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阙-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还的三千余汉家士卒,无一不带伤。
任弘连忙扶起了他们,询问了一番战况和损失后,让三人带自己去见傅介子。
三人面面相觑,郑吉别过脸去擦泪,孙千万垂着头不敢看任弘,奚充国则叹了口气,朝任弘与傅敞再揖,带他进了撑起凉棚的大帐。
从悬泉置的初识,到同赴楼兰斩安归,给任弘找了护送乌孙公主归长安的差事,傅介子可谓是任弘命里的贵人。
铁门关之役,任弘等来了傅介子的援助,而多年后赤谷城一役,则是傅介子等到了任弘的千里驰援。他们是举主被举人,也是袍泽战友,感情更如兄弟父子,若知对方有难,根本不会有任何迟疑,哪怕孤身也要前往。
而每一次,任弘都赶得及。
但这回,他心里不祥的感觉越发浓烈,但还是希望,会像赤谷城那战时一样,傅介子只是负了伤,看到他后骂几句。然后便不把万户侯当侯,还是和以前那样,指使任弘亲自下厨炒个菜,入夜后就在沙场上对坐痛饮。
可等任弘步入帐中,见到的却只有一具临时打制的棺椁静静摆在里面。
他有些难以置信,呆呆站在了原地,身旁的傅敞已哭出了声,几步上前扑在棺椁前痛苦不已。郑吉等人昨夜已经伤心过一次,此刻都有些担心地看着任弘。
任弘却没有像傅敞一般失态,只是迈着沉重的脚步,默默走过去,伸手抚着棺椁,泪水大滴大滴地落在上面,留下了斑驳印记。
不知是不是错觉啊,任弘仿佛还能听到傅介子摸着胡须,戏谑的笑:
“道远。”
“你也不是每次,都赶得及啊!”
……
傅介子在那一战后撑了两天,今日凌晨才咽气,致命原因究竟是失血、伤口感染还是力竭,亦或是三者皆有?不论如何,主将殒没于战场,属下要负很大的责任,三校尉和亲卫们都朝任弘下拜请死。
任弘却什么都没说,在见到傅介子的棺椁后,他便陷入了缄默一言不发,只跪坐在帐内,看着士卒们将棺椁推开,让他瞻仰义阳侯遗容。
傅介子遗骸已经清理过,身上的血迹被擦拭干净,穿着任弘亲赠的那副明光铠,当初此物刚一制出,便先按照傅介子身材打制了一套,任弘亲送上门时,还笑话傅介子回朝享了七年清福,教子怡孙数载后髀肉复生,过去矫健的身材渐渐浑圆,肚子都鼓了出来,做甲胄有点废料。
“还不是常去汝家赴宴菜太好。”
傅介子只骂他:“等你年过五旬,亦会如此,倒时你家的两匹瘦马就驮不动道远了。”
说是这么说,但这甲制作时却用上了最好的料,厚重的钢制圆护在不影响防御的情况下,制作成了黄金日芒,一千多枚鱼鳞片则涂了红色的漆,它为傅介子挡下了射雕者十多箭,只有两箭造成了皮肉伤。
而铁胄之下,傅介子的遗容神情轻松,嘴角甚至在微微上扬,丝毫看不出死前的痛苦,只是那双眼睛再也睁不开了。傅介子的丹凤目是其灵魂所系,他喜欢在玉门关上眺望绝域,希望将大汉的关阙修到远方,也喜欢审视他一手带出来的后辈们,当这双眼睛凝视敌人时,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还有那双曾亲斩楼兰王的强壮手臂,正合在胸前,据说傅介子单臂击鼓两日不绝其音,那柄十多年来还没换过的三尺剑捧在手中。
“西安侯,这是傅公甲中的信,陷入重围次日写了一半,还没写完便与胡虏战。”
任弘接过沾满血迹的帛书,确实是傅介子亲笔所书。
“吾年十四时,好学书,一日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后卒斩匈奴使者,还拜中郎,复斩楼兰王首,封义阳侯,除为都护守西域三载,归朝为后将军,子孙皆蒙荫为郎,家累千金,富贵安居,无他求也。”
“唯在长安多日,如骏马养于厩中,腹肥体圆,岁愈衰而发白齿摇。余昔日为骑马监,迎汗血马,曾闻楚庄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然千里马必不愿死槽枥间,吾亦不愿卧床上死儿女子手中,愿战死于边野,戎车载尸还葬六郡耳。”
“陛下不弃介子庸将,任为燕然将军,雄兵五万东指,使赴右地,然今夜为虏十余万骑所困,介子死不足惜,唯望士卒全甲而归……”
后面是他在战后,口述的短短几句话,大概是已经说不出太多话了,而且有些杂乱。
他说自己丧生是在战后,非校尉亲卫之罪也,望朝廷录其功而勿责。
他说自己不愿意葬在平陵杜陵,而愿归葬老家北地的萧关外。
他还说,若有人来祭奠,那就给他带几只鸡,做熟的那种。
“子孙谨记吾家教,勿失侯辱于祖先,吾子傅敞当兄事西安侯。介子自诩千里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道远当为万里马……”
信止于此,读完最后三个字,任弘心里难受极了。
这老傅,又是让儿子兄事西安侯,又是青出于蓝什么的,换了往常,任弘可要在心里抗议一番了。
可今日,只要傅介子能重新睁开眼,别说儿子,让任弘做孙子都行啊!
众人又开始垂泪哭泣,最能忍的奚充国也开始捶胸,他们都是跟了傅介子十多年的老兵,一手开创了西域北庭的局面,打赢了这场人数悬殊的鏖战,战斗胜利,以一当十,斩胡虏近万,足以夸功,傅介子却不在了。
这真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唯独任弘依然什么话都没说,只将信递给已经哭成泪人的傅敞,他则走出大帐,抬起头看着天空那支展翅翱翔的雄鹰,它飞得真高。
傅介子薨逝的消息已传遍三军,众人都呆愣着不敢相信,良久后,外面响起了士卒的歌声。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驼城中,隘口里,身上带伤的士卒们或立或卧,齐声而唱,为傅介子唱半首《战城南》。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傅介子是真正的枭骑,是纵横绝域的英雄。
而他任弘,是苟且偷生的驽马么?还是要如傅介子希望的,做一匹“万里马”呢!
任弘掉转头,进了营帐,径直走到傅介子棺椁前,下跪三稽首,磕得极重,砰砰有声。
复又起身,不管额头破了皮,伸手取下傅介子捧在胸前的佩剑!握于手中,扫视营内众人道:
“我将以义阳侯之剑,斩单于首级!”
十二年来,不管在朝在野,傅介子与任弘总是并肩作战,相互扶持。
这一次,任弘还是要傅介子陪着他,一起去打完这最后一仗!
傅公啊,再将你的无畏与勇锐,借给我一次吧。
言罢任弘带着郑吉、奚充国、孙千万和傅敞等人出了大帐,来到摆放汉家千余将士遗骸的驼城外,朝他们三作揖,复举剑对还活着的人高呼道:
“任弘将用匈奴的灭亡,为傅公及战死燕然的汉家儿郎殉葬!”
轻侠士卒们的情绪从哀伤变成愤怒,再从愤怒变成无畏,还能走的人都举着手里的刀和矛,希望能追随任弘,再战一场。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匈奴!
任弘不打算带他们,六年在西域的苦戍,三天三夜的殊死鏖战,三辅轻侠们早就赎完了罪,现在不是他们欠大汉,而是大汉欠他们,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他们该回家了!
但他会将傅介子的死讯和西路军的这股士气,带回自己麾下六万人中。
将不可因怒兴兵。
但你可曾听说,怒火可以燎原?
傅敞等人擦干了眼泪跟上,他们随着任弘翻身上马,任将军举着傅介子的剑指向北方,只说了一个字。
“追!”
……
PS:第二章 在晚上,嗯,今天应该能写完不咕。
第494章 洪流
燕然山脉很长,在匈奴草原上绵延八百里,它在东南方的余脉叫“速邪乌燕然山”。
往南不远便是大漠,而其西南方已能隐隐看到姑且水和浚稽山,乃是从匈奴腹地南返汉地的必经之路。遂成为汉匈战役频繁爆发的地点,这是历史上后汉勒石燕然的地方,亦是前汉李广利全军覆没之地。
二十多年前的故战场是一片宽阔的草原,草木生长得较他处更旺,只在路过时不经意能看到,丛中埋着露出半截的白骨。
赵充国与任弘在余吾水分别后一路抵达此处,路过故战场时还特地下来看了一眼。
征和四年速邪乌燕然山之役,汉军七万骑覆没于此,赵充国的老上司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幸亏他当时在长安做车骑将军长史。决战当夜,单于军于汉军前掘堑深数尺,并从其后急击之,现在仍能找到那条深深的沟壑。
赵充国对李广利并无太大留念,只是想着当时军中还有他不少袍泽兄弟,或许便殒命于此。他的好友之一,乃是第二代煇渠侯,虽是匈奴人后裔,却忠于大汉,据说那一战,他怀疑李广利有异心,欲执之而被贰师所斩。
还有许多赵充国仍念着名字的老战友,他们活过了天汉二年东天山之战,却死在了这儿,这滋养了草木的骨骇或许便是他们的,只可惜甲胄衣裳都被匈奴人陆续剥走了,血肉则便宜了野狼秃鹫,再无法辨认身份。赵充国让士卒扎营时拾取一些放到车上,等运回汉地后统一埋了。
目睹这故战场的惨烈,赵充国不由想到西进燕然隘口的任弘,他们南下至此,也遇上了出居延塞千里,渡过大漠后继续向北寻找大军的河西斥候,这才得知了右贤王投降大汉,不出兵助单于,傅介子军也向东进发。
“老夫果然还是错过了。”
赵充国摸着怀中那枚赤仄钱嘿然,但也不由为任弘与傅介子担心,两人一前一后同时与单于军遭遇还好,若不幸各自为战,恐重蹈贰师深入邀功的覆辙。
他手下的辛庆忌、苏通国前来请求北上合战,但赵充国军的战马大多匀给任弘了,大多数人几乎变成了步兵,张彭祖等人希望南下休整补充,就算任弘败了,他们也能接应,现在是兄弟上山各自努力,何必再劳苦士卒去赴死?
校尉们争论时,在故战场上行走的赵充国好似踢到了什么东西,发出金石之声,低下身子捡起时还折了腰,疼得老将军直咧嘴,这次出塞真将七十多岁的他折腾得够呛。
一看手中,却是枚五铢钱,还是已经停止铸造的赤仄,赤铜为其郭,钱为绀色,大概是某个士兵的遗物,逃过了匈奴人的搜检,在战场荒草中一趟就是二十多年。
赵充国将它收好:“二十年前士卒们没能回家。”
“但这次,出塞三支大军,得全甲而还,就算战死,也得在胜利后载誉而归。”
他召集校尉们,下令到:“诸校随我驻于姑且水、燕然山之间,等待西安侯与义阳侯南下。”
又点了两个人的名:“新阳侯庆忌、西苑左校尉通国!”
二人应诺而出,新阳侯辛庆忌负责率领凉州骑,其中不少人任弘的西凉军老部下,苏通国则将休屠骑,这是最能打也汉化程度最深的一支属国义从骑,从卫霍时代至今,屡立战功。
这两人是最期盼去支援任弘的,辛庆忌勇将也,而苏通国少时在匈奴,熟悉环境。而现在,赵充国松开了他们脖子上的绳子,让两匹枭骑带着两万骑兵向北驰去。
“去罢!别给老夫丢脸!”
……
三日后,燕然山最北端,郅居水上游地区,绵长的河流在草原上九曲十八弯,来自单于庭的三万户帐落稀稀散散地在水边休憩。
帐落在隘口滞留数日,在匈奴大军迟迟无法攻破驼城后,转而向北,大单于也没耐心让帐落聚集而行,而是让他们以部落为单位分散开来行动。于是十余万人,赶着上百万头牲畜,走得百余里内到处都是,不少部落违反了大单于的命令,停下不走甚至开始走回头路。
弥兰陀的新主人,一位千骑长倒是忠于单于,始终带着他的小部落追随单于大部队,只是跋涉这么久后,随着马匹羸病,部众疲乏,渐渐掉了队,已经落到单于后数十里,只勉强走在断后的乌藉都尉万余骑之前。
千骑长的鞭子抽得更响亮了,马匹多死,牛也在迁徙过程中受惊跑了不少,总不能用羊来拉扯吧,他勒令几个奴隶拽着车舆,却又舍不得扔上面不知道攒了几代人的各种物品,多是他祖父、父亲从月氏、西域、汉地抢来的器皿,单个很轻,但堆积在一起时,让弥兰陀感觉格外沉重,肩膀上勒出了深深的血痕,疼得钻心。
好在入夜时分,同属一个主人的其他奴隶会来照料他,一个自称“汉人之后“的二十余岁男奴还会给他敷点嚼碎的草,说这是药。
“单于这究竟是要带着部落去哪?”
不止是奴隶惶恐,贵人们也很茫然,却又不敢停,听身后压阵的乌藉都尉手下说,汉军的斥候已追上了他们,有些零星交锋。
这一天黎明时分,又赶了一天路,已经看到燕然山尽头后,千骑长终于好心让众人休憩一会,奴隶们正酣睡时,却听到喊声大作,弥兰陀他们在畜群旁起来一看,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帐落,嚷嚷说汉军来了!
千骑长将妻儿抱到马上和几个兵卒果断撤离,将奴隶和牲畜统统扔下。
而还不等奴隶们庆祝自由,却见后方马蹄阵阵,乌藉都尉的队伍狼狈地向北撤退,阵型散乱,不少人还带着伤,一边跑一边惊恐地回头看后方,显然是在与汉军前锋的交战时败下阵来。
这下没有战斗力的斩落更乱了,人、马、牛、羊乱糟糟地到处跑,挤在一起。一个扎着辫的小女孩在原地哇哇哭着,差点被一个匈奴骑手撞倒踩死,还是弥兰陀救下了他。
不知不觉,他身边已经聚了好几个孩子。
待二三千骑跑过后,弥兰陀和被主人扔下的奴隶们茫然地起身,只瞧见南方隐隐有尘埃扬起,显然是大队人马在行进。
有人想赶着畜群避祸,生怕为汉军所杀,在匈奴人篝火旁的故事里,汉军才是邪恶凶残的化身。倒是那个帮弥兰陀敷药的奴隶拉住了他们,自称他的父亲是二十多年前被匈奴俘虏的汉兵,教过他,若是遇见王师北来,只要这么做,就能告诉汉军,他是自己人。
他在原地跪地,伸出双手,右掌覆于左掌上,比了个作揖的姿势,而让众人匍匐跪地,行稽首之礼。
弥兰陀也抱着那三四个匈奴孩子跪倒在地,将头紧紧贴在草地上,感受着土地的震颤。
这姿势,像极了佛本生故事中,佛祖见地上泥泞,不忍燃灯古佛赤脚走过,便解开自己的发髻,将头发铺在泥泞处,让佛踩在上面走过。
但路过他们面前的,并非古佛,而是一骑骑汉军幽并骑士。
一匹四足都穿着“铁靴子”的战马在这群跪地求饶的人面前停下脚步,足下蹄铁不耐烦地踢飞草皮,若被它踩上一脚,恐怕肺腑都要碎掉吧?
大概注意到了那汉儿奴隶行作揖的汉礼,骑手用浓浓的并州方言问他身份,汉儿如实回答,还喊了几句苦待王师久矣之类的话,便被放过,让他们躲得远远的。
众人往后走了数百步后,发现南方烟尘更浓,汉军前锋大部队抵达了,为了不被误杀,只能再度跪倒。
与方才相似的铁蹄一一经过,越来越频繁,弥兰陀微微抬头瞄了一眼,看到了一双双踩在马镫上的鞋履,矫健的大腿往上是稳稳当当坐在高马鞍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