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8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修躬身道:“陛下圣明。夫子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陛下欲太平,当示之以信。”
  一直没吭声的刘晔缓缓开了口。“敢问长史,大将军手握雄兵十余万,据五州之地而不纳赋税,又当如何示之以信?”
  杨修转身看向刘晔,微微一笑。“令君何出此言?董卓乱政,袁绍啸聚,陛下迁都长安,潼关、武关之东非国家所有,非大将军连年苦战,能有今日?酬功赏能,陛下委大将军以内外军事,大将军奉诏节制诸州,握雄兵以安天下,何疑之有?至于五州赋税,令君似乎忘了,初平以来,中原连年大战,钱粮消耗一空,即使如此,大将军依然竭力供应朝廷,可是冀州这些年又输纳了多少赋税?令君如果不清楚,不妨问问司徒府的刘掾。”
  杨修转向刘巴,轻声笑道:“麻烦刘掾将这几年的账目报一遍,好让刘令君明是非,知臧否。”他顿了顿,又道:“如果刘掾不方便,我也可以代劳。诸君就算不全部清楚,也该记得一部分,当知我并非信口胡言。”
  刘巴一言不发。孙策治下的五州缴纳的赋税是不足,但毕竟还是交了一些,关中发生旱灾的时候,是孙策提供了三十万石粮食,解朝廷燃眉之急,去年天子西征也是建立在孙策提供的钱粮基础上。相比之下,冀州交的赋税少得可怜,也就是去年刚刚象征性的缴了一部分。真要算账,先挨板子绝不是孙策。
  刘巴不吭声,杨修却不肯放过,将这几年孙策的收支一一报出,收入钱粮多少,支出钱粮多少,又缴纳了朝廷多少,清清楚楚,如数家珍。最后的结果很简单,孙策不仅没有节余,还欠了十几亿的债。
  “陛下,大将军为国平叛,朝廷总不能由大将军自掏荷包,这十几亿的债务是不是请司徒府解决一下?”
  天子哭笑不得。天下太平时,朝廷一年的财政节余也不到二十亿,如今朝廷只有关中,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十几亿给孙策还债。别说没钱,有钱也不能给啊。
  “杨卿,中原富庶,大将军又善于理政治民,怎么会……欠这么多债?”
  “陛下,传言不可轻信,当以数据为准。治国理政最怕的就是糊涂二字,就算是忠臣,糊涂起来也是会害人的,至于避重就轻,厚彼薄此,误导陛下,甚至挑起君臣猜忌,唯恐天下不乱,那就不是糊涂,而是别有用心了。”
  刘晔明知杨修是在狡辩却无法辩驳。从程序上说,孙策的确没什么破绽。中原有钱,那是中原百姓有钱,是孙策施行仁政的体现,财政收入纵有所增加,与军费的巨大支出相比也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大殿上一片寂静,没人再敢与杨修较量,朝会成了杨修的一言堂,所有人都只能看着他将朝廷的政策批得狗屁不如。
  杨修慷慨陈词。“陛下,治国以人为本,官吏是朝廷的耳目和手足,不可轻忽。耳不聪,目不明,难免有鱼鲁豕亥之失,甚至指鹿为马,诬忠为奸。手不巧,足不健,纵有登天之志,也不能行一步,登一山,徒呼奈何。欲明选官吏,不仅当辨才选质,更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朝廷新进之臣不乏良材美玉,只是阅历不足,难当大任,空有报国之心,所行却皆是乱政,于国有祸,于民有殃。臣恳请陛下废耕战之暴政,行大将军之仁政,期于太平。”
  ……
  秣陵,钟山。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山谷间绿意葱笼,鸟鸣于涧,虫鸣于草,一片生机盎然。
  孙策背着手,与张纮并肩而行,不时地看一眼前面的孙翊、孙尚香等人。借着休沐的机会,他将弟妹们带出来春游,在山中野炊,享受天伦之乐。
  张纮也被他请来,一起散心。
  张纮做了首相之后,就没有再去南阳。他全面负责诸州事务,肩上的任务很重,平时难得休息,就算是休沐也不出门,最多洗个澡,换个衣服,见见来访的朋友。孙策知道后,特地邀请他来出游,让他散散心,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尽管如此,他还是放不下公务。吴国初创,有很多事要处理。
  “大王,南阳……”
  “张相,别急。”孙策摆摆手,示意张纮放松些。他清楚张纮在担心什么。荆州的军务原本由周瑜全权负责,现在将南阳分了出来,交给黄忠处理,又将张纮留在秣陵,由阎象处理南阳的政务。南阳虽是一郡,但人口多,世家多,工坊多,经济实力雄厚,又离关中最近,影响很大,张纮很不太放心。“荆州就算有事,也出不了什么大事,不差这一两天。你现在是首相了,要关注全局,不能再局限于南阳。”
  “喏。”张纮无奈的应了一声。他是希望孙策能够放权,不要什么都管,但他是首相,不能像孙策一样垂拱而治。
  “张相,德祖到了长安,你觉得朝廷会有什么反应?”
  “不太好说。”张纮摇了摇头。“朝廷新人不少,立功心切,天子又少年心性,不太可能放弃。只是关中刚刚推行士家制,尚不稳定,出兵的可能性也不大。以臣估计,至少要两三年时间才能积够粮食。”
  孙策笑了一声,没有再说。他相信张纮的判断,只是觉得有些遗憾。历史上的汉献帝最后是禅让的,到了他这儿,天子反倒野心勃勃,想以武力平定天下。可见历史本无定论,也许大势很难改变,细节却因人因时而异。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绝非他当初能预想到的。
  限于名分大义,他不能主动发起攻击,只能等天子先出手,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角色。这不是为了天子,而是为他自己。
  有时候他也在想,万一天子认了怂,甘愿做个傀儡,又该怎么办?难道要像王莽一样,搞出一堆祥瑞?那也太恶心了。他已经公开宣布不信那一套,再改口岂不是自打耳光。
  况且这也和他的初心不符。装神弄鬼这条路一旦走上去,就很难再回头了。
  “大王,有消息来了。”张纮低声说道。
  孙策抬起头,见张纮停住脚步,站在路边,转身看向来路,便也停住。朱然手里拿着一件公文,见孙策停住等他,便加快脚步赶了过来。
  “大王,长安来的消息。”
  孙策和张纮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笑了。“张相,猜猜是什么样的消息?”
  张纮抚着胡须,沉吟片刻。“杨德祖能言善辩,又通晓政务,不管是务虚还是务实,朝中都难逢敌手,想来应该是大获全胜。”


第1892章 萌芽
  孙策赞同张纮的看法。杨修除了没有武艺,几乎就是完美的武器。朝堂上以文斗为主,武艺用途有限。以杨修的出身,真要被人杀死在长安,天子这锅就背定了。即使为他自己的名声着想,天子也要保证杨修的安全。
  孙策展卷而读,情况和他们预计的差不多,但也不缺意外。天子要求大将军府主持点校天下户籍,查阅过去几年的账目,追缴逋欠的钱粮赋税,恢复旧制,征发各州郡士卒戍守京师各宫、官署,并诏告天下,一旦各州郡的钱粮赋税及戍卒抵达长安,即将罢除士家制度,免除世代兵役,恢复为普通百姓。
  孙策沉吟着,将公文递给张纮。张纮迅速浏览了一遍,也有些意外。
  “朝廷这是以退为进,将难题又推到大将军府了。”
  “是啊,张相以为是谁的主意?”
  张纮抚着胡须,浅笑道:“说不准。从手法看,有些像荀彧,但术的成份更重,又有些像刘晔、刘巴。也许是兼而有之,并非一人之见吧。”
  “是好事还是坏事?”
  “好与坏,因人而异。如果朝廷按照大王的设想改制,行大王之政,大王以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孙策眼神微闪,沉默了片刻。“好事。”
  “臣也觉得是好事。”张纮微微颌首。“只可惜天子未必有大王这样的胸襟。”
  孙策转头看看张纮,歪了歪嘴,似笑非笑。如果天子真能按照他的设想改革,对天下人来说都是好事,唯独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至少有点遗憾,只是这样的话他不能说得太明显。张纮应该看得出他的勉强,却还是夸他有胸襟,这是鼓励还是虚伪?
  迎着孙策的眼神,张纮笑了。“人无完人,能取其大者,便是非常人。”
  孙策也笑了,继续向前走。张纮果然是鼓励的意思。张纮与郭嘉不同,他倾向于争势,崇尚阳谋,以正道而行。当初关中旱灾,张纮极力主张向关中输粮便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当时他虽然答应了,却有些勉强,毕竟三十万石不是小数目。现在看来,张纮的决策还是对的。若非如此,杨修如何能理直气壮的怼朝中众臣?至于民心,那就更不用说了,关中百姓一遇灾就往南阳跑和那三十万石粮食有很大关系。
  “先生不仅是良相,更是良师。能以先生为师,时时聆听先生教诲,是我的荣幸。”
  “能为大王师,亦臣之幸也。”
  君臣相视而笑。
  拐过一道弯,前面豁然开朗,一汪清泉出现在面前。山势蜿蜒,清澈的泉水从林间流下,潺潺有声。泉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赭红色的山岩,如同一片云霞,与满眼的青翠混在一起,自有一番清透。
  沿着泉水,数十人或坐或立,三五成群,有的欣赏风景,有的轻声说笑,几个少年则相约爬山,比试脚程。有父子同游,有夫妻作伴,也有呼朋唤友。热情的忙于结识新朋友,腼腆地则远远地看着。钟山靠近玄武湖,离即将作为都城的石头城也不远,是文武官员最钟意的住宅区,尤其是水师将领,几乎都在钟山脚下定居,休沭时爬爬山,搞个野炊,也是非常惬意的事。
  见孙策和张纮走来,这些游人纷纷起身行礼。孙策放眼看去,大多是熟脸,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叫出名字,却知道不是普通百姓,频频点头致意。看到几个少年聚在一起摇头晃脑的吟诗,还停下来看了一会。那些少年既兴奋又紧张,纷纷向孙策请教作诗的诀窍,却不敢将诗稿拿过来给孙策看。孙策讨了两篇来看,哑然失笑,原来他们做的是情诗,不知道看中了哪位春游的少女,想做首诗表白,却又怕丢脸,聚在一起互相探讨揣摩。纸上墨迹纵横,充斥着美人、香草,几句诗改了又改,已经看不出原本模样。
  看到他们,孙策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想当年也是这般的青涩而骚气蓬勃,为赋新词强说愁。
  走到泉边,孙家子弟已经占了一片最好的地方,孙翊不知道哪儿去了,孙尚香和一群羽林卫正在一旁比射,旁边围了一群少男少女,孙匡席地而坐,正伏案疾书,孙朗伏在一旁,两个小脑袋靠在一起。孙策走来,两人也没注意,兀自入神。
  孙策探头一看,见孙朗手里拿着两片叶子,孙匡则在纸上作画,将叶子的形状描绘下来,旁边已经有了一页稿子,有图有文,笔法纯熟自如,看起来不是第一次。孙策拿起看了看,很是满意。
  “这是作什么用?”
  听到孙策的声音,孙朗、孙匡抬起头,仰起小脸,露出灿烂的笑容。“王兄,我们要做一篇《吴都赋》。”孙匡说道。
  “作赋?”孙策抖抖手中的画稿。“那怎么画上了?”
  “作赋要铺陈景物,自然要先搞清楚都城附近都有些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孙匡一本正经地说道:“我已经收集了一百多种了。”
  孙策哑然失笑。汉赋是讲究铺陈,以辞藻华丽著称。汉末五言诗已经兴起,但赋的地位还很高。孙匡是孙家子弟中最喜欢读书的,有这样的志向也很正常。不过孙策对赋不太感兴趣,对孙匡收集的资料倒是感兴趣,这简直是一部风物志啊。
  “多收集一些。”孙策摸摸孙匡的脑袋。“赋可以慢慢作,到时候将这些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图谱结集成册,印出来,也是不错的。十岁之前出专著,你是我们孙家当之无愧的读书种子。”
  “这个……还能出书?”孙匡很意外。
  “当然可以。”孙策又看了一会,越看越觉得孙匡画得不错。“你跟谁学的画?张公吗?”
  “主要是和张公学的,去年遇见赵公,蒙他指点正途,前些天又承蔡公不弃,指点了一些笔法。”
  孙策连连点头。张昭的书法不错,没想到他还会做画。赵岐善画,他倒是清楚的,至于蔡邕,那就更不用说了,十项全能,好像除了生孩子,就没有他不会的学问。蔡琰得他真传,手绘的插图堪称神品,就算是唐伯虎看到了也会视若珍宝。有这几位大家指点,孙匡的绘艺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喜欢画画?”
  “喜欢。”孙匡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喜欢就画。只要你愿意画,王兄养你一辈子。从这个月起,专门给你一笔钱买纸买笔,顺便再雇一个跑腿打杂的,帮你采集标本。”
  “我!”孙朗立刻举起了手,生怕孙策看不到,连脚尖都踮了起来。
  孙策大笑,捏捏孙朗的小脸。“那就你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张纮抚须而笑,眼神欣慰。
  孙策和两个弟弟聊了一会,又看了一会孙尚香射箭,回到主席,袁权等人已经准备好妥当,正聚在一起说笑。孙策和孙匡、孙朗说的话,她们都听到了,孙策刚坐下,袁衡就向他请示,打算也给刘和增加月钱,提供纸笔。孙策多次见刘和跳舞,也见过她手绘的舞蹈图谱,知道她遗传了汉灵帝的基因,对艺术有一定的天赋。不过他不觉得刘和需要这笔钱。他虽然没有给刘和整个丹阳郡的赋税,但刘和的私房钱很充足,不至于差这点钱。但他还是答应了,这是袁衡作为正妻对财权掌控的权力,他应该予以尊重。
  坐下聊了一会儿,郭嘉赶了过来,钟夫人和郭奕跟在身后。郭奕和孙策、张纮见礼后,找年龄相当的朋友玩去了。自从徐节担任了孙尚香的军师,郭奕彻底解脱,连性格都开朗了很多。
  孙策将杨修的报告转给郭嘉,郭嘉看完,考虑了一会儿,有些不屑。
  “荀文若真是可怜,知其不可而为之,误人误己。”
  孙策不太明白。他看得出天子不肯服软,但他看不出有荀彧的影子,至少不能确认,包括张纮也无法断言。郭嘉却一口断定荀彧,是直觉还是收到了什么线报?
  “大王,做好应战的准备吧,有备无患。”郭嘉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不动声色的瞟了一眼孙策身后。孙策没有转身,他知道身后有哪些人,袁权、袁衡都在那儿,长公主刘和也在其中。不过他不担心刘和,刘和胆子很小,每次写家书都会让他过目,他没时间也会让袁权过目,得到允许后才会发出。
  “奉孝觉得天子将如何行险?”
  “以加官进爵为饵,诱使曹操、袁谭夹击,天子居中,伺机而动。不过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以轻驭重,与虎谋皮,向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纵使一时得逞,往往也会自食其果。可曹操、袁谭不会放过这个正名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响应的,甚至刘备都会从中分一杯羹。”
  郭嘉摇了摇羽扇,眉头微皱。“大王,封王诏书公布天下也有几个月了,贾诩一直没反应,是不是该敲打敲打他了?”
  孙策摇了摇头。他也要考虑这个问题。朝廷有意封王是去年四五月间,正式封王是十月,以邸报形式公布天下,贾诩肯定收到了。可他既没有派人来祝贺,也没有反对,反应实在有些诡异。杨修去关中,蒋干得以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河东、并州,应该与贾诩见过面了,只是还没消息来。
  “贾诩是响鼓,毋须重锤敲。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他太多。这个人……”孙策顿了顿,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