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定江山 完结+番外-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虽说他答应得痛快,面上还是能看出不高兴的模样来,下棋时的兴致勃勃也没了,整个人看起来蔫蔫的。
宁衍揪了一下暖炉套子上泛白褪色的流苏,实在高兴不起来。
他这次回南阳,必定是要趁这个时候动手。郑绍辉那边已经抵达了信阳府外,只等着他后方一声令下,便对信阳动手。
而信阳那边一旦打起来,宁怀瑾这边便也不得不动,无论是围城还是硬攻,起码要将桐柏县这样的卡口之地拿回自己的手中。
先不说那姓冯的将领为了自己的地位定会死守桐柏,就说这些年下来,宁铮到底也学聪明了一些,想必也不会坐以待毙,将桐柏县白白还给他。
战场之事瞬息万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宁衍一边担忧宁怀瑾的安全,一边又担心着战况不如预期,心里沉甸甸的,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陛下忘了。”宁怀瑾探身过去,摸了摸宁衍的脸,将他鬓角垂落下的一缕发丝挽回他耳后,有意提醒道:“陛下生辰快到了。”
还差好久呢,宁衍心里想。
就算盼到了冬月,还要等上二十六天,跟多等一个月有什么区别。
然而他心里腹诽得一刻不停,嘴上却乖得很。他侧着头,用脸颊轻轻摩挲了下宁怀瑾的掌心,嘱咐了道:“战场凶险,你可要小心。”
“我知道。”宁怀瑾说:“我会小心。”
“嗯——”宁衍抿了抿唇,像是还不够放心,又提醒他说:“皇叔可千万记得,到我生辰时,你可是要回南阳的。”
正文 “喜讯”
宁衍无故离开南阳城的这七八天里,南阳府尹石家荣的头发都愁掉了一大把。
但好在宁衍虽然冲动了点,倒还记得要提前打点好情况,留了一封亲笔所书的留信通知他自己此行的去向,多少让他放了些心。
不然宁衍这样一去七八天,他是万万不能安坐在南阳府,老老实实地等他回来的。
不过饶是如此,石家荣还是夜夜难寐,生怕这位千金贵体的陛下来回间出什么意外——别说是遇到敌军这样的大事,堂堂帝王,就算是在他南阳府管辖的地界擦破点油皮也够他受的。
可宁衍这次出门是临时起意,除了身边几个极其亲近的随从之外,也没人知道他这次出去目的。
石家荣天天愁眉苦脸地在府尹候着,家里祠堂中上了不知道多少柱香,可算是在第八天傍晚把宁衍盼了回来。
宁衍风尘仆仆地从城外回来,在南阳府衙门口勒停了马,刚进了府衙大门,就跟从里面往外走的石家荣迎面撞了个正着。
“免礼。”宁衍脚步匆匆地往里走,顺手扶了一把正想见礼的石家荣,吩咐道:“护送朕的卫队还在外头,你去打点一下,先将他们安顿进驿站,然后过来见朕。”
宁衍似乎很是急切,撂下这么一句之后便没多停留,脚步不停地往府衙后宅去了。
十里紧跟着他的脚步,主仆俩人仿佛一阵来去无踪的风,走的比谁都快。
石家荣摸了摸脑袋,一头雾水地回过头看了看身后,几乎要怀疑方才看到的宁衍是他自己的错觉。
宁衍在路上赶得急,宁铮动手的速度比他想象得更快,他回来的路上已经断断续续地接过了两次左右两军传来的急报。听说宁铮已经借着沈听荷生子的由头开始大作文章,有意无意地散播着他才是“嫡子正统”之类的传言。
但若只有这些,宁衍倒也不必着急,但现在日子渐渐冷了,秋收的日子也近在眼前,江南两府还挂在安庆府后头,宁衍不能不早做打算。
就现在的形式来看,这场仗在三个月之内打完的可能性不太大——何况宁衍从出征那天开始,就没打算速战速决。
沈听荷产子这件事对宁衍来说,有好有坏,坏自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宁铮搞出一个这样的世子,对宁衍的名声必定有所影响。但祸兮福所倚,宁衍倒是也有心反过头来,用宁铮这个“杀手锏”将他一军。
宁衍大步流星地进了正殿,将身上的披风解下来随手往榻上一丢,冲着十里招了招手。
“水。”宁衍说。
十里手脚麻利地从袖口抽出一根细如牛毛的银针,在屋内日日准备好的茶水中探了探,确认无误后,倒了一杯递给宁衍。
宁衍端着茶杯走到书桌前,边喝边顺手抽出了一张信纸。
十里这些日子跟在他身边,连护卫带伺候,终于磨出了一点眼力见,见状忙走上前来,掀开墨盒替他磨墨。
宁衍将杯中剩下的一点茶底顺手倒进砚台里,轻轻地缓了口气。
他日夜不歇地骑了整整一天的马,现在一松下来,连带着手脚都有些发软。
宁衍靠坐在椅子里歇了一会儿,自己揉了揉酸痛的手臂,挣扎着直起身来,从笔架上摘下一支笔。
——虽说宁衍大概能猜到,宁铮那所谓的“祥瑞”是自己搞出的什么幺蛾子,但喜鹊能训,天象却不能,宁衍回来的路上思来想去,总觉得涉及天象之事,还是该谨慎一点,问问景湛才稳妥。
宁衍在信中三言两语地将这事儿提了提,思索了片刻,没通过驿站,而是将信纸顺势折了两折,卷成个纸卷塞进纸筒里,递给了十里。
“私下递到国师手里。”宁衍嘱咐说:“不必惊动旁人。”
“是。”十里说。
这么会儿功夫里,玲珑已经知道了宁衍回来的消息,正赶过来见礼。
几天不见,玲珑的模样都与之前大不相同了,她的长发挽成了一个柔顺的发髻,有一缕碎发从鬓边垂落下来,眉梢眼角间带着一点温柔绵软的气质,身上换了一件绸缎的浅粉色长裙,已经看不出侍女的样子了,瞧着竟然有些像寻常官员家的正妻。
不光如此,她肩上还搭了一件薄薄的披风,双手拢在一个暖和的套筒中,瞧着竟是比宁衍还要精细的模样。
宁衍抬眼瞧着进门的玲珑,眼神意味深长地在她的小腹上打了个转。
——不知道是衣衫的缘故还是怎么,玲珑的小腹微微隆起,已经能看出一点细微的弧度了。
宁衍挑了挑眉,桌案下的右手屈起食指,在扶手上轻轻敲了两下。
十里会意地退后一步,捏着那只信筒向外走去,路过玲珑时还现巴巴往旁边躲了半步,像是怕沾到什么脏东西。
玲珑侧头看了他一眼,示威一样地抽出右手,意有所指地在自己小腹上摸了摸。
十里:“……”
他匆匆加快了脚步,逃也似的从玲珑身边跑了。
“几天不见,玲珑姐姐过得不错。”宁衍弯起眼睛笑了笑,说:“看着气色也不错。”
正要通报进门的石家荣正好听见他这句话,脚下顿时打了个绊,差点摔进门槛去。
宁衍:“……”
“爱卿这是怎么了。”宁衍哭笑不得地说:“朕不是都说了免礼?”
石家荣进京的次数不多,不像京城中那些同僚一样熟悉宁衍,一时间没听出来宁衍语气里的揶揄味道,还以为他是心情不好,连忙道:“臣恭喜陛下。”
宁衍看了一眼玲珑,明知故问道:“朕何喜之有?”
“玲珑姑娘五日前身体不适,请了位大夫一瞧,已经有三个多月的身孕了。”石家荣道:“自然要恭喜陛下。”
石家荣嘴上说着恭喜,心里却在一刻不停地打鼓。
五日前,这位御前侍女查出身孕时,石景荣心里简直是惊大于喜——他是个一方府尹,又不是宫中专管这些事的内司,一时间一个头两个大,简直不知道应该拿这位“玲珑姑娘”怎么办才好。
按道理来说,玲珑这样的御前侍女,要么是应该被宁衍赐婚出去,要么就是宁衍自己留着“伺候”,左不过是这两条路。
从宁衍连出征都要带着她这一点看来,还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皇嗣之事事关重大,玲珑自己未有个明确的名分,石家荣手里也没有侍寝的记本,也不好确定这就是宁衍的。
再者,若是玲珑曾经被宁衍收过房,那再带出来时,怎么也不会对外称作“侍女”,就算是不肯收进后宫,那礼数上总要有些变通。
石家荣身为南阳府尹,明里暗里都没接到过这种暗示,乍一听这种消息,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又正赶上宁衍不在南阳府,石家荣没个人可问,实在是左右为难,一边又怕是这位侍女耐不住寂寞与人私定终身,一边又怕真的怠慢了皇嗣,最后只能含含糊糊地给玲珑备足了伺候的人,对外还是称玲珑姑娘。
——希望是陛下的,石家荣在心里想着,不然陛下这脸可就丢大了,御前侍女与人私通,怎么想都是不光彩的事儿。
但还好,石家荣最坏的打算没成真,他只听见宁衍轻轻拍了下掌,连说话的语调都上扬了几分,听起来雀跃得很。
“真的?”宁衍兴奋道:“玲珑姐姐有朕的孩子了?”
“正是呢。”也不等石家荣说话,玲珑就摘下了套筒,笑着往宁衍的方向走了几步,摸了摸小腹:“多亏了石大人,请了三位大夫来诊治过了,不会有错的。”
石家荣咽下了想说的话,跟着陪了个笑脸。
——还好是宁衍自己的种,石家荣想,但小陛下果然还是年轻,这么大的事提前都不记得吩咐两句,闹得他提心吊胆这么久。
宁衍哪知道石家荣之前被玲珑吓得不轻,他靠在扶手上,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玲珑一圈,然后冲着她招了招手。
玲珑顺从地走上前去,站在了宁衍身边。
垂感极好的丝绸严丝合缝地贴在她微微隆起的小腹上,将那点细微的弧度勾勒得清晰分明。宁衍伸手在上面轻轻摸了摸,摸到了些微硬发僵的手感。
“很好。”宁衍满意地收回手,微微扬起头,笑着对她说:“玲珑姐姐很是听话,帮了朕一个大忙。”
玲珑垂下眼,避开了宁衍直视过来的目光,看起来乖巧又柔顺。
“这样好的事情,总该要大家都知道才对。”宁衍转过头,说道:“不如就先告诉母后,让她开心开心才好。”
石家荣一愣,不知道宁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哦,对了。”宁衍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捶手心,说道:“正好,三哥的王妃也喜诞麟儿——大人之间的恩怨,孩子总是无辜的,不如就将这消息一起送回京城,好让母后欣慰些。”
石家荣彻底觉得看不明白宁衍了,长乐王的大军还在信阳府住着,怎么宁衍还像是生怕阮茵和宁铮俩人连不起来一样呢。
“玲珑。”宁衍笑着问:“你说好不好。”
玲珑眨了眨眼睛,站得稳稳当当,乖巧得像个木偶人,闻言点了点头,语气异常温和。
“都听陛下的。”
正文 刀光
信阳府,身处安庆和中原地区之间,长乐王封地中最西的边线,是他直插中原腹地的一柄利剑。
——也是宁衍跟宁铮之间,正式动起手来的第一战场。
十月初一那天,郑绍辉率领的左军接到了谢珏和宁衍共同签发的军报,令他在信阳外五十里扎营,择机攻打信阳城。
郑绍辉倒真有些本事在身上,他未曾跟宁铮打过交道,谨慎有余,将大军落脚的地方选在了正阳县。
正阳县归属南阳府管辖,地理位置颇好,正处在信阳和南阳之间,两条线连接出去,正好能与信阳和南阳共同围成一个三角,进可攻退可守,就算是信阳反扑得厉害,郑绍辉也可以随时对南阳求援。
信阳的守将是宁铮的心腹,从左军开始动弹之后,便也不敢掉以轻心,这几日来日日加强守备,分发军粮,显然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不过信阳城那边虽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无论是谢珏还是宁怀瑾其实都心知肚明,此次郑绍辉在正阳县的动作不过是个引子——信阳城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宁铮放在上头的守军必定不少,想要这么轻轻松松拿下来,那是痴人说梦。
而宁怀瑾其实早已经做好准备,将目光对准了不远处桐柏县。
托宁衍的福,宁怀瑾这几天从影卫手里拿到了不少桐柏县的消息。
正如宁衍所料,桐柏县的守军冯源并不是宁铮名义上的属臣,而是不知道从哪出身的野路子,据说家底不怎么“干净”,所以哪怕身负帅才,也无路入朝为官。
宁衍并不见得有多么信任他的能力,分到他手里的兵将也不过区区五万之数。
对于守一个小小县城来说,这数量看似不少,但桐柏县背靠信阳,又充当着宁衍进军中原的前锋,这兵力就有点不够看了。
而且据秦六传回的消息所说,冯源似乎已经从信阳城的变故中嗅到了危险,城内的守卫也越加严厉。因为如此,外头进城的人也越来越少,生怕哪天赶上个变故,就要受些牢狱之灾。街上的商铺关闭了大半,几乎人人自危。
“冯源手里可用的兵不足,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宁怀瑾站在沙盘前,将一根木棍竖在了“桐柏县”前:“信阳城战事一起,安庆府必定不会坐视不理。郑绍辉手里有实打实二十万大军,若真的打起来,信阳必定要向安庆府求援。到时候,桐柏县无论是撤还是死守,都只是孤岛一块,拿下只是时间问题。”
“不一定。”谢珏不像他那样乐观,说道:“桐柏县离信阳太近了,若是桐柏县受袭,信阳那边必定会收到消息。到那时,无论信阳的守军是谁,都必定得想办法派兵增援。否则只要桐柏县一失,我军便占住了正阳和桐柏两座大县,两面夹击之下,信阳必定更难以为继——我若是信阳守军,便不会冒这个险,把希望寄托在安庆的援兵身上,定会帮桐柏一把,省的自己陷入两难之地。”
“但若信阳没有援兵呢。”宁怀瑾反问道。
“什么?”谢珏问。
“宁铮就算手里兵马再多,也不可能有几百万之数。”宁怀瑾说:“我猜想,大约最多也只有百万。若真是如此,信阳城的守军必定不如郑绍辉,那时候,只要能拖住安庆的援兵,信阳自保还来不及,如何有闲心来管桐柏县。”
“王爷,不是这个道理。”谢珏摇了摇头,看起来不太赞同。
谢珏顺手从沙盘下抽出一根笔直的木棍,在沙盘上隔空点了点,说道:“王爷,你现在转过念来想想,若你是宁铮,想要往长安打,你会走哪条路。”
“必定是走信阳这条。”宁怀瑾说:“从信阳直取南阳,再从洛阳进京城,这条路平坦宽阔,守军又少,是直取京城的最快办法了。”
“那江南两府呢。”谢珏又问道。
“江南两府守军不足,不足为惧,留上十万守军足矣。”宁怀瑾说。
宁怀瑾话音刚落,随即自己想起了什么,忽而顿住了。
谢珏看他的表情,便知他猜到了什么,说道:“王爷发现了。”
——确实,宁怀瑾想,他先前忽略了一个问题。
他常年累月在内阁,对各地的州府守军如数家珍,各地大约能留有多少兵马多少粮草,他大多心里有数。
可宁铮已经是要造反的人了,大可不必可丁可卯地将兵力打散在留在属地各处,毕竟他的目标并不是守属地平安,而是要打下京城来。
“信阳的守军有多少暂且不知,但当初陛下亲征时,宁铮一度已经逼近了南阳府,还差点将其拿下来了。”谢珏说:“这么看来,宁铮与王爷想得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