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俞显站直了身体,“伯母,程卿喝醉了,您找个人进去照顾她吧。”
  柳氏松了口气。
  生怕两人独处,俞显窥破了程卿的秘密,两人喝酒到半夜,柳氏就守到半夜。
  至于照顾程卿的事,小磐留在了兰州城,柳氏不放心别人。
  等柳氏进屋看了程卿趴在桌上,身上还披着俞显的外袍,不免愣了愣:小郎和这个俞千户的关系,或许没她以为的那么坏。
  俞显在秦安县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不等程卿酒醒,俞显就带人走了。
  与俞显同行的几个兵卒一脸倦意,俞显精神却特别好。
  兵卒们觉得千户大人遇到了喜事,俞显笑而不语。
  程卿是信任他的,所以才会在他面前醉倒,他怎能不快活?
  ……
  程卿宿醉酒醒,头隐隐作痛,柳氏絮絮叨叨,说程卿行事不小心。
  程卿一点都没有不耐,等柳氏说完了才问她:“娘,您在秦安左右无事,何不帮帮婉娘?朝廷和邺王府都有订单给织坊做,婉娘未来一月必定十分忙碌,有您帮忙,她也能轻快些。”
  柳氏摆手,“我怎行?我做不好的!”
  程卿很认真告诉她,“不行就学呗,您能生出我这么聪明的孩子,又岂会愚笨?”
  程卿不要脸自夸,柳氏被逗笑了。
  想找出借口推诿,程卿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说自己若在秦安县政绩不佳就永远都调不回京城。
  程卿对西北的风沙不在意,然远离京城,就是远离了亲朋好友,终是有遗憾:“您就不想二姐、三姐她们呀?”
  程慧跟着董劲秋外放,程慈和程慜还在京城。
  手心手背都是肉,柳氏怎会不想呢,罢了,便是不求回京,卿卿开口让她帮忙,柳氏也不会拒绝。
  “那娘便学一学。”
  程卿笑的点头。
  柳氏在大魏虽已到了做外婆的年纪,程卿以现代观念看,柳氏这年纪仍是十分年轻,柳氏对程知远痴心一片,根本没有改嫁的想法,程卿深知程知远是个连枕边人都骗的渣男,对柳氏给他“守节”的事很膈应。
  再嫁不再嫁,不重要,男人什么的,有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至于活不下去。
  但外面的天地很大,程卿要提高大魏女子的地位,更不会眼睁睁看着柳氏困守后宅!
  俞显走后,何婉才从兰州城赶回来,她告诉程卿,兰州那边可能又要打仗了。
  “米面都比我上次去涨了些,商路已经通了,是军队把粮征走了!”
  所以邺王萧云庭才下了那么急的订单。
  再加上朝廷的订单,何婉的织坊是超负荷在运转。
  何氏纺织机经过这段时间的改进,纱锭由几个增加到了二十多个,是第三代改进版本。
  程卿问何婉兰州城内民众情绪如何,何婉笑道:“城里百姓虽然嘴上抱怨米面涨价,却仍有闲钱逛织坊开在兰州的店铺,邺王和俞千户不是收回了几个城池吗?再打仗,兰州城也不会直面战火了。”
  一年前程卿来赴任时可不是这样,那时一路都能遇到逃战乱的人。
  不仅是兰州城,其他地方民心渐渐也稳了,来秦安县的商人越来越多,便是证据。
  程知远若还活着,看着西北民心稳定,一定会很生气,这与程知远的计划是背道而驰的!
  何婉一回秦安县,就如程卿所言,全心投入到了织坊的事务中,既然知道两军即将开战,朝廷和萧云庭的订单都是紧急的军需,能早日交货,也算为抵御外敌出力了!
  柳氏虽然怯场,还是硬着头皮跟在何婉身后帮忙,整个秦安县一片欣欣向荣之态,给织坊做工虽然累,女眷们却很快活。
  再遇到婆婆刁难,丈夫呵斥,女人们也能说几句硬气话。
  她们也在为家里挣钱,凭什么还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婆家若欺凌太过,她们干脆学那常娘子,带着孩子投奔织坊,从临时雇工,变成织坊的长期雇工。
  在织坊里没人会打骂她们,有吃喝有住处,一群女子住在一起,听说不上工时,何小姐还让她们上识字班呢!
  自来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织坊里一群做活的女工会识字又如何,还不是要做女工日日做活。
  说这话的男人们语气酸溜溜的,还被自家婆娘唾了一脸:
  “谁说识字无用?那位常娘子,便是在织坊的识字班里表现优异,被何小姐提拔成了管事。”


第741章 :学习的动力
  常娘子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管事。
  织坊里开设识字班,轮休时把女工们聚在一起教她们认字。
  自打程卿盯上了军队的生意,织坊的订单不断,女工们都很辛苦,何婉基本是强制她们休息,然而这些女工并不想休息太长时间,做袜子和手套是计件算工钱,做的越多工钱越多,进了织坊的女工都是走投无路的女子,唯有银钱能带给她们安全感。
  能多挣银钱的时候,就要拼命挣,去上识字班,多浪费时间!
  不过是何婉在织坊威望重,她有这个命令,女工们不敢不去。
  同样是在院子里听课,有人在想还没钩完的半只手套,有人在想明天织坊的伙食,也有人全神贯注在听在学,识字班开办了两个多月,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常娘子就属于全神贯注在听课的那种人。
  给女工们上课的是县学的学生,没有参加调研小组的,程卿还是会给他们机会学以致用,特别是那些年龄十二三岁的,自己都还是个半大孩子,去织坊也不必讲究男女大防,派他们去给女工们当老师,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用程卿的话说,要课业好的学生才配去,自己都学不明白,去教人识字,被一群女工们的提问难倒,那就真丢人了!
  这些小老师们去了织坊,才发当老师有多么不容易。
  女工们年纪稍大的都能当他们娘了,哪会认真听他们说话呀,像常娘子那样上课特别认真的,小老师们难免偏爱几分。
  小老师们愿意教,常娘子愿意学,每学一个新字都会在沙盘里反复练,两个多月过去了,何婉兴之所至,给女工们来了一场考核。
  常娘子的识字数量遥遥领先,这两个多月,凡是识字班教过的字,常娘子居然都记住了!
  何婉见她如此好学,追问她的学习方法,想给其他女工做个参考。
  常娘子也没有特别灵巧的法子,她能记住这些字,全靠死记硬背、勤学苦练,至于学习的动力,说来也没什么稀奇,常娘子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三岁,最大的孩子已经七岁。
  如果家里有条件,七岁的孩子早该送去学堂启蒙了。
  这不没条件吗?
  常娘子一看织坊里有识字班,赶紧抓住了机会拼命学,自己把字记住记牢了,回去才能教孩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就是常娘子的学习动力。
  织坊里并不是每个女工都有这样的追求,大部分女工很安于现状,觉得有个落脚处,有吃的,能拿工钱已经很满足了。
  何婉并不是很失望,这些女工们就像是圈里的牛羊,被世俗的规矩驯化多年,固有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不过不要紧,哪怕是牛羊,何婉也知道该如何吊着她们前行。
  考核之后,何婉把学习最认真,识字最多的常娘子提成了管事,织坊就相当于一个工厂,女工们都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在这之前,管事全由何婉和邵大户的家仆担任,有关织坊生产方面的事,甚至连邵大户的人都不能染指,全是何婉信任的人。
  女工们没想过何婉会在她们当中选管事,常娘子夺得头筹,成为女工们羡慕的对象,也为女工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在织坊,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能满足温饱,做的多,挣得更多。
  在本分之外还不断学习进步,便拥有晋升机会!
  常娘子这个榜样一旦树立,女工们便有了奔头,上识字班时再没有人敢走神,哪怕在沙盘上写的字缺胳膊少腿儿,大家的态度至少是端正的。
  想做管事,就必须要会识字,否则连货单都看不懂,还当什么管事。
  当然,常娘子当的只是小管事,织坊的大管事不仅要识文断字,还要会打算盘会记账,如果学到了这样的本事,便有机会当大管事,或者去织坊的店铺里做账房、当掌柜。
  这消息一出,女工们又盼着织坊赶紧开珠算班和记账班。
  女工们求知若渴,程卿派去的小老师们有点慌。
  打算盘和记账,他们自己都不会,怎么教?
  学生们求助程卿,程卿这个始作俑者憋着笑:“不会的话,你们就学啊,织坊里都是一群走投无路的可怜女子,你们忍心让她们失望?”
  自然是不忍心的。
  都是半大孩子,最需要别人认可的年纪。
  先前女工们学的不认真倒也罢了,现在女工们迸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望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们说不出拒绝的话。
  程卿将县学的这一批学生视为“火种”,只要是自己会的,恨不得都教给他们。程卿从来不觉只学习四书五经就能改变大魏,有用的知识那么多,她自己也不是全会,而且她感兴趣的,不见得就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所以才有调研小组,才有织坊的教学任务。
  在这些学生们没搞明白什么是值得他们追求一生的理想和事业前,程卿要把“平等”和“求真务实”的洗脑包塞给他们。
  靠程卿一个人,消除不了阶级的鸿沟,她现在塞给学生们的想法,将来可能会被大环境改变。
  不遵从平等,懂得怜悯也行,尊重生命,别去糟践女子和身份不如他们的人。
  退一步说,这些学生将来仍然不尊重女性,不知是最普通的百姓撑起大魏帝国,至少还学了许多实务,不会变成一无是处的酸腐书生,站在程卿的立场说,勉强算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小程大人为这一届学生是操碎了心。
  在萧云庭下第二批订单二十天后,大魏和北齐如俞显所说,再度爆发战争。
  阿古拉休养生息半年多,是睡醒的猛虎,来势汹汹!
  两军已经开战,织坊才把朝廷的订单做完,何婉累到病倒,程卿叫来胡典史吩咐一番:
  “本官要亲自押送这批军需去兰州,秦安县衙的事务,就托付给胡典史了。”
  胡典史知晓厉害关系,再三向程卿保证。
  和程卿对着干的朱县丞和韦主薄,早就关进了大牢,数罪并罚,这两个都不仅是丢官革职那么简单,能不连累家人已是最好结果。
  胡典史以前是胆子小,才和朱县丞搅合不深,但朱县丞的罪状落实后,胡典史如今也在夹着尾巴做人,向程卿表忠心都来不及,哪敢背着程卿捣鬼。
  程卿点了几个学生随行,带着袜子和手套装车,浩浩荡荡直奔兰州而去。


第742章 :不会白白送死!
  除了随行的几个学生,和程卿一起运货去兰州城的,还有一干衙役。
  武大来了秦安县后,好好训练了县衙的衙役一番,偷奸耍滑的衙役武大都瞧不上,老实忠厚那种,哪怕人笨些,武大都能接受。
  衙役在编的不多,只有在编衙役才领朝廷俸禄,其他都是程卿花钱请的。
  既然程卿花了钱,武大就要让程卿花掉的每一两银子都值得!
  此次去兰州,就是由武大亲自选的衙役们充当运输人员和护卫,武大自己也跟在程卿身边,不管程卿怎么强调没危险,武大都坚持这一点。
  武二投军后,武大羞愧难当,发誓要把弟弟的那份忠诚都弥补上。
  程卿带的几个学生,其中就有邵大户的儿子邵宝。
  不,邵宝现在有了大名,叫邵元志。
  在邵大户主动让出织坊的股份后,程卿就给邵宝取了这个大名,邵家女眷还叫他邵宝,邵大户要求众人必需改口。
  邵元志这个名字太气派了,只认识几个字的邵大户都懂是什么意思,放着这么好的大名不叫,还叫什么邵宝,一点都没有男子气概!
  程卿经常说男孩子不要太娇惯,如珠似宝养大,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反倒是田间地头的杂草,人踩踏,牲畜糟践,夏有烈日,冬有寒霜,瞧着多么卑微啊,但只要不把草根铲除干净,春风一吹,就焕发新芽,又会在春天肆意生长。
  邵大户现在对程卿的话奉若圣旨,程卿说啥就是啥,每一次有离开秦安县的机会,邵大户都怂恿儿子要主动争取——反正秦安县到兰州城的路都十分安全了,邵大户也不怕邵家的这根独苗会出事。
  邵大户没有说错,北齐的再一次进攻,没有影响秦安县到兰州城的商路,赶着车马往兰州方向而去的行商络绎不绝。
  两军一开战,生活物资都要涨价,只要兰州城破不了,这时候往兰州城贩东西肯定能赚钱。
  官道上牛马不绝,尘土漫天,赶一天路下来,别说头脸,连鼻孔和耳朵里都是黑灰。
  玻璃方子和水泥房子,她都让人送去了京城,盼着孟怀谨早点把水泥研发出来。
  不修路,生产力提高后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没法快速且大量的流通。
  等等,即便有了水泥,要在秦安到兰州之间修路也不太可能吧,这种稀缺的物资会优先使用在京畿重地……程卿觉得自己致仕前,西北都不一定能修通水泥路。
  罢了,这漫天尘土的道路,她还得继续忍受。
  不过要真能造出水泥来,除了能修路,修河堤建大坝也行呀,水利工程同样很重要,不说经济因素,一道坚固的堤坝,在每年洪汛期都能挽救无数性命。
  正好程六老爷还在工部。
  程卿忽然想到,水泥这个方子,她要是通过程六老爷递上去,没准儿程六老爷就能顺利入内阁了呢?
  算了,从六老爷手里倒腾一遍,水泥方子还不知会有什么变故,既然都给了孟怀谨,程卿也没啥好后悔的。
  至于程六老爷能不能进内阁,孟怀谨肯定有自己的考量,程卿要是替程家人索官,她和孟怀谨之间的情谊就变了——程六老爷虽然没有得到水泥方子,孟怀谨要做水泥,还是绕不开工部,六老爷仍然有机会立功。
  水泥造出来了要怎么用,同样离不开工部。
  程卿去兰州,一路上都在想着这些事,脑子没有一刻闲着,她没有想过会在距离兰州最近的一个城池出事,毕竟从秦安县到兰州城的道路,连邵大户都放心让独子邵元志跟从,怎么会出事呢?
  偏偏就出事了。
  官道上一阵骚乱,尘土中夹杂着急促的马蹄声。
  有一小股骑兵,不知从何处突破了边防,竟绕过了兰州城,来到了大后方。
  “老、老师……”
  只是改个名字,不会让邵元志的性格都在一夕之间改变,看到远处的骚乱,邵元志两条腿发软。
  武大抓住邵元志的衣领,强迫他站直身体。
  “你怕啥,北蛮人也是人,是人就能杀死。”
  商人出门在外,带着大批货物,自然都有护卫,这又是官道,距离下一处城池只有几里路,程卿摸了摸手肘,她这次出门带上了袖弩。
  一副袖弩只能射出几箭,而那一小股骑兵瞧着有两三百人,当然不是她的袖弩能杀完的。
  但在这管道上的商贩和护卫,也不止两三百人。
  大家尚有武器,完全可以奋力一搏。
  “武大,你带人去助他们,我程家的规矩,你再给大家讲讲!”
  武大挺起胸膛,“为护主而伤者,程家管终老,为护主而亡者,程家管其父母妻小!”
  武大把自己衣袍褪下一半,给队伍里的衙役们展示身上狰狞的伤疤。
  “这些疤,为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