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想法,在听到奏章中说,这些晋商的大规模走私通虏,从万历末年,天启年间就已经开始时,就更是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想法。
  换句话说,大明西北开始的流贼作乱,和这些晋商大规模输送物资去辽东的行为,有必然的联系。就只是这方面,就可以说这些晋商该死!
  而辽东建虏是大明的敌人,是反贼来的。输送如此多的军需物资给反贼,这种行为,其实本身也都是要以反贼同党论处的。
  辽东建虏得到那么多的军需物资,难怪能以贫瘠的辽东之地,支撑了这么多年来的战事,甚至还越打越强!辽东土地的失陷,无数军卒的伤亡,还有无数钱粮的消耗,这其中都有那些晋商的“功劳”。
  更何况,每一次晋商去辽东时候,都会把朝中的人事变动,各地驻军布防,关内虚实都禀告给辽东建虏。也是因此,建虏得以知己知彼,对大明百战百胜!多少官员或战死,或战败,这些事情的背后,也都少不了晋商的一份“功劳”。
  而且晋商还勾结了陈新甲,贿赂了杨嗣昌,在朝中做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其他不说,就这一次试图阴谋对付卢象升、孙传庭的事情,要是真被他们做到了,那辽东建虏估计做梦都能笑醒。而大明朝却会痛失两位国之栋梁!这一来一回,就又是壮大了反贼,削弱了大明朝。
  如果没有这一次崇祯皇帝突然犹如太祖附体一般的表现,那么这一次的建虏入关,就会和前几次入关一样。整个京畿之地就犹如辽东的后花园,任由建虏来去自如,所向披靡,就只差没有打下京师了。
  如果任由事情这样下去的话,大明朝内有流贼作乱,外有辽东建虏肆虐,都不用再加上天灾了,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却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那些晋商的通虏行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皇帝把他们定为谋逆大罪,也不算夸张了。
  试想一下,建虏加上晋商加上封疆大吏加上内阁辅臣,这些加起来之后的危害,可不就是危及大明社稷江山了么!
  定杨嗣昌为谋逆之罪,并不一定说是他要当皇帝!而是就这些势力来说,想当皇帝的,想要夺取大明社稷江山的,该是建虏无疑,而其他各方,不管主动被动,都是同党,同样能定为谋逆!
  在崇祯皇帝又把韩乐宇截获的信件,也都公示出来,还有那些晋商的口供,他们亲信地口供都一一摆出来。甚至崇祯皇帝都说了,这次已经截获地大量军需物资和粮草,也都已经运回京师。
  就算再不情愿的人,也不可能会认为,皇帝为了扣他们谋逆的帽子,就给他们塞了那么多的军需物资和粮草什么等。
  再者说了,这可不只是单一证据,而是方方面面,非常多地人证物证,皆能证明刚才所说的晋商从早些年就开始大规模通虏的事情,而且其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底下所有臣子,对于谋逆一案,都没话可说了。如果这种事情不定性为谋逆,那一定要等大明社稷江山都没了,才能定性为谋逆?
  听着那一件件地证据被摆出来,想着晋商的通虏行为给大明带来的一次次伤害,特别是给他们自己带来的伤害,这些文官武将都怒了。
  京师官员,哪个不是在京畿之地有点产业的。可每次建虏入关,都要损失惨重一次。还有的人,不在京畿之地的产业,照样受到了流贼的威胁。而流贼的产生和泛滥,有何晋商把大量北方物资送去辽东有关。这笔账,怎么样也都要算晋商一份。
  这件件桩桩的事情加起来,又那里还有人会同情这些晋商,同情这些反贼的同党。
  崇祯皇帝在证据公布完了之后,带着怒意厉声喝道:“这些晋商以及同党,朕定为谋逆,可有过份?其他贪腐的,朕可有定为谋逆?朕告诉你们,朕是讲理的,是以德服人的。如今,谁还有异议?”
  听到这话,文官武将就更是放心了,皇上果然理智,只是把这些晋商以及同党定为谋逆而已。因此,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奏道:“陛下圣明!”
  崇祯皇帝见此,稍微舒缓了一点心情之后,便公布了勤王军统帅的任命,正式进行了公布。
  也就是孙传庭升任蓟辽总督;洪承畴加太子少保,调任宣大总督一职。卢象升作为勤王军统帅,打跑了建虏,可也被建虏掠走了二十来万的百姓,还有失陷宗藩。这些过错,晋商以及同党要负主要责任,可卢象升也同样要负点责任,算是功过相抵,因此调任保定总督。
  另外,由宣大总督洪承畴举荐,赦免陈奇瑜之罪,重新担任三边总督,负责防御河套蒙古以及镇压流贼。
  还有,晋州知州陈弘绪守住晋州有功,传播守城经验有功,赐同进士出身,升任登莱巡抚。原昌黎县令左应选,受人污蔑受罪,如今已奉旨回京,同样赐同进士出身,任顺天巡抚。
  还有兵部职方郎中杨廷麟,封为右佥都御史,明确其职责为按律严格选拔普通御史。
  右佥都御史的官职,如果外出地方上,那就是已经够格巡抚地方了,这也是对杨廷麟在勤王中来回奔波,掌管钱粮却无任何过错的奖励。
  另外,大明对御史的选拔,其实是有严格规定的。即规定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吏员出身不得为科道官。
  永乐以后,对御史和给事中的人选要求越来越严格。一般来说,年龄要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太过年轻者缺乏办事经验,而年龄过大则没有朝气。
  宣德时又规定,新科进士不得直接授科道官;
  成化时增加规定进士必须历任三年以上,才有资格成为御史言官;
  而到弘治时又规定举人出身的教官必须历任六年以上且才行出众才能出任科道官。
  对于这些规定,崇祯皇帝只有对第一条做了要求。也就是所谓的“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吏员出身不得为科道官”这个,这个是御史的基本条件,修改为精通《大明律》,无任何恶迹;如果是吏员出身,除以上两个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刑事经验,则可异地为地方都察院的御史;如果想升任京师都察院,则必须有十五年以上地方都察院履历,且其履历为优等。
  之所以这么改,是在大明朝,其实真正做具体事情的,都是那些名不经传的吏员。而吏员这些,很多都是世代家传的。精通律法的,也往往都是这些人。虽然有很多作奸犯科者,可总有一些对官场非常了解的。由他们来督查地方官员,反而会非常得心应手。给了其一条走上官场的光明大道,相信不少人会珍惜这次机会。
  而所谓的精通《大明律》,自然是要向中进士一样进行考核的。不但是会背《大明律》,还要能理解,能了解全国各地,特别是皇帝钦定案件。理解这些案件的背后,以此来解释《大明律》中比较含糊的规定。
  由此,崇祯皇帝相信,这会进一步推进《大明律》的细化,并对《大明律》中的一些规定作出改良的意见。这种事情,不好拍脑袋决定,而是通过事件驱动,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来完善。
  当然了,主政地方的官员其实也要熟悉《大明律》,否则没法判决地方案件。当然了,这些主政的官员是有其刑名师爷的,可以代劳。但是,御史不行,本人必须精通才可以。
  另外,这次勤王战事中要处罚的人,最主要的就是定了谋逆罪名的这些。另外,也还有一些人要处罚。比如之前奏章已经递上来的,有关大同总兵王朴的。
  此人在危急时刻,借口云晋有警事,抛下卢象升,未得军令而私自逃离。不但如此,在躲了一阵,知道勤王军大捷之后,杀良冒功,假装是镇压了一批流贼而想借机邀功。对于这种人,崇祯皇帝没有丝毫手软,逮捕入狱,判斩刑。
  于是,大同总兵王朴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逃跑将军,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在这一次是逃过一劫,等到松锦会战时坑了洪承畴之后,才被朝廷问罪杀头,提前到了崇祯十二年。
  在这次的勤王战事中,王朴这个总兵,也是继祖宽这个总兵被杀后的另外一名总兵官。
  另外,诚意伯刘孔昭在这次安置难民的处理事件中表现让崇祯皇帝满意,因此,孙传庭正式调任蓟辽总督之后,他就成为了正式的京营总戎。这也是在这次勤王战事中,唯一一个立下功勋而受到表彰的勋贵。
  这次的朝会,在宣布了这些决定之后,就散朝了。
  随着文武官员回衙,早已关注这次朝会动静的外面,便很快知道了朝会的内容。
  谁也没想到,朝会内容竟然爆出了如此重大的消息。京师百姓,对于别的都没多少在意。一个个,全都在讨论有关晋商通虏谋逆的事情。他们没想到,建虏强大起来的背后,这些该死的晋商竟然做出了如此之大的“贡献”。
  可以说,作为京师百姓,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建虏的一次次入关肆虐中承受过苦难。因此,他们当然是恨死了那些晋商。对于皇帝把他们以及相关的同党定为谋逆,一个个都是非常赞成了。
  京师中不少做生意的晋商,都因此受到了连累。甚至不少晋商,要么不敢出门,出门了也不敢说自己是晋商。
  所有百姓都在盼望着,朝廷大军快点把那些晋商押解进京。他们恨不得吃这些晋商的肉,喝这些晋商的血!为他们死在建虏手中的亲朋好友报仇雪恨。
  在这些晋商没有押来之前,关在锦衣卫诏狱和东厂大牢的同党,成为了他们想发泄的对象。反正罪证确凿,等着那八大晋商押解进京之后执行。京师的百姓,就强烈要求像那些被俘的建虏鞑子一般处理。
  崇祯皇帝原本还不知道这个事,听到关押建虏鞑子的刑部大牢那边,竟然在做那样的事情,不由得有点无语。


第204章 穷富
  原来,大明从来就没有俘虏过那么多的真鞑子。因此,大明百姓对鞑子的仇恨都是积累着的。
  这一次,勤王军的天津之战,抓获了那么多俘虏,除了伤重死亡之外,还能活下来的,都不到一百来个了,关在刑部大牢。
  而刑部大牢里面的牢卒,同样有亲戚朋友死在建虏的手中,或者在城外的什么田地被建虏糟蹋,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对建虏是有仇恨的。因此,这些牢卒仗着自己职务上的便利,就开始拿这些被俘的建虏出气。
  虽然朝廷有交代,这些建虏鞑子不能弄死了。但这种事情对于牢卒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非但可以不弄死,甚至连看都看不出来,就使劲地折磨那些建虏鞑子。
  自己爽了之后,回家一说,什么今天让建虏鞑子尝到了痛苦的滋味,也算是替那啥啥啥报仇一下了。
  然后,这个事情,你传我,我传你,没过几天,就传开了。
  于是,牢卒的左邻右舍,甚至其他人都来求刑部大牢的牢卒,让他们带进去,也亲手让那些建虏尝尝痛苦的滋味,也算是另类地报仇了。
  可刑部大牢,也不是谁都能进的。因此,很自然地,就开始给牢卒塞点钱,然后牢卒便把人带进去,甚至还在边上指点,怎么样让这些建虏鞑子更痛苦,折磨他们。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事情口口相传,竟然越来越多的人都要求亲手报个仇。让刑部大牢这边都有点挤不下人了。
  后来,一名牢卒灵机一动,给了个规定。
  把建虏鞑子都绑在牢房里面,然后在牢房外面放置了不少小的沙包。想要报仇的,可以,排队,进去丢沙包,一文钱一个沙包,使劲丢,反正砸不死人,也不会有多大的伤势,却可以坐地收钱。
  如此一来,牢卒只需要在边上看着,最多再把沙包捡回来,轻松来钱。不过也怪建虏鞑子的仇恨值太高,就这样还供不应求,最后涨价,一个沙包,从一文钱涨到了十文钱一个。就这样,每天还是有很多人在排队。甚至有的人,自己砸累了,就雇了人砸。
  听到曹化淳的禀告后,崇祯皇帝不由得问道:“那刑部尚书知道么?”
  “这事儿,都知道。”曹化淳连忙禀告道,“不过说这个事情是好事,是为大明百姓们出口气,没必要拦着。至于收钱的事,只是为了让刑部衙门的大牢不至于被京师百姓淹了,因此不得已而为之。”
  说到这里,他笑着又补充道:“那个钱最终还是收缴了上去,归刑部衙门所有。”
  崇祯皇帝听了,当即摇头说道:“这种事情,还是不合规矩的。不过辽东建虏的民愤极大,如此让百姓发泄一下也是好事。那就这样吧,这样的事情,下不为例。”
  其实,羞辱囚犯在古代非常常见,即所谓的示众。只不过,这个更进一步,用钱来买自己动手的机会。
  在崇祯皇帝看来,如果一般的罪犯,这种事情还是不能有的。但是,对于建虏,却没必要客气,可以当作特例来处理。
  曹化淳听了他的话后,立刻领旨。但紧接着,崇祯皇帝又吩咐他道:“百姓的心声也是要听的,就把东厂和锦衣卫诏狱的谋逆主犯都移去刑部大牢吧!”
  曹化淳听了,答应一声,可看他神情还是有点犹豫的样子,似乎是有话想说,可不敢开口的样子。
  崇祯皇帝见了,便带着笑意问道:“怎么,舍不得?”
  听到这话,曹化淳赶紧带着讨好的笑容道:“陛下英明,奴婢那些手下俸禄都不高,如今奴婢又严禁他们拿不该拿的银子,因此就想着……想着也给他们有个机会能……能补贴下家用!”
  这个话,他是说了好几次才说完整。很显然,崇祯皇帝之前的手段,让他心中还是有点顾忌的。或者说,至少他要这么表现,让皇帝知道,他心中还是有点担心,不知道好不好,要皇上定夺才行。
  崇祯皇帝一听,稍微愣了下,立刻想起来了,官员俸禄的这个事情,如今既然开始反腐了,那也要给他们提一提才行。此时,他的脑海中,就闪过了朱元璋定下的各级官员俸禄。
  大明朝的一品官员,每月俸禄是八十七石,毛估估算是八十七两,相当于后世的四万多块钱。这个钱,听着好像很多,可一品官员家有多少佣人,还有妻妾子女的?这么算起来,就真是不多了。
  地方知府,正五品,每月俸禄是十六石,相当于后世的八千块钱。就这点工资,估计也就够一家三口生活了吧,还得紧巴巴地。可是,地方知府会是三口之家么?
  然后是县令,正七品,每月俸禄是七石五斗,就相当于后世的三千七百五十块钱而已。这点钱,都不用说了吧!
  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的主簿,才正九品,每月俸禄是五石五斗,相当于后世的两千七百五十块钱。手握这么大的权力,却只有这么一点俸禄,生活压力下,哪怕极少数清廉得很,会自己种地养活,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对于大明官员的俸禄,还是非常有必要提下俸禄的。至少要让那些清廉为官的没有后顾之忧。至于多少,还得和群臣商量定下一个基本标准。
  另外,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衙门太过特殊,权力没有制约,很容易会依仗手中权力去捞钱。因此,他们的经济来源,就绝对不能有多种形式。哪怕是给他们发奖金的形式,也好过让他们像刑部大牢那边一般去赚钱。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摇摇头道:“不行,还是移交给刑部那边去吧!”
  曹化淳听了,心中不由得微微有点失望。要是这事做成了的话,他在东厂的声望就会更高一分了。
  虽是如此,可在表面上,他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