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4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中周皇后连忙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驸马不能出仕,那些考生未必乐意会当驸马的。”
  “是啊,陛下,强扭的瓜儿不甜。”田贵妃也跟着劝解道,“万一被考生给拒绝了,也有损皇家脸面!”
  崇祯皇帝听了,只是淡淡一笑道:“那朕要改规矩,驸马可以为官呢?”
  “陛下,万万不可!”周皇后一听,心中一惊,连忙劝道,“祖训如此,不可违背,否则对陛下声名有损啊!”
  外戚干政的话,她还说不出来,因此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劝诫。
  崇祯皇帝听了,却是不以为然,当即淡淡地说道:“时代已经不同,祖训也不是不能改。朕问你,以前可有其他杂科,可有自然学科?”
  这个自然学科,是崇祯皇帝开山立派,以前当然是没有的。
  听他这么一说,周皇后还想再劝,可却不知道怎么劝合适。
  然而,崇祯皇帝却不管她,看着长平公主道:“朕问你,你可愿意?”
  因为崇祯皇帝的有意引导,不但太子一心扑在自然学识的学习、实践上,就连公主们也是一样,毕竟是父皇鼓励的。
  因此,长平公主可以说,在这大明,不,是在这个时代,她的自然学识绝对是中上水平的。听说自己未来的夫君可以是这方面的佼佼者,那她当然是喜欢了。
  事关自己的终身大事,她也算是新时代女性了,当然,也可能是崇祯皇帝的态度和蔼,因此,她勇敢地看着崇祯皇帝,点点头道:“愿意!”
  “好!”崇祯皇帝听了,便高兴地点点头道,“有关宗亲皇室,朕要重新订下一个规矩,就从朕的女儿开始。”
  实在是崇祯皇帝搞出新的东西太多,包括事物、说法、思想等等,因此,他的妃子和儿女听了,其实也不意外,不过他们都非常关心皇上这次要出什么新规矩,就都好奇地看着崇祯皇帝,想听他怎么说。
  只听崇祯皇帝扫视所有人,认真地说道:“所谓术业有专攻,因此朕自今年始之所以开杂科,就是因为这点。以后规定,什么学科出身,就只能当什么方面的官。而不再是进士出身,就当父母官,领军政大权。”
  没有人插话,都静静地听着,偶尔看到他们有皱眉,也都是在深思的样子。
  崇祯皇帝也不管,继续说道:“自然学科出身的,就只能任职自然学科方面的官职,不和军政相关。驸马从中选,也不算违背祖制。还有,藩王宗室也可以考自然学科,和普通考生一样对待。有本事,就一样可以为官。”
  在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其实是砍了藩王宗室一刀,免去世袭罔替,而是实现递减的爵位;如今也算是给了补偿,能出仕为官。虽然不是统领军政大权的主官,不管如何,至少是个官了。
  像田贵妃等人听了,都是心中一喜。因为崇祯皇帝之前的规定,就是以自己的儿子女儿为榜样开始的。如今有给好处,那他们的亲生儿子女儿也就都能享受到了。
  虽然说她们子女是不愁吃喝,可要是能为官,谁又会怕官多压身!
  崇祯皇帝给他们详细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们的反应略微修正了下说法之后,便在第二天的朝议中,向群臣公布了。
  第一,以后大明须得男女皆满十八岁才能结婚,理由是趁着年少时多做学问,另外,也有利于顺利生产,母子平安。
  第二,鼓励多生,无论男女,二胎以上,每生一个小孩,家庭免一人五年劳役,可在家养育孩子;
  第三,从大明二十年开始,杂科成惯例,如果有能耐的,也可以各科都考。朝廷看是何科举出身任免官职,实行术业有专攻之策。
  第四,藩王宗室也可参与杂科考试,只要能录取一样可以当相应官职。如此一来,杂科驸马都不用特别交代,也就顺其自然就没任何问题了。
  这个变革,改变之大,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至少在大明朝,算是非常巨大的变革了。
  不过这个变革却能让大部分人受惠。虽然科考过多,但是与此同时,官位也会大大增加。藩王宗室能当官,可却不能担任军政主官,这就是大明官吏能接受的底线。
  至于婚姻方面,皇帝直接说了原因,是为了让年少多学点知识,也让孕妇能顺利生产,并且有厂卫提供的数据,说明年龄太小的话,不利生产。这是为所有人好,虽然有人不以为然,可也没人敢反对。
  当然,这个革新之所以没人反对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如今的崇祯皇帝威望之高,已经是一言九鼎。另外,不断发生的事实证明,崇祯皇帝的决策最终都是对的。
  于是,崇祯皇帝动动嘴皮子,底下官员就开始忙成狗了。
  内阁、六部等衙门开始针对崇祯皇帝的这份旨意,商讨具体的实施细节,怎么实施,然后还要再报给崇祯皇帝批阅,通过之后还要执行,没法通过的话还要再商量修改,一直到通过为止。
  这个时候,他们忽然发现,皇帝还真是有先见之明。
  要知道大明的官位,其实是很有限的。
  地方上,一个县有品级的,也就是县官、县丞、主簿和典史而已。其他的,全部都是吏,其实也是算役的一种,理论上是没有俸禄报酬的。
  一个县的事物,就算古代的人口没有那么多,那其实也根本管不过来的。如今通过增加各类科考来增加官位,就能有效改善大明这种不合理的情况。
  术业有专攻,各官各司其职,不管怎么样,总能喘口气了不是!
  这种革新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但是,崇祯皇帝也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盯在这方面。
  可以说,崇祯皇帝从南边回京的这个路上,走走停停,长达两个月时间,通过观察大明地方民情,全盘考虑后的一个最重要的点,其实还不是这个革新,因为还有更急迫的事情,要等着他来解决。


第725章 今时不同往日
  文华殿内,司礼监、内阁、六部以及五军都督府的主官,全部在场。一眼望去,全是大红绯袍。
  御座上,崇祯皇帝并没有就坐,而是跨步走下,来到内侍摆好的屏风前,指着那面挂着的大明地图,扫视群臣,大声说道:“如今之大明,东起朝鲜、辽东,西至四川,北至北冰洋,南到洞吾、安南。卿等都看清了?”
  听到这话,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连忙露出笑容奏道:“陛下文治武功,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才有此开疆拓土之果!”
  “马屁精!”薛国观听了,心中不由得暗自诽谤一句,不过一张口,却是笑着奏道:“微臣纵观史书,未曾见过有哪位皇帝能有陛下之文治武功也!”
  其他臣子一听,也都纷纷附和起来。虽然有马屁之嫌,可他们却都是真心的。
  自古以来,再能打的皇帝,也没有当今天子这么能打的!每一次战事,那战损比估计让古之名将都要汗颜!
  然而,崇祯皇帝却并没有笑容,从内侍手中接过一根细棒,一指地图上,圈了几个地方道:“可盛唐时候,这里,这里,这些西域的地方都是盛唐直辖。还有,这里,开国之初,也是大明所有,是为乌思藏宣慰司,还有朵甘思宣慰司。如今,朕之旨意可达这些地方?”
  他这话一出,文华殿内,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不少臣子的脸上,都有尴尬之色。不过曹化淳可能脸皮更厚一点,却是没见一丝尴尬之色。
  崇祯皇帝看到,便看着他问道:“曹大伴以为如何?”
  听到问话,曹化淳也不紧张,立刻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奴婢以为,只要陛下一道旨意,乌思藏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绝对不敢不从!”
  薛国观听了,也是立刻跟着奏道:“陛下之威名,如今已是声震四夷。漠北三族,都已闻风内附,这乌思藏宣慰司和朵甘思宣慰司,绝对不敢违背陛下旨意!”
  崇祯皇帝不等其他臣子跟着附和,就立刻用细棒再次一点地图说道:“如今这两处宣慰司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其统治者乃是西部蒙古之固始汗。卿等就有这么把握,他肯归附?如若如此,西部蒙古也能归附大明么?”
  崇祯皇帝特意提出来的乌思藏宣慰司,其实就是后世的西藏地区,而朵甘思宣慰司,则是青海和部分新疆地区。如果把西部蒙古的势力也算在固始汗名下的话,那就是包括了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
  这些地方,在大明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确实在名义上都是大明的。不过在这个时期,早已和大明没什么联系。如果换成在原本的历史上,则都是臣服建虏的。
  崇祯皇帝这么明确地问出来,文华殿内的臣子,一时之间,还真没人敢立刻回应了。因为这可不是马屁了,说话是要负责的。
  文华殿内,稍微安静了一会之后,忽然,就见司礼监秉笔太监的队伍中,站出来两个年轻的太监,双双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奴婢愿往,宣其来朝!”
  崇祯皇帝定睛一看,发现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蓝天保和陈宝庭,不由得心中很是高兴,当即点头道:“好,蓝天保去宣慰司,令固始汗归附。陈宝庭前去西部蒙古,令乌拉特部归附。”
  不管是出使西藏,还是新疆,都是万里之遥,又是蛮荒之地,对中原人士来说,是个非常艰苦的差事。
  但是,蓝天保和陈宝庭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立刻请命,不得不说,在积极性方面,还是年轻人更多一些。
  对于他们两人出使,说实话,崇祯皇帝也比别的人更为放心。
  如果出使的人不行,去了那边,作福作威之下,就可能会搞得原本想归附,和平解决的,都要变成兵戎相见。
  而如果出使的人有能耐的话,去了那边,就算那边的人不想归附,都能让那边的人改变主意而归附。
  蓝天保和陈宝庭两人,是崇祯皇帝亲手教导出来,对于他们的心性和能耐,他心中当然是更有数一些,觉得他们两人是不错的。
  因此,在看到蓝天保和陈宝庭领旨之后,便收回了他们身上之前赏赐的丙级窃听种子,换了两颗甲级窃听种子。
  其他人对于这他们两人的主动请缨,其实也是惊讶的。
  按理来说,皇上一手培养出来的内侍,年纪轻轻就已经被皇帝任命为秉笔太监,如果没有任何意外的话,再熬些经验出来,绝对是内宫十二监里面的一把手。
  然而,这两人有这么正途大道不走,却偏偏要主动请缨去蛮荒之地。万一有个好歹的话,这前途性命都可能会丢的。可他们却还是要去,不得不说,至少勇气可嘉!
  经过这么一个插曲之后,崇祯皇帝重新用细棒在地图上花了一个大圈,把两个宣慰司和西部蒙古在内的大明国土都划了进去,然后才扫视群臣说道:“如今,大明疆域之广,可有鞭长莫及之感?至少朕觉得是有的,从京师发出的旨意,到大明的东南西北,费时费力,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比如此次朕领军亲征云南,光是在路上都花费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因此……”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并没有马上说下去。
  曹化淳或者有感手下两名秉笔太监都那么积极,虽然老胳膊老腿不可能出使,但发言还是可以积极一点,就见他立刻回奏道:“陛下,太远的地方,都是设置宣慰司,其实就有这个鞭长莫及,不好管的意思,因此,名义上归我大明,令其朝贡,而当地事务,则由他们自己管辖。”
  说到这里,他又立刻改口道:“不过陛下要改宣慰司为朝廷直辖,奴婢以为,陛下当有解决这路途遥远之困境,不如说出来让奴婢开开眼界!”
  他这话,还真不是讽刺,而是他猜出了崇祯皇帝的圣意,故意挑了出来,让崇祯皇帝能顺势说出来。这个事儿,就是他服侍皇帝的本事之一。
  真如他所说,之所以离京师太远的地方,大明都是采用宣慰司的方式,就是管不过来的意思。与其费时费力不讨好,还不如有个名义得了。
  不过,大明开国两百多年之后,情况已经有所不同。因此,云南那边以前是宣慰司制度没错,可到了大明后期,改土归流就一直是大明朝廷上的主流声音了。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这一次出征,不但一次性把全云南都给搞了改土归流,甚至连原本的缅甸宣慰司和安南宣慰司也全都重新打了下来,变成了大明直辖的省份。
  此时,他们听曹化淳那么说了之后,都纷纷注目崇祯皇帝,想要知道皇帝这一次又有什么新奇结论。
  崇祯皇帝对于曹化淳的上道很满意,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奸臣存在的原因吧。
  心中这么不靠谱地想了下,他就扫视群臣,严肃地说道:“没有别的途径,就只有铺路修桥,让交通更为便捷。因此,朕决定,从今日开始的几年之内,朝政之重点,便是大明的基础交通!”
  一听这么简单,群臣包括曹化淳在内,都是面面相觑。就这么简单,那就是再怎么修也不可能有多便利啊!
  他们正在想着,就听崇祯皇帝又接着说道:“开物司那边,朕让宋卿烧制的水泥,如今已经可以用了。用此等水泥修路,就如同用糯米汁修路一般,粘合力很强。比起以往,新修之水泥路,更为平整,不忌雨水冲刷。”
  古代时候,糯米汁用来修重要地段的城墙,这是有的,可用糯米汁修路,从未有过的事情,因为这造价实在太高了,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承受得起的。
  如今,听皇帝的意思,好像这什么水泥能够代替糯米汁的功效,薛国观听了顿时一喜,连忙问道:“陛下,不知这水泥造价几何?”
  崇祯皇帝一听,微微一笑道:“很便宜,否则的话,朕如何会说用这水泥来修路?”
  至于到底成本多少,他是不会交这个底的。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水泥的成本也必然会更进一步降低,崇祯皇帝就算说了成本,回头成本又再降低,那有人就可能会有误会。
  不过此时,群臣一听说这水泥很便宜,不由得都是有点高兴。但毕竟没有见过水泥修得路,因此是保持着谨慎乐观。
  崇祯皇帝也不管他们,如今的他,一言以决,之所以还要开会讨论,是要让这些臣子明白细节,毕竟最终做事,还是要靠他们去做的。
  因此,他就继续说道:“太子所主持的蒸汽机改进,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又已经有了不少的进步。在蒸汽机运用到车船上面,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朕相信,大明上下一起努力,用水泥修路,改进交通工具,终有一日,朕以前预言过的日子,一定会有的。”


第726章 实锤了
  在崇祯皇帝教导太子的那一课上,他曾展望过未来,所描述的场景,比如说有车能日夜兼程而不知疲倦,有船能逆风自动航行,有人能在天上飞等等,一日夜之间能走很长很长的路。
  当时,崇祯皇帝说出来那是震惊了不知道多少人,不过所有人也都只是听听。虽然是崇祯皇帝所说,可最多也只是将信将疑而已。
  但随着蒸汽机打造了出来,眼看着确实烧煤就会有动力,就有人已经相信了。如今,崇祯皇帝再次拿出了一种叫做“水泥”的好东西,可以用在修路方面的时候,他们就更进一步确信,皇上真得不是在说说而已。
  看文华殿内这些臣子的神态,崇祯皇帝便再次强调道:“朕所传授的那些自然学识,只要能充分掌握,并且加以应用,朕可以说你们说,朕以前所说得那些,便会加速呈现在世人面前。到时候……”
  说到这里,他自己都有点向往了,深情地说道:“……朕要是再往南方御驾亲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