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直播之工匠大师-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们回头看了看钧魂,再看看正聚精会神上釉的陆子安,脑海中忽然浮现了那日陆子安挥笔写下“钧魂”二字时的气势如虹。
  笔锋略带凌厉,一笔挥就。
  墨迹略渗,却凝而不散,灼灼日光照耀着陆子安的侧脸。
  挺拔的五官,眉宇间透出自信和沉稳。
  负手而立的陆子安剑眉朗目,一身英气:“人无魂不立,钧无魂不珍!”
  钧魂二字,便由此而来。
  残次品一件不留!
  每一件作品都力求极致,窑火凝珍,便是陆子安一直坚持恪守的甄选标准。
  所以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件成功的钧瓷。
  非是不能,只是不愿!
  了解了这些过后,领导看陆子安的眼神都变了。
  真的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啊,他万万没想到,原来还会有这种人存在。
  他也拎了把椅子过来,认真地盯着陆子安上釉。
  原来上釉有这么多的规矩,复填时有这么多的讲究。
  一勾一画皆为神韵,更不用说有些复杂的饰件,需要耗费的精力更多。
  等到陆子安全部上完釉,已经临近两点了。
  这时,陆子安才终于吁了口气,轻轻搁下了笔。
  “陆大师,这边的事情我们来就好,你赶紧吃饭吧!”与他共事久了,众人都挺心疼他。
  陆子安摇了摇头:“不急,我封完窑门再吃。”
  一水儿的匣钵全部打开,陆子安站在一侧,看着他们将各器物坯胎一一放入匣钵。
  全部是根据陆子安的排列顺序来的,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这匣钵的安置也有技巧。
  匣钵的大小,竟与器物的大小刚刚好相匹配!
  “陆大师,全部装好了。”
  陆子安接过递来的热毛巾,一边擦手,一边巡视一遍。
  确认无误之后,他慎重地点点头:“合钵吧。”
  各个匣钵的上半部分终于被盖上,严丝合缝。
  这是因为合钵必须要严,不留缝隙,否则易串烟,烧制的质量就会下降。
  确认完毕,陆子安慎重地点点头:“放火样。”
  火样是什么呢?
  就是一些小零摆件什么的,和这批次的瓷坯取于同样的工艺,只是都做得较小,属于碎了也不心疼的这种。
  它是专门用来了解窑内状况的,所以一般是放置在窑门处,以便于他们观察。
  一排儿的生肖小玩意儿摆在窑门口,不少人眼睛都望直了。
  喝!这手艺!
  这猴子活灵活现,这盘龙威武气派,一整套虽然都非常小,难得的是细节都做得非常精妙,这样的工艺品,只要烧制成功,怕是都得飙天价。
  这样的瓷胚,陆大师居然拿来做火样?
  人们瞅着这精巧的火样都心疼!抽痛!
  他们恨不能把自己刚才塞进去的瓷胚拿出来摆着做火样,如果能把陆大师的这些生肖给换进去的话。
  算了,不能这么没出息……
  众人捂着心口,各自退了一步。
  将装着瓷坯的匣钵依次装好之后,陆子安便开始用砖泥密封窑门。
  看着承载着所有人希望的窑炉逐渐被封上,众人的心情有些复杂。
  陆子安在窑门上方留了观火孔,再三确认能够看到火样的变化,却也不会过大之后,他才重新净手。
  “好了,点火。”
  先是烧小火,听着柴火噼啪,火光灼目,领导略带迟疑地道:“这,要烧多久?”
  “短则一夜,长则三五天。”陆子安擦干净手,顺着众人的意思终于在桌边落座。
  这也说不清是午餐还是晚餐了,反正都快四点钟了,他竟然也不是特别饿,大概是饿过头了。
  除了专门添柴的工匠外,其他人也纷纷开始吃饭。
  和之前每一次一样,所有人全都守在窑炉旁,等待着命运来临。
  以前他们还会感到紧张恐惧,如今都已经心如止水。
  虽然还是很期待,却也能在略带忐忑的情况下谈笑风生。
  时间过得很快,又很慢。
  夜,渐渐深了。
  很多人困倦不已,纷纷以各种奇葩的姿势昏昏睡下。
  陆子安坐在窑炉前仰看天空,浓云已经散去,天边挂着一轮圆月,清亮而温柔。
  就着这般月色,他坐在桌前,以清冶的行书写下了四个字:《钧瓷新解》。
  在瓷文化里,有一个著名陶瓷艺术家,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就是被国外陶瓷收藏家称为“陶圣”的唐英。
  唐英自幼能文善画,在16岁的时候就被内务府选中,为康熙画制瓷器样稿。
  这是一位在于瓷艺上极富天分,近乎天才的匠师。
  他47岁才接触瓷器烧制,但是短短三年,他便已经熟悉了瓷器烧制的各个流程。
  他仿制古瓷。
  唐英仿制出的宋代四大名窑作品,如仿哥窑的金丝铁线纹、仿汝窑的冰裂纹,和原作摆在一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他超越古瓷。
  唐英擅书画,他大胆地把书法、绘画和陶艺相结合,把字画意境融入到瓷器烧制中,最终把瓷器的艺术水准推高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创烧新瓷。
  唐英不但研制出仿古瓷器的釉料配方,还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出新的釉料配方。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唐英在器型上的大胆革新。
  转心瓶和交泰瓶,是唐英艺术生涯里的巅峰之作,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将其完全复制出来。
  而唐英于瓷文化最大的贡献,却是他所编纂的《陶冶图说》。
  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本用图文形式把陶瓷烧制的流程呈现出来,详细记载了陶瓷烧制的各个流程的书籍。
  这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凭证,功在千秋。
  【奉敕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
  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炼灰配釉,曰制造匣钵。
  曰圆器修模,曰圆器拉坯,曰琢器做坯,曰采取青料。
  曰炼选青料,曰印坯乳料,曰圆器青花,曰制画琢器。
  曰蘸釉吹釉,曰镟坯挖足,曰成坯入窑,曰烧坯开窑。
  曰圆琢洋采,曰明炉暗炉,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原。
  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
  英所造者,世称“唐窑”。】
  陆子安以《陶冶图说》为基准,重新编写了一部更直白、更详尽的书籍。
  他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瓷工艺的理解,事无巨细地剖析了自己的研究过程。
  图文并茂,言无不尽。
  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陆子安对转心瓶和交泰瓶的研究。
  转心瓶是一个形状看似平常的花瓶,它可以拆卸成两部分。
  外瓶中央镂空,造型是莲叶荷花,内芯则可转动。
  上有四名小童,下有亭台仙女,一旦转动,就如四名小童绕柱而行,仙女则驾舟穿越莲丛,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交泰瓶则是把瓶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二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勾连,可作细微活动,却又不可拆分。
  寓意上下一体、天地交泰,是我国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为精巧、工艺最为复杂的制品。
  时至今日,也无人能仿制出来。
  最贴近的一次,是有位工匠仿制出了其形,花纹相同,但是瓶身却是相连的,不能活动。
  陆子安经过反复的尝试和研究,终于制出了两件,也在这同一批瓷胚里面。
  没有经过烧制,谁也无法确认会得到什么结果,所以陆子安也没有和任何人说。
  三天三夜的烧制,陆子安从未歇笔,偶有睡眠,也很快醒来。
  终于,在第三天的夜里,陆子安终于写完了这一叠宣纸。
  一直轮班候着的青年眼都没眨地盯着他,见他终于起身,连忙凑了过来:“陆大师……”
  “嘘。”陆子安扫了眼睡着的众人,意思很明显:别吵醒他们了。
  青年将陆子安扶到躺椅上,保持着书写的姿势太久,缓缓躺下来的时候,陆子安仿佛都听到了自己骨骼嘎嘣声响。
  他恨不能就这样一觉睡过去,睡他个三天三夜才好。
  只是下一秒,他猛然跳了起来:“住火!”
  这一声,如晴空霹雳,惊醒了所有人。
  负责守火的工匠连忙住火,犹自有些疑惑:“炉温还不够呀……”
  “看火。”陆子安抬了抬下巴:“火焰炽白,温度已经有1300℃了。”
  没有人质疑他的决定,众人帮着上前打开炉门,除去炉中余火。
  这是为了让窑温下降,以便于取出瓷器。
  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没了睡意。
  众人眼巴巴地望着窑炉,恨不得这温度一下就降下来才好。


第627章 汝窑为魁
  等炉火熄了以后,众人又重新退回原位。
  陆子安等他们都让开后,才走上前去,仔细地观察了一下。
  有人忍不住道:“不如直接把窑门全打开?通下风温度应该就降得快了吧?”
  听了这话,众人额角青筋都跳了一下。
  啧,一听就外行了吧!
  顺着声音一瞅,竟然是先前去看钧魂的领导,好吧,果然是个外行。
  “关于这个降温,也是有讲究的。”一旁的老师傅捋了捋胡须,慢慢地道:“降温有快慢之分,有的发色甚至需要24小时以上的降温,降快了降慢了都会影响颜色。”
  “还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各种手法,降温没这么简单的,一旦错了,就是整窑的瓷器毁了。”
  领导若有所思:“那如果有的瓷器要快,有的要慢,怎么办呢?”
  “择其优。”老师傅微微一笑:“有了一件成功的,其他的毁了又如何?如果能保证一个窑位的品质,其他的全毁了也在所不惜!”
  这话当真是说得霸气又嚣张,偏偏还很有道理,无法反驳。
  的确,十窑九不成,出了一个成功的,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问题是现在就算他们愿意为了一件放弃其他所有,他们都……连一件都保不住。
  倒是某个人精准地捕捉到了老师傅话里的知识点:“窑位?”
  这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就连在场的不少工匠都投来了视线,显然颇感兴趣。
  老师傅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皱了皱眉不再开口。
  偏偏有学徒却还在问:“我看刚才不都是随便摆进去的吗?难道摆放位置也有讲究?”
  老师傅犹豫不决,不知当说不当说。
  见他迟疑,陆子安平静地点点头:“当然是有讲究的,如果不懂摆位,烧一百次也枉然。”
  现场所有人都对此颇感兴趣,连连追问不休。
  陆子安倒也大方,不顾老师傅的阻拦,详细地讲解了一下关于窑位的讲究,譬如匣钵的大小、布置、叠放多少,匣钵薄厚等等细节对降温的影响。
  众人听得眼睛放光,长久以来的习惯,让他们下意识按下了录音键。
  ——没办法,以前试过多种方法,唯有这一种办法才能让他们跟得上陆子安的进度。
  将他们的反应看在眼里,陆子安仅报以微微一笑:“其中青瓷的天青色,是极难掌握的一种颜色,因为瓷釉中的铁元素太过“善变”。”
  无论釉色发灰发黄,还是发绿发蓝,业界都将它们统称为“青瓷”。
  因为这些瓷器的呈色原理都是相似的,都依靠瓷釉中的微量铁元素来改变原色。
  “铁元素非常善变,窑内氧气充足时显黄色,氧气不足时变蓝绿色,釉层厚了发黑,温度太高又发紫,窑变的变化万千就由此而来。”
  在场的工匠,在曾经的创造中饱受铁元素折磨。
  它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与很多元素都能结合,接触空气的面积大小都能影响到最终结果。
  不可捉摸,一度让人头疼不已。
  因此此时听到陆子安详细地说及这一部分,一个个都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陆子安负手而立,目光平和沉稳:“其中可以作为青瓷代表的是汝瓷,但汝瓷刚刚烧成时往往偏绿,只有冷却速度得当才会慢慢变蓝,可见烧出纯正的天青釉已是非常不易。钧瓷的窑变是釉色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和温度密切相关。”
  汝瓷?
  领导眼神一凝,微微倾身:“陆大师,你刚才说的可是汝瓷?“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华夏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瓷?难道您对汝瓷也有研究吗?”
  陆子安皱了皱眉:“略懂一二。”
  “……”这也叫略懂?惹不起惹不起。
  这人不再追问,心里头却琢磨开了:如果钧瓷都能被陆子安研究出来,那么,汝瓷还会远吗?
  现场众人将他的沉思看在眼里,欲言又止:是不是想得也忒远了点儿呀?
  没有人再说话,陆子安一时拉开窑门,一时又关上,取舍纯粹只靠着他的辨识。
  每当他做完一个动作之后,就会侧耳倾听,偶有几声裂声,靠得近的几位工匠额角青筋直抽抽。
  偏偏陆子安丝毫不为所动,恍若未觉般继续着控温。
  这一忙碌,直接到了第二天的凌晨,窑炉内温度才总算降了下来。
  陆子安忙了一整夜,身心俱疲,众人也守了一夜,一个个眼下黑眼圈愈加深浓。
  终于,陆子安哑着嗓子道:“好了。”
  一众人瞬间来了精神,打了鸡血似的站了起来:“哪呢哪呢,可以搬出来了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搬入时一般,他们全部井然有序地将匣钵从窑炉里搬了出来。
  最先被搬出来的,自然是作为火样的十二生肖的小玩意儿。
  放入时通体呈乳白色,釉料均匀,此时烧制过后,竟然好几样都发生了窑变。
  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窑变,不仅限于深深浅浅的蓝,猴子为青紫色,而其中的蛇和虎居然都是深紫,最妙的是那条龙,竟然是热烈的红!
  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纷纷惊喜地站起身来:连火样都有如此精妙的窑变,那这一窑瓷器,岂不是!!!
  当然,第一重要的事情,还是给陆子安先掌眼。
  装着十二个小火样的托盘摆到陆子安面前,他挑了挑眉,目光在龙身上微凝。
  工匠们抱出尚热得有点儿烫手的匣钵,不禁充满喜悦地喊道。
  “这蛇与虎为紫,龙为红,正是紫气东来,龙虎风云啊!”
  “好兆头啊!”
  “这是个开门红,火样都发生了窑变,这一窑肯定能出奇珍!”
  车间里气氛紧张而又活跃。
  你一言,我一语,激动的心情简直抑制不住。
  陆子安却完全不受他们的影响,从左至右一一拿起来细细看了看。
  刚将虎拿到手中,清脆的裂声传来。
  甚至都不需要用力,刚才还精美无比的小老虎就这样裂开了一条大缝。
  笑声戛然而止,所有人脸上的笑容凝固了。
  陆子安面不改色,将虎放下,再拿起猴子。
  全部看过之后,他摇摇头:“在窑口,温度变化太大,全裂。”
  全裂。
  老师傅的手颤抖地抚上匣钵,迟疑地道:“那这捡选……”
  “当然是继续。”陆子安拍拍手,站起身来:“全部打开吧,十窑九不成,能成一件,已经是莫大的荣耀。”
  真的是这样吗?
  不,那只在于他们啊。
  心里有些没底,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伸出的手都有些控制不住力道。
  但是再怎么不甘愿,到底还是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米黄色的匣钵。
  仿佛是赌玉一般,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全凭天意。
  到了这个时刻,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半空,有些甚至打开了匣钵却不敢看。
  唯有陆子安,心情甚是轻松,甚至还能拿起一件调笑:“哎呀,这件其实色调挺好,可惜没绷住,到底是裂了。”
  他托在掌心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