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学士都不介意,我有何不敢?多写几篇序,甚至写一写赋,作作诗,都是可以的!”
  在京城的时候,五皇子还不知道自己随便写点东西就值这么多银子,大魏的皇子都是五岁开蒙,五皇子读了十二年书,从前要把自己的学识藏起来,现在却可以为了淮南的灾民变现,五皇子一念至此,受天津卫之事影响而阴郁的心情也变得好了。
  那一边,俞三与俞七老爷交流完了,上船复命。
  俞七老爷告诉俞三,俞家后续还会再捐两万石粮食,五皇子大赞俞家高义,俞七老爷带来的一万石粮食,又要安排新的船,加上搬运的时间,本来要晚上离开临清的,又拖到了第二天清晨。
  没人能休息,整个赈灾队伍又熬了一夜。
  等船队终于启航后,俞七老爷在码头上挥手,程卿发现俞三的眼睛好像更红了。
  “你好像很怕你七叔?”
  程卿留意到,俞七老爷一只脚走路有点跛,就算想打俞三也撵不上。
  那么俞三又为什么怕俞七老爷呢?
  就在程卿以为俞三不会回答她这个问题,或者要恼羞成怒翻脸时,俞三忽然小声道:
  “我小时候,就是七叔给开的蒙,七叔年轻时候才学比我爹好,可惜伤了腿没法子科考,就留在族里当了教书先生。”


第434章 :举一反三(3更)
  是族叔,也是蒙师,难怪俞三对俞七老爷是这种态度。
  那不是怕,是敬慕。
  程卿还奇怪,山东俞家是不是没人主事了,怎么会让一位腿脚不便的俞七老爷来送粮食,听了俞三的回答恍然大悟。
  不是俞家派不出别人,估计是这位俞七老爷自己想要来。
  俞家可以从别的地方运粮去淮南,要来临清,就是为了见俞三吧。
  至于时机为何选的这样巧,又如何5知道俞三在赈灾队伍中,只能是在京城的俞大人给族里报的信。
  俞大人把俞三赶出了家门,却不可能真的不管俞三。
  俞七老爷跛着脚,还带着粮食风尘仆仆赶来临清,也是想见俞三。
  程卿忽然很是羡慕俞三。
  难怪俞三能养成这样的性情,成长的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塑造有很大影响,俞三被俞家人宠着惯着,所以才傲娇呀!
  不过俞七老爷有才学,却因身体残疾不能科考,又是俞三的蒙师,俞三弃文从武,放弃科考当了锦衣卫,俞七老爷岂不是很失望?
  所以俞七老爷带着一万石粮食赶来临清码头,俞三除了感激和敬慕,或许还有愧疚……当锦衣卫是俞三自己的选择,他依照自己的想法选择了未来,却伤害了俞家人的感情。
  程卿看他眼巴巴望着码头方向,直到临清城完全从视野中消失都还舍不得收回视线,主动转移了话题:
  “崔彦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临清商人们要争着修新码头?”
  俞三摇头:“那胖子骄傲着呢,让小爷自己想!”
  崔彦不仅要他自己想,还大大嘲讽了他一番,说俞三也开始关心商贾之事云云。俞三以前在南仪书院作威作福时,没少攻击崔彦商人之子的身份,崔彦可算是逮着了机会。
  俞三拳头都握紧了,还是没揍崔彦。
  他嘲讽崔彦,崔彦嘲讽他,一来一回,俩人就扯平了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事儿,俞三从前根本没体会,崔彦骂俞三以前是狗眼看人低,却没趁机攻击俞三做锦衣卫的事。
  以前崔彦是商人之子,现在是二甲进士,是户部主事。
  以前俞三是官宦子弟,现在放弃科考加入锦衣卫,在许多人眼里是自甘堕落。
  若不是有骆竣撑腰,俞三这个锦衣卫百户真入不了别人的眼。
  崔彦没趁机嘲笑他这点,俞三也比较意外。
  不过还没说到正题,俞三就瞧见了自己七叔,和崔彦的谈话戛然而止。
  现在被程卿一提,俞三才想起来。
  等等,那小爷岂不是被姓崔的白白嘲讽一顿,还什么好处都没捞到?
  俞三顿时顾不上伤感,立刻要找崔彦算账,程卿叫住他,“你先别跑,我告诉你也是一样的。”
  俞三幽怨。
  那之前又为什么让他去找崔彦询问?
  算了,小爷不是那等小肚鸡肠的人,俞三下巴轻轻一点,“你说呀,我听着呢。”
  “临清城依托水运而兴,谁有码头,谁就有话语权。临清城原有的码头拥挤不堪,遇到运粮旺季时,商船、民船都要给漕船让道,长此以往耽误了多少生意,鲁会长等富商大绅修了新的码头,收取船只停泊费只是小钱,你想想他们可以在新码头修多少商铺,只要码头一天有船停靠,那些商铺都是下金蛋的鸡……”
  甚至连商铺也是小头。
  在临清商人们自己修的码头上,自然由他们说了算。
  比如鲁会长等人想包揽茶叶生意,他们能让外地的茶商都进不了临清。
  一个码头,把临清商会和没有入商会的临清富商大绅们都绑在了一起,外地的商人要从临清河段借道通行,都要守鲁会长等人定下的规矩。
  这种话语权,可太重要了,不是虚无缥缈的体面,是切切实实的利益,别说江知州要求修筑码头的工人优先雇佣流民,还要比市价贵一半的工价,就算江知州要求一倍、两倍的工价,鲁会长都会同意!
  俞三听懂了,然后新的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新的码头,让鲁会长那些人可以制定规矩,外地商人,甚至是临清本地的小商人,都要按照鲁会长他们定下的规矩办事,鲁会长他们欺行霸市又该如何?”
  “俞三你行呀,脑子转得挺快!”
  程卿表扬他,俞三后颈的汗毛一根根舒展开来。
  自己本来就很聪明啊!
  只是不懂这些商贾之事,才需要程卿解释。
  程卿都把话说成这样,他还是不懂,那得笨成什么样?
  俞三若真是斗鸡,现在肯定在原地抖羽毛炫耀:“这么简单的事,自然一听就懂了。”
  程卿没打击他:“临清不止一个码头,鲁会长他们是得了便宜有了话语权,想要长久赚钱,自然不能太过分。货物要流通周转才叫做生意,他们在临清把外地客商吃干抹净,等他们的货到了临清之外的地方照样是寸步难行,等码头建好了,鲁会长他们折腾一番会找到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标尺线……他们在临清做的太过分,还有江知州在上面管着呢。”
  “你还说江知州,你才认识人家多久啊,就那么相信他的人品?五万两银子说给就给了,谁知道江知州会不会贪!”
  五万两银子要是全买成粮食,要养活多少流民?
  那些银子也不是俞三捐的,但想到会有人把五万两银子贪掉,俞三心里就不痛快。
  他觉得程卿和五皇子太过信任江知州。
  要不是他只是个锦衣卫百户,早就质疑了。
  程知绪的官位倒是大,一路都在和程卿唱反调,对这件事却默许,俞三估摸着程知绪不是觉得这个主意棒,是等着江知州这边捅出篓子,程知绪就能借此攻击程卿了。
  程卿还没心没肺笑呢,俞三一想到这事儿就愁的很。
  不是挺聪明的吗?
  给银子时咋不晓得多长几个心眼!
  程卿不是在嘲笑俞三,也不是没心没肺傻乐,她就是感叹,俞家人对俞三的淮南之行担心是应该的,但俞家人也该欣慰,从淮南回去后,俞三整个人都会脱胎换骨。
  再笑,俞三估计要翻脸了。
  可她完全停不下来呀。
  “鲁会长他们欺行霸市,有江知州管,江知州贪墨,你这个锦衣卫百户大人管不管?”


第435章 :钱多粮多,怕被抢(4更)
  程卿想给俞三讲的是“制衡约束”之道,俞三却瞬间想岔了。
  程卿这话有潜台词!
  江知州贪墨渎职被程知绪抓住把柄,问他帮谁?
  这不废话么。
  他和程侍郎又不熟,当然是帮程卿啊。
  至于和程珪的交情……此时此刻,俞三完美践行着“见色忘友”四个字,已经将程珪抛之脑后,他一旦做了决定,连整个俞家人的意见都可以不听,要对程知绪做点什么,也不会顾虑对方是程珪亲爹。
  俞三对自己亲爹还没有那么孝顺呢——
  在程卿的视角,她说了那句话后,俞三耳垂忽然多了一抹可疑的粉色,说话的语气严肃的好像在教堂宣誓一般:
  “我管!”
  你管就管咯,这么大声做什么,毛病。
  没等程卿骂人,俞三清了清嗓子:“好了,小爷要去甲板上巡逻警戒了,你就放心吧,小爷虽然向来和你们不对付,至少知道轻重,谁要是在赈灾时捣乱,都是小爷的敌人!”
  这几句话倒是挺入耳的。
  不知天津卫的案子,朝廷是怎么打算的。
  程卿的疑惑在济宁得到了解答。
  五皇子派去押送田主事等犯官的军士,快马赶路,追上了赈灾的船队。
  “你们在半路遇到了水匪?”
  什么水匪啊,分明是杀人灭口。
  看来天津卫的水很深,背后的人都不许田主事等人活到京城。
  也是。
  田主事在五皇子面前一力把罪名承担下来,在刑部的审讯下说不定会反悔。
  还是死人能保守秘密。
  程卿对田主事被灭口倒不是很吃惊,军士们带回的另一个消息让她比较揪心。
  朝堂上果然有人质疑五皇子的做法,孟怀谨为五皇子说了两句公道话,却被皇上派去天津卫彻查大盈仓被烧毁一案!
  天津卫那地方,孟师兄去了能怎么查?
  程卿知道孟怀谨很聪明,可这并不能让她放下担忧。
  五皇子对此也无可奈何,安慰程卿道:
  “孟少卿愿意去天津卫,应有几分把握,就算查不清案子,以孟少卿的能力总能自保。”
  孟师兄绝对不是只求自保的那种人!
  要么就不去,若是去了天津卫,不会允许自己白跑一趟。
  程卿此时很庆幸孟怀谨身手厉害……孟师兄在天津卫,而她在济宁,还要继续南下,本来也做不了什么。
  济宁不若临清繁华,有钱的富商也没有临清多,流民却比临清多。
  程卿一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不能像在临清时那么耽误时间,临清有的条件,济宁不一定能办到。
  当然,五皇子领旨赈灾淮南的消息,朝廷已用快马通知运河沿岸,要求各地衙门协同赈灾,所以五皇子的船队不管在哪里靠岸,当地衙门都能很快得到消息,总有当地官员带着当地有头有脸的士绅相迎。
  临清和济宁中间还有个聊城。
  程卿和五皇子脸皮厚,在聊城和济宁两地也“化缘”到手八万两银子。
  五皇子希望聊城和济宁能效仿临清城安置流民的模式,并且愿意将两地富商士绅们捐赠的银子留下一半,聊城和济宁是银子愿意收,对安置流民并不热衷。
  听他们推诿的口气,五皇子都信不过他们。
  只能派人告知流民们临清城的情况,希望这些人可以再坚持下,往临清城去。
  银子还是留下了些,但聊城和济宁的官员能把五皇子的命令完成几分,谁也没办法确定。
  每日在运河上行船,程卿等人都提心吊胆。
  越往南走,赈灾的粮食收集的越多。
  通州五千石。
  天津卫三万石。
  德州五千石。
  临清五千石。
  俞家捐一万石。
  还没出山东境内,携带的粮食已有五万五千石,运粮的船都增加到将近一百五十艘,还有药材和银子。
  而朝廷快马发公文要求运河沿岸的州县协助赈灾,为五皇子赈灾提供帮助是正面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果。
  要程卿说,这是敲锣打鼓告诉沿途的盗匪,这支船队携带了大量了的粮食和银子,快来抢啊!
  离淮南越近,程卿越怕出事儿。
  运粮的船只变多了,几百护军的防线也分散了。
  如果有水匪把船队从中间截断,前后的护军也很难及时救援。
  程卿现在已经不让小磐夜里睡觉了,吩咐小磐白天尽量在船舱里补觉,晚上随时保持警戒。
  程卿觉得自己在压榨小姑娘,小磐自己却不觉辛苦:
  “以前奴婢跟着婉小姐时,伺候婉小姐的大丫鬟本就要值夜,奴婢想给婉小姐值夜,还不够资格。”
  有钱人家的小姐们睡得床也很大,小姐在床上睡,值夜的婢女在床边的塌上睡,不是小姐们信任的婢女还捞不着值夜的差事。
  程卿哭笑不得,让小磐晚上不睡觉,小磐还觉得是受器重了。
  不过现在的情况,她还真得倚重小磐,让小磐累些,能提前预警也不错。
  程知绪这个老狐狸,一直蛰伏不动,等大家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了,向五皇子建议,请求沿岸的卫所派人护送。
  程知绪话说得委婉,总结下就是“有权不用,过期浪费”!
  反正朝廷是发了公文让协助赈灾。
  收留流民是协助,派兵保护赈灾物资也是协助。
  五皇子迟疑。
  在天津卫就差点陷进烂泥中,五皇子根本不能确定沿岸的卫所长官有没有被人收买。
  如果卫所本身就不干净,派来帮忙的军士有问题,岂不是引狼入室?
  “殿下不必担心,下官与江苏祁指挥使相交莫逆,若能祁指挥使派兵护送,淮南之行会安宁不少!”
  大魏类明,却不似明朝迁过都城,大魏建国时就定都在现在的京城,所以没有南、北直隶之分,由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直隶。
  明朝是“两京十三省”,一共十五个行政区。
  大魏是“一京十五省”,程卿印象里的明朝南直隶,现在是江苏和安徽两个行省。
  行省皆是三司分治,分别为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将地方军队、行政和司法分归三个官员管理,程知绪所说的江苏祁指挥使,就是江苏诸多卫所的最高指挥官了!


第436章 :这也太不要脸了!(5更)
  程卿记忆中的南直隶变成了江苏和安徽两个地区。
  此次受灾的淮南地区就在安徽,淮南地区不是某个州县,而是指淮河以南的大片区域,基本占了安徽一半的地域,灾情严重到波及了安徽半个行省。
  其中还包括萧氏的龙兴之地濠州。
  程知绪说自己和江苏祁指挥使相交莫逆,就是在向五皇子担保祁指挥使是可信之人。
  五皇子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程知绪联系祁指挥使求助。
  此时船队堪堪进入了江苏境内,下一处大粮仓是徐州。
  徐州和淮安粮仓承担着二十二万石粮食的拨运,徐州是十万石,淮安是十二万石。五皇子是很想将所有粮食都由自己亲眼看着运去淮南,事实上这样做会让淮南不能最快得到救济。
  太慢了!
  特别是越往南走,碰见的流民越多,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人,都会因此焦急。
  船队还要在徐州装粮,然后到淮安。
  程知绪提出向祁指挥使求助后,程卿主动找到五皇子:
  “殿下,下官想先行前往淮安,待殿下率队到达淮安时,下官已将淮安拨运的粮食清点装船,如此可提前五六日到达淮南!”
  别说提前五六日,就是提前两日,一日,或许都能挽救无数人的性命。
  程知绪说求助祁指挥使,五皇子迟疑很久才同意,因为这个求助会为赈灾船队带来潜在危机。
  程卿说要先去淮安装粮,五皇子几乎立刻就想点头。
  这提议对赈灾船队一点损失都没有,有危险的也是程卿个人!
  “程学士可考虑好了?”
  五皇子怕程卿是一时冲动。
  程卿与程知绪这对叔侄,在南下途中可是一路较劲,该不会是程卿见程知绪出力较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