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阙-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霍光如今打算对田延年、张安世做的事,简直如出一辙。
至于思子宫,真是是孝武皇帝真情流露?
霍光在孝武身边三十年,只见过一次这位皇帝的脆弱,那就是李夫人死的时候。
而思子之事,按照孝武薄恩寡仁的行事风格,更像是利用父亲原谅儿子的假温情,用来掩饰为父不父,为君不君而逼使太子作乱的尴尬行径:
你看,父亲是受小人奸佞蒙蔽,儿子也是受小人怂恿,父子皆无错,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啊。
既然父子皆无错,那错的,当然就只是臣下了。
对孝武皇帝而言,他宽恕、思念的是一个死人,也只能是死人。至于仍能造成威胁的活人,依然要继续穷追猛打!
所以一边思子宫已建,一边卫太子党羽继续定罪杀戮,连年不决,要么远迁敦煌,要么关在郡邸狱里,皇曾孙也从襁褓中关到后元年间呢。
要谈思子之情么?让你孙子坐四年牢那种。
这一切,霍光都看在眼里,也直到临死前,孝武皇帝才忽然宣布要大赦,将郡邸狱里受巫蛊牵连的人放出来,下遗诏养皇曾孙于掖庭。
那一刻,才是他真正的“思子”和产生了一丝懊悔吧,而以霍光辅政,除了看出霍光能当大任,尽心辅佐孝昭外,甚至还有一点让他保全那小曾孙的意思。
“少卿。”霍光抬起头,明知故问:“听说当年孝武皇帝遣使者入郡邸狱,不论轻重,数千人皆杀之,也是你拦住了内谒者令郭穰?‘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而孝武皇帝’,正是这句话让孝武收回了诏令,大赦天下,皇曾孙由此得出啊。”
那会丙吉还没做大将军长史,垂首道:“只是尽职而已,下吏还曾寻找乳母养育皇曾孙,让医者救治他,只是此事下吏从未敢告知他人,今日一一白于大将军!”
“你是皇曾孙的恩人。”霍光是知道的,但二人从来没捅破这层纱,也欣慰丙吉能说实话。
丙吉道:“不敢,此事只告于大将军,只在此室中说起,出去之后吉定缄口不言,更不会让皇曾孙知晓。”
“其实世人都清楚,当年默许狱吏救治皇曾孙,为丙吉撑腰拦住使者郭穰,说服孝武皇帝大赦,下遗诏让皇曾孙入宗室籍,又将张贺调到掖庭抚养皇曾孙,长大成人后许其到尚冠里居住的人,是大将军啊!”
霍光笑而不言,不承认,也不否认,这是否是霍光习惯性“两手准备”的一环呢?
而丙吉掷出了最后一席话:“只要皇曾孙能明白这点,定会对大将军感激不尽。他与废帝不同,其外家许氏,不过是掖庭老宦,无奸佞小人在其侧。识大体,愿意为国赶赴前线。又知恩图报,孤身入朝,必感大将军厚举,更不会糊涂到为巫蛊翻案!”
“君恩臣虽死必报,臣岂敢对君有恩呢?”
霍光一挥手,只让丙吉退下,只感慨地对他道:“少卿啊,老夫最欣赏你的一点,便是你总是对我说实话,不自作聪明,这一点,极好!”
……
“大将军还是欲召皇曾孙入侍?”
等田延年这废帝急先锋监斩完安乐等昌邑旧人后,霍光才召他入内商议。
“无人比他更合适了。”
霍光显得心不在焉:“广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刺王反诛,其子不在议中,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在民间。”
“正因为他是卫太子之孙,才不能立啊。”田延年力劝,他仍然力图描绘一个跨越了十多年时间,仍团结一致,满心都想扶持皇曾孙上位,然后与霍氏为敌的“卫太子党”来。
霍光却一笑。
就算是真的,他也不会畏惧。
对霍光来说,卫太子是什么人?亲戚?
一个死人,如此而已。
活着尚且不能成事,何况是死了。
还念着这死人的,除了给卫氏守陵的老门客外,也就张贺了,其余人,张安世、杜延年,哪怕是丙吉,目光都放在现在和未来的,看中的是皇曾孙身上的利益。
为政者,多少都有些历史背景,谁是谁的儿子,谁是谁的亲戚,谁是谁指定的继承者,错综复杂。
但若只记得住这些,甚至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后,还沿着那些路走下去,那就永远活在先辈的影子下,成了过去的奴隶。
背负太重历史包袱的人,是难以前进的。
什么该甩开,什么该留下,搞清楚这点,才能向前迈步,霍光得带着大汉往前走,而不是永远留在巫蛊的影子里打转。
但偶尔借一借那杆旗,也不错。
“为政之道,在于逆顺。”
霍光教训田延年道:“我虽为大将军,专天下之权,但仍没到伊尹的程度,废帝是不得不为,逆众人之意而行,朝臣虽被迫协同,心中却多有不满,苏武更去南门送废帝离开。”
“故而接下来,我得顺势而行,如此便不能舍弃最合适的皇曾孙,而另择小宗,否则天下必疑!恐将有乱。”
至于皇曾孙本人,霍光倒是从未担忧过,他霍光可是侍奉过孝武、孝昭两代英主的,还怕一个十八岁少年?
田延年却道:“皇曾孙若入承大统,张安世必受其器重,若再有军功列侯辅之,恐怕复为上官桀之事啊。”
他这是在明里暗里指向还在西域征战,一脸无辜任弘,一个有兵权的皇帝,会任人摆布么?
“勿虑也,老夫一点不担忧张安世等人。”
霍光显得很自信,拍着田延年笑道:“因为我有子宾啊,老夫最欣赏你的一点,便是忠贞不贰,这一点,极好!”
此言意味深长,看来大将军依然是信赖自己的,田延年了然,下拜道:“臣永远是大将军的剑,大将军想要刺向谁,臣必使其血溅五步!”
田延年在心中对自己道:“哪怕是刺向皇帝,不管是废帝还是新帝,都绝不迟疑!”
……
到了次日,经过一日密议,新帝人选已基本确定,这次霍光确实是顺势而为,毕竟撇开可怜的广陵王后,人选就这么一个。
甚至连苏武也表示赞同,他在任弘家遇到过皇曾孙两次,是个知礼有勇的少年郎。
霍光遂与丞相等上奏:“《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武帝时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为皇太后孙,奉承祖宗庙,子万姓。臣昧死以闻!”
于是乎,才刚刚痛失好儿子刘贺的上官太后,如今又顺利升级为祖母辈。小姑娘只感觉有些荒谬,这孙子比她年纪还大。
但再荒唐,也只能诏曰可。于是八月十四日,霍光立刻遣宗正刘德、太仆杜延年北上朔方郡,要将人在粮仓坐的皇曾孙带回来——其实早在八月十一,霍光已遣女婿赵乎北上做准备了。
长安的群臣稍微松了口气,但也有人忧心忡忡:“这次新天子,能做几天皇帝呢?”
是比刘贺多,还是比刘贺少?群臣都有点说不准。
“诸君想得太好了,皇曾孙能否顺利继位都不得而知呢,毕竟做大将军的皇帝,不亦难乎?”杨恽的好友,同样生了张臭嘴的郎官盖宽尧如此讥讽。
这话刚好被田延年听到,立刻怒斥了盖宽尧一番,让张安世将其轰出未央宫。
虽然如愿废掉了刘贺,让大将军声威达到极盛,汉家天子的权威就像那被摔的玉玺般,缺了一角。
但田延年心里依然有些不快,在他看来,若让刘病已即位,看似孤身入宫,但想要对付却比刘贺更难。
幸好他在对刘贺发难时,还预先做了一件事。
田延年抬起头望向北边,大将军的人还在路上,可他手下的死士,已经抵达朔方了罢?
“入朝继承大统?前提是,刘病已尚在否?”
……
第347章 壮士长歌入汉关
“昌邑王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故废。”
元霆元年,十一月初一,东且弥城中,时间虽然才片刻,却像过了几天几夜,丙吉终于宣读完皇太后诏书,将废帝之事简要说完。
赵充国、韩增三人面面相觑,废帝,自有汉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件,就是丙吉口中的“一点小事”?
不过说小也确实小,刘贺的下台,甚至不会影响两将军回国的计划,天下也仍安定,但此事暂时不能让将士们知道,以免出现谣言影响军心。
而任弘也故作惊讶,心里却笑开了怀:“阿贺终于还是下台了。”
只可惜丙吉说,大将军顺便将安乐也宰了,让任弘痛失手刃这厮的机会。
赵充国和韩增关心的则是接下来的事,虽然如今是皇太后代政,既然有废,肯定也有立吧?
丙吉缓缓说道:“大将军与丞相等上书,孝武皇帝曾孙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已遣宗正等前往朔方郡迎之。”
此言一出,赵充国颔首应是,不管新皇帝是谁,与他关系都不大。韩增倒是微微一愣,但还是很好掩饰了心中的惊疑。
任弘倒是不感到意外,只在心中感慨,虽然从二十七天变成了七十二,虽然刘病已去朔方转悠了一趟,但那些被他影响之下改变的历史,在撇去细节差异后,终于被修正过来了?算算时间,霍光八月十四派人去迎刘病已,朔方虽远,但飞马疾驰,来回顶多半个月,他现在应该即位了罢?
只是按照丙吉的说法,他在这之后就被打发来了西边,后面的事不得而知。
丙吉笑道:“我与宗正同日出了长安,奉命来西边给蒲类、强弩两军送信。谁料二位将军何其速也,大将军让汝等出塞两千里,二位就走了三千余里,横扫右地,大破匈奴。我跑到一地,才知道君等已拔营去了下一处,只一路追赶,堪堪在此相遇。”
丙吉来寻找大军,光骑着马赶路都走乏了,感慨西域如此广袤之余,也松了口气。若是每个将军都像田顺那般,八百里就折返,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将军伐匈奴,就要变成一场五军空出的笑话,对大将军十分不利。
可来到赵充国、韩增军中,看了他们的功劳薄册,光是俘获的牛羊多达百万头,记录的斩首万余,便足以大书特书。更别说任弘飞驰千里救乌孙,击灭泥靡,七战七捷斩右谷蠡王首的大功,能让朝廷好好拿来吹一吹了。
等到宣诏结束,丙吉便跟着赵充国去犒劳将士,入夜时分又来了任弘这边,在随任弘在营内转悠时,却忽然握住了任弘的手!
喂喂丙大叔你想干什么!
“西安侯,大将军有密令给赵将军与你。”
丙吉将一份帛书塞给任弘,叮嘱他道:“大将军有令,入塞前,盯好强弩将军!”
……
次日,大军离开东且弥,在留下一个曲守备此地,作为日后经营北庭的堡垒,其余数万人则沿着积雪的天山北麓向东缓缓返回,在留守士卒看来,真是“去时雪满天山路”。
丙吉带来的密令,赵充国肯定也接到了,行军前后顺序果然有了变化,任弘被安排到大军最前方,继续做他的兴军,而韩增军被夹在中间,赵充国自以本部殿后。
手下各部曲被要求休憩时也不得解弓刀,杨恽他们不知朝中变故,还当是提防右贤王不甘心,从呼揭地南下袭击,殊不知防的是友军。
任弘很清楚霍光为何会下这样一道密令。
因为韩增之父,按道侯韩说,就是在巫蛊之祸时死去的。
征和二年大兴巫蛊,以江充为主,按道侯韩说、黄门苏文等协助,在宫中四处挖地找蛊,最后找到了卫皇后和卫太子头上。
七月壬午,卫太子乘着汉武帝在甘泉宫之际,已经决定举事,乃使门客为使者收捕江充等。韩说最先怀疑使者有诈,不肯受诏,结果被卫太子的门客当场格杀,韩说的长子韩兴逃了出来,协助丞相刘屈氂平乱。
巫蛊之事若卫太子赢了,已在汉几代富贵的韩家,恐怕是族灭的下场了,不过就算卫太子失败,汉武帝又掉过头来,将杀戮卫太子一党最积极的那批人挨个找借口收拾了,嗣爵的韩兴也不例外,无罪而诛。
万幸当时韩增就在甘泉宫做郎官,没有被父兄牵连,过了几年,霍光还替他求情,恢复了爵位。
因为有这层恩怨在,如今卫太子的孙子有望继位,韩增不可能一点想法没有。
但赵充国却一点不担心,只在一天忽然对任弘道:“前将军是聪明人,大将军也只让吾等谨慎而已。”
任弘明白赵充国之意,不管是废帝刘贺在位,还是刘病已继承大宝,只要大将军在一天,大汉就由他说了算,韩增大可不必担心新帝的报复打压。
只要韩增自己别想不开,老老实实带着大军入塞,等回了长安,他就要籍此战之功高升了。
形势已变,韩增很可能会向大将军靠拢,从游离在霍氏周边的盟友,变成霍氏铁杆党羽。说不定会一举超越张安世,成为朝中二号人物。
“想这些事真让人头痛。”
任弘已许久没想这些勾心斗角的事了,还是在西域好啊,若让他选,他还是喜欢戎马边塞的生活,简单、痛快。睁开眼就是巍峨壮丽的天山,西域广袤,不像长安的里闾街巷那般复杂幽回,得时时刻刻提防着人,小心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斗着斗着,格局就小了。
他岳母如今成了乌孙太后,广阔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任弘往后倒是进退自如。刘病已就不行了,那个一心想做“征西将军”的少年,本已踏出了离开长安的第一步,但还是被命运的线拽进了未央宫里。
出了刘贺的事后,都该明白了吧,想做大将军的女……不对,做他的皇帝,真的好难啊。
任弘不由感慨:“刘病已啊刘病已,接下来,你可就要直面我都不愿招惹的人,要整日跟霍大将军打交道了!”
……
匈奴右部已被赵充国一战打垮,虽然右贤王的嫡系和呼揭、坚昆两国尚在,却再无力南下。东返的路上再无战斗,士卒也回家心切,即便顶着飞雪,却也能骑着从匈奴人那俘获的马匹,每日赶数十里路。
从东且弥到右贤王庭,再向东走草原丝绸之路抵达居延塞,足足两千多汉里,他们只花了一个月时间。
终于,到了十二月初一这天,在沙漠和戈壁边缘,一片广袤的大湖出现在面前,居延海到了,此时湖面已开始结冰冻住,万物寂寥,只在远方看到了绵延漫长的一条线。
“是长城!”
“回家了!”
汉军士卒忍着辛苦走到现在,终于难忍喜悦,纷纷解下铁胄和毡笠帻巾,抛上天欢呼起来,有人唱起了故乡的歌,有人在篝火边跳起了舞,这场漫长的远征,终于告一段落了。
两军六万余骑八月出塞,十二月方归,四个月的征战下来,因为屡屡大胜,战死者不算多,但疾病物故者多达十分之一,而带出去的八九万匹骡马几乎耗尽一半。
幸好在右地俘获大量马匹,好好补充了一波,算下来居然还赚了一点。否则大汉十多年积攒的底子,一场仗就全部打空。
即便此战大获全胜,至少三五年内,大汉是没法像这样,对匈奴大规模征讨了,费钱费力啊。他们胜利的背后是数十万民夫千里馈粮,运到居延等地来候着,这些人背后,又是数十万户人家少了劳动力,生活大受影响。
时代变了,霍光毕竟不像孝武那般为了胜利不顾一切,匈奴是要灭,西域是要开发,但不能因此影响了国内百姓的生计。
居延塞遮虏障的燧卒早早发现了他们,立刻禀报居延都尉,等汉军抵达障前时,居延都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