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夏缠秋,水存风 完结+番外-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靠边站,他三爷才是最厉害,最顺应天时的。
  “一派胡言,扣字逐句,断章取义,这就是□□裸的污蔑。”一位容巾跺脚恨恨道。
  罗女君冷笑道:“旁人要污蔑你,便是有一万种法子来挑你的错,就算你没错他们也能捏造出错来摁死你。”她又对众人道:“可他们是打错了主意,三爷虽然行事低调,韬光养晦,可咱们还有那些贵人势力可不是吃素的,既然要斗,那就奉陪到底!”
  众人啧啧称是,义愤填膺,一定要给三爷讨回公道。
  “什么写‘春秋之战,皆无义。’就是讽刺朝廷派兵出征犬戎。那时候三爷还在楚地呢,哪知道后面的事?分明就是构陷之词!连陈述史实都成了忌讳,那天下文人还写什么文章?连读都不敢读了!”
  一位容巾提笔就开始写反诬十条,把刚刚列罪的一条一条驳回去,众人觉得这样还不过瘾,必须要再写澄清十条来。
  第一条“征者,上伐下也。”分尊卑,明事理,此道义也。
  ……
  这本来是鉴赏文章的茶席变成了辟谣的聚会,罗女君看着众人商讨着怎么写好澄清文章,她招了亲信的两个小厮,一个拿着这檄文还有她的亲笔书信送去先生那里,一个去街上打听风声,看看这檄文出自谁人之手,若查不到,就听听众人都评论什么,乌合之众向来盲从,光听了这风向她这大概就能猜到是哪家起的头了。
  那副手道:“姐姐也别太担忧,咱们不是还有人在那些社里看着呢吗?最晚明天就能有消息来了。这檄文虽然骂得狠,但说到底都没有什么实据,况且咱们家的势力在那摆着,就算是朝廷也不敢拿一纸空文问罪三爷。大爷二爷那早待他不善,此时也不怕再多几条罪状,最要紧的是咱们要稳住阵脚,等查出是哪家惹的事,他们可比不得咱们的本事,定要叫他们好看!”
  罗女君冷冷的恨意从眼中透出,咬着牙道:“无非就是那两家,旁的什么贵子根本不值一提。那两家勾连着,嘴上闹得凶,该抱团儿的时候一点都不耽误,不弄死咱们怕不肯干休,就是欺负咱们不是一个姓,这样的屈辱我早受够了!”
  罗女君咬住唇,低低道:“若是江山易主,也该各投明君了。”
  入了夜,月色带了些许微光,洒在院落里。礼吉在后院设了香案,写了耒文铺在案上,供上香烛贡品,自己跪坐在蒲团上。他身边没有安置一个人,连力庖都被他打发走了,他梳着歪髻,起手便要占卜。他看看钟漏的时辰,然后先起掌,算了算吉凶,暗暗皱眉,觉得不大好,他又闭眼去起乌鸦数,仔细辨别乌鸦叫声的方位和数目。
  礼吉睁开眼,心中有了大致的判断,附近妖邪之物不敢近身。他拿起一叠文章在火盆中烧了起来,嘴里念着:“这是我一年的私文,不曾给旁人看过,旁人也不必看,就都放你那吧。”
  “你的事,去年我都捋清了。犬戎左尹大臣为了与主君争兵权就和大哥勾结,透露情报,让大哥埋线诱骗你信了个荒唐的典故,然后在国内搅动风云引起他们主君与我朝争夺边境,再在这时你又死了,战事一起,左尹部掌控兵权。一番战事双方竟互通有无,暗线坑杀异己,两方军中竟只有投靠与战死两条路走。”
  礼吉烧着文章,苦苦地笑着,笑这荒唐的典故,荒唐的被害,荒唐的战争,荒唐的一切。
  “你为何这样傻?世上再没比你更傻的人了,竟相信什么兄弟阋墙需外人来犯就可同舟共济,不计前嫌地抗敌,最终重修旧好,团结一心,你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礼吉抱着剩下的文章止不住地笑了起来,他笑地喘不上气了,伏在地上拍着地面狂笑,眼泪溅在火盆闪动的光影之中,瞬间就消失在夜幕里。
  礼吉的笑声慢慢被伏地痛哭的声音取代,手中的宣纸湿成斑斑点点,他哭得涕泗横流,没有给自己留半分的颜面。他咬牙拧眉,拍着胸怒斥道:“像你这样痴顽是给旁人递刀伤了真心待你的人啊!你糊涂着走了,留着我清明做什么?”
  文章被丢进火盆,礼吉冷冷地拔出匕首割断一缕头发丢进火盆,又划破手掌将血滴进火盆。他翻身起来从香案上取了编成环的桂枝戴在头上,从花圃中折过零陵香绕在手腕上,抽剑而舞,银辉之下,口中念念有词。终于舞到了最后,礼吉对着香案念出了最后一句“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又是一声仰天长啸。


第92章 悔立后言出必行 恨嫁女事与愿违
  京城流言中暗暗掀起一番腥风血雨,可宫中似乎并未受到半点影响,依旧行事如常。
  宫中各处十分繁忙,一年前就在筹备今年九月封后的事,可皇帝那里一直没有定人选,连是从宫中选后还是从宫外另选女子众人都不敢确定。有老道的前辈就和众人说皇上的意思是准备立后,而非大婚。若皇帝大婚要备的东西就更为繁杂,可紫宸殿那里没有这样的意思,自然还是后宫里娘娘更有可能得了这凤位。
  有人就问那这以后会不会再补上大婚,前辈说从没有这样的先例,若皇帝在潜邸时已有原配王妃便直接立后不必再大婚一次,或是原配皇后仙逝另立新后也不必大婚。但若皇帝登基前未有婚娶,必然是大婚与立后同办。
  可当今圣上的旨意却十分古怪,只说了筹备立后事宜,而未说准备大婚,也就是说无论定了谁从礼法上说这个人虽然是皇后却不是皇帝的妻子,这简直是古今天下未有之奇闻。
  慈宁宫外皇帝背着手等着请安,一个老太监在门前躬身施礼,请皇帝进内殿说话。穿过暗沉沉的内殿,皇帝在珠帘前向橱内歪着身子养神的太后行礼问安。
  “皇帝来了,去坐吧。”太后手指着榻,懒洋洋的道。
  皇帝在榻上端正坐了,手撑着双膝,对上茶的柏柘微微点头表示恭敬。太后被两个小宫女搀着从隔断里出来,手里捻着楠木珠子,配了万字蝙蝠长命额带,漫不经心的看看皇帝,也坐到榻的另一头。
  皇帝按礼数一一问了太后身子康健,太后都说无事。
  “今日儿臣前来叨扰,也是有几件大事要和母后商量。”
  “皇帝说就是,哀家不问世事已久,只能听听罢了。”太后冷眼斜了皇帝一眼。
  自从荣妃出事,后宫中按照皇帝的口谕,再没有妃嫔敢随意来请安,除了逢年过节有人叩拜,这慈宁宫冷清的和雨花阁似的。不过太后也不想见到那些嫔妃,都是对家的女儿,看着就不痛快。郑家的势力早不比从前,几番洗牌就剩个空架子,不光是皇帝打压,还有后辈确实都是扶不起来的。这么久的日子,太后那份争强的心性也被磨去了大半,荣妃那是彻底指望不上了,皇帝又对自己那么忌惮,自己彻底成了被供在香案上的神像了。
  皇帝拱手道:“立后一事,儿臣想定了,就抬举了宁妃吧,她那性子还算能胜任,不知母后意下如何。”
  太后毫不吃惊,只道:“皇帝想了一年就这么个结果,哀家还以为皇帝要选谁家的孩子来呢。宁妃是哀家一手带起来的,哀家瞧着也挺好。”
  “儿臣以为不必铺张,若从宫外选还得大婚,不如就从宫里挑个好的,册封皇后一切从简。”
  “可皇帝要想好,从未有帝王不婚的道理。”太后眼神如炬,说出这句话。
  皇帝面色凝重道:“自从登基,让早立中宫的话就没停过。朕是皇帝,确有职责给个交代,既然世人需要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朕给他们便是。至于朕是否婚娶都是小节,只要定了皇后也就是了。”
  太后摇着头笑了起来,对皇帝道:“皇帝,你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你以为立了皇后就是对世人的交代,百官就能少些置喙,朝廷能少些动荡。可哀家告诉你,终究都是无用的。光不大婚这一点,他们就能揪住了你不放,说不合礼数,你又能如何?”
  “说便说吧,儿臣要给世人交代也要给自己交代,有些孽缘既然种了,能补便补了,何必再造孽啊。”皇帝抿了抿嘴,有些怜悯的道。
  “造孽?”
  皇帝无奈地笑笑道:“朕年少时狂傲,招了一宫嫔妃,白白耽误这些女子的青春,现在想来不是造孽吗?”
  这么多年,太后是看着皇帝长起来的,虽然名义上的母子之间一直有隔阂,但她对皇帝的了解并不比真正的母亲要少。
  太后笑道:“皇帝还是心软了。”又捻着帕子指着他道:“你以为把她们当外头的官儿一样用俸禄养着就是对得起她们了,可现在反倒可怜她们孤苦。薪儿啊,你比从前更懂人情了。”
  “年岁长了,有些事自然就想的不同了。”
  太后端了茶噙了一口,悠悠道:“皇帝,表面功夫做得再足,到底都是自欺欺人,后宫里没有子嗣,哀家这老婆子不去啰嗦,也有的是人会去啰嗦。”
  皇帝被这话说的面色更加阴沉,好像被人戳到痛处,敬事房的彤史已经七八个月没有更过了。他内心似乎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再搭什么空架子了,既然都是假的,何必再装什么脸面。若不是立后一事早早定了,不肯对群臣出尔反尔,等拖到了今年,怕他也不一定再提。
  “谁要啰嗦就去啰嗦,朕不放在心上!”
  太后见皇帝心神有些动荡,反倒做出一副和蔼的样子道:“薪儿,其实宠爱男子也没什么,你父皇还爱那张将军呢,就是你叫师傅的那个,你瞧,也不耽误你们这几个孩子生养。”说完这话,太后忍不住用帕子捂住嘴轻蔑的地笑了起来。
  皇帝面色铁青,见太后半点脸面也不给他留,连父皇的私隐都要被拿出来宣扬,他颤着声道:“母后自重。”
  “自重?哀家还有什么可被敬重的,选妃立后都是皇帝说了算,连后宫的事现在也是宁妃在管,哀家好一身松快,还怕什么?”太后冷笑道。
  皇帝闭上眼,咬牙让自己平静,缓过神色对太后道:“儿臣知道母后只有庆阳这一件心事,儿臣自然给母后办好。”
  “你?”太后面色大变,手点着皇帝身子颤抖起来。
  “你要对庆阳做什么?她可是你嫡亲的妹妹,你居然要拿她做文章!”
  皇帝似笑非笑道:“母后多虑了,儿臣当然知道她是儿臣嫡亲的妹妹,所以儿臣一定要把她嫁给她心爱之人。”
  “一派胡言,庆阳养在深宫,怎会有心爱之人?”太后眼皮止不住的跳,她捂住胸口不知道皇帝要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皇帝看看太后气急攻心的样子,好似有些不忍开口,有些惋惜的道:“柳良那孩子您应该知道,是儿臣的侍读,宁妃的侄儿,吴国公的孙儿,他与庆阳情投意合,早已定了终身,若儿臣不把庆阳嫁与他,怕庆阳要以死相逼了。”
  太后的表情扭曲到了极致,指着皇帝骂道:“你疯了?”
  皇帝不理太后的怒气,轻飘飘道:“儿臣觉得十月份就很好。”
  “那柳良是宁妃的侄儿,论起来,庆阳和柳良可是姑侄啊,你这是在背弃伦常!”
  “他二人又无血缘,宁妃日后做了皇后,柳良身份更加贵重,朕何苦拆了这好姻缘呢?”皇帝拍着大腿笑道。
  “他们差着辈分啊,哀家记得那姓柳的比庆阳还小,你让庆阳以后怎么抬得起头来?”太后皱着眉歪在一边,几个小宫人扶着她。
  太后又惊又悔,心说怎么没有听到一点风声,她哀怨道:“是你封锁了消息。”
  皇帝盯着太后道:“庆阳是朕的妹妹,她喜欢,朕就愿意成全她,不像您只想着名位权利,把她嫁进易家她不会开心的。”
  “情爱都是靠不住的,没有权位就只会被人踩在脚底下!”
  太后站起身掐住皇帝的衣襟,用一种难以言喻的表情看着他,又愤恨又怜悯,她扭曲着脸道:“你得不到心爱的人,所以拿庆阳做你的影子,你为什么这么可耻!”
  皇帝撇过脸,冷冷道:“儿臣没有得不到的人,朕是皇帝。”
  太后脸抖了一下,然后止不住地狂笑起来,她松开皇帝推开上来扶人的宫女,对皇帝嘲讽道:“你从小就是正统做派,他是你亲弟弟,你跨不过那道坎儿。”
  皇帝也冷冷回道:“他出了五服,早就不是朕的弟弟,朕与他名义上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太后笑着摇摇头,拿帕子捂着嘴笑,好像听到了什么可笑至极的话,又道:“可是你们的血缘断不了,你们永远都是亲兄弟,永远!”
  皇帝没有回这话,只是面若冰霜地坐着,也不看太后,好似看不穿他了。
  太后嗤笑了一番终于也跌回了榻上,她累了,再笑不出来了,她已经没有什么筹码可以和皇帝斗了。争了这么多年,所有曾经拥有的最终也都没有了,她真就只是一个可怜的寡妇而已了。
  太后无力道:“是,哀家这辈子除了庆阳最在乎的就是尊荣权位。可哀家是看着你长大的,虽然拿你争过一些权位,可从未害过你,你小的时候还抱着你在宫里玩耍,真把你当半个亲儿。可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哀家,连最后一点体面都不肯给?”说着那帕子拭起泪来。
  “那便要问太后了。当年母亲如何而亡,您又在其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冷眼旁观是罪,落井下石是罪,见死不救是罪,踩着旁人的尸骨登位更是令人不齿!”皇帝冷嗤道:“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原来就因为这个?先皇后的事又不是哀家下的手,这位子空着哀家不争也有旁人去争。后宫就是这样残忍,她要做贤良的皇后,旁人就会做有野心的嫔妃。”
  皇帝盯着那无辜叹气的妇人道:“您的手真的就那么干净吗?您做了什么,老天都看在眼里。朕留着你的位子是还顾念曾经母子的情分。”
  太后再装不下去,捧着玉如意,低着头,神色呆滞,也不再说什么话挣扎。她呆了一会,抬起头,勉强笑了,拿帕子抚摸着皇帝的额角道:“薪儿长大了,母后很欣慰。”
  皇帝眉头攒动,站起身施礼告退。
  “趁着还有机会,做些真正让自己快活的事,别像我,临了了,什么都没了。”
  皇帝转身看了一眼那个妇人,明明刚到中年,正是人生中最有福分的年纪,却比耄耋老者还要苍凉悲苦。他顿住,轻轻叹了口气离开了慈宁宫。


第93章 露风声渝州揭京都 排奇曲明皇会兰陵
  罗家外宅内,容巾们聚了一处,商讨对策。
  “女君,这些日子咱们也打探清楚了来龙去脉,是桃花家那些小贱蹄子瞧不惯我们做派,带头暗地里写的檄文,这梧桐家明面儿上打头阵,牡丹家的跟风拉了一帮乌合之众四处泼脏水,就是想把这事坐实了。”
  罗女君看这众人愤恨不平的样子,却也不慌,对众人说:“诸位莫慌,先生那里给了提点,皆在先生掌控之中。那檄文重点无非就是拿三爷的文字做文章,其实并无实据。而且市井间的传闻从来对文墨笔法不感兴趣,咱们怎么解释都不会有人在意。他们只看些野史韵事,听到贵人们有什么私隐风闻,就好像苍蝇逐臭一般,闻着味就来了。”
  “姐姐的意思是咱们只要把这注意力转走,旁人就不会再盯着三爷的事不放了?”
  “不光如此,而且既然要转,就要好好的转。从前那些不利于三爷的谣言也该辟一辟了。”
  众人点头,觉得十分有理,就问罗女君道:“您看咱们怎么做?”
  罗女君微微一笑,如此这般定下一计。
  不到一两日遥彦茶楼里就传出成章的惊天秘闻。
  “铃姐姐,出事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