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贯娘子-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耳朵里传来一阵锣响,安儿丢了紧握的两手石子儿,看向他最爱的人。
  亲爹!
  儿子跌跌撞撞晃悠过来,刚学会走路,迈不得几步,人家就小腿儿带动大胯,迅速坐到爹面前,很是依赖的拉住他的手,胖手又一顿往外点点,陈大胜才想起这声儿代表什么。
  哦,耍猴的来了。
  看这架势,没回来之前,最少看了三四回了。
  晴天,不热,知了叫唤,天地绿莹莹香,亲卫巷临街的平屋顶盘腿坐了七个爹,怀里抱着六个娃。
  富裕一爹无事,他就咬了一条青瓜,边啃边招呼那巷子口的老人:“呦,这边,这边~这边瞧着,老人家,老人家……”
  耍猴的老人愣怔,找了一圈人才顺着孩子的叽叽喳喳的声音找到屋顶,好家伙,一屋顶子人。
  他身边本就跟了一路外街里的孩子,看到这是泉后街,那些孩子便散了大部分,只留了几个胆大的安静的跟着。
  都说泉后街住着大老爷哩,老人家也是装着胆子头回来,还,还挺畏惧的打了锣。
  看老人家挑着担子,一边坐着一个猴儿的来了,陈大胜回头吩咐婢仆:“赶紧喊人去,家里有孩儿的都喊上,问俩老太太看不看?哦,后街告诉姑太太去,赶紧抱孩子出来,耍猴儿的来了!”
  从前京里倒是有猴戏,主要家门口看滋味不一样。
  那老人家走到房檐下就举目打量,却是七个穿布衣的,抱着一堆穿锦缎的小少爷?
  婢仆?不像啊?他便见识少,也没得婢仆上老爷家屋顶的,还肆无忌惮的喊他。
  这样的地方,是演着还是走着?
  赶巧童金台家的管事的巷子口过,童金台喊他:“回家跟你们奶奶拿一贯钱儿出来,再给这老人家拿升细米,大热天儿,怪不宜的。”
  这老人家好耳朵,一听一贯,还有细米,立刻便眉开眼笑,放下自己的担,就把摊摊支在了亲卫巷门口。
  两只猴儿呲牙左顾右盼,四处嗬嗬,陈大胜听到自己怀里俩猴一起学。
  根奴儿不跟余清官,又跑到爹怀里了。
  摊子放好,走江湖的习惯,人家先要敲着锣来回三圈招呼人,结果这头一圈,就听到唐家二房家门子大喝一声:“嘿!你这老东西折腾什么呢?也不看看地方,你也敢……”
  他这话还没喊完,便顺着耍猴的眼睛看向屋顶。
  招惹不起的亲卫巷,大小老爷就怒目而视。
  咱安儿很会告状,指着那边就怒吼:“闹~哦!”
  那门子连滚带爬的走了,外巷子的孩子就一声呼喝,从躲避的地方出来,围着老人家的担子,看上面的猴儿,再看新抱出来的小砂锅,盖儿一开便是金晃晃发着甜香的麦芽糖。
  耍猴的是半个货郎,针头线脑,家常生药,庙里的香烛,调和了廉价香料的刨花水儿,该当是什么都有的。
  这琳琅满目的东西亮出来,这老人家就把锣打的震天响,陈大胜看他儿如活鱼般兴奋,他也高兴,就吩咐人再送五百钱出去,要卖一锅糖。
  只要今儿来的小孩儿,见人就给人家卷一根儿……瞬间,泉后街就炸了营儿,犄角旮旯往外蹦孩子。
  陈大胜他们笑的贼舒畅,有这么多小孩儿啊,以后长大了,大梁人就多了呐。
  一溜威严的马车从街口来,唐九源先到棋盘院门口下了车,结果就听到一声喝彩。
  他站在门口问:“那边怎的了?”
  门子闷笑的回话道:“回老爷话,亲卫巷的老爷们哄少爷们玩儿呢,就招了一个耍猴儿在家门口折腾呢,人还包了一锅糖见孩子就给人家发一根儿……”
  唐九源低头想想,忽笑起来,他脚步轻快的进了宅子,没多久,换了家常道服就大袖翩翩的来到亲卫巷。
  亲卫巷口开了大猴戏,耍猴的老人家一个人带着俩猴唱全本的《审贼》,就是很简单的小猴偷东西,穿红袄子的老猴坐在箱子上,一会扮演衙役,一会扮演老爷,案情审理过程,那要看人家换什么帽子。
  那猴儿贼机灵,坐在箱子上忽上忽下,跟着剧情自己开箱子换帽子。
  老人家收了一贯半的钱,就表演的十分入戏。
  啧,可惜这一巷子的大老爷,都是戴官帽的,又正是下衙归家的时候,听着不对劲儿,好脾气的闭眼修心,脾气不好的派着人来管,抬眼一看,呃……装聋作哑吧。
  唐九源到的时候,管四儿下了屋顶,正坐在摊摊前,大权独揽的拿草杆卷麦芽糖呢,感觉身边有人,他便兴奋的卷一根,扭脸一递,哎?唐九源。
  唐九源有些惊,看看糖,再看看屋顶,再看看耍猴的,看猴老爷脑袋顶的帽子,就咳嗽一声,笑眯眯接糖,舔了一口点点头,很好,家里见不到的好东西啊。
  陈大胜等人这段时间都是傻子,看到唐九源才想起不合适,不想给老人家闯祸,就在屋顶喊到:“老人家,你演的这个孩子们听不懂,咱换一出热闹的?”
  他是财主,老人家当下就换,换了个《祈雨》,就是天旱了,老太太去龙王庙烧香祈雨,后来果然下了雨的小故事。
  主要还是猴儿换帽子。
  唐九源举着一根糖进了陈家,一路到了后面,上了陈家屋顶,就在陈大胜耳边幽幽说:“我主圣明,怜悯悲苦,太皇太后这孝只宫内守,民间才禁了六个月杂戏。”
  陈大胜当然知道这个,就看着下面笑着说:“恩,这样的老人家,要是守一年民间非大乱不可,陛下圣明。你看这老人家,这都多少年没见到了?”
  他养的起猴,靠着小担子能吃上饭了。
  唐九源点头,学着陈大胜盘腿坐下,好半天才悠悠道:“诸君辛苦了。”
  陈大胜点点头:“恩~都不容易!”
  泉后街多少老大人无法忘记,永安四年九月,天下太平,巷里来了一个耍猴人,有万岁宠臣若干,就齐刷刷蹲在屋顶安安静静的看猴戏,还不成体统的嘴儿里还叼着一个糖疙瘩……
  第二日有御使上朝咧咧,陛下就笑道:“管正事去,历朝历代也没有朝廷大臣带孩子看猴戏被罚的……”
  朝上一片哄堂大笑,那御使自己也笑了。
  对于如今的朝廷而言,多少块大石落地了。
  对陈大胜而言却不是。
  猴戏耍完,他家胖儿子无声无息,没预备没预兆的就从屋顶一跃而下,陈大胜一身寒毛汗的把人捞回来,还顾不得打呢,他儿撑开全部的眼缝,杏眼溜圆的瞪他,再指指下面那穿着红衣,挎着个小篮儿的猴儿。
  便斩钉截铁的冒了人生第二个字:“买!”
  “不不不不……”


第145章 
  从陈大胜归来日子莫名就轻松,虽所有人都清楚这些男人跟家也没啥用处,可奇了怪了,把他们摆在家里,如家具便配备齐全,就是个家模样了。
  这当爹的都回来了,这余家大妞的婚事就放在了日程之上,余清官就是再心疼这个闺女,她今年十八也都留不住了。
  给大妞寻女婿这件事不必七茜儿担心,余清官如今不错,前途有,官身有,家里没有妾氏庶出,虽是契约奴出身,可咱也没往世家门上送菜去,咱就是想找个差不离的就成。
  可是,便是这个差不离,也经历了一番波折的。
  起先丁鱼娘就很羡慕张婉如,事实上,只要是个女子谁不羡慕张婉如啊。
  娘家在隔壁巷,女婿端着活,嫁进童家门是丁点没受罪的就坐了正堂,成了掌家媳妇儿。三年有儿有女又凑成一个好字。
  然而他们的婚事真的就如大家说的那般好么,旁人讲话碰嘴皮子的事儿,可张婉如嫁给童金台这么些年,她也有不能与外人道之的地方,那就是她说的喜好,她男人听不懂,她想知道狗男人的过去,死狗不说。
  她有她的疙瘩,人童金台也有。
  他就纳闷了,娘子天不亮就起来梳妆,还要里三层外三层穿簇新的衣裳,要在亲卫巷还没有几个人的时候,须挎个大篮子,拉他一路上百泉山,再找个无人地方?让他捡树枝煮茶吃?
  疯了?
  天老爷,好不容易幕天席地从坦河归来了,他就恨不得懒死在炕头,让人端吃端喝一辈子,为啥还要过这样的日子。
  可也不敢说,还得说好,虽然娘子迎风的姿态很美,拿着茶盏给他癫狂的诗歌还,还成吧,反正他不会评,听不出好赖,可崔二典说,要说好,一定要说好!总而言之必须说好,说不喜欢,就是个死!
  可见他是死了不少次了。
  这夫妻过日子,除过给外人看那部分是好的,剩下的这部分肯定是自己都克服不了认命的。
  没有十全十美婚事儿,自家清楚自家,余清官不敢想,丁鱼娘想的不多,虽大妞总说,想要个爹那样的女婿……咳!那不可能!!
  只要亲卫巷有一个男性长辈喘气儿,他们就集体希望,自己家的闺女儿们,要找保本胆小的女婿,便是像陈四牛那般胆小,他们也不计较,并不指望女婿有多大出息。
  可见人心复杂。
  从大妞跟娘搬到亲卫巷,有这么个云英未嫁的姑娘摆着,那说媒的自不会少,好歹人家爹是正儿八经的兵部六品主事呢……
  好女婿苗子自然不少,一二品大员家的嫡出幼子都有,可大妞那样……也不敢让她嫁啊。
  她十五岁之前只会种田家务,是村子都没有出过的妞儿,比井底青蛙就多个人眉眼,便是再好的女婿,她留不住人家也白搭,有再多的嫁妆,然而她也护不住。
  这样才有了余大妞来到亲卫巷之后,七茜儿,张婉如,甚至后面来的卢氏,潘氏,柴氏只要抓住大妞,一见人就发愁,接着就往死了教。
  甚至亲卫巷几次长辈成婚,从头到尾张婉如都要带大妞,二妞走碎账,如何下帖子,如何迎客,如何安排婢仆,如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些都没有回避孩子,该让她们懂的都教了。
  年半之前,张婉如他娘董氏做媒,给牵了庆丰府提刑安察分司牛经历家的小儿子牛助,从七茜儿到余家,一听那孩子的情况,当下便答应了。
  却又是为何?
  这事儿要从根上去说了,大妞享福是从差不离十五岁起开始的,那之前的十五年,爹丢了,家里上下就耍了个娘支撑生活,隔壁长辈又长来扒皮,就给这孩子打成了一块吃苦的胚子。
  简而言之这孩子再苦再难,被人欺负死,她不说,这就把你恨死了。
  三年淬炼,这丫头学了点什么呢,字识得二三百,能听懂戏文,会端端正正记个家帐,管人能管自己院子里那几个,多了就肯定乱,她也不会玩,没养出替男人出头交际的本领,后宅小姐玩的那些她倒是都见了,出门七茜每次都给带钱,可多少带出去她多少给你拿回来,有时候还悄悄蹭人家点。
  她观点跟老太太没两样,弄那些,不如养点鸡鸭吃个蛋。
  为何董氏一提牛家,七茜儿她们就觉着好呢,首先牛老爷是个正儿八经前朝科举入仕途的七品官身,人如今还是个七品,许这辈子都是七品,这也算是门当户对。
  这位能安安全全做两朝官,不是因为他有背景,皆因此人就是个背景,简而言之,没啥大出息。
  如此大妞嫁过去算作低嫁,他家不敢挑拣。
  还有就是牛家人丁茂盛,家中六个儿子,这牛助行六,因家中兄弟众多,资源过少,就靠着自己的精灵劲儿,就给他折腾到跟余寿田一个地方了。
  好像是,庆丰城降天罚那天,大梁军入城,没人可用,这孩子就溜达到军营附近,悄悄的混到一位官老爷身边,给人跑腿,传信,日日在家烧了热水与他五哥抬着往军营送。
  赶巧新朝用人呢,又四处是事儿,混着混着,那位主官不好意思了,就说,小孩儿,我也不白受你伺候,你就跟着我混吧,牛助与他五哥就混到了庆丰右卫。
  没错,牛助跟大妞她弟寿田都是管着十来个人的小旗,品级刚入流。
  可寿田靠长辈,人家是靠自己的。
  新帝新朝,皇爷大封天下,这牛助跟他五哥就入了仕途。
  越是大妞这样的半桶水都没有的,那越不能送她去坑别人家,她是个没主意随大流的,那牛助有主意,也算。
  牛家还有个最大的好处……虽旁人说凡举父母想把家支应好,就得一碗水端平,而啥也不管的,其实那也不错。
  真的,那位牛经历就是个背景,没啥能力也没啥野心,老天爷看他不够倒霉,就赐给他个能生的媳妇儿,给他生了六个儿子,三闺女,其中两对双胞胎,最可怕的是~还全养活大了!
  一个不贪污的七品芝麻能做啥?能把九个孩子团拢饱了,不受冻挨饿,就是好爹了。
  索性这老两口是啥也不管了,就见人头一家三十贯,要房没有,成人就分家,你自己出门找碗饭吃,反正家无余粮,反正到老了你们也不能不孝顺父母,对吧?
  牛家第二代,一二三四五六,那都是打小跟父亲读书到十四五岁,就赶出去自己出去熬出身的。
  牛经历人家就是科举入仕,他能教了孩子们,又因科举离着燕京近,家就住庆丰府,那就成本很低,牛助上面五个哥哥,有俩前朝秀才,一个童生,还都靠着自己各自成家了。
  这年头读书种子没法大富大贵那也饿不死呢。
  董氏头年出街,偶尔在铺子里遇到了牛助他娘,山氏。
  人家就姓山,这姓牛的跟姓山的在一起,牛就堆了一山坡。
  都是前朝旧臣,认识,山氏就喜滋滋的跟董氏说,小六子在泉前街买了块空地,正巧起屋子呢,如此董氏才动了心思。
  董氏心目当中的门当户对是这样的,
  余家农,牛家穷。牛家孩子多,余家不计较。
  牛家坐地虎,佘家过江龙。牛六自成户,余家住对户,哦,还有兄弟分了亲,多了拧成一条筋……咳,大概就是这样吧。
  除了这些,余寿田还说了句,牛助哥人不错,谁跟他相处心里都舒服,反正混燕京就缺条腿儿,混庆丰那是没问题。
  这就不错了,谁还指望他飞黄腾达不成?
  如此董氏做媒,两相一见面就如意婚姻了。
  这不是余清官也回来了,国孝也过了,牛助对街那一院八间的小宅子也收拾出来了,那就定日子吧。
  这是亲卫巷第三代头一个成婚的晚辈儿,从老太太到下面,那还都提着一股子心劲儿,预备给办的体体面面,热热闹闹的。
  余清官可没半点舍不得,在他的眼里,闺女大了,我就是再疼她,耽误了孩子那就是罪过。
  如此又是一番忙乱,这一大早的,老太太从老宅出来,喊了家门口的江老太太,这俩老太太一人拿着一个拐,也不多带人,就溜溜达达的往余家走。
  年纪大了么,每天作啥?就是四处看热闹传闲话呗,那婚事在三天后,这家里正在给大妞收拾嫁妆呢。
  俩老太太手拉手进了余家宅院,一进院子就看到余家老太太坐在院子里满面愤恨。
  这三位都是锅边煮粥的交情,谁也知道谁是个什么人,陈家老太太抠被七茜儿治好了,已经升级到嘲笑别人抠唆的老太太了。
  余家老太太施粥那段时间,她家都不开晚夕饭,就等着救济那口热乎的次,对了,尼师们腌的咸菜她也没少拿。
  亏寿田懂事,每次她前面拿,人家孩子跟在屁股后加倍还回去。
  看余家老太太愤恨,老太太就指着她讥讽:“呀,这是谁家傻闺女?这么大的阳儿老爷照着,可不敢把你家门口的土坷垃丢了,快看好!夜里你也不敢睡,哈!”
  也亏她好意思嘲笑旁人抠唆。这余家老太太比这俩低一辈儿,要喊她俩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