胚放进去。
徐奉德凑过去一瞧,却见扁圆的黄色面胚上,表面撒了些黑色胡麻,且已按照任弘的要求,捏好了馕边,扎了透气孔。
面胚被紧紧贴在圆形坑壁上,待到贴完了,便用一张熟牛皮,将坑顶一蒙。
然后任弘等人,就什么都不管,只在一旁吹牛打屁了。
“这就完事了?”
徐奉德有些发怔,以往任弘提出的那些新颖吃法,无不是要在铁锅前努力翻炒,各种加料,吃是好吃,就是费时费力,做出的菜肴价值不菲,只有招待官吏贵客才能上案,今天怎么如此简单?
“等上一刻即可。”任弘信心十足,烤馕是最地道的西域省美食,他前世在西域省跑时,几乎天天吃,做法也亲眼见过无数次,今日只做最简单的,既不刷油,也不二次烤制。
徐奉德仍有疑虑:“这胡麻是药啊,能和饼放一起?”
任弘道:“几个月前,啬夫不也说胡蒜是药,辛辣难吃,拒绝食用么,现在如何?”
胡蒜就是大蒜,也是张骞老哥从西域带回来的外来物种,眼下也只是作为药材。
中原的医者们认为,此物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而往来丝路的邮差信使,常随身带一包胡蒜,一旦中暑,就将大蒜和水嚼上一颗……
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头一次吃的人,估计辣得满脸是泪吧。
有没有效果任弘没试过,他只知道,一旦某人和你说话时满口蒜味,那多半是经常出远门的邮传驿卒。
起码在敦煌郡,任弘是将胡蒜入菜的第一人,蒜瓣拍碎了加入滚油里就锅一炒,不管炒菜还是炒肉,味道都变得更加美味。
吃面食就更少不了蒜了。
“世上没有任何两种食物,像蒜和面这样般配。”
任弘忘了这是哪位名人说过的话,反正不是鲁迅。
对大蒜,徐奉德一开始是拒绝的,直到他拗不过夏丁卯的力荐,尝试了一次……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如今徐奉德每逢吃饭前,已经能娴熟地剥上几头大蒜,边剥边等面出锅了。
果然,大西北的人吃蒜,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而细细数下来,芝麻、大蒜、蚕豆、香菜、黄瓜、石榴、核桃、葡萄,都是凿空西域后陆续传入的……所以说,博望侯张骞,真真是大吃货国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啊!
任弘用胡蒜做了比方后,徐奉德便没话说了,摇了摇头,回到悬泉置的门口阴影下,让人铺了个蒲席,坐等任弘的杰作。
“我倒要看看,你能做出甚么来。”
不过在任弘看来,老家伙就是馋了,想一出炉就尝尝。
干等也是等,任弘便捧着一包胡麻过去,给徐奉德又提了个建议。
“多种胡麻?”徐奉德眯起眼来:“为何?我悬泉置又不开药铺。”
“我前段时日,问过在效谷县屯田的人了。”
任弘耐心地解释道:“他们说,但凡是头一年种过胡麻的地,来年必然病害少,地力肥,产量高。”
“这说明,此物有增加地肥,艾杀虫豸之效,啬夫不是打算在悬泉溪水边,再多开百余亩新地么?不妨先种胡麻试试。”
悬泉置原本只有百多亩地,不种粮食,只作为菜畦,种些葱、韭、葵等,尽量保证蔬菜自足,近来随着往来河西的行客数量增加,已有些不够了。
“若真如你所言,倒是可以一试。”
见徐奉德有所松动,任弘很是高兴,胡麻价钱不菲,若是能每年种上几十亩,悬泉置烤馕需要的芝麻就不用发愁了。
芝麻还有其他大用,比如榨油,这年头的油主要来自动物肥肉炼制,但哪怕是家养的动物也很羸瘦,没啥油水。
至于植物油,花生还在远美洲,后世开遍青海湖畔的油菜花也是外来物种,任弘至今尚未见到,也不知传入中原没有?
所以眼下能找到的油料作物,只有大豆和芝麻。若是能以悬泉置为起点,广种芝麻,让白色的芝麻花开遍河西。
这样的话,再过些年,任弘或许就能喝上芝麻油,甚至可以用芝麻酱蘸涮羊肉了……
如此一想,他竟有些饥肠辘辘,抬头看看日头,吃下午饭的餔时(15点到16点30)已到。
这时候,徐奉德鼻子却动了动。
“好香!”
任弘也闻见了,这是麦面熟透的焦香,以及芝麻烘烤后散发的浓香。
他望向馕坑,拊掌笑道:
“馕熟了!”
……
哪怕到了出炉时,馕坑的温度依然是炙热的,夏丁卯忍住满头大汗,手持火钳,将馕一个个拎出来,厨佐罗小狗手持箩筐在旁接着。
却见那烤制好的馕经过烤制,水分全去,糖分发生降解,为馕染上了焦黄色,浓郁麦香扑鼻而来。
罗小狗馋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一时没忍住,伸手想去拿,才触到却叫了起来:
“好烫,好烫!”
夏丁卯转头骂他道:“小狗,新食出炉,要由长者来尝,你忘了?烫到活该!”
“我不是要给徐啬夫试试温么。”罗小狗这才将装了十几个馕的红柳筐端到徐奉德面前,笑道:“徐啬夫,尝尝?”
“这么大怎么下嘴。”徐奉德很是嫌弃,竟学起孔子,割不正不食起来。
还是任弘抽出随身携带的刀削,将硕大一块的馕切成小份,呈送给徐奉德。
徐奉德看着盘中金黄的烤馕,喉头动了动,拿起一块放入口中。
入口是浓郁的麦香味,酥脆的表皮,嚼到烤得熟透的胡麻,竟是如此浓香过瘾。
因为面里加了点盐,还带着淡淡的咸味,咽下去后,有种饱腹的满足感。
“如何?”
众人都看着徐奉德,却见他吧唧吧唧连吃了好几块,喝了口水后,才淡淡地说道:
“可口是可口,就是太干,对老朽的牙不太好。”
这糟老头子!
其他人也开动了,早已等待多时的罗小狗直接抱着一个馕啃,吃相难看,鼓着腮帮子直呼好吃。
任弘这边则是馕的正确的吃法,慢慢用手掰着吃,与夏丁卯一同分享。
大厨夏丁卯也认为此物口感绝佳:“更胜于汤饼、蒸饼,能与君子教的焖饼、搓鱼相媲美了。”
毕竟这年头的汤饼,还不是面条,只是死面饼掰了煮,类似后世的泡馍,若没有浓郁的羊肉汤就着,确实很难下咽。
任弘笑道:“今日只是最简单的,其实还有更多做法,比如馕胚上可以抹点油、撒一把葱花,烤出来的馕更脆更香。甚至能刷牛羊奶、加蒲陶,加肉馅。”
蒲陶就是葡萄,在后世的西域,不止有葡萄馕哦,简直是万物皆可入馕!
馕其实不是任弘的发明,它的直系祖先叫“胡饼”,早已出现,是眼下西域绿洲城邦的主食。
任弘曾软磨硬泡,让那个滞留悬泉置的胡商,教自己做原始胡饼的法子,竟然还处于最简单的火堆旁埋饼阶段,面粉也很粗糙,在口味上,被他们刚刚做出的馕完爆。
等众人风卷残云,吃完三个馕后,徐奉德招呼任弘过去,说道:
“任弘,你且说说,此物吃倒是好吃,但这和招待傅介子,让悬泉置取得今年全郡置所之最,有何关系?”
“敢告于啬夫。”
任弘将最后一口馕咽下肚,笑道:“此物若是不加鸡子和面,不加胡麻,其实十分便宜,且烤法简便。”
“但哪怕是最简略的做法,烤馕也比作为汉兵军粮的糗(qiǔ)和糒(bèi)美味,且更易携带吧?”
……
忙活一天后,等任弘回到住所中时,已是“夜食”(21点到22点30)时分了,西北日头落的晚,这会天才刚黑。
虽然这年头普通人一日两餐而已,但也有例外,值夜戍卫的边防将士,连夜赶路的驿夫走卒,有加餐一顿的权力,遂成定制。
坞墙上自有值夜的人守着,他们正在吃下午剩的烤馕,这东西能放很长时间,十天半月都没问题。
悬泉置里里外外,一共二十七间屋子,其中十五间是给行客住宿吃饭的传舍,再刨除厨房、办公室、存放文件的仓库,剩下的几间,要平分给三十多人,显然不可能。
所以悬泉置内,唯独置啬夫徐奉德拥有单独一间屋子,一般的徒、卒,需要挤在大通铺睡,任弘他们这些小吏,则两两混住。
任弘和夏丁卯住在一个屋,屋子矮小狭窄,连家具都没放置多少,仅有左右各一个卧榻,中间有张案几,上面放着小巧的铜灯盏,这年头膏油金贵,灯烛轻易不能点,四周一片昏暗。
夏翁今天揉了一天的面,又在大热天里烤馕,没有叫一句苦,实则却已累坏了,回来以后便酣然入睡。
任弘却睡不着,卧榻上铺了两层麦秆,又加了一层蒲席,仍是有些硬,他翻来覆去,想着白天的事。
今天,置啬夫徐奉德听到任弘将烤馕和汉兵常吃的军粮做对比后,便明白了他的打算。
“你是想将此物,向那傅介子献上?”
但还不等任弘详细解释自己的计划,徐奉德却打了个哈欠,对他道:“不必与我细说,这些话,你留着在那位傅公面前好好表现罢。”
言罢转身离去,招呼悬泉置的众人,将这二十几个烤馕分了吃,还给任弘丢下一句话:
“既然让你全权筹办此事,老朽啊,就什么都不管了!”
这放权倒也放得彻底,让任弘有些发怔,还是夏丁卯对他说道:
“徐啬夫就是说话难听,心里却一直念着将悬泉置经营好,对置所里的众人,也一直关切,君子也不例外,毕竟徐啬夫,也是看着君子长大的啊。”
“虽然过去,徐啬夫有意让君子留在悬泉置,可既然君子去意已决,他也希望你能遂愿。”
夏丁卯又感慨道:“十多年前,老朽带着君子来到敦煌,在悬泉置落脚,多亏了徐啬夫收留。本以为这边塞苦寒之地,皆是穷凶极恶之徒,可没想到,遇到的,多是善人啊。”
任弘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些话,也暗自发誓:“哪怕我离开了此地,也绝不会忘了悬泉置,更不会忘了这里的人!”
按任弘推测,傅介子还有七八天才到,他的准备,还来得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