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倾宋-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他们两个再睡会儿吧。”赵云舒伸手收拢披散的秀发。
惠娘随意的瞄了一眼,有些嫉妒的说道:“舒儿姊姊身材真好,难怪夫君总是惦记着你。”
“臭丫头说什么!”赵云舒俏脸通红,伸手去拧惠娘。
“不能打扰夫君休息。”惠娘一边躲闪,一边理直气壮的说道。
晴儿带着几名婢女已经在外面等候,看着两位皇妃起来,急忙上前伺候。所有人都有默契一般将动作放轻,不想打扰到叶应武。虽然大家不说明白,但是都心知肚明,官家是不可能因为这一番盘肠大战就赖床不起的,之所以这么疲惫主要还是因为这几天的奔波。
叶应武北巡可不单单只是为了给京城心怀不轨的人一个动手的机会,甚至可以说那只是次要的原因,他主要还是想要视察北面运河疏浚、直道修建以及中原安抚的情况,毕竟这里每一件事除了丝毫差错,都有可能让大明陷入无底洞当中。
秦始皇修筑直道,隋炀帝挖通运河,实际上在并没有真的怎么造福自己的王朝,反而因为劳民伤财而间接导致大秦和大隋的灭亡。叶应武可不想重蹈两人覆辙,所以就算是大明继承了前宋的衣钵,又因为全力发展海运而国库充实,叶应武也要步步小心。
毕竟他也不想自己的大明“历二世而亡”。
这些天叶应武可以说走遍了运河疏浚的每一处主要工地,惠娘她们可以有闲心在船上看看风景,在行宫中下下棋、品品茶,但是叶应武却一直在风雨中奔波。
在婢女的服侍下更换好宫装,舒儿和惠娘吩咐不要打扰陛下休息之后,先行走出门去。
雨过天晴,暖暖的阳光洒在庭前,庭院中伺候、警卫的人显然也都得到了提醒,来往都是轻手轻脚的。而远远地站在院子门口的小阳子看到两位皇妃联袂走出,急忙一路小跑着过来,恭声说道:“臣拜见两位娘娘。”
赵云舒微微错愕,平日里叶应武这些禁卫是很少和她们碰面的,而且就算是遇到了也就是躬身行礼表示敬意,今天这样跑过来请安还真是少见:
“田统领可是有事?”
小阳子从衣袖中拿出来奏折:“这是京城文相公八百里加急快报,刚刚送到有一炷香的功夫,刚才末将正犹豫是不是送进去,正好看到两位娘娘出来,便请两位娘娘转呈陛下。”
赵云舒和王清惠下意识的对视一眼。
来的倒是挺快!
不过既然是文天祥八百里快报,说明一切都和叶应武计划设想的差不多,至少是这边占据了主动,否则文天祥也不可能抽出功夫来给叶应武写奏章汇报情况。
沉默了片刻,赵云舒还是下意识的伸手接了过来:“本宫会呈递给官家田统领放心便是。”
小阳子急忙拱手退下,而赵云舒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将奏章打开,只是草草的看了两行便递给惠娘,沉声说道:“这一次要恭喜夫君了。所有参与叛乱的人基本上都被引了出来,只是没有想到,这后面主持的竟然是吴革和尤宣抚。”
“尤宣抚?”惠娘也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三个字,摇了摇头,“这家伙自从夫君起家开始就一直阴魂不散,没有想到这一次竟然还和吴革勾搭到了一起,也难怪吴革有这么大的胆子掀起风浪,有尤宣抚这么一个家伙在背后唆使,不闹事才怪呢。”
一边转身向屋里走去,赵云舒一边轻声说道:“这一次终于没有让他跑掉。否则的话恐怕六扇门和禁卫、神卫军都没有办法和夫君交代了。”
屋子里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叶应武已经醒了,正和琼鸾低声不知道说什么,听见脚步声传来,懒洋洋的坐起来,一点儿都没有顾及自己大明陛下形象的意思:“怎么了?”
惠娘哼了一声,将奏折扔给叶应武:“恭喜了。南京城捷报。”
沉默了片刻,叶应武却并没有看那份奏章,而是重新躺回床榻上,淡淡说道:“你们看看就可以了,琼娘、舒儿,准备研墨,惠娘,这一次就你来执笔,告诉文宋瑞,此次涉及犯人审讯、官员审讯和兵员调动,按照律法、参考前朝规则,由刑部、兵部、御史台和三司会审,所需之人证物证,南京府和神卫军、禁卫军等京城卫戍军全力配合,另外就请太上皇大宗正出山,赋予大宗正生杀大权,如何处置由三司上报政事堂和大宗正,最后给某回报就可以了。”
顿时几个人都是一怔,抬头看向叶应武,自家夫君自北巡以来,事事关心,甚至就连一处运河堤岸的安全与否都要和当地都水监官员讨论半天,但是到了这么大的事情上,竟然就这么随意的放手,最后自己只看一个结果?这是不是有些颠倒了?
叶应武看了一眼她们几个的表情,便知道她们想什么,舒舒服服的躺着说道:“这有什么不妥么?”
“夫君,叛乱这样的大事,如果按照之前,都是诛九族的罪过,一刀砍下去几百甚至几千个人身首异处,这可是几千条人命,夫君这样不管不问,只听政事堂和大宗正最后一面之词,是不是有些不太······”赵云舒终于还是忍不住说道。
默默的坐起来,叶应武沉声说道:“对于大明和对于某这个大明陛下来说,朝中的官员,无论是文宋瑞、苏任忠和陆君实他们,还是下面的六部尚书甚至御史台、翰林院,执掌之人都是少有之英才,所以某有胆量放手去让他们决定一千人的生死,因为某相信他们有这个本事。”
叶应武这句话说的倒是没错,因为他的朝堂之上身处高位的绝对没有尸位素餐之辈,无论是后世名扬的文天祥,还是其他人,绝对都是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才能在历史上留下过笔墨的,这是叶应武作为一个历史系学生能够掌握的最大的优势所在。
他可以让自己的朝堂充满能臣,从而使得整个王朝处于长久的高速运转之中却没有力不从心之感。
顿了一下,看着赵云舒她们若有所思,叶应武接着说道:“但是某现在却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明的中层官员远远没有像朝堂上兖兖诸公那么有才能,又因为没有足够的历练,所以很容易在各方面出现纰漏,比如说这一次在泗州某就发现河堤太薄,虽然高度足够了,但是一旦水大还是可能会冲开决口,等于没用。而一旦决口,便是河堤下三四个村落,数百甚至同样上千百姓受灾。”
赵云舒和琼鸾转身径直去磨墨,而惠娘也去拿纸张。
她们都是冰雪聪明的女子,自然明白叶应武的话外之音。
作为皇帝陛下,她不可能真的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一千名完全可以公正审判的犯人家属和一千个很可能在未来受灾甚至死亡的民众之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更何况文天祥他们这些官员也尚且年轻,并且有才能却缺少足够的历练,让他们多多见见场面终归是好的。
当然了,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哼着歌躺在床上的大明皇帝确实有些懒。这么多让他头疼的事情,他当然是想办法能推给别人就推给别人,不能推给别人也得想办法推给别人。
只不过这个原因赵云舒她们心会神领,却不予点破。
对于惠娘这样天生喜欢诗书的人来说,每天浸润在诗书经史里面,这么一份批示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刷刷刷写完之后,看到叶应武竟然还在床榻上躺着,顿时有些气恼:“夫君,别说日上三竿,这都已经快到正午时分了,你怎么还不起来!”
叶应武无辜的说道:“快到正午了?那咱们再磨叽一会儿,就可以等着睡午觉了,多么美好。”
惠娘顿时撅起嘴,快步冲过去拽住叶应武的手臂:“大懒虫,你快点儿起来了,也不知道外面那些人怎么笑话你呢,好歹是大明皇帝!”
“那又怎么样,他们要是敢当着某的面笑,某就发配他们。”叶应武难得霸气无比的说道,看着近在咫尺惠娘的俏脸,顿时笑着说道,“惠娘,你的头发都乱了,要不要夫君帮着你换一个发型?”
“你能弄什么。”惠娘有些不相信的说道,反而害怕这个家伙胡乱折腾,甚至下意识退后一步。
叶应武却是来了兴趣,披衣起身,伸手拽住惠娘走到梳妆台前,看着铜镜的流光中娇俏的可人儿,叶应武也是轻轻呼了一口气,按住她的香肩让惠娘稳稳的坐下,沉声说道:“那就来一个同心髻吧。”
俏脸上流露出诧异的神情,惠娘抬头看了叶应武一眼:“夫君什么时候会给人梳发了,妾身还是第一次听说。”
当然是某上辈子学的,叶应武一边不服气的在心中暗暗说道,一边却是感慨自己夸下海口了,毕竟这种东西还是需要多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可是叶应武来到这个时代,多数都是妻妾伺候他,还从来没有给谁梳过头发。
旁边的赵云舒和琼鸾也是来了兴致,纷纷凑上前,一副要看叶应武笑话的样子。而叶应武捣鼓了半天,弄得不伦不类的,也只能尴尬的一把抽出所有簪子和金钗,看的惠娘忍不住咯咯直笑。
“这有什么好笑的。”脸上挂不住的皇上冷笑一声。
大老爷们能够叫得出来名字就不错了,还指望着能够真梳起来?
毕竟叶应武对于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这么高。
琼鸾轻笑着推开叶应武,伸手揽起一把秀发,小心的帮着惠娘梳头,而叶应武无奈的后退一步,目光却是落在后面巧笑倩兮的赵云舒身上。
“看什么看?”舒儿扬起头,一副鄙夷的样子。
猛的一把将佳人拽进怀里,叶应武凑过去低声说道:“不知道舒儿有没有听说,这闺房之中,还有胜过画眉、梳头的乐趣?”
“大白天的你想做什么!”赵云舒顿时想要挣脱。
“大白天咱们做的也不少。”叶应武义正言辞的反驳,伸手勾住她的腿弯,径直将人横抱起来,向着不远处的床榻走去,“某说了,咱们再这折腾一会儿,就可以睡午觉了。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更何况是堂堂天子!”
惠娘打量着铜镜中俏丽的容颜,刚想要说什么,便听见屏风后面传来一声低沉却分外诱人的呻吟。顿时惠娘和琼鸾面面相觑。
这一会儿功夫,两个人就天雷勾动地火了?
第四百五十四章 成王败寇否
“这是陛下从宿州送回来的批示。”陆秀夫手里面拿着奏折大步走进来,脸上带着浓浓的不解,“宋瑞你们先看看吧。”
文天祥和苏刘义正站在桌案前低声交谈着,而在他们两个的身边刑部尚书夏士林正毕恭毕敬的站着。六部尚书当中,大多数不是叶应武的心腹(入户部尚书谢枋得)就是叶应武的长辈(如工部尚书),其中前宋官员留任,而且和叶应武在之前没有任何交集的,也就只有夏士林自己了。
夏士林虽然并非什么青史留名之辈,但是毕竟担当刑部尚书这个职位的时间不短,更是叶应武当时能够找到的少有的几个有刑部经验的人。而刑部在政事堂的眼皮子底下,想要判出什么冤假错案也没有那么容易。更何况夏士林也是宋亡之后几个最先向叶应武效忠的大臣,为了安抚其余前宋官员,叶应武也必须把他作为标杆。
自大明开国以来,整个朝廷上都围绕着北伐和南征团团转,民间也在六扇门和当地州府的煽动下一心一意拥戴大明收复故土,甚至就连犯罪率都大大下降了。这也导致刑部除了配合兵部组成类似于后世军事法庭的机构审判那些作战不力的将领和士卒之外,实际上也是一个和礼部差不多的闲散衙门。
作为没有什么根基的前宋官员,夏士林身居高位自然是如履薄冰,这样无所事事的仕途对他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毕竟自己在那乱世当中咬着牙投靠叶应武,主要也不是为了一官半职,而是想要保住性命。现在身居高位,很有可能遭到其余从龙早的叶应武亲信官员的嫉妒和排挤,所以夏士林巴不得天下太平无事。
可是往往造化弄人,就当夏士林以为自己可能以这种懒散的状态一直到告老还乡的时候,这么一场大案竟然说发生就发生了。当他今天早晨衣冠不整的仓皇跑到政事堂来的时候,才明白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
恐怕就连杨宝和杨风这两个负责抓人的都不知道自己手下神卫军和六扇门在这一天晚上抓了多少人,朝廷的刑部大牢、兵部军牢、六扇门诏狱和皇城天牢全都人满为患,甚至一些叛贼家属不得不暂时关押在城内几处兵营当中。而且这些很多在倾盆的暴雨当中被抓起来的人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获罪,基本上各处大牢之中都是哀嚎声震天动地,使得狱卒都不敢轻易的走进去。
按照六扇门和神卫军提交的报告,至少应该有两千人入狱,其中有一千人和叛贼有着直接的亲属联系或者从犯关系,还有五百人是直接参与叛乱的人,这五百人包括吴革、赵尹甫和尤宣抚在内,全部关押在天牢当中,这里内有禁卫军、外有神卫军层层防卫,最精锐的弓弩队、火铳队全部布置在外围,就算是神仙也救不出来人。
而现在需要刑部尚书夏士林头疼的,便是怎么给这两千人定罪。再怎么说也是两千条性命,或许换到战场上,只是一场大战双方战死的人数,但是在这承平的帝都,一旦让两千人人头滚滚落地,那绝对会引起朝野的轩然大波,也会给夏士林的仕途抹上一层灰色。
所以陆秀夫大步走进来的时候,夏士林正处于心中忐忑不知应当如何做的时候。听到陆秀夫话语中的疑惑,他也下意识的向前一步,毕竟能让陆相公如此诧异,说明陛下的批示之中自然有异于他们之前设想的东西。
文天祥伸手接过来,打开看了一眼,旋即皱眉平摊在桌子上:“这批示字迹秀气清雅,勾折回旋之间甚是圆润,而陛下的字迹素来偏大,并且铁钩银划带着刚强之意,很好辨认,所以这不是陛下的笔迹。”
陆秀夫点了点头:“这才是让人疑惑的地方,如此重要的事,陛下竟然没有亲自批示。”
“应该是哪位皇妃替陛下写的,不过后宫之中几位娘娘应该也没有胆大包天到篡改旨意的意思,这虽然非是陛下亲笔,不过也应该是陛下的本意。”苏刘义在一侧轻声说道,“陛下的批示说的很清楚,兵部、刑部和御史台三司会审,然后上报大宗正和政事堂。”
“陛下这是不打算过问经过,只要结果了。”文天祥呼了一口气。
“为什么?!”陆秀夫声音猛地提高一节,“这可绝对不是小事,两千人的性命,又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叛乱。只有审判审讯的合乎情理,甚至下狠手斩草除根,才能在之后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文天祥摇了摇头:“陛下的意思某隐隐也能够揣摩的到,此时他在北面,本来和朝中的联系依靠八百里加急依然还是会耽误不少功夫。现在将生杀大权下放到咱们手里,分明是想要快刀斩乱麻,将这件事以最快的方式甚至是雷霆手段平息下去。”
“之前陛下在兴州龙潜的时候,时常喜欢说‘乱世用重典’,现在已经不是乱世,所以只要公平的判罪即可。”文天祥缓缓说道,“陛下将生杀大权下放,显然也是相信凭借政事堂和六部、御史台,已经足够向朝野百姓展现出来大明朝廷的公正没有偏颇,这就足够了。”
苏刘义和陆秀夫对视一眼,终究没有说什么。叶应武让皇妃代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