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5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克缵已经七十二岁了; 朱由校一直感觉他是二十七岁。在他的身上永远洋溢着积极做事的进取活力,永远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相形之下,都感觉自己是不是缺少点儿与这个十七的身体相应的激情了?
周嘉谟看天子在等自己出头; 立即就说:“绍夫; 吏部没有调你去兵部做尚书的安排。你快安静下来看户部的计划,赶紧帮潜夫查缺补漏。”
汪应蛟与黄克缵同岁; 但他是万历二年的进士; 比黄克缵早了六年; 与周嘉谟同样妥妥是在座这些人的前辈。但是周嘉谟要黄克缵看看汪应蛟的户部计划也没有选错人,因为黄克缵做过布政使,对民事、财政这一块也不陌生。要周嘉谟来说,黄克缵就是放到那一部都可以的人才。因为他以前还做过工部尚书,两度出任过兵部尚书; 要不是天子有意让汪应蛟做户部尚书,周嘉谟都想把黄克缵弄去户部作尚书; 让黄克缵负责千头万绪的户部; 省得他带着天子好战了。
黄克缵只好先把去当兵部尚书的心思收回来,接过崔景荣手里的细竹竿; 在堪舆图上指指划划。
“陛下,我认为崔自强的提法不错,就是从宁夏卫往辽东这一路,山高水远的; 又不是军卒,真的不适合正月里动身。为百姓家的老老小小考虑,老臣认为家有长者在六十岁之上的、幼儿在五岁以下的,不宜列入这第一次的迁徙选择中。把年轻力壮、适合路上奔波的移往辽东迁徙,路上安全,到辽东也容易安定下来。”
接下去黄克缵说的就是具体的迁移行动了。
“所有百姓路上吃的需要朝廷准备好,到了辽东安家落户还需要朝廷支持,三月初天气暖和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动身,计划用三、四个月走到辽东的指定地方,就要立即去盖房子的。平均下来每人得至少准备三两到十两银子的投入。”
黄克缵仔细把那三两到十两银子怎么花说了一个仔细,公鼐瞪大眼睛,觉得自己与崔静荣、黄克缵相差太多了。
民生这一块他就没接触过。
公鼐咬紧下唇,跟着黄克缵在堪舆图上划来划去的那根细竹竿移动视线,看着黄克缵与周嘉谟、汪应蛟、崔景荣等投入地讨论第一次要迁徙多少百姓最适合,朝廷要准备多少粮食,调动哪里的常平仓比较适合。
这一瞬间公鼐觉得自己做在礼部侍郎的位置都有点儿勉强了,他没想到出了他和方从哲,其他人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到移民的讨论中。
他提笔记录:“虽然辽东那边地广人稀,迁徙过去的农人不缺可耕的田地,但是冬天寒冷,到辽东之后的首要事情是建好过冬的房屋。依托抚顺的露天煤矿产出,可以安然地渡过第一个冬天,但朝廷还要在下一个年度里提供足够的农具和种子,还要继续提供粮食到秋季的收成下来了,才算是帮助这些移民在辽东安顿下来。”
这么一算,这迁徙的费用就不是单单是银子,还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做支持呢。
英国公见他们算计的是朝廷全部包揽的费用,就插嘴说道:“这些农人到了辽东以后,男人去建造房屋,女人和孩子可以去种番薯等。我听说今年京畿这边的番薯每亩都够千斤 。到了冬天,男人可以去抚顺煤矿挖煤,全等着朝廷资助,怕是每年迁徙不了多少百姓,解决不了黄河中上游耕地对水土的影响。”
叶向高立即表示赞同英国公的意见。
“迁徙到辽东的农户,在冬天去抚顺煤矿挖煤,一个壮劳力可以赚出一家四口的粮食,在加上番薯等补充,可以大大减轻朝廷的负担。”
周嘉谟恍然大悟,怪不得就觉得这里有问题呢。于是又与黄克缵埋头重算贴补到每一个农户家里的粮食。
朱由校看了一会儿说道:“单吃稻米等谷物不耐饥饿,朕看军卒添加马肉后,吃的米面少了一半。那些农人到了辽东以后是不是要养些家禽啊?养些猪羊等。”
定国公立即说:“多吃些肉食是可抗寒的。”
徐光启就说:“陛下,那些迁徙的农人明年夏初到辽东以后,当地没办法立即提供足够的猪崽鸡崽给他们养。但左共之今年在直隶屯田成绩斐然,后年把北直隶的经验推广到辽东去,这些移民不仅可以有足够的口粮,还可以养些家禽家畜了。”
“应该现在通知周永春,让他做好明年接受迁徙百姓的准备。”
汪应蛟看看说话的人是方从哲,点点头不做声。心里在说,要是周永春问要迁徙过去多少人,朝廷计划贴补多少银两、多少粮食?该给周永春什么回答?这些数字都没有敲定呢,让周永春怎么准备?还不得被熊廷弼喷回来啊!
公鼐看着方从哲被汪应蛟虚应,更不敢开口插话,他借着摘录讨论要点,想着该怎么补上自己在民生这块的短板。乾清宫里这么多人,除了自己和工部侍郎徐光启是四十岁以后中进士,其他人三十五岁中进士都算晚的了。
可徐光启的才能是别人比不了的啊。他在数术方面的计算,是朝廷里的第一份。听说新式火炮他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北直隶的屯田水利方面的事情……等等等,都是工部、户部能够用得上的。
可自己呢?反过来想过去,公鼐找不到自己能够补足短板的可行方法,觉得还是回去国子监继续做祭酒比较适合自己。
他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干了。等乾清宫这一天的讨论结束后,他就向朱由校提出要回国子监。
朱由校被他的提议吓了一大跳。
“为什么?”
放着已经提名的礼部尚书不做,要去国子监做祭酒?朱由校觉得大明的臣子太有性格了,自己有点儿接受不了。
“陛下,今日臣看各部尚书都能在迁徙百姓之事上有独到的见解,那些见解不是来自书本,都是他们往年的外放累计起来的经验。臣想过,以臣如今的年龄、资历外放去做知府可以,但臣知道自己连做好知县的能力都没有。所以臣还是回去国子监教书,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占着礼部侍郎这位置,更不能去做礼部尚书。”
“孝与,帝师做礼部侍郎并不算破格,这个你承认吗?”
朱由校凝视着公鼐认真问他。
得到公鼐的肯定,朱由校继续说:“你是两代帝师,这大半年代理礼部尚书也做的很好。你先别急,咱们暂且不提升值为礼部尚书的事情,这礼部左侍郎的事务,朕从没发现你哪里做的不好。你自己也承认是个称职的礼部侍郎,对?朕是没有虚词夸大,对?”
“陛下,臣是看其他人对六部事务都有过涉猎,讨论朝廷百年大计的时候——”
“所以朕喜欢用年轻就中了进士的。”
朱由校也不遮掩自己喜欢用年轻进士的想法。
“咱们不说想崔景荣这样的特例。只说那些在三十岁以前就中进士的。他们从地方知县做起,到了四十五岁以后回到京师,积累的那二十年的地方主政经验,可以支持他们对很多事情做出及时的正确判断。但这与你只专精礼部的事情并不矛盾。”
公鼐难掩低落沮丧的情绪,“陛下如此说,臣更是惭愧了。”
“孝与,你要是顾虑太多,朕也不勉强你了,你就好好地做礼部侍郎。这是帝师该得的职位。以后直接做太傅教导太子,朕也毋须再另挑帝师了。”
公鼐衣躬到底,“臣谢陛下器重。臣以后一定会好好教导太子的。”
三代帝师啊,尽管天子昨儿才定下皇后人选,大婚还没定下日期,太子不知道那年才能有呢,单仅凭天子让自己教导太子,这份信重就让公鼐激动的热泪盈眶了。
公鼐离去,刘时敏把这一天的讨论记录整理好送上来。司礼监也派了人参与预算会议的记录。
“放那。朕现在不想看。唉,朝廷还是缺能干的人啊。”今儿这一天讨论让朱由校不仅累,还有些灰心。这些老大臣脱离基层太久了,百姓用脚从宁夏卫量到辽东,他们也真敢想。
方正化拧了热面巾过来,刘时敏伸手接过,抖出了热气后递给朱由校。
“皇爷,先用些点心再泡澡解解乏。”
今天可比昨天累多了,刘时敏看着天子略眍?的眼睛心疼不已。
“先用膳,然后去看看五郎,回来再泡热水。”
“皇爷,臣今儿派人去永宁宫去了五六趟,见到五郎两次,确实如太妃所言已经好了很多了。”
“那就好,你替朕把五郎照看紧了。”
“皇爷放心,臣会看紧五郎的。”
朱由检在皇十女夭折后大哭了一场,病恹恹的几天不思茶饭。在朱由校、朱常淓和几位公主、郡主反复劝说下才端起饭碗。没想到跟着七郎朱由橏也病逝了。朱由检知道消息就病倒了。昏睡了二、三天,迷迷糊糊的时候,嘴里都是在念叨着:“七郎,到五哥这儿来。”
李庄太妃日夜亲自照料朱由检,哭得双眼都肿的睁不开。
“皇爷,五郎就是个重情分的。当初刘氏走了以后,他病了一个多月,我是白天黑夜抱着他不敢撒手。他是真的喜欢七郎的,常常做完功课就跑去带七郎玩。”
朱由校每晚都过去看看朱由检,顺便劝慰李庄太妃两句。对于丧了亲儿女的冯氏和邵氏,只能拜托母傅太妃和王太妃去劝慰了。
朱由校到了永宁宫的时候,见朱由检很清醒地瞪着床帐在发傻,脸上哭过的痕迹也很明显。
“五郎,听说你今儿好点儿了,能坐起来吃饭了?”
“嗯。皇兄,我大好了。你不要过来看我了。朝事辛苦呢。”
这样重情的小儿郎模样的朱由检,与地府那个满怀愤懑、不甘心、偏激偏执不能放下仇恨的成年天子相差的太远了。
可唯有这样的朱由检,才更让朱由校真切地感觉到日子的真实,感觉那“愿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王家”不是一句假话。
作者有话要说: 新年快乐!
第858章 木匠皇帝113
朱由校由着小少年抓住自己的衣袖; 他把另一只手覆盖到朱由检的手背上; 轻轻拍了拍,略皱着眉头说:“五郎,年底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年底要把全年的事情都做个总结,差不多等于把各部的人和事从头捋一遍。明年要花的大头的银子、要做哪些事情,也都要在这个月计划好。你看,祭祖的事情,朕都是委了端王、惠王、潞王去做的。
他们仨是王叔、堂叔,哪有你与朕是亲兄弟来的近。你要是不想朕再分心; 你就赶快好起来。”
朱由检又红了眼圈。
“皇兄,我就是,就是太想十妹和七郎了。他们那么小,什么坏事都没做; 就是错事都没来得及做,怎么就不能好好长大呢?”
“痴儿说呆话了不是!咱们亲兄弟七人,朕和你就剩了彼此。十妹有九个亲姐姐; 你也看到就只长大了三个。小孩子容易夭折呢。”
朱由校接过宫女递过来的面巾,仔细给朱由检擦眼泪。
“五郎啊; 你不能只想着七郎和十妹。李娘娘养了你这么些年了,你可留意到她这些日子憔悴了多少?”
朱由检憋着一口气,抽噎了几下子; 重重地点头,把眼泪憋了回去。
“皇兄,我不哭了。为娘娘我也不哭了。我今儿都坐起来吃饭了。”
“好; 咱们五郎懂事了。你要快快好起来,朕还等着你做帮手呢。今年咱们皇家不能像去年那样过年了。到时候要在乾清宫和文华殿摆宴,你要帮着皇兄一起去酬谢辛苦一年的文武群臣。”
“嗯,嗯。我会的。”
朱由检连连点头。
李庄太妃欣慰地摸着眼角的泪渍。她自己没儿女,从还是太子的先皇爷把朱由检指给她照料时起,那是那朱由检捧在心尖上地仔细地看着,丝毫不比朱由检的亲娘刘氏差。
“还是皇爷能劝得了五郎。皇爷今年要摆宴了?”
朱由校点点头。
“今年只款待文武群臣,等明年迎了皇后进宫,再宴请诰命夫人。”
李庄太妃眼里炙热的光芒立即就黯淡了几分。
不用她说什么,朱由校也猜得出三五分她的心思。要是在皇后进宫前,由她主持一次招待诰命夫人的新春宴席,等皇后进宫以后,她在皇后跟前也会有几分地位的。在朱由校的眼里,尽管她照顾朱由检尽心尽力的,可也没有因此就抬举她、给未来的皇后添半拉婆婆的心思。
李庄太妃有了这样的小心思,也是被朱由校对朱由检的关心、器重养起来的。现在内廷里没有太后掌事,仁寿宫那边都是神宗的嫔妃,东六宫大事小情都是她说了算,得陇望蜀 也是人之常情的事儿。
“皇爷,这还没有选秀呢。再说选进来的人还得教导些日子的。”
李娘娘婉转地提醒天子。
“朕从公卿府上选皇后,以后也会给五郎从文武官员中择亲事。就是潞王兄弟俩,也不会再从民间择王妃了。”
李庄太妃的脸白了白,这是嫌弃他们民间出身的女子身份低、不配做皇家的妻妾啦?但她在宫里浸润了二十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的基本能力还是掌握得蛮好的。
她立即就换出一幅笑脸奉承道:“这样当然最好啦。那我就拜托皇爷以后给五郎娶个高门大户的闺秀。”
朱由校点头应允,“你放心,五郎是朕的亲兄弟,朕会让皇后给他好好挑门好亲事的。”
在床上倚着靠枕坐起来的朱由检听到说及自己,就插话问道:“皇兄什么时候成亲啊?”
“明年这时候。”
李庄太妃也温婉地接话:“皇爷转了年就十八岁了,是该早就成亲的了。”
“不急,朕要给父皇守满三年。”
“皇爷孝心可嘉。”
李庄太妃口里赞着,心里却说你这哪里是孝顺你父亲,你这是把你父亲踩到泥地里呢。谁不知道先皇爷是为什么病倒的。
唉,摊上这样的儿子当皇帝,是要将先皇爷永远在史册上、被拿来与儿子对比的啊。
“皇爷,要不要吩咐尚寝那边先给皇爷预备几个人?”
“不要。朕说了要守满三年的。这是规矩。朕要带头不守规矩,天下还不乱了。”
李庄太妃顿时尴尬了。朱由检虽不明白天子和养母说的是什么事儿,但见李庄太妃的脸色不好看,就拉着朱由校的袖子问:“皇兄,多预备几个人不好吗?”
朱由校伸手拧拧朱由检的鼻子尖,“不好。朕的乾清宫就那么点儿地方,大小朝会还经常要用乾清宫,人多了转不开的。朕看你是真的好起来了,明儿就起来把这几天落下的大字先补上了。”
朱由检立即哀嚎一声,“皇兄,我还没好利索呢。等大好了再补,行不行?”
“行啊。你要是愿意大年初二也在补大字,都可以的啊。”
朱由检就拽着朱由校的手耍赖,想要减半。兄弟俩正闹着呢,宫女进来回话说:“皇爷、娘娘,公主和郡主来看五郎了。”
李庄太妃看向朱由校,等他发话。
“让她们进来,朕也该回去了。这一天天的累得脑仁疼。”
他虽是这么说,还是等几位公主和郡主进来见礼后,略问了她们几句日常,才带着他那浩浩荡荡的十几位内侍宦官离开了永宁宫,回转乾清宫。
三位公主每天都会来探望朱由检几次。她们几个谁也都没想到朱由检会为夭折的十妹、七郎病倒。在傅太妃的开导下,五公主和六公主自然听从母妃的吩咐,要在皇帝跟前表现出姐弟们的友爱。而且她们每次来看朱由检,都先把八公主、还有与八公主同在景阳宫王太妃那儿教养的、潞王的俩妹妹一起叫上。
这俩位郡主算起来还是她们的姑姑呢。
几个女孩子按着早中晚加宵夜的频率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