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听这话,陈新甲心中暗道一声糟糕,失言了,便连忙补救道:“杨阁部试想,建虏军队之强,眼下我明军能有其对手?全国各郡县武备松弛,兵不堪战,如今听来,建虏是有目的性地攻打济南。如此情况下,要是建虏没有几分把握,会这样做么?由此下官断定,济南府必失!”
  杨嗣昌听了,盯着陈新甲的眼睛,还是有点怀疑。
  他也当过宣大总督,在任上的时候,和晋商的关系也还不错。虽然没有到穿一条裤子的份上,可很多事情都是有共同利益的。又或者说,他是官宦世家出身,和陈新甲不一样,对那些晋商攀附他,也只是认为是个金主,能多得一些助力,给他们一些庇护而已。
  因此,杨嗣昌知道晋商有做走私生意,向关外贩卖违禁物品。不过这种情况对于边境来说,不要太正常,加上平时得晋商的孝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如今,听陈新甲这么一说,忽然想起皇帝所说内应一事,他不由得产生了联想。
  陈新甲见他还有疑惑,便连忙表忠心道:“阁部休要如此小看下官。下官好歹也是大明的封疆大吏,又岂能助建虏行事?再者说了,下官一直在晋地,又怎么可能伸手到济南府去?”
  说到这里,声音又大了一分道:“下官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明。和建虏议和一事,目的还不是和阁部一致!”
  杨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之策,主张向满清方面议和,就有陈新甲的意见在里面。他们两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见相同。
  当然,还有其他地方,也是政见相同,又有晋商的银子加成,所以杨嗣昌才会对陈新甲另眼相看,引为心腹,多次保举他。
  此时,杨嗣昌听他再三解释,也就没有再多想,摇头回答陈新甲之前的话道:“你不在京师,恐怕不知道如今的皇上对卢象升有多宠信。我还是有点担心啊!”
  一听这话,陈新甲愣了下,有点不思议地说道:“下官可是亲眼所见皇上已经失了方寸,就算卢象升再有本事,能得皇上宠信,可藩王失陷,乃大明自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事,还能幸免之?再者说了,只要朝廷上下一起名正言顺地弹劾卢象升,这弹劾的人多了,皇上还能一直宠信着?似乎……皇上还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吧?”
  藩王失陷,确实罪过太大。就连杨嗣昌自己,在原本的历史上,他被崇祯皇帝派去镇压流贼,也是因为张献忠奇袭襄阳,襄王朱翊铭被杀,他惊惧之下,畏惧自杀。
  因此,杨嗣昌听了后,沉思片刻,最终点点头道:“说得也有道理,卢象升应该是躲不过这一关的。”
  说到这里,他忽然又是一叹道:“说起来,卢象升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可惜不能为我所用,处处和我作对。有我在,就不能容他也!”
  陈新甲听了,立刻附和道:“可不是,阁部主和,他非要主战;阁部要均输,他却非要因粮。处处和阁部作对,实在是不识时务!”
  此时,正在皇宫监听他们两人对话的崇祯皇帝,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想了起来,不由得很是振奋。
  对啊,卢象升之前不是在宣大总督任上推广过“因粮”之策么!之前因为杨嗣昌等一大批官员的反对,原来的崇祯皇帝动摇了。可如今,自己怎么可能动摇呢!


第125章 清屯充饷
  明朝末年的时候,就有三饷,当然,眼下的练饷,杨嗣昌还只是提了出来,并没有实施。
  说起来,这个加征饷银,不是不行,但要看征收方法。
  就比如说,卢象升在宣大总督任上实施加征饷银的方法,就是因粮一策。
  何为因粮,其实就是对富人进行加征。具体执行办法是:凡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
  如果这个政策得以实施,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民被逼破产,从而为流贼提供了土壤。可是,如此一来,卢象升就得罪了那些富户。而这时候的富户,税赋在五两以上的,基本上都是有官员乡绅的背景。特别是在晋地,走私商人和边关的官员、守将都有勾结。卢象升这样征税,就一下把他们全都得罪了。
  于是,杨嗣昌跑出来了,他是官宦世家,代表地就是这些人的利益。身为大明内阁辅臣,原本崇祯皇帝的宠臣,马上就站出来反对,变着花样诱导劝谏崇祯皇帝,最终就变成了均输的加征途径。也就是不分贫富,全部一起加征。
  对于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来说,要怎么选自然不用说了。朝廷如今正没钱地时候,要加征饷银,也是没办法地事情。但是,加征的途径,回头就支持卢象升重新搞起来,就按照这个因粮之策来。卢象升负责在前头打头阵,自己这个皇帝,就给他守着后方。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又再去看陈新甲和杨嗣昌的对话。
  听到陈新甲讲起因粮和均输之争,杨嗣昌不由得眉头一皱道:“你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一个头疼的人。各处多有来信,言他独断专行,横行霸道!”
  “是孙传庭?”陈新甲一听,立刻便猜了出来道,“这孙传庭借口祖制在陕西胡作非为,早就该治他一治了。如今他正领军前来勤王,阁部可有办法?”
  他所谓地借口祖制一事,是指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之后,在缺粮少兵的窘境下,便想出了“清屯充饷”的措施。
  所谓清屯充饷,也就是把军中屯田全部收回来,将屯田所得全部充作粮饷。
  从崇祯九年开始,他便高举“祖制”大旗,号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在收集了陕西所有土地卷宗之后,开始按照卷册疯狂的收取军屯土地。然而清理军屯无异于捅马蜂窝,侵占军屯的本就是各级官员将领,而他们又往往牵扯着更高的官员。结果,孙传庭不讲任何情面,在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的情况下,用了三年时间,几乎收回了所有的军屯土地,并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
  原来的三边总督就是杨嗣昌的爹杨鹤,因此那边的人因为这事,纷纷向如今崇祯皇帝的宠臣杨嗣昌告状,期待杨嗣昌给他们做主。
  然而,孙传庭在这几年来,就用这清屯充饷搞出来的钱,整顿军队,练就了麾下秦兵,南征北战,擒杀流贼中最为著名的闯王高迎祥,打得流贼闻风而逃。可以说,他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让他难以被人扳倒。
  此时,杨嗣昌见陈新甲猜出来了,他也不奇怪,点点头道:“这个孙传庭脾气直,得罪的人又多,在之前的时候,我已在皇上面前多次上了眼药,估计也快差不多了。等这一次他勤王来京师,我已有对策等着他,回头他脾气一闹起来,必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有很大的希望,这次就搞定他!”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传庭就是在这次勤王到京师之后,被杨嗣昌给拿捏,没忍住自己的臭脾气,导致最终被下狱问罪。
  可此时,崇祯皇帝经过他们这么一聊,从原来崇祯皇帝的记忆中想起了孙传庭的事情,不由得又笑了。看来这一次把陈新甲召来,“赏”他的窃听种子,发挥了不小的贡献。
  不错,这个孙传庭,朕罩定了!
  有朕在,不管是卢象升,还是孙传庭,你们都放心干就是。依附在大明朝身上的这些毒瘤,早就该由你们这样的能臣忠臣来帮朕清理清理了!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的心情都好了不少。再去看陈新甲和杨嗣昌的聊天时,却没有特别有用的信息了。那两人聊了一阵之后,就散伙了。
  听他们的话中,陈新甲是等明日一早就立刻“滚”回山西,还要顺带着为难下路过的孙传庭,如果能阻止孙传庭延期赶到京师的话,就最好了。实在不行,杨嗣昌这边也有对策等着他。
  呵呵,有什么对策,尽管使出来,朕要是被你们牵着鼻子走,那就白瞎了带金手指穿越了!
  崇祯皇帝这么想着,刚想摆驾回后宫时,忽然有报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请求觐见。
  不用说,应该白天交代下去的事情有了结果。
  于是,他立刻传旨让李若琏觐见。
  没有意外,李若琏是前来禀告宫内采办人员和外界接触的情况。其中有两个人比较可疑,都是尚膳监的人。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外面的事情,让李若琏继续暗地监视,宫里的事情,他自己会解决。
  暂时他还不打算动那两个人,就先看着,看他们怎么做,又和什么人交往过密,最好是能顺着这条线全部牵出来。
  在他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催兵的圣旨,也已经到了山海关。
  时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的吴三桂,第一时间便去了祖大寿府上,他的舅舅家。
  说起祖大寿,可以说是大明在山海关军中的第一势力。除祖大寿自己之外,还有他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为此,崇祯皇帝在早年还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此时,他看到英气勃勃的外甥吴三桂来访,便猜出了他的来意,当即就笑了。


第126章 白高兴了一场
  “你想请战回援关内?”祖大寿微笑着问道。
  吴三桂听了,立刻回答道:“是我爹的意思。说现在皇上急着要兵回去勤王。如果这个时候回去,只要不是拖后腿,那也肯定会入了皇上之眼,对于以后会有好处。”
  祖大寿一听,不由得点点头道:“建虏入关已经将近四个月了,关内肯定会祸害地一塌糊涂。雪中送炭之举,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算盘人人都会打,祖吴两家也不例外。
  祖大寿说完,他又略微沉吟片刻之后,抬头对吴三桂说道:“我们祖吴两家,如今是你最有出息了。前锋右营副将这个职位,也确实该换一换了。这样好了!”
  说到这里,他脸色稍微严肃了一点,认真地交代吴三桂道:“你这次入关,多少要立点功劳,如此才能更为突出。舅舅这里,给你调拨一些精兵,以你为主,这样功劳算起来就是你最大!当然了,你可别傻到想立大功,真去和建虏硬拼。那些可都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白么?”
  吴三桂一听,不由得大喜,连忙抱拳欢喜地说道:“多谢舅舅,外甥明白!”
  能升官的事情,谁不喜欢,吴三桂也不例外。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是在崇祯十二年,走通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的路子,升到了宁远团练总兵一职上,当时就只有二十七岁,算是大明朝年轻有为的一方大帅了。
  祖大寿听了摆摆手,笑呵呵地说道:“一家人就不要见外了!”
  说到这里,他站了起来道:“皇上那边是真逼急了,这次就不耽搁了,舅舅这就去点兵,奏请中丞大人之命,交给你回关内勤王!”
  此时,蓟辽总督吴阿衡在多尔衮领军入关之时,就已经战死了。最大的官员,就是在山海关的辽东巡抚方一藻了。
  而在方一藻刚当了辽东巡抚之际,上官便和地头蛇互相和谐,也就是方一藻的儿子方光琛和吴三桂缔盟为忘形交,双方的关系好得很。
  因此,祖大寿有把握,他这边说什么,方一藻那边都会同意。由此,这次给吴三桂铺平的路,就很好走了。
  可谁知,他带着吴三桂,连门都没有走出去,就见一名家丁急匆匆地赶来禀告道:“老爷,不好了,奴酋皇太极亲自领军,前来攻打宁锦了!”
  “什么?”吴三桂一听,不由得失声惊讶道,“怎么早不到,晚不到的,偏偏这个时候跑来攻打宁锦?”
  祖大寿在刚听到时候稍微愣了下后,此时却已经回过神来,也不意外,转头对吴三桂说道:“其实不意外,建虏的这个行动,最大的目的还是要策应关内的那支建虏军队。以前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大明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是在山海关一线驻守防御关外满清。从这里抽调地任何一支军队入关对付流贼,那都是追着流贼砍,战斗力比起其他边镇,确实要厉害得多。比如先前的曹文诏,后来的祖宽等等。
  满清其实也知道这点,因此,他们入关劫掠,就只是担心山海关这边的明军而已。因此,为了给入关军队最大的便利,会经常打配合。在满清军队入关劫掠的时候,差不多时间后就会出动军队前来攻打宁锦,拖住山海关这一线的明军。
  除了在崇祯二年时候建虏入关是个例外之外,其他两次,都是如此。包括多尔衮自己,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出兵宁锦,配合阿济格在关内劫掠。
  吴三桂听到祖大寿那么一解释,便立刻问道:“舅舅,那要不就不管他们?”
  他年轻冲动,刚有了那么好的机会,不想错过,心中想着就这么问了。
  “不行!”祖大寿听了,摇摇头道,“要是精锐被调走过多,万一被皇太极瞅到了机会,他也肯定不介意趁机打下宁锦的。你要知道,自从东江军投降了建虏之后,他们也都有红夷大炮的。我们守城,再没有像以前那样轻松了。”
  听到这话,吴三桂有点不甘心地说道:“难道外甥就只是领兵回去亮个相而已?”
  要之前的话,他不觉得不好。可此时,他听祖大寿说过有更好的办法,也就是领精兵回去随便立下一个小功,只要比别人好一点就成,那他一下就冒尖,在皇上面前绝对大有好处的。两相对比之下,心理就有落差了。
  祖大寿想了一会,忽然摇摇头说道:“算了,索性你也别领兵回去了。免得你在关内没有什么功劳,在皇帝面前,落个平庸的印象,这样对你也不好。”
  “好吧,就听舅舅的。”吴三桂一下便显得有点意兴阑珊,点点头同意道。
  接下来地事情,他就不需要操心,自然有祖大寿去和方一藻沟通。最终地结果,是山海关这边,还是和之前一样不派兵回去勤王,理由很简单,伪清皇帝皇太极亲自领军前来攻打宁锦了。
  此时,在锦州城外,满清军队扎下的大营连绵不绝,一直看不到头,似乎是倾国之兵而来。
  当然了,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空帐,也就只有皇太极自己知道了。
  此时的他,就站在阵前,远看着锦州城头的明军,笑着对身边的一个人说道:“恭顺王,可有把握替朕轰下锦州城?”
  恭顺王,也就是以前大明东江镇所属明将孔有德,叛明投虏,带去了建虏没有的火炮技术以及海上舰队,补上了建虏的短板,因此当时投降的为首三人,也就是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被建虏分别封王。孔有德,就是被封为了恭顺王。
  这孔有德,矿工出身,身材高大,半生戎马,看着也是精悍的样子。可此时,听到皇太极问话,却立刻变得很恭顺地回答道:“回陛下,锦州城头也布置多门红夷大炮,我军对轰并没有优势。以奴才之见,唯有困城一策,耗尽城内军需,方能打下此等坚城!”
  皇太极一听,心中微微有点失望,不过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点头回答道:“朕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辽东苦寒,围困之策,也同样要消耗我们的军需物资。”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关内方向,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之色道:“不知道和硕睿亲王能带回多少人口物资?”


第127章 敢战之军
  听到这话,孔有德也下意识地转头看向关内方向,眼神中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