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策行三国-第10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淘テ鹄础
孙策要杀司马懿,连投降的机会都不给,这未免令人费解,但有一点可以保证,司马懿不会坐以待毙,邘城必然有一场恶战,吴军即使得了天井关,也不太可能大举进入并州。
事情或许还有转机,不妨再等等。
王盖与逢纪商量,由逢纪出面,试探着和孙策接触,看看能不能有和平解决的机会,哪怕是拖点时间也行。天井关失守,逢纪也信心大失,只是客居他乡,兵力有限,他做不了主,见王盖动摇,自然乐见其成,便委托华歆去见孙策,看看孙策是什么态度,又能给什么样的条件。
华歆倒是没推辞,爽快地答应了。不过他提醒逢纪说,你和王盖不同,你只是为中山效力,与孙策本人没有仇怨,刘备已死,关羽、张飞、赵云都投降了,吴王应该不会为难你,王盖就不同了,王允是袁氏被杀的元凶,吴王未必会轻易答应,你要做好单独谈判的准备,想办法和王盖割离。
逢纪深以为然,点头答应。
华歆随即赶往孟津。经过天井关时,他特地停留了一下,实地查看了天井关的地形,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如此险要的地形,孙尚香是怎么攻克的?
天井关是要塞,守关的将士也不知道华歆的暗间身份,对他非常警惕,不仅不告诉他任何事,还限制他的行动范围,不让他四处打听。出了天井关,到了河内,华歆才听到一些传言,但这些传言明显有些不靠谱,按那些有幸目睹战事经过的民夫的说法,三将军孙尚香简直是从天而降,直接落在天井关,而令狐邵也被她一脚踢下了山,哪里有什么战斗可言。
更有甚者,三姑泉也变成了三将军泉,有人煞有其事地说那三眼泉水是三将军用脚跺出来的,如果把水抽空,还能看到泉底的脚印。
华歆啼笑皆非,觉得这些百姓太愚昧,不可理喻。可是有一点,他感触很深,秋收还没完全结束,河内各乡亭已经在发布告示,通知百姓交纳田租,供应大军征战。告示贴到了每一里,几乎每个百姓都清楚自己该交多少粮,如果有人多收,他们可以找谁去申诉,据说河内太守毛玠有命令,各县必须及时处理百姓的投诉,延期将受严惩。
华歆将信将疑,经过野王时,特地到县寺去看了一下,果然看到县寺门口贴着公告,什么事务需要在多少天之内回应,延期多少天将受到什么样的惩处,一一列在上面。他打听了一下,听说这些条例都是新拟的,在试行阶段。毛太守说了,过几个月,他将召集各县乡老贤良讨论细则,刻成碑,遵照执行。
华歆有些不以为然。他不反对善待百姓,但如此严苛的律令却有着浓浓的法家气息,显然有违儒家的仁恕之道。他本想和毛玠见一面,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但毛玠正在各县巡视,督促新政施行,催缴秋粮。华歆只得暂且搁下,赶往孟津大营。
得知华歆来了,孙策第一时间接见,设宴为华歆接风,并请陈琳来做陪。陈琳与华歆是故交,早在袁绍主政冀州时就有过来往,互相之间有诗赋相酬。老友重逢,华歆很兴奋,说起了沿途的见闻,不知不觉话题就转到了河内的新政上,随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新政的法家气息是不是太重了?
孙策哈哈大笑,说道:“这个问题的确有些异议,如果华公有兴趣,不妨一起参与讨论。”
陈琳也说道:“有你这个龙头参战,我等又多一分胜算。”
华歆不太明白,陈琳便将最近的大讨论大致解释了一下,希望华歆也能参与讨论,最好写几篇文章,壮壮声势。华歆听了,战意大涨,恨不得立刻让陈琳将已经发表的文章拿来,以便他狠狠批判。陈琳有点尴尬。他知道孙策虽然没有对当前的大讨论进行评判,但路粹的意见显然更符合孙策的看法,所以他们只说是讨论,不提批判,批判路粹等于批判孙策,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抵触心理。
孙策倒是不在意,一边请华歆喝酒,一边命人准备文章合集。他这里有所有的文章,为华歆准备一份并不是什么难事。
见孙策如此坦荡,陈琳松了一口气。他不禁想起袁绍,袁绍外宽内忌,是绝对做不到如此善待不同意见的。他就算没有战死在官渡,也不会是吴王的对手。
孙策随即问起了并州的情况。
华歆将并州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问了孙策一个问题:怎么对待王家?刘备战死后,中山国名存实亡,如今掌控上党、太原的就是王氏兄弟,逢纪的影响有限。大王如果愿意放过王允,赦免王盖等人,则并州可立下。否则只能强攻硬取,以并州的地形,这一战绝不轻松。天井关失守之后,王氏兄弟很重视,加强了各关隘的兵力,不可能再有偷袭的机会。
孙策一时无法决断。这些天,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是强攻并州,坚决的消灭王氏兄弟,并趁此机会锻炼队伍,还是与王氏兄弟谈判,接受他们的投降?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广,绝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主张打的以江东系为主,沈友、朱桓、全柔、徐琨可都眼巴巴地等着立功呢。主张谈判的以汝颍系、冀州系为主,一来他们大多与并州世家有联系,二来如果开战,必然要从冀州、兖豫调运钱粮,如果能谈判,他们就可以免去不少损失。
就他个人而言,这也是个两难的选择:并州是中原农耕民族与高原游牧民族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兴衰强弱直接影响着中原的安全。如今并州已残,只剩下太原、上党两郡还有些实力,如果恶战一场,两郡损失太大,短时间内无法恢复,面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时多少些吃力。可若是接受投降,并州固然可以保存一些元气,他却没有机会喘息,连战连胜,士气如虹,攻取益州会立刻提上议事日程。
但他很清楚,眼下并不具备强攻益州的条件,受阻是必然,如果受挫,他也不意外。
如今占据益州的是曹操,不是公孙述,不会给他留下什么出奇制胜的机会。与其直接去啃益州那个硬骨头,有可能崩了牙,倒不如拿并州先试试手。比起曹操,王氏兄弟毕竟逊色不少。
孙策问华歆、陈琳的意见。
陈琳建议,可以谈谈看,摸摸王氏兄弟的底线,能不能谈成再说,至少不能给人留下穷兵黩武的口实。当然,该准备的还要准备,以战促和也是一个办法。他又说,华歆不宜作为王氏兄弟的代表,不如传书王盖,让他派正式的使者来,直接和吴王谈,借此机会看看王氏兄弟的诚意。
华歆表示赞同,只要孙策同意谈判,不管最后能不能谈成,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孙策反复权衡了一番,觉得陈琳所言有理,答应了。
……
华歆在孟津住了两天,将已发表的文章通读了一遍,又和荀彧等人进行了交流,然后给逢纪写了一封信,详细的说明了吴国的情况,也转达了吴王的态度。
吴王可以接受谈判,但有些条件不会变,比如在并州推行新政。王盖如果想谈判,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舍不得现有的利益。从他了解的情况来看,新政或许有不足之处,但长远来看,新政利大于弊,对世家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于王盖兄弟而言,还有一个问题必须面对:那就是王允要承担袁氏五十余口被杀的直接责任。考虑到袁绍本人都没有被掘坟,正常情况下,孙策应该不会做得那么绝,但史书上肯定要留一笔。当然,如果王氏兄弟识时务,举并州以降,能在新朝占据一席之地,史书上就算写,也会留点面子。如果王氏兄弟不肯面对现实,结果只会更惨。
总而言之,华歆希望逢纪能劝说王盖等人接受议和。对逢纪本人来说,这也是一桩功劳。吴国朝堂人才济济,没有功劳,逢纪很难立足。
孙策派秦谊去送信,然后留在逢纪身边,协助行动,必要的时候救出刘禅,为刘备留一丝血脉。
关羽要求一起行动。孙策不同意,关羽的相貌太显眼了,不像秦谊等人容易掩饰行藏,万一暴露了,可能危及逢纪甚至刘禅的安全。关羽本来还不服气,结果被杜夫人嗔了几句,便偃旗息鼓,俯首听命了。
第2366章 分而治之
鲁肃下了马,仰起头,打量着陈王府的门额,赞了一声:“好书法。”
奉命出迎的刘浩陪着笑解释道:“都督有眼力,这是张文舒(张昶)所书。”
“是吗?久闻张文舒草书出众,没想到正书也如此沉着大气。”鲁肃回头对贾诩说道:“军师,凉州有人才啊。”
贾诩捻着胡须笑笑。“张伯英兄弟书法虽好,如何能与关东相比,且不说蔡伯喈、钟元常天下书雄,就算是大王信笔所书也是一等一的神品。”他看看刘浩,又道:“刘君可以请大王书一新额,换换气象。”
刘浩暗自松了一口气,笑道:“若能得大王亲笔,那我父子可真是久旱逢雨了。都督,军师,请,家父正在堂上恭候。”
鲁肃笑着,与贾诩一起进了大门。王府中的奴婢在两侧肃立,卫士披甲执戟,腰挎弓刀,如临大敌。鲁肃眼神扫过,视作不见,与刘浩一路谈笑风生。刘洪站在中门前躬身相迎,进了中庭,刘宠身着赭衣,免冠站在阶下,一见鲁肃,撩起衣摆就要下拜。
鲁肃不敢怠慢,连忙上前一步,双手托住。“刘公,你这是为何?”
刘宠垂泪,一声长叹。“都督入长安,老朽待罪家中,惶惶不知所归。进则负列祖列宗,退则负大王都督,实在是进退两难,生死不能,唯请都督发落。”
鲁肃哈哈大笑,眼神不经意间和贾诩一对,露出会心的微笑。
鲁肃入主关中,关中的宗室一直没有表态,都在观望。刘宠作为刘氏宗室的代表,也没有主动去拜见,甚至连王府门口的匾额都没有拆下,对峙的意思很明显。鲁肃问计贾诩,贾诩说,这并非刘宠本意,而是刘氏宗室的集体态度,他们手中有兵权,不甘心就此放弃,自然想讨价还价,刘宠就是他们推出来的代表。关中利益复杂,不能急于求成。
鲁肃接受了贾诩的建议,大半个月没有动静,直到洛阳传来消息,以士孙瑞为首的前朝老臣得到了妥善安置,一部分得到留用,一部分体面的致仕。孙尚香奇袭天井关得手,赵昂妻王异立了功,被任命为孙尚香的参军,凉州新贵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前朝宗室已成孤军,他这才亲自登门拜见刘宠。
刘宠免冠衣赭,以罪人自居,态度已经很明白了。
双方入座,刘浩陪刘宠进去换衣服,借这个机会,把贾诩刚才说的话转告刘宠。刘宠心领神会。孙策无意对付他,如果他能协助鲁肃妥善处理好这件事,甚至有可能保留富贵——只是要换个爵位,这陈王肯定是做不成了。
刘宠心中大定,回到堂上,与鲁肃重新见礼。两人也不提公事,只是闲聊。鲁肃将孙尚香奇袭天井关的事说了一遍,向刘宠表示祝贺。吴王兄妹对当年刘宠的教导之情一直铭刻在心,孙尚香更是以刘宠为师,念念不忘。这次出奇制胜,也有刘宠的教导之功。
刘宠连称不敢当,谦虚了几句,又赞孙尚香的天赋过人,能教她射艺是他的幸运,却不敢居功。话题自然转到了孙策对几个弟妹的教导上,刘宠很感慨,孙策胸襟坦荡,保护弟妹天赋,各尽其长,孙氏兄妹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自古以来,很少有君主能做到这一点。
寒喧之后,鲁肃转达了吴王的意思,诚挚的邀请刘宠去洛阳,共商大计。
刘宠慨然应诺。
宾主尽欢。鲁肃告辞后,刘宠命人摘下了陈王府的匾额。消息一出,宗室蜂拥而至,询问形势。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鲁肃、贾诩的眼睛,但他们都没有表态,只是加强了长安城的防务,并命赵云、杨阜等人做好应变的准备。如果那些刘氏宗室不识抬举,非要铤而走险,那就以武力彻底解决。
在王异被任命为孙尚香的参军后,杨阜等人心中大定,心甘情愿地支持鲁肃,为吴国效力。也正是因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鲁肃才有底气对刘氏宗室完成最后一击。
……
八月初十,刘宠起程赶往洛阳。徐盛奉命率楼船护送,顺流而下,八月十四就到了小平津。
孙尚香已经收到命令,在沙洲上迎接,设宴为刘宠接风。师徒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几年不见,孙尚香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常年习武,统兵征战,让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英气。在刘宠面前,她既有当年学艺时的活泼,举手投足间又有说不出的自信从容,让刘宠感慨不已。
如果说他在鲁肃面前夸孙尚香还有客气的成份,看到眼前的孙尚香,他觉得自己还夸得不够。孙尚香远远比他想象的要优秀。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就能有这样的能力和气度,将来的成就可想而知。
孙尚香向刘宠透露了一个消息:她现在只是练手,将来是要征伐海外的。天下很大,王兄一个人忙不过来,她和三兄孙翊将成为王兄的左右手,一起开疆拓土,传播华夏的衣冠文明。
刘宠若有所悟。
第二天是中秋节,吴王孙策将在大营侧的首阳山设宴,与文武共饮赏月。刘宠也在受邀之列。他不敢怠慢,一大早就赶到了孟津大营。
孙策很忙,没有时间立刻接见刘宠,便派来了一个特别的陪同:曾经的陈相骆俊。骆俊接连几年因政绩优异受到表彰,被首相府推荐出任京兆尹,即将上任。这次洛阳来上计兼述职,交接公务,很快就要赴任了。得知刘宠将至,孙策便委托他接待刘宠。
老友见面,刘宠心情大好,与骆俊同游首阳山。
几年不见,两人变化很大。刘宠在朝廷,事务繁多,又遭逢巨变,身体、精神的压力都很大,头发白了一大半,脸上的皱纹添了好几道,原本几乎没有的老人斑都多了不少。相比之下,骆俊却没有太大变化,身体反倒更强壮了一些。
交流了别后几年的经历,两人感慨不已,连声长叹,恍若昨日。
“刘公,伯夷、叔齐虽有德,却不值得效仿。大王一身武艺,只是用来射鸟雀,未免太可惜了。”骆俊朗声笑道,笑声在松柏之间回荡,有几只鸟儿发出清脆的鸣叫回应。
刘宠也笑了。昨天听到孙尚香的志向时,他就有了心理准备,看到骆俊,他对孙策的心思已经一清二楚,感慨之情难以掩饰。走在这首阳山上,他丝毫没有效仿伯夷、叔齐的打算。
“孝远啊,你的美意,我心领了,只是我年纪大了,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只想寻一清静处度此残生。”
“刘公,你能不为俗事所累,有出尘之意,令人佩服,可是你不能不为年轻人想一想。”骆俊淡淡地笑道:“少年气盛,又有兵权在手,岂能甘心赋闲,趁着年轻出去闯荡一番,也不是坏事。当然,这只是一个选择,并非强求。”
刘宠微微颌首。他也清楚这一点,他愿意养老,但那些年轻的刘氏宗室子弟未必肯,如果孙策愿意给他们征伐的机会,他们未必不能打出一片天地。俗话说得好,堵不如疏,愿意养老的养老,不愿意养老的就去征战,未尝不是好事。
“孝远,除了这个选择,还有其他选择吗?”
“当然有。”骆俊笑道:“平心而论,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听起来威风,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兵凶战危,以左都护之善战,攻一邘城尚且如此艰难,其他人可想而知。刘氏宗室子弟中,能如左都护者有几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依我之见,为吴王麾下之将,奉命征讨,建功封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