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的。
另外,崇祯皇帝视察了宋应星一直在搞的厂子之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进行展示,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生产这个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东西。
这一日,崇祯皇帝特意为此召开大朝会。
虽然还是二月的天气,寒风吹着好冷。可此次朝议的内容,崇祯皇帝已经稍微透露过。因此,百官虽然挨冻,可都是一个个精神亢奋,都在想着,皇上所说得东西到底是什么,很赚钱?有多赚钱?很有用?有多有用?
任何人,对于这样的事情,那都绝对是很好奇,很感兴趣的。
因此,当崇祯皇帝驾临,见礼之后,首辅薛国观就代表百官问出了他们的心声。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一笑,只是冲身边的轮值太监王承恩摆了摆手示意了下。
第457章 科技的蓬勃发展
“宣开物司员外郎宋应星觐见!”王承恩尖着桑子喊话,随后便一声声地传了出去。
众多文武官员一听,心想原来是和这个宋应星有关,那他到底干什么了?
好奇之下,几乎所有官员,都不同程度地转身,向后看了过去。
不一会,就见宋应星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一队内侍,或者捧着,或者抬着东西上来了。
几乎所有文武官员,甚至连那些锦衣卫等人定睛一看,顿时傻了:哪来的那么多水晶?
没错,这些内侍手中的东西,都是透明的很,就很水晶一般。
然而,他们刚这么想着,却听宋应星大声向崇祯皇帝奏道:“微臣得陛下重托,如今终于能烧制出无色之玻璃,形制各异,请陛下御览!”
从崇祯十二年第一次和崇祯皇帝见面时,皇上就交代下来烧制这玻璃,并提供了很多想法,结果一直到这崇祯十六年初,才算大功告成。最为关键的是,这还是动用朝廷的力量,调用了大明国内最好的工匠,群策群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才交出了这份答卷。
对此,宋应星并没有多高兴,因为他从皇上那边知道,西夷早就能烧制玻璃了,而大明到如今才烧制出来,那又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此时,崇祯皇帝虽然知道,不过还是定睛看去,却见宋应星让人摆在御前的玻璃,形状多样,有空心,也有实心,有管状的,也有平板的……
这其中,就有崇祯皇帝特意要求过的用于化学实验的玻璃器皿,宋应星都烧制出来了。另外平板玻璃其实是比较难的,如今宋应星也烧出来了,不错,不错啊!
崇祯皇帝心中连声赞着,很是开心。
如此一来,相信在化学方面,就能有跨越式地发展了。
玻璃工业,不但在生活上应用广泛,而且对化学的帮助,也是非常地大。大明之前无法烧制出玻璃,就是在于这个透明无色上难以过关。其他方面,大明其实已经是有基础的。
其中,山东的颜神镇,就是大明古玻璃工业的重要产地,生产的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等玻璃制品不但样式别致,而且色泽纯正,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颜色,但就是没法无色透明。在这个时期,也已经有模铸压成型技术,吹制技术也同样在用。
总而言之,大明的玻璃产业,就差来个无色透明了。因此,大明的眼镜和望远镜之类,虽然也已经会打造,但其原料却都还是用水晶来做的。
此时的崇祯皇帝,心情激动之下,甚至自己走下御座,走近这些玻璃制品,也不用宋应星来介绍,自个乐呵呵地给文武百官介绍了起来。
“看到没有,这个可以用于窗户、屋顶,如此一来则屋内亮堂!”
“这块东西,不要看小,组合起来能望远,没错,就是望远镜。另外,还能做近视眼镜之用,是我大明读书人的福音啊!”
“还有这个,上面有标准刻度,嗯,是朕规定的,以后统一的度量单位,再多试验,就能精确了,这对我大明很多方面的帮助都非常大……”
“……”
崇祯皇帝一个高兴之下,顿时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从玻璃的基础应用衍生出去,包括望远镜,放大镜,还有眼镜等等制作原理等等,整个大早朝,就成了他一个人的主场,就看着他在秀。
在明末的这个时间点,对于这些知识,正好处于一个半懂不懂的时代。那些西夷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那些学识,大明朝这边又有不少士大夫学之,比如徐光启等人。
对于西方的这些东西,甚至有不少都蒙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说,有传言说这些西夷有点金术,能把水银变成银子。利玛窦就有记载,在肇庆的一对父子就相信这个,并为了学到这个点金术而加入了西教。
还有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让宋应星和陈子龙在给太子授课的时候,也有讲解过类似知识,在大明这些士大夫中,也有一定的印象。
崇祯皇帝这一番讲述,如果不懂的人听了,那是听得云里雾里,一点不懂,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学识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而要是后世的人听了,只要上过高中,基本上都能知道,也就没什么;可偏偏这些有点基础,却又不了解的人听了,那就显得高深了。
一时之间,大明的这些文官武将,就有一个印象,皇上的学问,那是真得非常渊博!
与此同时,不少人的眼睛,就盯住了那一件件玻璃器具,他们别的能力可能一般,但这赚钱的嗅觉却是没得说的。
不说别的,光是解决读书人眼睛看不清东西这点,不管花多少钱,只要有钱,都会买的。而读书人有钱么?大部分读书人绝对有钱!
还有,要是窗户和屋顶瓦片换成这种平板玻璃,所谓窗明几净,不就是大家所追求的么?光线好了,看书的心情都会不错。要是家里有点钱的,谁会嫌这个东西贵?
……
于是,在崇祯皇帝好不容易说完之后,不少文官武将,都开始旁敲侧击地问皇帝,这个玻璃是会怎么处理?
崇祯皇帝既然拿出来了,当然是早已打算好的。当即就宣布,在大明两京十三省都设立国企玻璃厂,朝廷和皇家以技术入股,占百分之五十一,其余的百分之四十九,就拿出来拍卖。嗯,是一股一股地拍卖。如此,就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当然了,之前答应宋应星的股份,崇祯皇帝也没有食言,当众宣布。
这一下,所有人看向宋应星,那眼睛都是红的。
这玻璃绝对就是个聚宝盆,股份拍卖,以大明的财富,绝对是个天价。宋应星拥有百分之一的股份,那一年能分得多少钱,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这一点,哪怕到了满清末期,玻璃就是钱,也是所有人的共识。
在原本的历史上,光绪三十年四月,博山玻璃公司在上海的《中外日报》上刊登“招股启事”,广招股本。据博山区文史专家张维用介绍,其股票分为五等,一等每股库银一千两,二等每股库银五百两,三等每股库银一百两,四等每股库银五十两,五等每股库银十两。参照银行存息例,以五厘计息,年终结算。利润分为十成,一成报效政府,一成作为公积金,五成作扩大再生产之用,三成作为“花红”。
不过这个博山玻璃公司最终是破产收场的,因为所有的技术和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甚至连技师都是德国人,为首的月薪达五六百两纹银,一般吹制操作的技师每月也有三四百两。每人配有马匹、马夫和厨师。这钱这样花,就是聚宝盆也不够用了,更何况,在满清末期的时候,各种弊端都有,不破产就怪事了。
而在这个位面上,宋应星奉旨秘密筹备了这些年,技术什么的,都是自家掌握了,才公布出来的。受制于别人,那是不存在的。又有皇帝看着,把利益也分给了大明各阶层的有钱人,这玻璃厂能搞破产?那才是怪事了吧!
之所以要两京十三省都设立一个玻璃厂,主要还是这个时代的交通太不方便。要是只在京师设立一个玻璃厂的话,南方玻璃的售卖成本,一大半都是是交通上的,就太不划算了。
按崇祯皇帝的意思,这个玻璃制品,不能卖得太贵,至少用于化学实验的玻璃器皿,绝对要低价,能让一般读书人都用得起才行。至于那些主要当奢侈品用的平板玻璃之类的,价格高些倒是没问题,甚至可以用这个高价来平摊化学实验用的玻璃器皿的成本。
崇祯皇帝的这份旨意一出,顿时大明全国各地的酒馆茶楼,商人士人,就全都在聊这个玻璃厂的事情了。与此相应的,两京十三省的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存款,又开始快速增长。毕竟拍卖股份这个事情,携带银两实物,太不方便了。
在崇祯皇帝的计划中,各省一家玻璃厂,虽然只是覆盖本省,那也是要建大的玻璃厂才行,给玻璃厂工人和关联产业的工人待遇丰厚一些,就能吸引他们从棉纺等行业中转出来。
玻璃厂有了之后,眼镜匠人一下激增,大明的街头上,那些戴眼镜的读书人,也一下多了起来。毕竟玻璃眼镜这个,比起水晶眼镜,那是绝对要便宜多了。一般读书人,即使不是大富大贵,也能戴得起了。
由这个玻璃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深刻地开始改变大明。
有一点,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宋应星的例子,让无数的读书人,都沉迷到了对各类物品的研究中去了,相应的,也带动了物理和化学学科的普及。他们幻想着,要是能像宋应星一样发明一个能赚钱的新生事物,那就能躺着赚钱了。
化学这个行业,在中国古代,又可以叫做炼金术,原本是慢慢地衰退了。但是,大明朝的不少皇帝有修仙爱好,比如有名的嘉靖皇帝,因此又带动了炼金术焕发了第二春。很多化学实验,比如蒸馏提取汞,还有硝酸这些工业制法,在明朝都已经是成熟了的。
不过总得说来,还是西方那边更为领先。甚至在大明这边的很多化学方面的方法,也是西方传教士传过来的。但是,玻璃这一块,西方一直是当宝贝一样藏着的,如今宋应星奉着崇祯皇帝的旨意搞了出来,对于大明的化学,或者叫炼金术的发展,绝对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
感慨这个玻璃的重要性,崇祯皇帝甚至在心中叹道:要是后世的人能知道的话,别的可以无所谓,玻璃的炼制方法,一定要去搞懂,万一穿越呢?这绝对是穿越利器来的,没有之一!
也因为玻璃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开始关注大明的各类学识,顿时,他又有不少新的发现。就是在这崇祯年间,大明这边已经有不少西方传教士带过来的西学,从天文历法到几何数学,从人体解剖学到西学,从炼铁到各种炼制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概要性,或者不全,或者缺乏关键的东西,但是,好歹是科学系统性的介绍学识。
有了这个发现,崇祯皇帝不得不把他的重心扑到了对这些学识的整理上。相对来说,大明这边,哪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是缺乏对科学技术的系统性论述。西夷在这一块上,确实走到了大明的前面。
既然如此,为何不能拿来用呢!
崇祯皇帝对此,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就在他收集到的这些学识的基础上,开始把他所知道的内容补充进去,并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修改,让大明的读书人能更容易读懂。
不得不说,这个活,全天下也就只有崇祯皇帝一个人能做。而且这个活,说得容易,做起来却是非常消耗时间的。因此,崇祯皇帝除了一些必要的政事处理之外,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到这方面去了。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修订后的那些科学技术知识,顿时就震惊了大明的读书人。比如一个很简单的,自古以来,都是觉得心中怎么想,都认为心才是思考的器官。但是,崇祯皇帝修改过的那本解剖学上,就明确提出了,脑子才是思考的人体器官。
还有,苹果为什么不是往天上掉,而是往地上掉,就是因为万物之间,都有互相的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和质量有关系。牛顿定律,就这么提前公布了。可惜了崇祯十六年一月刚出生的牛顿同志,就不能以这个来扬名世界了。
那些西方传教士,原本一直想要接近崇祯皇帝,想要通过这些学识打开在大明传教的突破口。不过崇祯皇帝太忙,他们一直没得机会,等到崇祯皇帝没有领兵出去打仗,他们就想要继续去接近崇祯皇帝时,却忽然看到了崇祯皇帝改后的那些书籍。
第458章 艰难的抉择
不可否认,那个年代跑来东方传教的这些人,都是有真凭实学的。也真是因为如此,他们一看到崇祯皇帝修改过的那些书籍文章,顿时,什么想法都偃旗息鼓了。
明国皇帝竟然比他们还要懂得多,各方面还很全面,那还有什么搞头?顿时,他们对在大明传教的前途,陷入了迷茫之中。
在崇祯皇帝忙这些的时候,草原上的部族,也都慌了。
皇太极驾崩了的消息,是没法隐瞒的。随同新皇登基的消息,被建虏主动通告到草原上。
“什么?大清皇帝驾崩了,新的皇帝是庄妃所生,叫福临的那个?那才几岁啊,能当大清皇帝么?”
“大清现在做主的是六位亲王,小孩皇帝当然不能处理政事了!”
“可是,这六位亲王绝对没有先皇厉害的啊?先皇在世的时候,都是把他们压得死死的!”
“是啊,连先皇在世时,对明国都处于劣势,都没听说过有打赢过明军,那接下来怎么办?”
“……”
而和建虏联系比较深的那些蒙古部族,在之前的时候因为消息来源迟缓,因此事后有意探听建虏内部的消息,因此,又获得了不少有关皇帝换人的消息。
“什么,原来先皇是被气死的?吐血而亡?”
“什么,礼亲王也被明国皇帝抓了,然后还放回去了?那岂不是说,如今大清主政的六位亲王中,至少有三位是明国皇帝的手下败将,还是抓了又放的那种?”
“金州也落入明军手中,那岂不是和关宁这边呼应,一东一西,把大清给夹住了!”
“大清连续打了败仗,被明军一口一口的蚕食,这还能有救么?”
“……”
于是,就这样,草原上的这些部族,越是对明清战事了解多的,就越是担心大清的未来。与之对应的,也对自己部族站在大清这边,产生了严重的忧心。部族的未来,该怎么办?
类似这样的担忧,其实在辽东建虏内部,也是存在的。特别是金州的三千建虏军卒被放回去之后,更是带去了对明军的恐惧。甚至有些人在私下里暗自给自己要好的人传授经验:如果遇到优势明军,千万不要抵抗,反而能活命!
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很快就传导到和明军的斥候战上面。特别是关宁军这边的夜不收,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遭遇建虏探马的时候,所受到的压力明显小了很多。如此一来,关宁军这边虽然没打过胜仗,但其信心却在增长。
和建虏战场形势的变化,也刺激到了蓟辽总督洪承畴。
一直以来,他领兵打仗,讲究地是稳为主。可是,这几年内,他毫无建树,而卢象升那边,却混得风生水起,不时能立下一个大功。关宁这边,不管怎么样,总要做点事情吧?
之前的时候,洪承畴就有过心思,柿子捡软的捏。他在几年前就把目光盯到关外蒙古部族身上,这两年,也陆续收到了不少消息,他就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该打上一仗了?
相对卢象升或者孙传庭来说,洪承畴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