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4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就在这当口,竟然又多了三百多精锐出来,他又怎么可能不开心,就感觉这是上天在暗示他,这么做,是有成功的希望!
扶起一个族人,他就捏了捏,不错,等回头吃回来,绝对又是一个壮汉,不错!
扶着扶着,扶到最后,豪格忽然就看到了一个老头,白发苍苍的,顿时就有点不高兴了。等他再定睛一看,就更不高兴了。
都是金钱鼠尾,别人分不出来,可豪格一下就分出来了,这个是假的,是个汉人。
看到豪格停下不动,这老头不由得连忙挤出笑容道:“奴才鲍承先见过主子,奴才见到主子,知道爱新觉罗家还有后,就立刻感谢列祖列宗保佑,大清没有亡啊!”
说完之后,竟然还“呜呜呜”地苦了起来,只不过,一时之间,也没有哭出眼泪。
这个鲍承先,是满清那边有名的汉奸,虽然在后世,远没有已经罪有应得的范文程、宁完我有名,可就之前的经历中,对大明伤害最大的,其实还要属于这个老汉奸。
这个鲍承先,出身山西将门,世袭武职。在大明万历时期,他就已经是官至参将了。
等到泰昌元年时,鲍承先跟从总兵贺世贤、李秉诚守卫沈阳。不久,就改任开原东路统领,“新勇营”副将,继续镇守沈阳城。在辽东巡抚熊廷弼掌辽东事时,曾上书皇帝赏赐辽东诸将,以激励辽东诸将抗击建虏时,鲍承先也有份得到了奖赏,加都督佥事衔。
对鲍承先来说,大明对他不薄了。
但是,结果这个货在努尔哈赤领兵打过来之后,就各种坑,未战先跑,卖友军就是他最拿手的本事,没有队友可坑之后他就投降了建虏。努尔哈赤这个狠人,杀了不知道多少汉人,完全可以说,对汉人是非常厌恶的。可就算这样,都因为他对建虏的贡献而给他封了副将。
到后来,皇太极领兵攻入京畿之地时,这个狼心狗肺的大汉奸又利用他以前的人脉,为建虏劝降了迁安知县朱坚台、游击卜文焕等人。后来在攻打大凌河时,又招降了翟家堡。甚至在孔有德投降建虏之后,还极力主张建虏要建水师以对付大明。
如此种种,至少在满清入关之前,可以说这个鲍承先是比范文程、宁完我等人更为可恨的。在原本的历史上,他随同满清入关后的第二年就病死了。可在这个位面,崇祯皇帝光复辽东,灭了建虏,结果这货反而没死,真是老天没眼了!
但不管他怎么样,豪格都对汉人非常地厌恶,哪怕眼前这个,一直是在替大清效力的,他也不喜欢。
看到这样子,已经随他出来,跟在他身后的图尔格连忙上前,对豪格解释道:“得多亏了鲍总兵,是他建议我们渡海过来的,又听到说有一个大名叫爱新觉罗,我以为听错了,也是鲍总兵极力主张我们找过来,说绝对不会有错的。”
只是听听的话,那相似的就太多了,比如爱信崛骆,矮星爵禄等等,都是相似的。
听到这话,豪格终于对鲍承先的印象好了一点,毕竟要不是鲍承先,那他还不可能多了三百多精锐。
因此,他伸手扶了鲍承先起来,算是认可了这个老汉奸了。
谁知鲍承先起来之后,竟然还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就听鲍承先对豪格说道:“主子可是要在这倭国重建我大清?如果有志于此的话,奴才有一计,可助主子于统一倭国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听这话,豪格不由得大喜,他就是这么想的,而且还要尽快。如果鲍承先有事半功倍之策的话,对他来说,又是及时雨了。
于是,他一把抓住鲍承先的两只胳膊,连忙问道:“有什么妙计,快快说来!”
第723章 坐山观虎斗
其他建虏也都围着鲍承先,竖着耳朵听有什么妙计。
只听鲍承先恭敬地对豪格说道:“如今之倭国,乃是群雄逐鹿之乱世,此和三国之时相差无几。而三国之得天下着,曹魏也……”
听了一下,没听出个所以然来,豪格不由得有点不耐烦了,当即大声打断道:“开门见山地说,别扯什么三国,那玩意我们都听过的。”
鲍承先听了,略微有点尴尬。想装个逼没装成,也不敢违背豪格的意思,便恭声回答道:“奴才以为,殿下当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把倭国天皇掌握住,如此便有大义名份,驱狼吞虎也罢,还是攻打其他大名,都将师出有名。”
豪格一听,不由得大喜。如今的天皇,是在京都,而德川幕府则在江户。之前的时候,他已经派了使者去京都的,事先有过了解,知道这些情况。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听《三国演义》也听多了,豪格当然知道这是曹操在诸侯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
如果他掌握了天皇的话,那幕府将军又如何?至少名义上,天皇才是倭国的皇帝不是!
想到这里,豪格不由得兴奋地搓着手连声说道:“好好好,不错,不错,是个好办法……”
看他这么高兴,鲍承先心中略微得意,便又马上提醒道:“殿下,此事须得先下手为强。如果被其他强藩掌握了京都,那再把天皇夺过来就难了!”
“对对对,这事一定要先下手为强!”豪格听了,立刻点头附和,随后吩咐手下,把大部分人带下去安置,而后,他又点了亲信头目,包括图尔格、鲍承先等人一起,再返回大堂讨论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
通过对倭人的询问,豪格等人知道,就目前来说,天皇是在京都,也可以说,倭国的朝廷是在京都的。不过都是有名无实,政令其实都是江户那边幕府发布。各地大名给天皇的奏章,也会先转到江户审核没问题了才会给天皇看。
而负责幕府那边和朝廷沟通,或者说,替德川家光监督天皇的,是京都这边的京都所司代板仓重宗。
这个板仓重宗,是德川家光时代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个,一个是在江户的井伊直孝,当然了,此时已经在朝鲜战事中气死了。还有一个,是替德川家光防范北地悍勇大名的会津藩藩主保科正之。
这个保科正之,其实是德川秀忠的私生子,如今德川家光的弟弟。一生忠于幕府,并传下家训,是为会津家训十五个条,其中就有这样一条:会津藩是为了守护将军家而存在,如有藩主背叛则家臣不可跟随。
于是,历代会津藩最终都是忠于幕府将军,包括末代藩主,那都是有故事的。不过和这里扯不上关系,且不表。
但是,从这能看出来,这个保科正之对德川家光的忠心了。
朝鲜战事大败,各地大名纷纷起了异心。如今德川家光能依仗的,就只有会津藩了。可只有一个会津藩,又怎么可能统治整个倭国。
因此,各地大名带兵或者派使者到京都这边,虽然板仓重宗掌握京都,可兵力有限,对此无可奈何,无法阻止各地大名或者其使者去见天皇。
大堂内,一众人等明白了这个大概形势,鲍承先便对豪格奏道:“殿下,奴才以为,这个板仓重宗必然是向江户那边禀告京都的情况。如果被德川幕府腾出手来,重新掌握了京都的话,再想要抢夺倭国天皇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奴才建议,当以奇兵直取京都,先把天皇掌握在手中才好!”
听了他的分析,豪格还真是心急了。
他性子急躁,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说干就干。
一顿商议下来,他便做出了决定。不管九州岛这边了,选派精锐三千,其中又有两百族人为精锐中的精锐,立刻出发,直袭京都。带队的,就是图尔格。
而豪格本人,则收拾细软,在九州能抢尽量抢,抢不走就烧。反正不能给其他大名留下资源,更不能给明军有补充物资的机会。
这个时候的倭国,远没有后世的人多。九州岛虽大,可也只有那些大点的城池值得掠夺。所谓的占领地盘,其实也是攻下人多的这些地方而已,至于山林野地,谁都没有那个闲心去操心。
于是,这么一来,九州岛的倭人就遭殃了。
豪格的方式,其实和大明的流贼差不多。攻下一地,裹挟百姓继续攻打下一地,而他真正会养的,只是倭人中的青壮,至于老弱,那都是攻打下一座城的炮灰而已。
豪格领军所过之处,就犹如蝗虫过境,成为一片废墟。甚至可以说,比起蝗虫还要可怕,毕竟蝗虫不吃人,而豪格这支军队,却是把人都带走了的,不敢就范的就杀。
只是短短地两个月,到大明崇祯二十年二月底的时候,九州岛几乎已经没什么人气了。千里无鸡鸣,路有冻死骨的惨状,当初建虏加给大明的一幕,又在倭国重现。
对于这一切,豪格却是很满意,甚至还很得意。明军要是攻上九州岛,结果发现,压根就没人,也没有粮草物资补充,肯定会拖累明军的攻势,甚至让他们无功而返都是有可能的。
最后回看了一眼九州岛,豪格便意气风发地下令所有人上船,准备去祸害本州岛,赶去京都汇合图尔格所部了。
就在十来天之前,图尔格已经派人来回报,说他直袭京都很成功。那个倭国老家伙板仓重宗压根没想到有大名真得会破坏规矩,因此防范不得力,被图尔格亲自领着白甲兵精锐偷入了城内开了城门。只是有点可惜的是,虽然抓到了后光明天皇,但还是被板仓重宗给跑了。
图尔格担心其他大名看到这个情况,会有样学样,甚至板仓重宗还可能带着人反扑。因此,他要求豪格这边尽快赶去。
知道了京都的情况,豪格当然也急了,因此,九州岛这边都没有扫荡干净,他就渡海去本州岛了。
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说,倭国这边闹得最凶的,就是豪格的势力了。其他大名,多少都还遵守以前留下的规矩,多少都受倭国传统的思想所影响,因此做事什么的,都还束手束脚。
可是,豪格这个外来户就没有这个拘束,外加担心明军什么时候打过来,那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于是,随着时间地过去,倭国各地大名都知道了有豪格这么一号人物,手段极其凶残,崛起极其迅速,而且还控制了京都。
这个情况,当然也被明军夜不收侦知,便立刻禀告到了釜山这边的孙传庭侧。
倭国人可能不清楚,对于大明来说,爱新觉罗这个词,真不要太熟悉了。只是一听,孙传庭就知道,肯定是建虏余孽在作乱。
有一点,豪格没有猜错,孙传庭之所以一直没有出兵倭国,就是因为粮草问题。
辽东、朝鲜两个省还没有能力自给自足,因此,都要和军粮一样,全都从大明关内输送。就算有运输船输送,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囤积完攻打倭国所需粮食的。
之前之所以派兵攻打了琉球国的萨摩藩倭军,是因为大部分粮草物资由琉球国负担了。不过琉球国被萨摩藩压榨,本身又是一个物资奇缺的岛国,供不起长久的战事。由此,在琉球国的明军也没有趁势攻上九州岛。
但是,此时孙传庭一听倭国的情况,便断然下令,整军备战。
在他看来,倭国要是被建虏余孽这么祸害了,那大明打下来还有什么用,人都没了!而且,也不能让建虏余孽坐大,赶尽杀绝是必须的。虽然粮草物资并不足够,可要是分阶段打的话,总是可以的。
他手下的将领一听要攻打倭国,那一个个也都是兴奋的。有仗可打,那就意味着有军功可立。封妻荫子,封侯拜将,就全靠这了。
然而,让孙传庭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正要领军跨海征讨倭国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便到了。
这份旨意,是飞鸽传书,而后再从辽东用快马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
崇祯皇帝的旨意很简单,严旨孙传庭不得他的出兵旨意,就不要出兵倭国。倭国发生什么,都不要管,坐山观虎斗便是。
说实话,孙传庭是有点郁闷的。因为他来这之前,崇祯皇帝有交代过他,让他视倭国情况临机决断,是允许他攻打倭国,灭了倭国的。
可如今的旨意却又让他按兵不动……
如果换了原本的崇祯皇帝,到了后来都没多少威信的,那说不定孙传庭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尊,然而,此时崇祯皇帝的威望,那是如日中天,谁敢抗旨?
因此,孙传庭虽然遗憾倭人会被建虏余孽杀光,让他的战绩少很多份量,可最终,也只能遵从崇祯皇帝的旨意,先按兵不动,继续坐看倭国风云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刚刚返回京师。
第724章 术业有专攻
皇帝御驾亲征一年多时间,平定云南土司之乱,全境实行改土归流;征服洞吾,让大明多出了一个省;回程路上,又顺势灭了安南,让安南再次真正成为大明的疆土。
因此,崇祯皇帝回京之时,自然再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文武百官、皇亲勋贵,无人敢不出京迎接。可以说,崇祯皇帝随着这一个个胜仗,威望又再次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说以前的时候,京师百姓可能觉得崇祯皇帝的威望,还赶不上太祖成祖的话,那么如今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觉得他比太祖成祖差了。大明的疆域,已经远超开国时候了。
漠北三族的族长也都在欢迎的人群中,看着雄赳赳气昂昂凯旋的御林军,听着周边人群对皇帝的惊叹,硕垒等人,都是暗自庆幸。
如果不是派了巴布过来探清虚实,知道大明远比建虏要强大,就可能会不甘心归附大明而采取了对抗,真要那样的话,以大明皇帝如今这赫赫武功,真得是会被大明给灭了的。
这个时候,硕垒也不得不感慨,大明皇帝当初的语气那么强硬,那是有底气的。真没实力的话,有蒙古部族向大明称臣就高兴的不得了,又怎么可能说一定要归附!
如今虽然不能称大汗,不能当土皇帝,可好歹是保住了荣华富贵不是!
就在他们如此想着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回宫了。
不出崇祯皇帝所料,当天晚上,周皇后就急着向崇祯皇帝提及了太子和长平公主的婚事。说他们的年纪都太大了,得赶紧安排婚事了。甚至还非常急切地给崇祯皇帝说了几个候选妃子和驸马。
按照大明的规矩,嫁入皇家的女人,不能是功勋之后,一般是小康人家,也就是普通百姓。而公主嫁人,一旦成了驸马,就再无仕途之望,只能是混吃等死的安享富贵而已。
这种规矩,能有效防止外戚坐大。
崇祯皇帝听完了周皇后的叽叽喳喳之后,并没有表态,一直到第二天家宴的时候,崇祯皇帝就直接对太子道:“你的妃子,朕就让你母后操心,朕就不管了。”
说完之后,他转头看向长平公主后,又说道:“你的婚事,朕来做主,如何?”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长平公主,就连太子也是。
长平公主听了,脸色微红,她已经是十八岁的年纪,老得不能再老的姑娘了。说她没想过这男女之事,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会想着自己未来的夫君会是什么人,帅不帅啊,有没有才学啊之类的。
此时,长平公主低着头,小声地回答道:“任凭父皇做主!”
崇祯皇帝听了,便微笑着说道:“朕在参加自然学科中的考生中给你选一个驸马,如何?”
“啊?”长平公主一听,不由得很是意外,都顾不得害羞,抬头看着崇祯皇帝。
其他人也差不多,包括太子,皇后在内,都是很惊讶。
其中周皇后连忙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驸马不能出仕,那些考生未必乐意会当驸马的。”
“是啊,陛下,强扭的瓜儿不甜。”田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