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元王朝(出书版)-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顺帝以老臣伯撒里为右丞相,扩廓帖木儿为左丞相。闰十月,以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总天下兵。扩廓请南还视师,离开京师,驻彰德(今河南安阳)。但诸路军不听扩廓帖木儿调遣,张良弼等又共推李思齐为盟主,合兵抗扩廓帖木儿,双方相持一年,前后百战,互有胜负。
古代风景画鉴赏二十七年八月,顺帝派皇太子亲自总制诸路军马,调扩廓肃清江淮;李思齐进取川蜀;张良弼等取荆襄。诏书即下,皇太子不行,扩廓帖木儿也不受命。
顺帝因扩廓帖木儿不受调遣,乃免其太傅、中书左丞相官,令与其弟同居河南府,其军则分别委人统领,重新任命太原官属。
二十八年,扩廓帖木儿以兵攻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朝廷遣军讨伐,一场新的军阀混战开始。扩廓帖木儿势盛,又上疏申述起兵原由,顺帝又下诏复其官,准备令其领兵南讨。
元朝官僚将领用了八年的时间互相倾轧、争权夺利,耗尽了人力、物力。而朱元璋在江南却在稳步发展,逐渐消灭了各支反元势力和红巾军,开始北上伐元,以完成其统一全国的大业。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率军二十五万由淮人河北取中原。他关照徐达:“阃外之事,汝实任之。兹行必自山东,次第进取。山东古云十二山河之地,师行之际,须严部伍,明分数,一众心,审进退之机,适通变之宜,使战必胜,攻必取。”⑥为了分化和争取蒙古贵族,朱元璋将被张士诚拘留的元宗室送还大都。同时发表了一篇讨伐檄文——《谕中原檄》。在这篇由名儒宋濂起草的檄文中,虽然充满了大汉族主义思想。将广大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统治的斗争歪曲为民族斗争,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它同时也提出了“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目标,而且宣布了对蒙古、色目人的政策,对大军顺利进军中原,分化元朝统治集团和争取广大蒙古、色目人民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徐达进入山东,招降了元朝淮南淮北义兵都元帅王宣父子,连下莒、滕、益都、东平、兖、济南、济宁、密、登、莱、东昌等州郡。邓愈军也由襄阳进至南阳。
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二月,徐达军进至河南,下汴梁。接着,明军攻下河南、荥阳、钧州、许州、陈州、汝州等地,扼守潼关,阻止李思齐自陕西人援。
五月,朱元璋至汴梁。六月,亲自与诸将商讨进攻大都的战略。特别交待“若元主北弃,毋穷追,但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七月,朱元璋在返回应天之际,又再三叮咛“克城之日,毋虏掠,毋焚荡,毋妄杀人”⑦。
七月二日,徐达发汴梁,十一日会诸将于临清。直到这时,元朝的武装力量还在自相残杀,争夺陕西地盘。在明军大举北伐之际仍不能和衷共济,一致对敌。
闰七月,元顺帝部署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诸将赴河南,“四道进兵,犄角剿捕,毋分彼此”。知枢密院事俺普、平章锁住等“东西布列,乘机扫殄”。辽阳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知院孙厚等“捍御海口,藩蔽畿辅”。“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悉总天下兵马,裁决庶务”⑧。但为时已晚,诸将各为身计,内部分崩离析,勤王之师无法召集。兵力最强的扩廓帖木儿自晋宁(今山西临汾)退往冀宁(今山西太原),在元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竟拥兵观望。
元顺帝本无心固守,在部署迎敌的同时,也安排退却。十九日,命太子总兵,二十六日,又命太常礼仪院使阿鲁浑奉太庙列室神主与皇太子一起北逃。二十七日集三宫后妃、皇太子、太子妃同议北行。群臣谏,不听,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中书左丞相庆童留守京师。至夜半,率后妃、太子等开健德门北走。
八月初二,明军入京城,帖木儿不花、庆童被明军俘虏后杀死。
顺帝出京后,用17天的时间赶到上都。上都宫殿、官署已被红巾军焚毁。顺帝一行只好再住毡帐。又担心明军尾随而至,终日惶惶不安。逃出京师后,顺帝再次调整了中书人选。以原辽阳行省左丞相也速不花为中书左丞相,鼎住为中书平章政事,魏伯颜为参知政事,又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中书右丞相,并与群臣商议恢复大计。
时扩廓帖木儿尚有大军十万屯驻山西,李思齐、张良弼则盘距陕西,辽阳尚有元兵十万,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在云南仍为元朝守。
在元朝君臣商讨如何把元朝的统治继续下去时,明朝却在部署乘胜消灭以山西、陕西为主的元朝残余势力。八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进取山西,并遣汤和、冯宗异率军增援。元顺帝则迫不及待地遣扩廓帖木儿出兵收复大都。扩廓帖木儿兵至保安,明军却乘虚谋取太原,扩廓帖木儿急回军救太原,双方相持三日,徐达夜袭,扩廓帖木儿兵败,与十八骑逃出,奔大同。明军乘势占领山西。扩廓帖木儿撒至甘肃、宁夏。
至正二十九年(明洪武二年,1369),明军主力进攻陕甘。元顺帝仍不甘心大都失守,二月,派右丞相也速以精骑四万抵通州,明守将曹良臣虚张兵势,也速不明虚实,退走。四月,又遣晃火帖木儿、也速“分道讨贼,恢复京师”⑨。也速兵败,明军占领大宁州(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上都受到威胁,元顺帝北出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附近)。
四月,明军进兵陕西、甘肃。
六月,元顺帝至应昌,屡征扩廓帖木儿领兵入援,扩廓帖木儿则谏其北上和林。顺帝寄希望于甘肃军事形势的好转,迟迟不想离开应昌。扩廓帖木儿在甘肃,拼死与明军对抗。力图恢复。
三十年(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扩廓帖木儿兵败沈儿峪,官、兵大部被俘,扩廓帖木儿与其妻北遁和林。四月,元顺帝病死应昌。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称必力克图汗,改元宣光,史称北元。
注释①《元史·哈麻传》。
②顺帝皇后有答纳失里,燕帖木儿女,至元元年困其兄唐其势谋逆,被伯颜害死。再立皇后为弘吉剌氏伯颜忽都,生子夭折。二皇后为高丽人奇氏,性颖黠而家世低微,称完者忽都皇后。生子爱猷识里达腊,为太子。奇氏有宠,答纳失里死后,顺帝欲立奇氏,伯颜力争其不可。哈麻曾与脱脱商量授太子爱猷识里答腊册宝和举行册礼。脱脱则认为万一大皇后弘吉剌氏生子则不好处理。因而他答称“中宫有子将置之何处”?为讨得奇氏的欢心,哈麻将脱脱的意见告诉了奇氏。同时又使人在太子面前谗毁伯颜。致使伯颜贬死。
③《元史·哈麻传》。
④《元史·搠思监传》。
⑤《元史·完者忽教皇后奇氏传》。
⑥⑦《明太祖实录》。
⑧《元史·顺帝纪十》。
⑨刘佶《北巡日记》。
察合台汗国兴衰大蒙古国初期,察合台的封地“自畏兀儿地起,至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止”①。他领有自畏兀儿之边至河中的草原地带。成吉恩汗曾命他掌管札撒和法律,他将蒙古习惯法强制推行到穆斯林地区,是一个“令人敬畏的统治者”。同时,作为大蒙古国镇守西域地区的地位最高的蒙古宗王,在畏兀儿以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相当的影响。但是,终察合台之世,他的兀鲁思始终是作为大汗藩臣的封地存在的,不论是在其父成吉思汗时期,还是在其弟窝阔台时期,他的身份一直都是大蒙古国的藩臣。他也一直视蒙古国大汗为宗主。其弟窝阔台被推举为大汗时;在即位典礼上,是他率领诸王、大臣首先向大汗行了九叩跪拜之礼,再次确定与大汗的君臣关系。
成吉思汗占领撒麻耳干和不花剌地区后,任命最早归降的回回人牙剌瓦赤为地方长官,管理河中地区。当时,察合台只能管理草原地区自己的封地,对大蒙古国所有的由牙剌瓦赤管理的州郡、城镇,却没有行使行政管理的权力。到了窝阔台时期,随着他在这一地区势力的增长,影响的扩大,便开始试图扩大封地范围,将势力伸展到国家控制的地区。一次,他越权擅自更换河中某些州郡的长官,被牙剌瓦赤告发,窝阔台发出圣旨质问了他,并责令他作出解释。他不得不承认错误。并回答说:“我考虑不周,轻举妄动,我没有什么可回答的,既然合罕命令我写出来,我就把这件事写出(这)一些。”由于他道了歉,大汗原谅了他。为了缓和地方官与宗王的矛盾,窝阔台也同时将牙刺瓦赤调往汉地,同时将那些地方送给察合台作了他的封地。牙刺瓦赤与察合台的矛盾正是国家与藩王利益冲突的反映,个别人事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牙刺瓦赤的职务后来由他的儿子马思忽惕伯(麻速忽)接替,他依然是把这一地区的税收,送往大汗的宝库。
窝阔台死后,情况有些变化。在察合台的干预下,六皇后乃马真氏取得了在新汗即位前执掌朝政的权力。窝阔台的老臣镇海、牙剌瓦赤和他的儿子马思忽惕伯受到了打击,汗国在各地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诸宗王乘机乱下敕令和发放牌符,以扩大自己的领地和权限,汗国对他们的控制相对削弱。这就为察合台在河中地区扩张势力提供了条件。
古代风景画鉴赏1242年。察合台死。根据他生前的安排,由他的孙子哈剌旭烈兀(察合台的长子木秃坚的儿子)继为兀鲁思统治者。1246年贵由即大汗位,他与察合台的第五个儿子也速蒙哥关系密切,于是他用大汗的权力,以“儿子还在世上,孙子怎么能当继承人”的理由,改变了察合台的安排,让也速蒙哥掌管了察合台兀鲁思。1251年蒙哥继立为大汗,又改变了贵由的安排,重新让哈剌旭烈兀代替也速蒙哥。哈剌旭烈兀死于返回兀鲁恩的途中,他的妻子兀鲁忽乃哈敦(斡亦剌部脱劣赤驸马之女)根据蒙哥的诏敕,杀了也速蒙哥。立其年幼的儿子木八剌沙为汗,自己则代行对兀鲁思的统治权。
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间因争夺汗位爆发了战争。忽必烈派遣拥戴自己的察合台后裔阿必失合(阿必失哈,察合台曾孙,他的长子木秃坚次子不里的儿子)去察合台兀鲁思夺权,途中被阿里不哥擒获。而在双方交战中,阿里不哥兵败,退回谦谦州。忽必烈切断了和林与中原汉地韵联系,导致漠北粮食、物资供应紧张。失去汉地粮食、武器、物资供应,对阿里不哥是个致命的打击,为了摆脱困境,他只好把目光转向西方。察合台兀鲁思所在的地区有富饶的农业区,可以弥补因失去汉区带来的损失,解决漠北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控制察合台兀鲁思就显得更为重要。于是,阿里不哥派出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察合台第六个儿子拜答儿之子)取代木八剌沙管理察合台兀鲁思。与他结成联盟,要求他提供援兵和给养,并派兵驻守阿姆河,以防旭烈兀增援忽必烈。
阿里不哥为了取得察合台系的支持,将原属大蒙古国的察合台封地以外的河中州郡也划归阿鲁忽管辖,就使察合台兀鲁思汗取得了对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察合台兀鲁思在这一地区的地位也因而发生了变化,为察合台汗国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鲁忽成功地夺取了对察合台兀鲁思的统治权。按照阿里不哥的意图,向河中地区发展势力,河中和别失八里的大蒙古国地方官和军事将领都降服了阿鲁忽,阿鲁忽也就掌握了原来合大汗对河中和突厥斯坦的管理权。后来,哈剌旭烈兀的妻子兀汗鲁忽乃也从阿里不哥处回到察合台汗国,阿鲁忽遂娶她为妻。“察合台汗国自阿鲁忽即汗位后,成了活动于中亚历史舞台的可观势力。究其原因,盖因阿里不哥欲与忽必烈争夺汗位,亟待在察合台汗国里扶植一名傀儡,为他防守西境、征集给养,提供兵源。这等于拱手把原来属于大汗的管理河中和突厥斯坦的权力奉送给了阿鲁忽。蒙古亲贵之间的内讧使远离朝廷的大臣、异密们无所适从,不得不归降于阿鲁忽。阿鲁忽实际上是在占有了大汗河中、忻都之边的军队之后,才变得强大起来的。但是,他的强大的同时却播下了反抗阿里不哥的种子。阿里不哥为反对忽必烈才扶立阿鲁忽,现在他自食其果了”②。
阿鲁忽取得察合台汗国统治权的同时,也将属于大汗控制的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区的土地、人口、军队据为已有,他的力量顿时强大了,野心也随之膨胀了。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利益足以使他改变初衷,于是他同阿里不哥的矛盾也就随之产生了。
阿里不哥派遣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争取察合台汗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代表自己控制在河中和突厥斯坦的大蒙古国的辖地和属民,以支持他对忽必烈的战争。不意阿鲁忽看到阿里不哥无力控制河中地区,他也就不情愿将到手的财富、土地、人口、军队再交到阿里不哥手里。于是当阿里不哥的使者到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区征集财物、武器和马匹时,双方的矛盾、冲突终于爆发了。阿鲁忽扣留了阿里不哥的使者,夺取本属大汗的财富,背叛了当初自己为己效劳且承认其权力的蒙古国大汗阿里不哥。
表面看来,阿鲁忽的行为是对这次使臣征收财富产生的贪欲所致,实则它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如果这批财物得以运往阿里不哥处,就等于阿鲁忽承认了大汗对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区的所有权,阿鲁忽占有这一地区的土地、财富、人口、军队就是非法的,这是一个涉及到察合台汗国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察合台汗国能否在亚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的关键之一。他需要尽可能地削弱大汗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加强自己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使自己成为这一地区的真正主人。于是他采取了扣留阿里不哥使者的行动。
虽然夺取河中等地区是阿鲁忽的既定目标,但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还是他始料所不及的,于是与阿里不哥闹翻后下一步应如何安排也是他不能不立即作出决定的问题。于是,他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大臣们说:“在抓起使者之前,应当商议,而如今我们既然已经与阿里不哥成了敌人,(唯一的)出路就只能与他彻底决裂并效力于忽必烈合罕。”③于是,他向忽必烈遣使,表示了对他的拥护和支持。阿鲁忽的投靠,对忽必烈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样,他的势力就可以从东到西联成一线。此时,旭烈兀也有使臣到达。于是,忽必烈也分别向两人遣使,并根据情况作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从质浑河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你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从阿勒台的彼方直到质浑河,可让阿鲁忽防守并掌管兀鲁思和各部落。而从阿勒台的这边直到海滨,则由我防守。”④同时,给了阿鲁忽一道圣旨和一个牌子。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做法不同,他没有再次申明河中和突厥斯坦为大汗所有,而是通过圣旨,承认阿鲁忽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权,一方面使自己得到了阿鲁忽的支持,进一步孤立了阿里不哥,一方面使阿鲁忽的权力正式得到了大汗的认可,此事大约发生在中统三年(1262)春。忽必烈的这一安排使察合台汗国得以发展、强大并取得了与钦察、伊利诸汗国相同的地位。但是,此时的察合台汗国依然不是独立的国家,它仍然是大蒙古国的藩国。
阿鲁忽向西与钦察汗国争夺,势力伸展到花剌子模和今阿富汗北部地区。1266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