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阙-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幸好这猛兽嘴里早已叼着一只倒霉的水禽,它瞅了瞅如临大敌的任弘、卢九舌、孙十万三人一眼,判断了一下再度捕猎的难度后,便甩着尾巴,走入深深的芦苇荡里,没了踪迹。
老虎走后,任弘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缓缓后退,然后大步跑出芦苇丛,全都满头冷汗。
回想起方才老虎,体型和印度虎差不多,身上毛的长度则介于短毛的华南虎与长毛的东北虎之间,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新疆虎……
这一亚种在20世纪便灭绝了,可在公元前,它们仍占据着西域大部分地区的食物链顶层,大意了,真是大意了。
任弘是刚从无人区里出来,忘了这茬,否则也不会贸然往芦苇丛里钻啊,便忍不住骂起卢九舌:
“汝等过去没遇到过?为何不提醒。”
卢九舌也吓得够呛:“上次只在楼兰人的村落里买了两张虎皮,却没见到,听楼兰人说是林子里多些,谁知竟跑到湖边来了……”
说话间,草丛又动了起来,三人连忙拔刀的拔刀,端弩的端弩,如临大敌。
可最后冲出来的,却是一只和他们一样,也是被老虎吓出来的小野猪……
来到罗布泊的第一天,使节团便吃上了烤野乳猪。
……
吃饱肉后继续上路,早春的罗布泊,热闹非凡,和一片死寂的白龙堆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接下来沿着罗布泊东岸向北行进的两天里,任弘可算见识了这里的物种丰富:湖边苇柳交生,除了老虎、野豕外,鹿、兔、水獭、狐狸、狼、野兔等应有尽有。
而最多的,还当属候鸟……
尽管罗布泊中央还有些薄薄的冰未化尽,但心急的候鸟们早已抵达。
灰雁排成一长串,在上空忽上忽下地飞行。白鹭慢悠悠地扇动翅膀,大摇大摆地在浅水里走过,其洁白的羽毛十分醒目。甚至能听到在近处水面上几只黑天鹅拍打翅膀发出的噗嗤声。
岸上也很多:湖边盐碱滩上出现一小群百灵鸟,跳来跳去,啄木鸟在红柳从中啄木咚咚有声,芦苇丛中,时常听到杂色山雀那别具一格的鸣叫声,斑鸠和麻雀在筑巢嬉戏。有时,他们不小心踩进草丛里,吓得色彩鲜艳的野鸡尖叫着腾空而起。
赤麻野鸭就更多了,成千上万,铺满了大片湖面。
这些鸟儿是从印度次大陆飞来的,它们通过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的空隙,经于阗往北飞。当鸟群进入塔里木盆地后,看到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南面是连绵不断的雪山,那么在唯一的绿地罗布泊歇脚便是必然的。
对吃尽了苦头的使节团来说,这简直是就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
赵汉儿的弓和奚充国的弩,一路就没停下过,几乎每一次放矢,就意味着使节团的晚饭多了一只野味。
除了履行职责,为使节团炮制美食外,任弘也乘机好好练了练射活靶的能力,不拿下”水鸟杀手“的称号誓不罢休。
这一日,当他站在湖边瞄着远处一只黑天鹅时,视野里却出现了一艘狭长的木船,桨叶拍打湖面的声响惊走了任弘的猎物。
时隔半个月再度见到人,任弘稍稍放下了弩,但仍保持警惕。
却见那艘胡杨木船径直朝岸边驶来,能看到船舱里还在跳跃的活鱼,以及罗布麻搓成的渔网,船上的男子身材中等,白肤粟发,高鼻梁深眼窝,眼珠呈褐色,满是惊喜地看着任弘。
他扔了桨,用手抚摸下颔,做出像捋下巴胡须一般的动作,然后把手放到胸前,屈身弯腰,朝任弘点头致意。
任弘知道,这是楼兰人打招呼的方式。
……
使节团遇到的第一个楼兰人,是附近村落的渔民,他名字的发音是“尤还”。
尤还二十多岁年纪,会几句生涩蹩脚的汉话,与卢九舌竟认识,原来上次使节团出入罗布泊,曾经在尤还的村子歇过脚。
跟着尤还的指引,使团沿着罗布泊北面向西行,远远望见,在一片湖心芦苇丛陆地上空冒出缕缕青烟,那就是小村落的所在。
但若没有人带领,哪怕瞅见了炊烟,错综复杂的芦苇荡和湖滨沼泽,也足以让闯入者绕昏头。
等靠近后才发现,这个村落不大,大概有二三十户人家,不论屋顶还是墙壁,都是用芦苇扎成捆和泥修起来的,可想而知十分简陋低矮。
任弘料想,若是遇上沙漠里那样的大风,怕是要整个屋子都掀飞了。
在尤还的吆喝下,村落已经得知使节团的到来,所有人都钻出来相迎。
任弘也得以好好观察一番被后世猜测万千的楼兰人。
楼兰人是典型的图兰人种,相当于白种与黄种人的混血,毕竟西域本就是一个人种的十字路口,塞人、吐火罗、匈奴、羌、汉,都在此融合。
他们身材中等偏矮,皮肤偏白,额部低,鼻梁高眼窝深,眉毛平,眼睛大,一般瞳孔呈黑色,也有褐色的。
男子喜欢剃光头戴毡帽,只留长长的胡须,体格说不上魁梧,但臂力相当大,这可能和经常划船捕鱼有关。
女子的五官确实很符合后世人的审美,结合了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优点,只可惜生活苦,年纪轻轻容貌已变了形。
倒是没长大的小姑娘们都是美人胚子,头发从中间分成两部分,在后面编成许多小辫。一个个抱着母亲的腿,伸出头来,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使节团众人——他们奇特的发式,还有从不离手的刀柄。
这些楼兰人统统穿着罗布麻纺成的粗布,和野鸭皮缝在一起御寒。与离开沙漠后,换了一身光鲜袍服的吏士们相比,真是衣衫褴褛,还散发出强烈的鱼腥气。
事实上,鱼就是这些楼兰人招待使节团的主食,只是做法一言难尽。
即便如此,这个村落的首领,那位满脸皱巴巴的老女巫,还是让各家都取些食物来,这家送来几条鱼,那家拎来一只水鸟,凑一起款待使节团。
孙十万低声对任弘说起他们上次经过此地时发生的事:
“上次吾等在此留宿时,有个村中的少年想要偷走吾等支帐篷的铁撅子去做捕兽圈,被我当场抓住。全村的人都十分尴尬,那老女巫立刻唤来各户商议,你猜最后怎么着?”
“如何?”任弘喝着有些腥咸的鱼汤问道。
孙十万道:“全村每一户人家,包括那少年的父母,都觉得应该将少年处死。这可吓到吾等了,觉得不至于此,傅公提议从轻发落,于是那少年被罚用红柳枝抽打三十下,并赶出村外自己过活。”
起码这次使节团回来,没有在村中见到那少年。
任弘颔首,看来这个楼兰人的村落,是属于朴实的类型,与雅丹魔鬼城里吃人的女野人完全不同。
那个叫“尤还”的渔夫对汉使抱有极大的热情,饭后还领着任弘去看村里最神圣的建筑,祖灵的居所:一座建在干燥高地上的圆屋,周边摆着十几对马鹿的角,内圈则是黑熊和牛的头骨,建筑顶上还竖着一些缠有牦牛尾巴的杆子——这是仿照汉使的旌节做的,此外还有许多胡杨木俑,表情被雕刻得古怪而神秘。
佛教还没传播到西域东部,楼兰人仍保持着延续了数千年的萨满传统。
虽然任弘在悬泉置和一个胡商学过点楼兰话,但这种吐火罗语方言毕竟和汉话是不同语系,他们说快时,只能听得懂大概:
这是个专门在罗布泊边捕鱼狩猎的村落,养的牲畜很少,耕地也没有,得到西边数十里外,占据河畔肥沃土地的伊循城旁,向城主借耕。
而村中之所以对使节团如此礼遇,除了汉使乃是楼兰王和各处城主的座上贵宾外,还因为每次使节团抵达,村里人都能换到一些汉地商品。
男人们最喜欢的就是米酒了,女人则对各种精美的奢侈品感兴趣:丝绸、布匹、漆器,还有梳妆打扮的小东西。
虽然各家能拿出手的唯有鱼干和猎物的皮毛,但还是眼巴巴地与使节团交换起来。
老女巫甚至让人将收藏于建筑物里面的大马鹿角取来,让他们挑选最喜欢的两个,并慷慨相送。
任弘对这个楼兰渔村的印象不错,作为他们善意招待回礼,任弘从自己带的东西里挑了挑,给老女巫一个精致光滑的小铜鉴。
老女巫却指了指自己皱巴巴的脸和枯槁的头发,摇摇头,将其给了十多岁的小孙女。
那模样还不错的楼兰女孩,便高兴地对着小铜鉴,用木篦梳起粟色的长发来,任弘肉眼可见,有几只虱子被篦落。
得到汉地货物的楼兰人很开心,先是拿给其他人看炫耀一番,然后登上独木舟,找到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将这些珍贵的礼物放入沙土中埋了……
这就是他们藏宝贝的方式。
倒是尤还在送出鱼干,想要也换个小铜鉴给他心上人被婉拒后,拿出了另一种东西:几枚五铢钱,塞给任弘。
那钱一入手,任弘就觉得不太对,仔细看了看,又喊来卢九舌辨认后,二人确定无疑。
“这是太初年间所铸三官五铢!八成就是居庐仓汉军坟冢中被盗掘的那些。”
二人低声商量一番,开始让卢九舌询问尤还,这钱是哪来的?
“半个月前,有一队康居商人从东方来,路过村子,与吾等换了些鱼干……”
“可知他们去了何处?”
“去城里借地耕作时,听说还停留在伊循城,在那叫卖来自汉地的货物。”
卢九舌眼睛顿时一亮,任弘也长出一口气,将一个铜鉴送给尤还。
真是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他们立刻向傅介子禀报:
“傅公,那些在伊循城的康居商贾,很可能就是坏我将士坟冢的盗墓贼!”
傅介子听闻后,没有什么表情,只是一抹嘴,招呼吏士们集合起来。
“下一站,伊循城!”
……
PS:本章参考俄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游记《走向罗布泊》。
需要查的资料超出想象,下笔晚了,吃个饭先,第二章 在11点30。
第64章 心向大汉
到次日时,使节团已经绕过了罗布泊的东岸,开始向其西北部行进——伊循城便在那个位置。
“我记得去年腊祭去悬泉置时,听徐啬夫说起过一事,就是关于康居使者的。”
在中途停下来饮马喝水时,任弘说起自己知道的一件事。
“去年仲冬时,有一伙康居使者入玉门关,带来了罕见的白骆驼,声称要朝贡大汉。”
“玉门关检查的确是白骆驼,可到了敦煌郡府交给官吏时,因为下了场雨,珍贵的白骆驼,竟变成了普通的黄骆驼……”
“康居人一口咬定是被沿途置所给换了,敦煌郡府下令彻查,一站一站查阅记录,又让令史仔细盘问康居人。这才弄明白,原来是那些康居人将骆驼毛用白垩土和水染白,想要蒙混过关,多骗些回赠,被发现后,敦煌郡将他们驱逐出玉门关,再也不予接纳。”
“如今听渔村的楼兰人所言,再算算时间,在居庐仓掘了汉军将士坟冢盗取五铢钱的,应就是这批康居使者!”
亲自去康居国附近转悠过的傅介子却冷笑:
“若真是康居王所遣使者,何必用这种下作手段,多半是粟特商贾假扮的!”
康居也是中亚大国,在大宛西北,乌孙之西,幅员广阔,占据了后世哈萨克斯坦河中地区,人口数十万,控弦十余万,与大月氏同俗,常臣属羁事于匈奴。
那些所谓的“康居使者”,“康居商贾”,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康居人,而来自被康居统治的属邦“粟特”。
这个城邦位于后世的撒马尔罕,粟特人很能跑,从汉朝到唐朝,一直是串联丝绸之路的胡商主力,丝路各城邦都有他们的商站。为了利益,能不远万里,直奔中国而来。
不过粟特人中鱼龙混杂,有老老实实跟汉朝官府做生意的,也有像那群被驱逐出境的粟特人一样,冒充使者在驿站置所骗吃骗喝,想赚一波大的……
没办法,谁让汉武帝时好大喜功,为了显示汉朝富强,在巡视关东时向天下炫耀自己“通九译而至万国”。对来到汉朝的西域胡人,不管使者还是商贾,都散财帛以赏赐,甚至修筑酒池肉林,让外国客使参观汉朝的仓库府藏之丰饶。
就差跟隋炀帝一样,给沿路的树穿上丝绸衣裳了。
有的胡商使者,譬如乌孙人,当真为之震惊,觉得汉朝如此富强,得敬重着些。
但见多识广的康居粟特人,却只留下了“汉人虚荣好骗”的印象,于是便开始有小商贾冒充使者入塞,赚得盆满钵满。回去以后一传十十传百,谁还肯好好做生意,都装成使者来诓骗,不但入关免税,还能白拿许多天朝赏赐回去。
于是,玉门关最多的一年,竟一口气接到了十一波“西域各国使者”,事后一查,只有一波是真,其他全tm是粟特人假扮的!
后来汉朝也学聪明了,跟来叩关的使节说好,近者三年一贡,远者五年一朝,时间不到你们别来,这才堵上了这窟窿。
但仍有粟特人心存侥幸,乘着康居与汉朝断了往来冒充使者入关,这才有了去年的“白骆驼”事件。
“想必是那帮康居粟特人不甘心空手而归,又心存报复,便大着胆子掘了我大汉将士的坟冢。”
奚充国咬牙切齿,骑行在队伍最前方,恨不得早点到伊循城,管他是使者还是商贾,定要让其付出代价!
他们已经彻底离开了布满沼泽和芦苇荡的罗布泊畔,一个小渔村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滩上放牧的牛羊,亦有驴马骆驼。
随畜牧逐水草,这才是楼兰国的经济支柱。
而离开草滩后,随着碧绿色的孔雀河越来越近,也渐渐出现了开垦的旱地,和种植谷物的农民。
任弘发现,和罗布泊旁披着野鸭羽御寒的楼兰人不同,这一带的楼兰人穿得要好些,尤其是女子,头戴尖顶毡帽、斜插禽鸟翎毛,腰上是如短裙般的羊毛腰衣,脚踩毡靴,手上还挎着草编小篓,在播撒春小麦的种子,只是十分粗放,想来收成不会高。
这便是楼兰国的三类人群,渔猎者在湖泊森林捕鱼狩猎,农耕者集中在几个小城里居住,在城边的冲积平原上种植小麦,游牧者则在不适宜耕作的草地上畜养牛羊驴马,相互进行交换,易其有无。
而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则是“城主”。
各城城主再向楼兰王效忠,这楼兰国显然还处于封建制早期,国土虽然看上去很广袤,但人口只有一万多,相当于汉朝一个县。
伊循城便位于楼兰国东北角,横亘在西域南北道的交叉点上。
眼看远处孔雀河北岸台地上,那座土黄色的小城塞越来越近,任弘却不由担心起来。
早在昨日过草滩时,有骑马的牧民远远看到使节团来,便一唿哨朝西方驰骋而去,兴许是要给伊循城主报信。
他现在只担心,伊循城主会不会庇护那些粟特人,一旦发生冲突,会给这次楼兰之行带来什么影响?
毕竟汉朝虽然强大,却远在千里之外,楼兰虽是小国,但也胜兵两千,真打起来,他们可占不到什么便宜。
回头看了一眼傅介子,老傅脸上却毫无担忧之色,甚至看穿了任弘的想法,对他笑道:
“楼兰王安归在匈奴长大,偏向单于,常与汉为难。但伊循城主,曾送楼兰王子去过大汉,在长安见过天汉的强盛,过去十余年间,他一直是大汉的朋友!还专门取了一个汉名……”
正说着,前方有数十骑呼啸而至,傅介子勒住马,眯着眼看着他们越来越近,这才露出了笑,带众人迎了上去,朝打头的一位楼兰贵族一拱手:
“伊城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