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娇娘春闺-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子登基后称宣和帝,处理完先帝的丧事,宣和帝一边处理政事,一边颁布了几道旨意。
  几乎都是后宫、皇嗣们的册封。
  太子妃谢氏封为皇后,太子嫔张氏封德妃,太子嫔赵氏孕育两子一女,端柔贤淑,封贵妃。其他无子妾室或为昭仪或为贵人。
  皇长子东宫世子封雍王,赐住宣和帝潜邸,恭郡王、端郡王分别升恭王、端王。
  四皇子、永嘉公主年少,在宫里分别赐了宫殿。
  别的赐封都好说,皇后嫡子、前东宫世子居然只封了亲王,而不是直接封太子,此诏一出,顿时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储君关乎社稷根本,一些臣子纷纷请求皇上立太子,宣和帝直接将先帝抬了出来,先帝第一次立太子,太子福薄早丧,后来先帝直到六十多岁高龄才再立太子,也没见朝廷生乱、江山不稳。
  群臣哑口无言。
  这是朝堂,后宫之中,新一任的谢皇后第一次与她的丈夫产生了争执。
  这也是两人成亲之后的第一次争执。
  其实早在夫妻俩还住在宣王府的时候,宣王就不再去宣王妃的屋子里睡了,他先不去的,宣王妃也从未有过怨言,更不曾使手段争抢宣王的宠爱。所以现在身份变了,谢皇后想与宣和帝争吵,也得特意来宣和帝的乾清殿求见。
  人来了,宣和帝也能猜得到她要说什么,示意刘公公带着小太监们出去。
  “为何当初肯封炫儿为世子,今日却不封他做太子?”看着龙椅上早已长成壮年男子的宣和帝,谢皇后尽量神色平和地问道。
  宣和帝看着她,同样平静道“各个王府侯府,世子都只立嫡长,只有储君之位,当立贤者。”
  谢皇后目光变冷“炫儿哪里不贤?”
  能问出此话,已是心中有了怨恨,宣和帝垂眸,继续批阅奏折,余光中见那华服身影迟迟不动,似乎非要等他的答案,宣和帝才淡淡道“朕十五岁封王,三十四岁得封储君,先帝英明,仍耗时近二十年才能确定储君人选,朕才登基,自认也要花个十余年才能摸清皇子们的才能秉性。倘若炫儿德才兼备远超底下的兄弟,该是他的,朕也定会给他。”
  男人说得轻松,谢皇后却露出一丝苦笑。
  不想给就是不想给,何必说那么多,他心里装着赵香云,让赵香云生了两个儿子,占了皇子的一半,非要挑最贤德的皇子,也是赵香云的儿子们的机会更大。何况他的心若偏了,故意将能彰显才德的差事交给他偏心的那个儿子,旁人还有何机会?
  “储君如此,皇后也该如此,那你为何还要封我为后,不去封你最喜欢的那个女人?”谢皇后讽刺地问。
  从嫁给这个男人开始,她唯一的指望便是生个儿子,再让儿子做太子,坐上那本该属于表哥的位置。她从不与宣和帝添什么麻烦,无论他宠爱哪个女人她也不去争风吃醋,就连他不来自己的屋里,她也无动于衷。
  可是现在,她终于等到他当皇帝自己做皇后了,宣和帝竟然不给儿子应有的储君名分?
  谢皇后无法再保持自己的冷静。
  宣和帝笑了笑,抬头看她“因为你我是先帝赐婚,你不犯错,朕没理由改立他人,你若实在不想做皇后,自己递个把柄给朕,朕自会成全你。”
  谢皇后突然脸色雪白。
  她做皇后,儿子至少有个中宫嫡子的名分,将来还有很大可能争取那个位置,她若犯错自己放弃了,儿子便彻底与皇位无缘。
  再看重新批阅奏折的宣和帝,谢皇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一件事。
  他并非什么君子王爷,这么多年他从不强迫她侍寝也不试图逼她让出正宫的位置,不是因为他尊重她心有所属、敬重她将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是因为他眼里根本没有她这个人,从始至终,他都把自己当成先帝姑母送他的一个摆设而已。
  先帝所赐,他不能轻易损坏,所以他只能等,等她自己先坏了烂了,在他眼前消失。
  “我若死了,让位给她,你会封炫儿吗?”
  浑身发冷,谢皇后跪到他面前,苦涩地问。
  宣和帝冷声道“前朝是前朝,后宫是后宫,朕还是那句话,谁贤立谁,炫儿若贤,你是死是活都没关系。”
  谢皇后明白了。
  她擦掉眼泪,回了凤仪宫。
  过了几日,皇长子雍王进宫请安,谢皇后屏退下人,单独交待儿子一定要做个贤王,办好父皇交给他的每一样差事,更要管好自己管好身边之人,不要让言官、大理寺抓到任何把柄。
  雍王已经二十七岁了,这个年纪还很年轻,可惜雍王眼中早已没了争抢什么的锐气。
  看着对他充满期待的母后,雍王麻木地问“母后既然盼着我坐上那个位置,为何不早早争取父皇的宠爱?您觉得三弟四弟的可能更大,不就是因为贵妃深受父皇宠爱,您就没想过,如果您早早得了父皇的宠爱,贵妃比您晚进府那么多年,可能根本没有她生下三弟四弟的机会?”
  谢皇后脸色大变,难以置信地看着雍王“你是怪母后没能得到你父皇的宠爱?”
  雍王摇头,耷拉着肩膀跪在那里,声音低沉地道“母后心有所属,却被迫嫁给不爱之人,一生困在这宫里,儿子只心疼母后。儿子不怪母后不争,只是想求母后别再逼儿子去争,您心里都没有父皇,让儿子如何理直气壮地去与二弟三弟四弟争?就算父皇从未因为您的态度冷落儿臣,可儿子自己难受,儿子明明是父皇的儿子,您与皇祖母却一直把我当那人的儿子养育,儿子,儿子真的没脸去争。”
  雍王心疼母亲,也敬佩父亲。
  如果他的王妃心里装着别人,他根本做不到父皇的冷静。
  母后不爱父皇,所以不争宠,父皇不爱母后,所以专宠旁人。
  他们谁都没错,唯一错的,就是母后不该盼着他去做那个人。
  “母后,儿子在宫外一切都好,您安心照顾自己,不用再替儿子操心了。”
  雍王磕个头,转身退下了。
  以前他小,他住在母后身边,无法逃离那种囚笼一般的日子,现在他搬出皇宫了,可以随便在京城走动,可以陪着王妃子女游山玩水,雍王很知足了,什么储君不储君的,让老二去与老三、老四争吧,他不搀和。
  跨出门口的瞬间,风迎面吹来,雍王精神一振,双肩都比刚刚挺得更直。
  谢皇后看得清清楚楚,视线模糊,突然落下泪来。
  她想要的,母亲不给她,逼着她嫁给她从来没有正眼瞧过的一个瘦弱皇子。
  她一边怨着母亲,一边却开始自以为是地替儿子图着她认为最适合儿子的位置,不知不觉间,她变成了第二个母亲。
  是继续强求儿子,还是放手让儿子自己去选择?
  可这么大的事,又岂是一念之间可以决定的。
  谢皇后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了出来。


第162章 
  先帝的国丧解除时; 马上也要过年了。
  民间喜气洋洋,如淋了三个月的冬雨终于见到了暖阳,百姓们纷纷出门置办年货。
  宫里; 宣和帝为了缅怀先帝; 今年就不办宫宴了,大年初一大臣、命妇们进宫拜个年就是。
  进宫给女儿请安; 柳氏盼这一日盼了不知多少年,女婿还是王爷时她不敢想,女婿做了太子,她敢想了; 可是这一盼也盼了太久太久。
  这日一早; 柳氏天不亮就起了,换上难得能穿一回的御赐的四品诰命朝服; 再让丫鬟给她仔仔细细描眉梳妆; 提起精神,打扮了半个时辰; 柳氏才算满意; 去前面与儿子儿媳汇合; 再带上家里的三个孩子; 一起进宫去了。
  赵宴平还是骑马; 阿娇婆媳俩与三个孩子坐马车。
  每逢过年便长一岁; 孟昭十四了; 芝兰玉树的少年郎安静内敛; 气度却平和温润,仿佛他只是喜静; 并非拒人千里。
  初锦也变成了十一岁的小姑娘,在家里或许有些小脾气; 出门在外她很懂事,并未擅自去挑帘子往外瞧。
  只有虚四岁的赵昉,对从未去过的皇宫充满了好奇,总想探出脑袋瞧瞧到了没有,一刻也不想在椅子上稳稳地坐着。
  阿娇威胁儿子:“再乱动,我告诉你爹了。”
  赵昉正要离开椅子的小屁股就又坐稳了,瞄眼窗帘,听着外面的马蹄声,父亲冷峻严厉的面孔已经出现在了他的脑海。这个家里,赵昉最怕的就是父亲。
  小男娃终于老实了下来。
  赵宴平骑马走在一旁,里面的声音他自然听到了,对比一直懂事的老大,赵宴平既头疼小的,也心疼大的。他看得出来,老大的懂事是因为孩子知道他不是养父养母亲生的,就像阿娇在舅舅家的时候,在他身边做妾的那两年,因为怕被抛弃,所以从不敢犯错。
  赵宴平突然敲了敲窗。
  初锦坐在这边,闻声挑开了窗帘。
  赵宴平扫眼赵昉,严厉的目光直接落在了孟昭脸上:“长兄如父,弟弟淘气你为何不管,一直让你娘操心?”
  这是孟昭记事起,父亲第一次训斥他。
  少年郎脸色通红。
  阿娇心疼坏了,正要在丈夫面前维护儿子,赵宴平没给她开口的机会,又训了赵昉一顿:“再不守规矩,以后你都不用出门,在家闭门思过罢。”
  说完,赵宴平放下帘子,摆正坐姿看向前方。
  赶车的陈敬偷偷回头瞥了眼,就见官爷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陈敬立即缩回了脖子。
  车内,赵昉耷拉着脑袋,因为哥哥陪他一起挨训了,兄弟俩同命相连,赵昉就巴巴地看向哥哥,想看看哥哥是不是像他一样害怕父亲。
  孟昭也是有点怕的,可当他看到弟弟清澈的眼睛,又在那双眼睛里看到那般明显的害怕,孟昭心中忽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弟弟淘气,父亲经常教训弟弟,他在一旁看着,既觉得父亲过于严厉了,又很是羡慕,如果哪天父亲也那么教训他,才说明父亲真正将他当亲儿子看了,而不是只有夸赞与肯定。没想到,今天父亲就训了他一顿,还说长兄如父,让他管教弟弟。
  短暂的害怕后,孟昭笑了,摸摸弟弟的脑袋,他低声道:“以后要听娘的话,不许再惹娘生气。”
  赵昉眨巴眨巴眼睛,再看看瞪着他的母亲,乖乖点点头。
  皇城到了。
  一家人下了马车,在宫人的引领下直接前往贵妃的长春宫。
  柳氏觉得“长春”这殿名很好,四季如春,就像花园里的花一样,一直都开得灿灿烂烂的。
  到了长春宫,赵家众人才发现宣和帝也在,帝王与贵妃一左一右地坐在主位椅子上,端王一家四口、四爷与公主分别陪在父母的身旁,和乐融融的。
  柳氏也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女儿。
  上次离得这么近的时候,女儿才二十五岁,依然娇艳如十几岁的小姑娘,十二年流水般淙淙淌过,如今女儿也是当婆婆当祖母的人了。
  柳氏忍着泪,跪下去向帝王、贵妃请安。
  赵香云以前在宫宴上见到母亲,都笑得像毫无思念一样,就算此时只有一家人,但因为宣和帝在,正常情况下赵香云也能忍。然而离得近了,将母亲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胭脂也难掩饰的憔悴看得那么清楚,赵香云睫毛一垂,两行清冷便落了下来。
  宣和帝陪她见家人是想表达自己对她、对赵家的重视,此时见她哭也哭得克制,分明还是在拘着自己,他叹口气,找个借口先行离去了。
  他一走,赵香云便扑过去将母亲扶了起来,趴在柳氏的肩上泣不成声。
  宫人们早都退了下去,阿娇与薛宁一起将母女俩扶到内殿,然后退了出来,让母女俩单独叙旧。团圆对普通人家来说并不难,便是出嫁的女儿,逢年过节也能回娘家聚聚,只有嫁进皇宫的女人,一辈子或许都不可能再回娘家住。
  赵宴平、阿娇等人坐在外面,都能听到里面断断续续传出来的哭声。
  阿娇、薛宁、初锦、永嘉公主都红着眼圈,时不时擦擦泪。
  赵宴平、端王、四爷萧炽、孟昭也不知道能说什么,只有赵昉与端王家里的小郡主面面相觑。
  小郡主去年四月里出生,现在还不会走,坐在端王爹爹怀里懵懵懂懂地观察众人。
  赵昉很快就对小郡主失去了兴趣,问父亲:“爹,我娘她们为何哭了?”
  赵宴平没理儿子。
  孟昭朝弟弟摇摇头,示意他不用问。
  端王吩咐弟弟萧炽、妹妹永嘉公主:“表弟表妹难得进宫,你们带她们去花园逛逛。”
  几个小辈们便出去了,就连王府里的小郡主也被乳母抱着陪在一旁。
  孩子们走了,端王看向自己的舅舅。外祖母的病他早知道了,但舅舅不许他告诉母亲,不想让母亲担心,可外祖母这两年憔悴的那么快,今日进宫,怕是瞒不过母亲的眼睛。
  赵宴平垂着眸子,不发一言。隐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让母亲进宫,可母亲与妹妹盼这一日都盼了那么久,就算母亲不来,妹妹也会猜到母亲出了事。
  不知过了多久,赵香云将母亲留在内殿,她单独出来了,直接问兄长:“大哥,娘得了什么病?”
  赵宴平抿唇。
  赵香云看着他道:“你不说,我这就传太医。”
  赵宴平无可奈何,只好如实道:“两年前娘病了一场,请京□□医诊治,说是肝脏出了问题,这两年母亲的药没断过,每隔两个月也会请名医诊脉。当年名医说,如果母亲休养地好,还能再活五六年,否则……”
  赵香云泪如雨下:“否则什么?”
  赵宴平看向窗外,红着眼睛道:“否则一两年都是问题。”
  赵香云身形一晃,一两年,两年已经过去了,那母亲还剩多久?
  兄长不敢看她,赵香云便去看嫂子。
  阿娇想到年前那位名医的话,低着头哭,并未注意到她的眼神。赵香云正要走过去,萧炼神色沉重地走过来,扶住母亲道:“娘,外祖母心中有结,解不开,可能熬不过今年了。”
  不论是京□□医,还是宫里的太医,他都请去替外祖母诊治过,但太医们也没办法治好外祖母越来越严重的病,只能想办法缓解外祖母的痛苦,让人活得舒服一些。
  赵香云不信,不信自己盼了这么久的团圆,只盼到母亲病重的噩耗。
  她推开儿子,吩咐宫人去传太医,然后重新去了内殿。
  外殿一片沉默。
  太医来了,正是太医院最擅长治肝病的那位,也是被端王请出宫替柳氏诊治过的那位,一见柳氏,太医已经猜到了这边的情况,在贵妃娘娘的要求与希冀下,太医宛如初次诊断般细细询问了一遍柳氏的情况,最后跪在地上,沉声说出了他的预测。
  柳氏最多还能活一年,若中间染上别的病,连一年都难。
  “没事没事,娘都五十八了,算长寿了,能看到你们兄妹三个成亲生子,能抱到孙子孙女外孙,娘这辈子知足了。”
  抱住痛哭不止的女儿,柳氏一边哭一边笑道。
  赵香云笑不出来。
  除了子女,父母便是她在世上最亲的亲人,父亲早亡,母亲与她失散快二十年,相认后又分隔两地,现在她终于成了妃子,有资格召见母亲进宫说话,为何老天爷要让母亲生这种病,不肯给她多几年的时间孝敬母亲?
  听闻贵妃这边传了太医,宣和帝匆匆赶了过来。
  阿娇、薛宁试图分开母女俩,柳氏也想推开女儿,赵香云抱着她不肯松手,连皇帝丈夫也不能让她想起那些规矩礼法。
  她不要母亲走,不想这一面便是最后一面。
  宣和帝才经历过丧父之痛,他与父皇好歹一直朝夕相处,自己的贵妃却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