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8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文和最近没书信来吧?”
  “没有。”李儒也觉得挺奇怪的。以前每隔几天就能收到贾诩的消息,最近大半个月却什么消息也没有,实在有些诡异。
  孙策招招手,杨仪取来一份公文,递给孙策,孙策在手里拈了拈,探身放在李儒面前。李儒不解,打开看了看,脸颊顿时抽了两下。这是一份朝廷诏书。朝廷将大阅兵马,不仅要校阅三辅,还要召集凉州的骑兵参与。联想到孙策说的边境不宁,李儒再笨也知道他在干什么,何况他一点也不笨。
  孙策担心的敌人不是朝廷的大军。武关在孙策的手中,朝廷想经由武关入南阳绝非易事。相反倒是弘农的西凉军更有可能威胁南阳或者洛阳。孙策北上,是为了防备西凉军,他担心贾诩有变。
  “大王是担心文和收到诏书,会变卦?大王多虑了,文和……”
  孙策笑着摆摆手,打断了李儒。他神情从容,眼神却有些淡淡的戏谑。“如今的朝廷是凉州人的天下,贾文和身为凉州人,不可能无动于衷。如果他选择支持朝廷,我是可以理解的。先生也不必介怀,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
  孙策越是说得淡然,李儒越是不安。贾诩很聪明,但他却对孙策不够了解,至少不如孙策对他的了解。如果是君臣,这未必是坏事,可是作为对手,贾诩就很吃亏。他不仅无法准确把握孙策的思路,也无法准确评估孙策的实力,误判在所难免。
  当初还是应该坚持让贾诩本人来一趟,让他亲眼看看南阳的形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一看,有些事的确很难相信。这一路走来,让他意外的事太多了。
  李儒略作思索,当机立断。“我能否与大王同行?”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当然可以,只要先生不觉得辛苦就行。”
  ……
  孙策离开襄阳,溯沔水北上,刚到山都就接到了蒋干的消息。得知贾诩要胁迫朝廷,取皇甫嵩首级,为董卓报仇,孙策哑然失笑。
  不出所料,贾诩这老狐狸不见兔子不撒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什么为董卓报仇,他这是拖延时间,以观时变,并对他拉拢董越的举止做出反应,迫使董越与他分割。董越不能拒绝这个提议,只能与贾诩共进退,以后听由贾诩摆布。他也不能指责贾诩善变,为故主报仇是义行,没有人可以指责,反倒要大加赞赏,即使他不觉得贾诩心里有什么义气可言。
  一举两得,进退裕如,贾诩的确很聪明。只不过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事从来不罕见。
  孙策随即请来了李儒,通报情况。李儒心急如焚,再也无法保持镇定,脱口而出。
  “大王打算如何应对?”
  孙策没有立刻回答。他转头看着窗外,手指在案上轻轻叩击着,忽快忽慢,仿佛要做一个决定,却又有些迟疑。楼船正在前行,岸边的树木缓缓后退,远处起伏的山峦却不见变化。气氛有些压抑,李儒的心情不知不觉的跟着压抑起来,他能感觉到孙策的犹豫和不安。
  朝廷是在冒险,却绝非毫无把握的冒险。如果朝廷接受了贾诩的要求,而贾诩又真的出兵进攻南阳,孙策面临的压力的确不轻。贾诩在投机,却并非全无理由,他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天下形势的走向,也就拥有了和孙策讨价还价的资格。
  孙策是选择妥协,还是选择等待?对孙策来说,妥协的代价太大,不太可能,选择等待,以守代攻的可能性最大,风险也最小。不管是朝廷拒绝了贾诩的要求,还是贾诩收到皇甫嵩的首级之后却不发兵,敷衍朝廷,都可以大大减轻孙策的压力。
  “交友贵相知。”良久,孙策转过头,静静地看着李儒,眼神宁静中带着几分决绝。“我理解贾文和,也希望贾文和能理解我。”
  李儒愣了片刻,心里升起一阵不安。“大王,依老朽之见,文和并非有意与大王为敌,只是……只是机会难得,欲报董公赏识之恩罢了。且不说朝廷会不会答应,就算答应了,文和也未必会真的出兵南阳。”
  “我不敢说先生所言不实,但我不能将希望寄于贾文和出尔反尔、食言自肥。”孙策态度很诚恳,也很坚决。“况且英雄有用武之地,有几个能心如止水?我愿意成全他,与他堂堂正正的战一场。”
  “大王……”
  孙策抬起手,打断李儒。“初平二年,我与徐荣一战,全歼西凉军两万。现在我愿意给贾文和一个报仇的机会,看看他是不是比徐荣高明一些。先生,我就不留你了,麻烦你回报贾文和,请他做好准备,我将进兵弘农,与他一决高下。”
  李儒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想到孙策的反应会这么激烈,连一刻都不肯等,直接宣战。
  贾诩做好准备了吗?
  孙策没有给李儒解释的机会,礼貌的请李儒离开南阳。既然宣战,双方就是敌人,没有道理再让李儒在南阳境内自由行动,打探情报。他派人护送李儒离境,一路上禁止与外人接触。
  李儒很狼狈,却只能认倒霉。孙策对他一直很客气,是贾诩的选择让他陷入窘境,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被驱逐出境。他向孙策告别,感谢一直以来的照应,带上行李和侍从,弃船登岸,坐马车赶往弘农。楼船虽然安稳,但逆流而上,速度不如马车,他想在开战之前赶回去与贾诩商议,避免一场祸事。要想说服贾诩,书信是不够的,只能面谈。
  看着李儒的马车消失在官道上,孙策笑了起来。“奉孝,你说贾文和收到消息,会是什么反应?”
  “我也很好奇。”郭嘉摇着羽扇。“不见黄河心不死,他不是能被吓住的人,这一战估计不可避免,多少要见点血。”
  “辛佐治能行吗?”
  郭嘉咂咂嘴。“就个人而言,感觉有点悬。不过两军交战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只要不犯大错,贾文和很难占着便宜。”


第1949章 人心所向
  面对朝廷的示威和贾诩的投机,孙策在战略上选择正面迎战,不给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可是在战术上,他却不敢有丝毫大意,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加紧备战。
  秋收已经结束,各郡县的上计也都报了上来。今年算不上风调雨顺,夏天的雨水略多了些,收成与往年基本持平,南阳地少人多,余粮有限,湖阳、穰城一带的粮食又要供应黄忠的大军,孙策只能从庐江、丹阳调粮补充。
  就像江东子弟兵是他的杀手锏一样,扬州也成了他的稳固后方。在荆豫青徐都是前线的时候,扬州是唯一没有交战任务,可以安心生产的地方,前几年的屯田初见成效,正好为大军提供粮食,虽然紧张一些,难免捉襟见肘,却不太可能断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收到计相虞翻的回复后,孙策心里有了底,从容备战。
  一道命令发往南阳太守府。太守阎象、郡尉刘辟立刻行动起来,征发士卒、民夫。士卒主要负责本县的防务,进驻县城和要塞,民夫负责各种物资的运输,必要时参加守城。除此之外,太守府还要安排人联络各印坊印刷宣传用的报纸,说明当前的形势,引导百姓情绪,号召百姓做好应战的准备。
  初平二年的那场大战和屠城再次被提起,朝廷和西凉人都是罪魁祸首,没有人愿意南阳再遭受这样的灾难,响应号召,都拿起武器,准备痛击来敌,保护自己的幸福生活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时间,南阳舆论汹涌,郡情激愤,随处可见痛骂朝廷昏庸、西凉人残暴的声音,渐渐的,朝廷和西凉人就捆在了一起,分不清彼此。
  一个问题很快浮出水面:一个以西凉人为主的朝廷还有资格统治天下吗?难道我们辛苦缴纳的赋税钱粮就是用来养肥西凉人,让他们有力气来南阳杀人、屠城?吴王爱民如子,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拥立他为帝,做他的子民,为什么要让吴人独享这样的荣耀和利益?
  没过多久,就有报纸发出呼声:大汉已死,吴王当进皇帝位,一统天下。
  文章写得很有煽动性,洋洋洒洒千余言,几乎占了整个幅面,只是作者却陌生得很,以前从来听过,虽然在普通百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影响力更大的世家、名士却没什么反应,更多的人还在观望。有人从文风上猜测作者是蔡邕弟子路粹,他这段时间撰写文章为王莽翻案,名声大噪,很多人都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文风比较熟悉。
  但路粹矢口否定。他不仅不承认,反而写了实名文章严正声明:作为大将军府主记,我撰写与王莽有关的文章只是探讨史事,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绝无其他用意。学术就是学术,请不要随意类比,大将军与王莽不是一类人,他们只是看起来相似,本质上截然不同。大将军根本不相信天命、祥瑞那一套,更不会像王莽一样弄虚作假,伪造祥瑞。
  文章一出,议论纷纷,有嗤之以鼻,说路粹欲盖弥彰的,有拍案叫好,说路粹所言甚是的。但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的,他们都承认路粹有一点说得对,孙策与王莽不是一类人,他甚至连儒生都不是,既不像儒生那样唯圣人是从,也不喜欢儒生的繁文缛节、虚伪偏执。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但凡与孙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孙策很随和,随和得近乎轻佻。他可以与普通百姓闲聊,也时常对圣人冷嘲热讽,而且他的经学真的很一般,要说他和王莽一样,连王莽都不同意。
  ……
  “笃笃笃。”刘和轻轻敲响了舱门,舔了舔嘴唇,握紧了手里的文卷。
  “进来!”里面传出孙策的声音,有些沙哑,还有些疲倦。
  刘和拉开门,向里看了一眼。正伏案阅读公文的孙策抬起头,见是刘和,有些诧异。“是你啊,快进来。”拿起一份公文交给站在一旁的庞林。“拿去让郭祭酒看一下,然后发出去。”
  庞林应了一声,接过公文,拉开舱门,向刘和行了一礼。刘和让在一旁,看着庞林出去,这才进舱,顺手掩上了舱门。她在孙策面前坐下,将手里的纸卷递了过来。孙策接过看了一眼,是她写给天子的家书,力劝天子不要鲁莽从事,不要听信谗言,攻击南阳。
  孙策笑了两声,瞅瞅刘和。“这是你的真心话?”
  “嗯。”刘和点点头,过于用力,发簪上的金珠猛烈的摇晃起来,几乎甩落。
  孙策哈哈大笑。“行了,行了,男人之间的事,你不懂,也别掺和。来,帮我捏捏肩。”孙策拍拍肩膀。伏案工作一天,他浑身酸痛,正好借这个机会放松一下。
  刘和挪到孙策背后,搓热双手,在孙策的肩上捏了起来。她的手艺一般,但她很用心,孙策让她捏哪儿她就捏哪儿,一句话也不多说。孙策觉得舒服,干脆趴了下来,让刘和敲敲背,踩踩腰,来个全身服务。刘和尽心尽力,一句怨言也没有。
  “最近看报纸没有?”孙策忽然说道。
  “看了。”
  “看到那篇劝进的文章了?”
  “看了。”刘和说道:“我……我本来打算劝他禅让的,可是他肯定不会听,所以……没说。”
  “你告诉他。如果他愿意禅让,我给他留一个大岛,南边、北边都可以。虽然在海外,但条件不错。以他的能力,经营个几年就能丰衣足食,称王也行,称霸也可以,就算他想称帝也没人拦着他。”
  刘和的手明显滞了一下。“称……帝?”
  “唉,你别信什么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屁话。天下的太阳数不胜数,地上的皇帝也数不过来。别的不说,西边过了葱岭就有好几个王,据说还有什么王中王。我日,搞得跟火腿肠似的。”
  刘和注意力全在孙策前一句话上,没在意孙策的梗。她有些不敢相信。“夫……夫君,你这是……戏弄我……吧?”
  孙策转头看了刘和,见她神情激动,两眼放光,不禁笑道:“不是戏弄你,是真的。天下那么大,我肯定管不过来,总要封几个王。他这么有野心,杀了可惜,不如放他出海,让自己折腾,看他能走多远。”
  “多谢夫君。”刘和欢喜不禁,扑过来在孙策脸上亲了一下,转身跳起,到案前寻找纸笔。“笔呢,我这就给他写信。”
  “嘿,嘿,你有必要这么兴奋吗?”孙策很郁闷地翻了个白眼。“我这儿还没完呢。”
  刘和嘻嘻一笑,转头看着孙策,俏皮地眨眨眼睛,忽然若有所思,说道:“夫君,火腿肠是哪一国的王?”


第1950章 你要承认
  孙策无言以对。
  这真是个笨公主!养不教,父之过,汉灵帝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啊。一心和朝臣斗法,全部心思都在小儿子身上,对大儿子和女儿的关爱远远不够。
  孙策招招手,将长公主叫过来,拍拍她因兴奋而有些发烫的脸。“你别兴奋过早,你弟弟可不是你,傻乎乎的。想让他接受,总得先说服他,让他相信这不是骗他吧。”
  刘和觉得有理,点头如小鸡啄米。“那你说,怎么才能说服他,让他相信?”
  孙策重新趴在榻上,指了指自己的背。刘和心领神会,跨坐在孙策腰上,继续按摩。孙策为她出谋划策,该如何劝天子禅让。他本人并不抱希望,但闲着也是闲着,聊聊也没什么坏处。毕竟是亲兄妹,又是世上仅剩的血亲,刘和虽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挂念天子的。如果能给天子留一条活路,她肯定乐意。就算不成,他努力过了,也算对得起刘和。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考虑相关的问题。限于目前的技术条件,建立一个全球一统的帝国不太现实,不管他怎么鼓励读书人实事求是,研究技术,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在他的有生之年肯定看不到。按照既有的历史经验来看,从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史开端,到十八世纪的日不落帝国成形,大概需要三百年。
  既然如此,将一些人送出去,让他们自生自灭,或者散叶开花,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这些人中不乏枭雄——比如天子,对付那些还没开化的蛮子应该不成问题。
  “你向蔡大家学绘艺之外,可曾读一些关于天竺的文章?”
  “呃,读了一点点,看不懂。”
  “你知道除了西域以西,除了天竺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吗?”
  刘和冥思苦想,好一会儿才想起几个。“西域以西……安息?条支?”她一连说了几个,孙策也不知道真假,有些名字他也不清楚,不过这并不重要。“没错,西域以西,还有万里江山,那还只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不知道的还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天下之大,超出你我的想象,何况局限在中原?”
  刘和似懂非懂,她对西域之类的认识有限,但她相信孙策,能感觉到孙策的真诚,知道孙策不是在骗她,而是真心想帮她解决这个烦恼。她听得很认真,一边听一边想怎么说服天子弟弟。在孙策身边越久,她越相信天子不是孙策的对手,禅让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肯认命,那就在中原做个富家翁,如果不肯认命,到海外称王也是一个选择,总之都比战死沙场的好。
  孙策说着说着,一阵困意上涌,趴在榻上睡着了。听到鼾声,刘和悄悄起身,就在孙策的案前坐下,找出纸笔,开始给天子写信。孙策的案上有很多公文,随手可取,但她却小心翼翼的避开,不看一眼。孙策让她留在这里是对她的信任,她不想辜负这份信任。
  何况天子弟弟也说了,她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
  孙策进驻析县。
  析县在均水东岸。均水而上,沿着伏牛山南麓前行,翻越熊耳山西端,即可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