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阙-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任弘颔首,他还在城外发现,这里新种了一行行的胡杨树,因俗而治,务耕,节用,殖财,种树,这是黄霸治楼兰的手段,倒是很符合任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让任弘对这黄道长印象不错,起码不是个拖后腿的,而到了楼兰后,黄霸在城外相迎,任弘故意观察了一下那些在楼兰屯谷的吏卒对黄霸的态度,居然都毕恭毕敬。
等进了昔日楼兰王宫,如今的道府后,任弘便问黄霸:“遣来西域做吏卒的,多是轻侠恶少年出身,桀骜不驯,欺软怕硬,黄道长如何治得他们服服帖帖?”
黄霸倒也不藏着掖着,就直接跟任弘讲明自己的手段。
“下吏初来乍到时,确实有小吏欲欺我不懂楼兰话,加以欺瞒。于是我遣资格最老的一人去伊循城办事,又派吾子暗暗跟随。那小吏抵达后,与楼兰人讨要酒肉吃,又在路边酒醉,吃剩的肉被乌鸦叼走,等他回来后,我便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那小吏大惊,以为我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瞒,而诸吏听闻此事,遂以为神,再不敢再妄图欺骗我。”
“黄道长果然是履历丰厚的循吏啊。”
任弘不由大笑,黄霸看着是个头铁的老实人,修理那些小吏倒是有一手嘛,任弘也做过斗食,知道大汉的长吏有无能力的最低标准,就是不会被手下人耍得团团转。
而问起对楼兰未来的规划,黄霸则道:“下吏以为,相较于西域其他地方,楼兰位置得天独厚,水土丰饶,庶之富之不难,接下来当教之。”
“楼兰虽是异域,但其民与汉人往来甚多,又性弱畏强,易治耳,只是太过崇神,每年辛劳所得泰半,都奉献给了庙宇和水祭司,彼辈不除,楼兰难安!”
“但如今楼兰才刚刚内属设道,水祭司们也还听从官府号令,故只能暂忍其淫祠。下吏以为,应当从楼兰贵人中选出一批通汉言的少年,让贤良文学教以论语孝经,而下吏则亲授律令,培养出一批通汉法尊礼乐的官吏才行。”
培养亲汉的新官僚,这样才能将那群掌控楼兰几百年的水祭司职能慢慢替换掉。看来继鄯善模式后,黄霸的”楼兰模式“,也能推广于渠犁、轮台、它乾等几处任弘准备奏请朝廷,直接设县道管辖的地方了。
任弘颔首,对黄霸做这楼兰道长彻底放下心来,赞道:
“冉求曾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楼兰三年内必将大治,黄道长真乃西域冉求也!”
刘病已看人确实准,这黄霸虽然头铁反对为孝武立庙号,政治敏感不太行,但胜在基层经验丰富。若是朝廷派一个酷吏来,重法绳于楼兰,激化矛盾,反倒会闹出事来。而黄霸行事温和又不乏精细,润物无声中慢慢治理楼兰,真是绝佳的人选。
任弘遂故意道:“以黄道长之才,郡守亦有余力也,更别说区区楼兰,真是可惜……幸有圣天子明察秋毫,知人善任,为我送来一位好帮手啊。”
这话戳中了黄霸的心病了,“丈夫当为两千石”,是他当年任阳夏游徼期间,就立下的夙愿。有一次与相士一同乘车出游,见民间一个巫氏女,那相士说,此女之夫必将大贵,于是黄霸信以为真,娶之为妻。
如今大贵全成了泡影,远放异域,侥幸被赦免做了小小道长,只有做事才不至于心中悲苦。
但黄霸却不后悔,更不认为自己有错,他有时会怀念孝昭皇帝在时,那会不管是颂扬孝武,还是抨击孝武,朝野中什么话都能说,盐铁之议里贤良文学和大夫们各抒己见,也不见有人被以言处刑。
不过黄霸却没有怪皇帝,反而将问题归咎于执政者身上。大将军最初是推崇休养生息的,杀上官桀专权后却露出了本来面目,用法深,俗吏严酷以为能。天子也被蒙蔽架空,甚至得迎合大将军之欲,太阿倒持,朝廷里已容不下第二种声音了。
那群贤良文学八成也与黄霸想的一样,大汉的体制有一点好处,那就是问题会归咎于执政者,就算没有大将军,也有丞相、御史大夫背锅。除了孝武那种喜欢亲自下场拉偏架手撕异见者的皇帝太拉仇恨外,天子只要聪明些,完全能置身于外,永远圣明。
这也是任弘提议让刘病已为孝武立庙的原因,成就了皇帝的孝顺之名和大宗嫡曾孙地位,反对派的怨言诟病却让霍大将军背了。
巡视完楼兰,本该前往扦泥城,去看看老朋友鄯善王的“小长安”建设得如何了。
作为精汉分子,鄯善王是下了血本效仿汉家制度的,不仅带头穿汉式衣冠,连远放西域的贤良文学,也大多被他聘请去做了官,奉为师长,任弘很好奇,桓宽等人在鄯善会怎么折腾。
但文忠旋即送来一份来自南方的急报,打断了任弘的行程。
任都护也从容,瞧了瞧自己的侍卫长甘延寿,以及只带了百余骑的凉州募骑,对黄霸道:
“还请黄道长召集楼兰贵人和水祭司,征召一千丁壮随我南下。”
黄霸不知何故:“敢问都护,征楼兰兵卒何为?”
“是若羌出了点事。”
任弘打了个比方,笑道:“自家儿孙,被山里来的野孩子打了,我这做大人的焉能不管?”
……
PS:第二章 在傍晚。
第372章 小长安
阿尔金山南麓是荒凉少人的,冷酷的高原沙漠横亘千里,与冰川相接,远处雪峰林立,只有一群野驴和藏羚羊在青黄色草场上奔驰。
但这块苦寒干燥之地,在高原的生羌看来,却是富饶的香饽饽。
任弘曾做过护羌校尉,对河湟诸羌熟得不能再熟,可听婼羌首领唐靡当儿哭诉他们的部落为“大种赤水羌”劫掠时也是一愣。
“这是何种羌?怎么在河湟从未听过?”
所以才说是山里冒出来的野孩子,青藏高原太过广袤,汉人的探索仅限于河湟和鲜水海(青海湖)一角,对其余地方却一无所知。
唐靡当儿解释了半天,任弘才明白这赤水羌原来游牧于鲜水海西北,近来不知为何却往北迁徙,跑到了阿尔金山南麓,不断冲击婼羌人的领地,争夺牧地而经常相斗。这次甚至劫掠了他们的别部,掳走了人口上百,连同婼羌囤积的粮食也一扫而空。
这下任弘明白了,多半是河湟诸羌的迁徙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被汉军击溃后,先零羌往鲜水海西南的高原深处逃亡,而卑禾羌往西北迁,进入柴达木盆地,挤压了赤水羌,赤水羌不得已北上。
婼羌虽在西域列为三十六国之一,其首领还混上了“去胡来王”之号,曾经劫掠鄯善楼兰,可放在羌中,却只是个羸弱小部落,户口数百,胜兵不过千骑,分分钟被人生吞活剥的份。
正因婼羌过上了好日子,甚至还能囤积谷物,引来了山里穷亲戚们的觊觎。
所以唐靡当儿才向都护告急,再这样下去,他们就要“亡国灭种”了。
可都护亲自来援也没啥用处,赤水羌发挥游寇习性,抢完婼羌就跑了,高原广袤也不知他们撤往何处。
带着城郭兵打上高原反击赤水羌,帮婼羌找场子也不现实,海拔四千多米,不管汉军还是城郭兵,上去就得高反趴下。就跟后世吐蕃与唐争夺西域一样,吐蕃人能随时从高原下来,唐军却无法穷追反击,只能被动防御。
任弘只能宽慰唐靡当儿一番,表示都护绝不会对婼羌不管不顾,立刻就会遣官吏前往河湟,谒见金城属国都尉,请其调查赤水羌北迁之事,勒令赤水羌归还婼羌人口牲畜,若是不听。
“便发小月氏骑击灭之!”
唐靡当儿这骑牦牛的去胡来王,却有自己的打算,竟朝任弘下拜:“可就算击灭了赤水羌,也迟早会有白水羌、黑水羌从山中钻出来,入寇婼羌。听闻都护横扫匈奴右地,北庭广袤,水草丰饶,愿举国迁之,以充实北庭!”
这老家伙消息倒是灵通,但任弘却不乐意,这哪行啊,你们跑了谁来替我看门!
婼羌好比是为西域看住南大门的狗子,本身实力不强,也识时务,游牧于阿尔金山与牢兰海南部,加上“护送”西域南道商贾收的保护费,已同鄯善、且末恢复了和平。
若是婼羌这熟羌,被来自高原的生羌击垮或赶跑了,西域南道将大门洞开,不再安全,商贾随时要担忧遭到劫掠,这与都护府利益不符,重新将狼驯化成狗太费时费力。
“中原有句俗话,狐狸就算死于外,也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丘。婼羌世居南山之地,祖宗坟冢在此,焉能轻易弃之?去胡来王放心,本都护定会为汝等保住此地!”
任弘给唐靡当儿打气撑腰,答应立刻上书朝廷,希望金城属国能管管这些乱窜的生羌,一面还承诺,会派遣工匠到婼羌地界,帮他们修筑河湟汉军的羌寨碉楼,以此抵御赤水羌入寇。
好容易安抚了这老家伙,压下他跑路的心思,任弘带着楼兰人返回牢兰海南部,才遇上了得到都护号令后,匆匆赶来驰援的鄯善人。
远远望见鄯善兵,让任弘只觉得有些恍惚,因为对方衣甲样式,尽是仿照汉卒而制,若不知道的,还以为玉门关的守军来了,只是近了之后,才看到尽是高鼻深目的胡儿。
他们甚至还打着一面赤黄色旗帜,上书大大一个“漢”字!
这奇异的场面,让任弘看了都不知说啥好。
倒是对面一位赤甲“汉将”远远望见都护旗,立刻打马过来,却是鄯善王,来到任弘面前下马便拜,神情又是狂喜,又是落泪。
“尉屠耆见过都护!”
……
“这真是扦泥城?若不看彼辈容貌,我还以为是回到玉门关内了。”
跟着都护和鄯善王来到鄯善国都扦泥城后,甘延寿揉了揉眼,连带一众亲卫募骑都有点思乡落泪,这地方和大汉太像了。
城墙从过去的西域式圆形,被改造成了长安那样的方方正正,屁大点的地方,居然也开了十二座城门,让人不禁怀疑这会不会影响到墙垣坚固。
城头“汉鄯善国”的狗牌仍在,只是从木头换成了石制,似乎想要将“自古以来”深深铭刻在这片土地上,而东、西两座正门两侧,还真建起了高大的汉式城阙,上面还挂着两颗人头。
任弘抬起头望了望,不知说啥好,未央北阙可是挂过鄯善王之兄安归头颅的,连这都学?
“乃是不服小王变更衣冠而妄图作乱的贵人。”
鄯善王得意洋洋,放在以前他是不太敢这么激进的,但去年入朝进贡,参加了大朝会,他因为格外亲汉,被典属国作为三十六邦代表,座位放在距离天子较近的位置,让鄯善王与有荣焉。
这也让他回到鄯善后,加速了将鄯善改造成“小长安”的计划。
入城时指点着市肆的繁荣,鄯善王感激地说道:“小王当年听了都护的话,效仿管仲之法,将过路费减半,商贾使团果然云集。不但会带来鄯善所需的各种货物,还要在鄯善吃喝,进女闾消遣,购买牛马骆驼。加上若羌顺服,匈奴不再入寇,丝路安宁,商胡贩客日款于扦泥,如今光靠集市上收的税,便能能让鄯善府库充实,果然是不加赋而国用足也。”
在鄯善王看来,他已经在鄯善完成了庶之富之,只差教之了。
于是才有了任弘等人看到的情形:外城的普通鄯善人倒还是着胡服,衣衫褴褛,因为鄯善王认为他们连汉话都不会说,不配穿汉服。居住在内城的贵人则衣冠皆为汉式,穿丝帛深衣,只有少数粟特商贾身穿胡服夹杂其间,以说汉话为流行。
效仿汉俗,俨然成了鄯善上层人士的特权,亦是中产倾慕效仿的目标,只是又是改造城池又是购入丝帛,虽说引入汉地代田法增加了产量,贸易也繁荣了些,但鄯善底层百姓的日子,恐怕较过去更苦了吧。
而鄯善国的“文武百官”们,看到都护前来,皆行汉礼作揖,一个个过来拜见。
原来鄯善王已经在国中完成了官制改革,统统效仿汉之王国制度,什么郎中令、中尉、内史、少府、卫尉,只要是任弘在昌邑国看到的官,这儿应有尽有。
只是因为鄯善国只相当于一个县,发不出两千石的钱粮,所以这“鄯善九卿”发的俸禄都改成了两百石,只相当于县里的曹掾。
等等,这头戴委貌冠的“鄯善国相”是个汉人中年文士,似乎有点眼熟,他看到任弘也有些激动,下拜顿首不已。
“你是……陶少卿?”
任弘总算记起来了,这是他当年在鄯善做司马时,那个老喜欢往女闾跑睡胡姬的书吏陶少卿,几年不见,他如今已成了上等人,蓄了浓须,言谈得体,腰上还挂着国相绶印。
陶少卿笑道:“小人当初因罪流放西域做戍卒时,可万万没想到有今日,都是承了将军之恩啊。”
而鄯善王这时候也从他的“寝宫”里出来,他卸下了甲胄,换了一身礼服,头戴九旒,身穿山龙九章,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这一打扮,还真像个汉家诸侯了。
这套诸侯衣冠还是去年长安大朝会时皇帝赐的,靠了任弘帮忙说话,鄯善王终于得偿此愿,回来后经常穿着冠冕上朝,恨不得全城人都看到他腰上那挂在紫色绶带上的驼钮“汉鄯善王印”。
这架势,任弘知道文忠为何能轻易说动伊向汉献楼兰内属了,有这么一个精汉到痴迷的邻居,舔又舔不赢,打又不能打,除了跑路换个富贵前程,已经别无他法了。
鄯善王抚着帛带,手持玉佩迈步而出,头扬得老高,今日便是向任都护展现鄯善国四年汉化成果的时候,但看了一圈自己的“九卿”,唯独少了一人。
“陶相,桓太傅何在?”
乖乖,看来桓宽这厮也混上了“九卿”之职,鄯善王倒是荤素不忌啊,大概是愿意来西域的士人太少,逮住一个算一个。
陶少卿忙道:“大王,桓太傅不知都护今日会来,和往常一样,在河边带着太学弟子们伐木制简!”
等等!
“太……太学?”
任弘对鄯善王简直哭笑不得,这你也抄!?
第373章 取经
在车尔臣河滋润下,鄯善绿洲富饶不亚于渠犁,灌草繁茂,林木葱郁。
但水和树木,依然是这儿最珍贵的东西,鄯善王在律法上倒没有蠢到照搬汉律,而延续了楼兰时代的口头法。
无论是农田灌溉,还是生活用水,都由水祭司统一调配,连接各村的主干渠道放水口是固定的,随意放水必遭惩罚。并规定无王的允许,砍伐活树,罚一匹马,砍伐树杈,罚母牛一头。
但这是针对平民的限制,不管在哪,总有能逾越律法的特权阶级。鄯善王自不必说,他的宫廷里永远有活水环绕,近年来大兴土木,也砍伐了大量木材,而坐拥葡萄园的贵人,每个月也有砍树的份额。
从去年开始,鄯善国又出现了第三个特权阶层:学宫弟子。
作为鄯善王三顾楼兰请来的“太傅”,汝南人桓宽此刻正带着四五个弟子在学宫边上制简,在中原,这项工作是匠人代劳的,可在鄯善这种尚无文字的邦国里,想获得书写材料,读书人得亲力亲为。
桓宽当年在盐铁会议里记录《盐铁论》,用的是竹简,他的老家汝南是有很多竹林的,可西域却绝无,只能用当地常见的胡杨木代替。而胡杨木硬,若是挑的太老,树木能硬得像石头,一斧子砍下去反会把自己手震麻。
“今日这树不老不幼,正适合制简。”
如今桓宽已挺会挑了,带着弟子们将大块的胡杨木材加工成简、牍毛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