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鳎泊突楦丝贫咦宓腻龆U飧鲥龆腔侍掀诺母绺缍印U馇灼莨叵倒宦业模筒欢嗨盗恕
  甚至连他刚满十岁的女儿,也被他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不过这个没有赐给蒙古部族,而是正黄旗的人,叫博尔济吉特…索尔哈。
  另外,皇太极两个刚到九岁的女儿,也被他给订婚了。分别是他第六个女儿,订婚给伊尔根觉罗…夸札;第七个女儿,订婚给扎鲁特部族长儿子博尔济吉特·铿吉尔格。
  当然了,这些个赐婚订婚的,不可能是一口气干出来的事情。
  皇太极一边整顿辽东各族势力,一边找借口,找理由做这些卖女儿的事情。但不管他怎么做,总有一些明白人,知道他的用意。对此,只要不想和他反目,自然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崇祯皇帝又当了一会吃瓜群众。
  虽然他有心借机去捣乱一下,但毕竟他自己这边,也在忙于内政,就没去捣乱,先专心内政了。另外,骠骑营这边要补充兵力,也还要训练;还有,新组建完成的京营也需要训练磨合各边镇的精锐。
  崇祯皇帝有这个自信,这个时候,任由皇太极在折腾,不去捣乱也没事。只要大明这边做好了,回头照样能去辽东欺负皇太极。
  急,大明这边是不急的!皇太极那样整顿,其他族的人又不是傻子,肯定会心寒。虽然他们奈何不得建虏而不得不屈服,但是,等他日自己再御驾亲征辽东的时候,相信皇太极这么做的恶果,就会慢慢地体现出来了。
  皇太极同志,你先自己慢慢地内耗吧,朕得发展生产力,把各省国企方案一个个审阅过去,盯着他们走上正轨再说。崇祯皇帝心中,如此想着。
  就这么着,时间慢慢地过去,朝鲜的战事,也有了个结果出来。
  虽然郑芝龙的建议很好,但是,不管是他还是卢象升,都高看了朝鲜君臣。
  建虏的两万骑军,狂飙突进,竟然在朝鲜演了一出归化城的战事。
  朝鲜君臣在汉城一无所知,还是饮酒作乐之时,建虏骑军比朝鲜报信使者还先到达汉城。猝不及防之下,朝鲜君臣被建虏给一锅端了。
  这一次,朝鲜朝堂上的强硬派,比如金尚宪等人,就被建虏毫不犹豫地斩杀了,再也没有说要带回辽东之类。
  朝鲜国主李倧对于气势汹汹的建虏,那是真吓到了。连忙求饶,赌咒发誓,说绝对臣服大清,永不背叛。
  刚好在这个时候,郑芝龙统领的水师才赶到汉城。
  李倧为表诚意,主动下旨,让朝鲜军队去攻击赶来救援的明军。
  不过,他的这道旨意,敢遵从的朝鲜军卒就没几个,趁着上面不注意,作鸟兽散,全跑了。
  有的跑进了山里,有的跑去投了明军,反正他们对朝鲜李氏王朝的无能,已经失望透顶。
  从万历年间开始,先是被倭寇欺负,烧杀劫掠,李氏国主却只知道逃跑,任由子民被杀。要不是大明出兵救援,把倭寇打了回去,指不定朝鲜人都被倭寇给祸害了。
  后来辽东建虏崛起,虽然明国连战连败,可他们却是不服输的,更有毛文龙只身建立东江镇,在侧翼牵制建虏。
  建虏两次入侵朝鲜,大明皇帝也一样派出了军队救援,只是路程太远,还没等到明军赶到,李氏国主就屈服投降了建虏。更让朝鲜人不满的是,建虏在朝鲜境内的烧杀劫掠,李氏国主一点都没在意,压根就没向建虏抗议一下。
  上一次,辽东建虏主力侵略朝鲜,大明保定总督虽然兵少,却义无反顾地前来朝鲜救援,平壤保卫战,他们朝鲜人又不是瞎子。明军战死了多少人,很多人都是亲眼所见。可以说,大明是真心对待朝鲜,简直就把朝鲜当大明自己的一样。这个天下,还有哪个国家会这样对待一个宗藩国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大明对朝鲜好不好,自有公道在人心。
  这一次,一听到建虏入侵,明军就又大规模地前来救援,结果,还是李氏国主无能,再次直接投降了建虏。不但任由建虏在汉城一带劫掠,甚至看到明军来援,还要去攻击救命恩人!
  这天底下,还有这样无耻的国主么?这样无能的王朝,又有谁会再忠心听从了?
  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之下,甚至还有人举起了反旗,要造李倧的反。
  说实话,对于朝鲜李氏的无能,就连郑芝龙都有点吃惊。
  虽然没有把朝鲜君臣看住,但是朝鲜李氏王朝已失民心,他还是能看得出来的。反正大明的义务也已经体现出来,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就没必要在这里硬耗,郑芝龙便带着水师返航,回去向卢象升复命了。
  而在汉城这边,建虏又是大肆烧杀劫掠。
  老弱朝鲜人,只要被他们看到,就会被杀掉。朝鲜人的村镇,建虏会翻个底朝天,抢走所有能抢走的东西,然后一把火烧了剩下的。朝鲜的青壮、包括壮妇,只要被建虏撞到的,统统抓起来。
  汉城这一带,算是朝鲜境内最富饶的地方了。建虏这一次,也是抢了个盆满钵满。
  李倧看着建虏每日满载而归,心中也是凄苦的同时,就盼着建虏早日回辽东。
  他没想到,等到建虏抢得差不多,要回辽东的时候,竟然把他和所有被抓的朝鲜文武官员一起带走了。
  朝鲜国内,被建虏这么一搞,就等于没有政权了。
  整个朝鲜,逃脱了建虏烧杀劫掠的那些人,纷纷转而投靠明军。
  他们中,有的人,是为了抱大腿,获得明军的保护;有的人,是为了想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报仇;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至少明军成了朝鲜境内最大的势力,而且大明的仁义就摆在那里,明军的战力也经过了平壤之战的检验,就成了朝鲜人最好的选择。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卢象升也很是意外。
  对于建虏满载而归的队伍,他也想过偷袭,不管是为了那些从朝鲜劫掠走的粮草物资,还是朝鲜君臣,但是,这一次,建虏根本就没给卢象升的东江军机会。
  东江军的实力,他们大概已经有数,一直防着东江军,探马四出,放出很远,而本身又都是骑军。在他们的高度戒备之下,东江军自己在平壤之战中实力大损,至今没有恢复过来。因此,卢象升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根本就没办法去偷袭建虏军队。
  对此,卢象升一边派人向京师飞报情况,一边下定决心重振东江军战力,就从来投的朝鲜人中挑选青壮,选入东江军开始训练了起来。
  同时,基于朝鲜已经废了,东江镇设在皮岛,也离辽东有点远,因此,卢象升做出决定,把皮岛作为训练新兵的大本营,而他的帅府,迁往辽东半岛那边的广鹿岛。
  正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信使也到了,密旨交代他,必须以保证东江实力为主,朝鲜之事,能救则救,不能救就不要硬耗东江军去救。
  另外,信使过来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是这个,而是组建信鸽的通讯网络。需要在辽东这边培养信鸽,让信鸽把这里当家,只有这样,再把信鸽带去天津那边放飞的话,它才会飞回辽东这边。
  卢象升闻之,当即大喜。他本来就为通讯迟缓的事情大伤脑筋。如今皇上那边主动在做,为此还调来了国内最擅长信鸽培养的人才,这对他来说,比派来一千兵力都要来得高兴!
  与此同时,卢象升当然也遵从崇祯皇帝的旨意,开始用心在辽东这边。他一边继续让郑芝龙巡视辽东沿海,接那些逃到海边的汉人百姓上岛,并从中分析建虏的情况;一边也开始散布谣言,说某某某和明军这边有往来。
  反正这种事情,不管建虏信不信,都够他们忙乱一阵的。
  整个崇祯十五年的上半年,建虏和大明这边,就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了。
  然而,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明末的建虏,气运真是好得爆棚。
  就在崇祯皇帝觉得,按照这么下去,大明实力在快速增长,建虏却在内耗,只要一有机会,说不定就能征讨辽东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第430章 昙花一现
  崇祯十五年六月初三日,夜半时分,平陆大地龙翻身。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
  初四日,山西安邑地龙翻身,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
  蒲州、荣河人多压死。
  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
  这次地龙翻身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
  后世根据描述判断,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这个地震,在原本的历史上,压根没有在大明朝堂上掀起什么波澜。
  地龙翻身,不就死一些人而已么!
  在这崇祯十五年,大明和满清的决战,以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山海关外,全部失陷为结束,震动朝野;张献忠攻克舒城、庐州等地,声势浩大;李自成兵围开封,左良玉等援军皆败。
  这些事情,对于大明朝堂上的君臣来说,每一件事情都比地龙翻身要严重多了。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建虏正在头疼整顿自己内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尸骨早寒,大明的百姓,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安居乐业的状态,虽然很多地方的日子还很苦,却已经不复前些年的兵灾、天灾等等时候的凄凉。
  而且崇祯皇帝非常重视各地的防灾抗灾,因此,当地震发生之后,秦、晋、豫三省受地震波及的官员,一边开始救灾的同时,一边往京师加急上奏灾情。
  一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还不是很在意。
  他看重防灾救灾,由此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地方官府往往会把灾情往大里说。如此一来,大灾被地方官给搞定了,那就是一件大功劳了。而且万一救灾不到位,出了纰漏的话,也能有话好说。要是能获得朝廷更多的物资拨给的话,那就是更好了。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当然是禁止的,并且令地方都察院和厂卫巡查核实。但是,人的本性就是这样,这种情况始终存在。
  因此,这一次,崇祯皇帝还以为这地震应该不怎么样。至少在他的印象中,大地震似乎都是在西川那边的。
  但是,随后的几天内,源源不断地信使赶赴京师禀告有地震。这些消息一汇总起来,发现这个地震的波及面光,而且还陆续发生好多天。
  这一下,崇祯皇帝就立刻重视了。
  一般来说,地震这种灾害,还发生在半夜的,那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救治不力,还可能会伴随其他自然灾害,比如塌方、地陷、堰塞湖、泥石流等等。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没有人善后,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很可能会引发瘟疫。
  文华殿内,崇祯皇帝高居御座,底下两排,分别是司礼监和内阁六部的太监文官。
  只听崇祯皇帝严肃地说道:“涉及秦、晋、豫三省的地龙翻身,朕已派人去督察救灾情况了。这里,朕想到了一个事情,必须好好议上一议!”
  底下的太监文官听了,都没有异议,他们知道,皇帝是非常重视灾情的,这一次,估计又是要颁布救灾方面的旨意。
  事实上,大明从太祖建国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防灾救灾。崇祯皇帝在先期所做的防灾救灾,主要也是恢复、强化以前的一系列制度而已。
  大明朝在灾荒方面,有严格规定一整套流程,分别为:勘灾,报灾,蠲免,赈济,积谷,捐纳,旌奖等等。
  其中勘灾规定,不能只听里长上报什么就是什么,地方主官必须亲自去现场勘查灾情。而报灾从一开始强调不惧时限和不得匿灾,到后来,就强调及时;
  蠲免和赈济是救灾的核心,主要是指可以免除灾民的赋税或者改折,使灾民不再付出;或者给出钱粮,无偿或者有偿地给灾民,让他们能渡过难关。
  至于积谷,就是从洪武年间就开始的,在各地设立预备仓,专门储藏备赈粮米。捐纳是指富裕者捐谷入仓者,可以得朝廷赏赐散官,旌奖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在万历以前,大明在抗灾防灾这方面,一般多是地方官怠政,隐瞒;但皇帝还是非常积极的。哪怕是传说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还有一心只求长生的嘉靖皇帝,对抗灾防灾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
  史上最严重的关中大地震,死伤百姓达八十七万之多,就是发生在嘉靖年间。朝廷救灾也很努力,甚至派去灾区的钦差,户部左侍郎邹守愚都在灾区感染了瘟疫而殉职。
  不过等到了万历年间开始,万历皇帝的怠政,就包括了抗灾防灾这么重大的事情,也是因此,大明的国运,从万历年间急转直下。到了明末之后,甚至欺上瞒下,视人命如草芥的情况也变得非常普遍。
  比如,户科给事中杨文举奉旨带三十万银赈灾,结果他却一路吃喝玩乐,地方官也乐于奉承招待,至于灾民,早被他们忘记到脑后跟去了。
  还有,州县官员事先会探听勘荒官什么时候,从哪里经过。于是,他们就在那个必经之地摆上施粥救灾的架势;堆储材米盐菜炒豆,还高竿悬黄旗,书“奉宪赈粥”,周围全是找来的村民。官不到,一切不动;官一到,就鸣钟散粥;等官一走,立刻收拾东西走人。
  如此种种,一次两次好多次,从万历年间开始积累,等到崇祯年间时,所有累积起来的恶果一起爆发出来,大明不亡就怪了!
  此时,就听崇祯皇帝对底下群臣说道:“大明疆域广大,如果天灾发生在离京师遥远之地,比如此次地龙翻身,等京师这边反应过来,就为时已晚。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灾区瘟疫横行,也是救灾不及时的体现。因此,朕绝对,对于我大明救灾细节,朕欲和诸位再商讨一下细节,而后颁行天下,令地方官照办,可令救灾能更及时,减轻灾害对我大明百姓的影响!”
  对此,底下文官太监,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崇祯皇帝就大明开国以来建立的这套防灾救灾体系,进行了深一步的探讨。在商议了整整一天之后,或者可以说是在崇祯皇帝的主导之下,对现有体系进行了补充,最主要的不同是:
  第一,给县府这些地方主官规定了具体的灾情级别,比以前更为具体,明确可以先赈灾后上奏。这个在大明朝一开始也是有的,不过后来地方官都不敢这么做。这次崇祯皇帝给了具体的依据并进行了强调。
  第二,卫所军队参与救灾。以前的时候,对于当权者来说,军队这个东西是相当敏感的。而且军队的职责,就是种田打仗而已。
  不过在崇祯皇帝主导的这几年内,已经陆续有一些地方的卫所军队奉旨参与到了救灾当中去。如今,崇祯皇帝趁着这次大面积地震的机会,正式给卫所军队新增加了救灾的职能。并且相关细节也给予明确:就是什么灾害等级之下,当地主官就可以先行调动什么级别的卫所军队进行救灾。
  第三,对于救灾中的细节,包括瘟疫防治等等后续的措施,也全都细化,形成一个规章制度,让大明各地官府能做到有法可依,不至于真要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什么做,不但错失救灾的黄金时间,还会导致灾荒影响的扩大。
  最为关键的是,还对地方官府在救灾中的行为进行定责,奖惩都有。发生了天灾,如果救治得力,是可以趁此机会加分的;当然,救治不得力,那是要减分甚至治罪的。
  第四,明确规定,在勘灾环节,分明暗两线,会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