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策行三国-第10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策看了孙皎一眼。“有收获?”
“有收获,太有收获了。”孙皎喜不自胜,拱手道:“多谢大王安排。”
“有收获那就好好学。方案先放我这儿,看完了再给你。”
“喏。”孙皎应了,施礼退出。刚走了两步,蔡瑁叫住了他。“你不是……孙幼台的三子么?半年不见,长这么高啦。”
孙皎诧异地看着蔡瑁,半晌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蔡……”孙皎连忙行礼,笑盈盈地说道:“蔡君出海归来,大有四海气度,小子一下子居然没认出来。失礼,失礼。”
蔡瑁心中欢喜,起身拉着孙皎的手,顺手塞过来一枚象牙扳指。“啧啧,这小子,长得真俊,一看就是大王的兄弟。”
孙皎连忙推辞,孙策说道:“叔朗,你也别客气,收下吧。蔡君这次发了大财,一枚扳指算不了什么,以后还他人情便是了。正好你最近习射,的确也需要一枚好扳指。”
孙皎无奈,只好收下,再次谢过,躬身退下。蔡瑁摸着自己的脸,有些疑惑。“我的模样变化大么?他居然没认出我来。”
“模样变化倒不大,主要是气质变化比较大。”孙策忍着笑,一本正经地说道。
……
送走了蔡瑁,孙策让人重新收拾了一下,摊开了刘晔拟定的作战报告,只看了一眼,便赞了一声。刘晔的书法很漂亮,飘逸而不失端庄,隶意少,楷意浓,兼有行书之动感。
黄月英凑了过来,看了一眼,也赞了一声。“这是刘晔的书法,还真是书如其人,才气外露?”
孙策有些诧异。才气外露可不是什么好的评价。
“大王还不知道?”黄月英放下茶杯,也有些意外。“这刘晔的风评可不好,有人说他恃才傲物,有人说他名不符实,还有人说他是凭鲁子敬的交情,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孙策放下作战报告,转头打量着黄月英,沉吟了片刻。“你怎么看?”
黄月英抿嘴而笑,眨眨眼睛。“妾信大王。大王既然愿意用他,说明他的确有才华。只不过此人并非纯臣,大王还是有所准备的好。”
孙策点点头,刘晔的确不是那种通俗意义上的谋士。此人文武双全,心气也高,与同僚的关系不好,自身性格也有缺陷,容易受人诋毁。不过要说他有什么品行上的缺陷,倒也不至于,还是树大招风、名高遭忌的可能性更大些。
“你先休息吧,我看完这份作战计划。”
“没事,妾陪陪大王。再过几个月,大王又要出征,妾又有好几个月见不着大王呢。”
孙策诧异地看着黄月英。黄月英一向大大咧咧的,又忙于公事,很少露出这种儿女情长。怀孕之后,她公事减少,人也渐渐松驰下来,多了几分知性和柔情。
黄月英被孙策看得不好意思,低了头,把玩着手中的茶杯。孙策也没多说什么,收回目光,专注于刘晔拟定的作战计划。不管别人怎么说,这份作战计划是孙皎看着刘晔完成的,可以证明刘晔的个人能力。军师处竞争激烈,派系也复杂,刘晔能不能站稳脚跟,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荣辱,还影响到江淮系能否自成一派,影响到军师处的力量平衡,不能掉以轻心。之所以让孙皎配合刘晔,不仅是因为孙皎善于接人待物,也是希望孙皎的宗室身份能为刘晔分担一些压力。
孙策只看了一半,心中便已大定。仅凭这份作战计划,刘晔便证明了他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战参谋之一,在军师处站稳脚跟轻而易举。
第2212章 露锋芒
刘晔站在军师处的同僚面前,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是天子言听计从的心腹,掌管着秘书台,手下有数十员吏,大多出身世族,其中不凡裴潜那样的俊杰,如今却要面对一群普通士子,讲解自己的作战计划,接受质询。
兵者,诡道也,如何能公开讨论?只怕这计划还没实施,消息就传到袁谭、刘备的耳中了。
他不赞同这种做法,但他改变不了孙策的态度。作为降臣和曾经的失败者,他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门外响起杂乱的脚步声,间杂着甲叶、兵器的碰撞声,一群身着甲胄的将领走了进来,从服饰、徽章来看,都是中军的骨干,其中有不少是孙氏、吴氏、徐氏子弟,还有郭武、刘虎等侍从骑士。
刘晔和当值的军师张承正自疑惑,孙皎又领着陆绩、甄像,吴祺等少年侍从走了进来,在一旁落座。孙皎拱手环顾四周,宣布了吴王的命令,除了几个当值走不开的人之外,所有的侍从骑士和少年侍从都要和中军骨干将领一起,参加这次质询会。
说完,孙皎给刘晔使了个眼色。
刘晔苦笑。他明白孙皎的意思,孙策让这么多人来听他宣讲,自然是对他的计划表示认可,让这些人都来涨涨见识,同时避免军师处的人因为私心而有失偏颇。对他个人而言,这当然是好消息,可是对整个战事来说,泄密的风险成倍放大,绝非明智之举。
刘晔几乎想到隔壁请示孙策收回成命,但他反复权衡了一番后,还是忍住了。
等众人坐定,张承宣布会议开始,首先确定了参加这次质询的人员——他在军师处时间很长,对相关人员很熟悉,借机向刘晔大概介绍了一下——随即又宣布这次质询的范围,主要是战略、战术方面的可行性,并不涉及到具体参战人员的安排,更不涉及具体的战术。
刘晔松了一口气。不涉及到具体的战术,泄密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
张承说完后,便向众人介绍刘晔的身份。他介绍得很简单,只说了刘晔的籍贯、年龄和入职经过,并没有提及刘晔曾是关中朝廷秘书令的经历。虽然在座的人都清楚,但没有说在明面上,刘晔心里也避免了一些尴尬。这么听起来,他和一个新入职的军师也没什么区别。
刘晔的心情轻松了不少,他咳嗽了一声,拱手环顾,向众人施礼。
“奉大王诏,梳理冀州、幽州相关地理形势,以供大王参考,依军师处成例,接受质询。草稿初成,仓促粗疏,不乏荒悖,还望诸位不吝指正。”
众人很客气的还礼,眼神却多少有些不善,就像看着待宰的猎物一般。
“凡争天下,必依天时、地利、人和而论。天时者,吴王兴起于东南,行王道,重教化,万民欣然,农士勤于耕种,工士新意迭出,商士货通天下,武士充军营,各得其便,天下户口,半在江东,中原将定,河北将成逐鹿之地……”
刘晔说着,心情有些复杂。他之前就对天下形势不陌生,前几个月为了搞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又对孙策的新政做了详细的研究,这次为了拟定作战计划,进入军师处的档案室查阅第一手资料,每一次的收获都不一样。看到了那些详实的数据,回头再看五年计划的总结报告,他对天下大势了然于心,几乎可以确定,大汉将亡,大吴将兴,而且时间不会太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非他甘心平庸一生,否则他只有追随孙策一个选择,其他人都不是孙策的对手,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结果不会比先帝刘协强到哪儿去。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刘晔很快说完了天下大势,转入地理部分。他摊开地图,详细解说冀州地理。如果说天时还只是泛泛而谈,并无新意,那刘晔对冀州地理的了解就让很多人惊讶了。
他既有对冀州地理的整体掌握,又曾随天子进入冀州,对沿途所见都记忆如新,并从军事的角度予以阐释。这一点是在座的很多人无法企及的,他们只能从图籍上了解冀州地理,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更谈不上细节。
比如中山、常山、巨鹿三郡国交界之处,从南到北,有包括滹沱水在内的五六条大水,都呈东西走向,支流更是无数,看似适合水师作战,但此地河水的流量严重依赖季节,夏秋之际水量大,可以行船,冬春之际水浅,大型船只无法行驶,实际上适合水师作战的时间非常短。因此,在大部分季节,水师能够进入的区域只有河间、安平、巨鹿,以巨鹿泽为终点。如果要进逼邺城,则不如经由黄河北上。
因此,水陆并进对冀州的威胁有限,进入冀州腹地主要依赖于步骑。对步卒来说,冀州的气候干冷,冬天时间更长,饮食以麦、稷为主,习惯以稻米为主食的江东兵很可能会不适应,严重的会水土不服。冀州冬天时间长,对守方有利,攻守长期宿营,如果防寒保暖的措施不到位,会出现因冻伤、风寒等疾病产生的非战斗伤亡。
一系列的问题讲下来,军师处的军师、参军们固然不敢大意,纷纷用心凝听,不乏有人拿出笔记,记下要点。旁听的中军将领们也纷纷交头接耳,小心讨论。秋后出征,中军将是主力,他们都要面临冀州的地理、气候,有些东西现在就要准备,准备得充分与否,关系到他们秋后能否立功,甚至能否生还。
对此不以为然的也不乏其人,有人向甄像求证。无极县就在刘晔所说的中山、常山和巨鹿交界处。甄像证实了刘晔所说的大部分情况,但他也坦承,他虽是无极人,但游历不广,对附近地理的了解不如刘晔全面。就他所知部分,刘晔所言属实,而且很有见地。
接着,一部分中军将领也证实了刘晔所言,尤其是负责斥候营的人,他们当初随吴王随视幽州,曾在冀州北地滞留过一段时间,所见所闻与刘晔所言相符。与军师处的军师随孙策起止不同,他们之中有一些人深入冀州腹地,了解的情况更多。
讲完了地理,刘晔又开始分析人,主要是刘备、袁谭、袁熙,以及他们身边的文臣武将。他着重分析了刘备的性格。刘备是幽州人,幽州是边州,与中原重文教的气氛不同,游侠众多,尚侠任气,重实利,轻名誉,好勇寡谋。刘备在具有这些特点的同时,又与其他人有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他的出身不错,祖父官至县令,算是官宦人家,刘备不甘心终生做一个游侠,他有很强的野心。二是他从小失怙,与母亲从事贱业,相依为命,很多时候,生存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也注定了此人行事不会拘泥于道义,必要的时候,他会不择手段。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格外要面子,如果不尊重他,一旦有机会,他会全力报复,不够理性。
刘备当年曾追随孙策一段时间,军师处的老人——比如张承——对刘备并不陌生,可是能如此深入分析刘备的人却不多,他们只是鄙视刘备的为人,却没有去想过刘备为什么会这么做。如今听了刘晔的分析,自愧不如。
实力过硬,准备又充分,刘晔的质询顺利通过,当值军师张承给出了优级的评价建议,至于是甲等还是乙等,他不敢决断,要请示吴王和军师祭酒。
军师处哗然,面面相觑,为此不平的人不在少数。以刘晔的这份作战计划和质询过程,评为优级乙等绰绰有余,但张承作为当值军师,代理军师处,是有权力直接评定优级乙等的,他要提交吴王和军师祭酒郭嘉,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判为优级甲等。
优级甲等是最高荣誉,到目前为止,军师处还没有出现优级甲等的作战计划。这第一次帆一个降臣攫取?张承有偏袒江淮系的嫌疑。如果不是他本人属青徐系,和江淮系没什么关联,免不了有人要站起来指责他偏颇,高估了刘晔的这份计划。
旁听的中军将领们则不以为然。他们纷纷支持张承的建议,觉得刘晔当得一个优级甲等。这么详实的作战计划不能得优级甲等,你们军师处还设优级甲等干什么?以后都不会有了,干脆撤了吧。
军师处一听,顿时炸毛了,立刻有人指出,当初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就曾被评为优级甲等,最后是大王决定减半等,这才让诸葛亮没能得到甲等。这是大王的决定,不是我们军师处故意刁难人。
中军将领们反唇相讥。你们是故意的,既然诸葛亮的计划都能得到优级甲等,为什么刘晔不能?论实战经验,诸葛亮根本不能和刘晔相比。
转眼之间,文武就吵成一团,主角刘晔反倒补冷落在一旁。孙皎拉着他,又拽上张承,直奔隔壁孙策的舱室。
孙策坐在舱室中,正和荀彧说话,看到刘晔三人进来,不禁笑出声来。
“恭贺子扬锋芒毕露,横扫军师处。”
第2213章 华歆
刘晔再自负也不敢应孙策这句评语,否则他就在军师处就举目皆敌了。他连忙谦虚了两句。“军师处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若非大王指点,险些应付不来。”
孙策笑笑,转头看向荀彧。“大夫慧眼识人,荐才有功。”
荀彧还礼,谦虚了几句。他这么做是受形势所迫,郭嘉所托,孙策心里清楚,但汝颍系未必都清楚,这个仇怕是还要记在他的头上。很显然,孙策并不希望他成为汝颍系一呼百应的领袖,刻意制造误会,他别无选择,只能逆来顺受。
张承上前,呈上评定意见表,说明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这份作战计划超出了他的评价能力范围,请孙策给出最后的意见。孙策看完,稍微翻了翻,递给荀彧。
“大夫既然也在,不妨也看看,给个意见,看看能否当得甲等。”
荀彧嘴里跟喝了药似的苦。虽然知道这是自己逃脱不掉的使命,但被人这么折腾还是很郁闷啊。孙策要扶植江淮系,要给刘晔一个优级甲等的评定,却要他来承担汝颍系的愤怒。
“大王,臣与刘晔是旧日同僚,怕是不合适吧。”
孙策看着一脸无奈的荀彧,心中暗笑。今天特地请你过来,就要让你做挡箭牌,你还想躲?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大夫主动避嫌,实在难得。不过正因为你是子扬旧日同僚,更清楚他的能力,才要请你给点意见。大夫不要急着推辞,不妨先看看这份作战计划,看看他与昔日相比是否有进步,能不能当得起这优级甲等的评价。”
荀彧无可推辞,只好接过来细看。刘晔在一旁听了,心里却有些触动。就事而论,他这份作战计划可以算是他有生以来做得最用心、最细致的一份作战计划。别的不说,以前的作战计划从来没有查过这么多资料,没有对敌我双方做过如此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是没有这么丰富的资料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没有人会吹毛求疵的质询他,没必要想得那么周密,总体规划可行就可以了。
他在朝廷主持秘书台的时候,哪个掾吏敢如此鸡蛋里挑骨头的找他毛病?他们连听都未必有机会听,大部分时候他只需要向天子做出解释即可。
如果天子入兖州的计划被如此质询,能通过吗?刘晔有些遗憾。他想都不用想,那个计划如果是向孙策提出的,根本无法通过军师处的质询,会被批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不仅如此,从天子出潼关开始,他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在冒险,都是在赌博,受挫是迟早的事,问题只在于什么时候受挫。
刘晔出神的时候,荀彧看完了作战计划,也颇感意外。他看了刘晔一眼。“若非亲眼所见,连我也不敢相信这是你拟定的计划。进步显而易见,可……”荀彧叹了一口气,自失地笑了笑。如果刘晔之前辅佐天子时也这么严谨,又怎么会有兖州之败?“可喜可贺”这四个字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可以评优级甲等?”孙策笑眯眯地问道。
荀彧抬起眼皮,沉吟半晌,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可。”
“我与大夫不谋而合,甚善。”孙策满意的提起笔,在评定意见表上写下了评语:优级甲等,转手递给张承,让他去宣布。张承心领神会,转身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