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直播之工匠大师-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套车马是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马。
  輨和毂,一步一步地组装,其后加入辖与牙。
  陆子安站在台子上,每说一个数字,就有人迅速反应过来递上相应的零件。
  那种感觉像是什么呢?
  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却依然游刃有余。
  这一套精钢模型,是在原有的比例上缩小了很多的,但是一个车轮依然组装了十来分钟。
  原因就出在这辐条之上。
  这套铜车马,和古代埃及战车进行对比,简直不像同一时代的东西。
  因为它的辐条数量极为惊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战车有18根辐条,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辐条竟然多达28至30条以上!
  辐条多,不仅能让马更省力,也能增加车轮的耐久度。
  这样的设计,使得战车的地形适应能力更强,也能为士兵提供更加稳定的作战平台。
  但是,这样的辐条,于复刻车马的匠师却是一种灾难。
  因为它太多,也太复杂,想要将如此之多的辐条完好的辐条同时完好的卡进车轮里,有时候甚至需要数人共同操作。
  戴专家用石墨模型试过多次,当下便轻声道:“陆大师,不如我叫人帮您?”
  “不用。”陆子安不动如山,一次接过数十根幅条,却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看着多,其实装起来并不复杂。”
  只需要掌握其技巧,幅条的安装也可以变得很轻松。
  因为这些辐条,都是以榫卯的形式存在的。
  有长有短,交错排列,如果有懂木艺的人,便能一眼看出,它其实是一个过渡自然的榫卯结构。
  而事实也果然如陆子安所说,每根幅条在他手中轻轻一转,便刚好卡进榫眼。
  只是它讲究规律,得先组装四周的几根长的,再慢慢填入短的,有时甚至需要轻轻转动车牙进行调整。
  当所有幅条都安置完毕后,陆子安将车轴慢慢插了进去。
  戴专家甚至都没来得及阻止,陆子安握紧车轴,向着顺时针方向,用力一转。
  在这个过程里,所有人眼睛都舍不得眨,生怕错过了哪一帧精彩的画面。
  而陆子安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在他的操作下,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所有辐条都向车毂集中,并且顺顺当当地卡紧了,这便是辐辏(còu)。
  戴专家脸都绿了。
  还有这操作?
  想起他们组装时每次都大汗淋漓,费了老大劲才一根一根组装上去的场景,他发自内心的感叹:人比人,比死人啊!
  见他一脸意外和不敢置信,陆子安皱了皱眉,好心地解释道:“毂是由輨和軧、輴组成的,它本身也算是一个小机关,最初的工匠设计它的时候就是为了节省人力,只需要按它本来的方法进行组装,就可以了。”
  “……”
  这一下,不止戴专家一个人,所有人脸都绿了。
  还不如不解释呢,听了更加心塞了!
  这种古法,他们只查到了只字片言,古代匠人地位不高,很少有书会为他们的技艺进行专门的细致记录。
  就连鲁班这般惊才绝艳的人物,也没能留下他全部技艺的记载。
  文献里头没有记载的,他们去哪里知道啊?


第450章 青铜之冠
  倒是戴专家反应很是迅速,看着陆子安的眼神充满了惊喜:“陆大师……您对古技艺颇有研究?”
  嗯,这话让他怎么回呢?
  仔细思考了一下,陆子安觉得他的回答应该要稍微的低调一点比较好。
  于是他微微笑了笑,手下动作不停,淡淡地道:“略懂。”
  “……”戴专家不敢夸海口说自己对文物有多么精深的了解,但是于铜车马,他真的是查阅过不少古着。
  很多生涩到几乎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去查的大头书,他都硬生生地啃下来了。
  只要关于秦始皇陵的书,他都有仔细阅读过。
  但是他非常肯定的是,并没有哪本书里,有如此详细地介绍过车轮的组装。
  本来嘛,车轮而已,算不得多么高深的东西。
  但是他都查不到的内容,陆子安却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戴专家感觉自己的心跳得非常快,手指也有些微微颤抖,半晌,才低涩地道:“陆大师,您简直……惊才绝艳。”
  不,这都无法形容陆子安的博学多才。
  他用力地握了握手,又松开,明明是极适温的环境,但他的鼻尖却渗出了些微汗水。
  一个念头在脑海中浮现,让戴专家无比兴奋,难以自持。
  “27。”陆子安伸手,那五人中的一人便迅速递出该编号的零件。
  他甚至不需要抬头,左手虚拢着部件,右手接过零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卡入。
  这些组装的技巧,极为繁复。
  比如销接,比如活铰连接。
  这些原本简单的小细节,在铜车马上运用到了极致,令人简直为之目眩神迷。
  更不用说还有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灵活切换,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就连市长都不得不满脸感叹,轻轻吸气:“难怪说铜车马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为复杂、形体最为庞大的古代青铜器,光这些小机关就已经值得了。”
  “那是!这可是青铜之冠呢!”旁边一位学者愉快地搭了腔,他目光还在盯着陆子安的手,头都不带回一下,也没看和他说话的是谁,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我们西安的骄傲!平时看有些小年轻啊,说什么劳斯莱斯什么法拉利,那就算豪车了?啧,真该叫他们来这儿看看,这才是我西安的豪车啊!”
  市长微笑起来,应和着道:“是啊,真美。”
  “什么美!你懂什么!”老学者却有些气哼哼的,要不是舍不得挪开眼睛,市长毫不怀疑他一定会恶狠狠地瞪着他:“这叫气势!气势懂伐!”
  旁边的秘书欲言又止,但是市长却瞥了他一眼,将他的话堵了回去,饶有兴致地追问道:“但是这还没组装完啊。”
  “联合国秘书长德里·德拉·达雅马先生都夸过铜车马呢,他说:‘铜车马不仅是高艺术的,而且是高科技的结晶!’”老学者头也没回,自顾自地念叨:“这些小年轻啊,对自己的文物一点都不了解,唉……果然还是这陆大师顺眼。”
  莫名被嫌弃了的市长却一点都不生气,还忍不住有些想笑。
  许多人如今看陆子安,首先想到的都是他能给人带来的利益和他日渐强盛的名气,但是在这老学者眼里却只有顺眼和不顺眼一说。
  因为他们声音压得很低,倒也没人听到,只有秘书情不自禁弯了弯唇角。
  他忽然理解了市长对这些玩艺术的人那种超乎寻常的包容。
  这些搞艺术搞学术的人啊,真的很可爱。
  如果仅仅是机关精妙,尚不足以陈述铜车马的难得。
  但是当陆子安慢慢地搭建了轮廓出来后,众人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
  当四匹马也组装完成后,铜车马的大概轮廓已经组装完成。
  轴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不让车轮外脱。
  辖是个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人间》上提到“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
  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叫wèi,又叫轨。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济盈不濡轨。”。
  有人忍不住低声道:“难怪说出轨出轨,原来是因为这个引申而来的吗?”
  再圆满的家庭,出轨了一般都以离散收场。
  而轨散则辖崩,脱了轨的战车瞬间便会分崩离析,这么解释倒也说得过去。
  只是在场众人注意力都放在了陆子安接下来的动作里,竟无人搭腔。
  倒是沈曼歌若有所思地看着这车驾,喃喃道:“左骖殪兮右刃伤……这四匹马,两边的就是骖,中间的叫什么来着?”
  她就坐在戴专家旁边,因此,声音虽然低,戴专家却还是听到了。
  刚才陆子安对这小姑娘的看重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戴专家原本不以为然,但是听了这话,倒是对她有些刮目相看。
  好学的人,总是能轻易地博得老学究的好感。
  更何况她还真的说对了。
  戴专家看她的眼神都带着笑意,轻声道:“叫服,服之左曰骖。”
  “啊,对!”沈曼歌欢喜地点点头,很利索地和他道谢。
  是个讲礼貌的孩子,戴专家对她的观感更加好了些。
  果然,陆大师看中的女孩子,也比其他人要好。
  戴专家仿佛浑然不觉,自己这种行为,叫爱屋及乌。
  而此时,陆子安已经在开始组装车厢了。
  这也正是铜车马里最重要的两个机关之一,所有人顿时都打起了精神,连戴专家都不再说话了。
  整个大厅仿佛落针可闻,只有组装的声响格外清晰。
  底座呈“十”字拱形,四条腿末端各有一方形足,起到固定和支撑伞杠的作用。
  上部为座杆,与底座铸接成一体,起夹持和固定伞杠的作用。两道机关就分别置于底座和座杆上。
  陆子安握紧伞杆,慢慢将其卡了进去。
  底座的十字形台面上,有一长方形凹槽,凹槽内侧一端呈半圆形,陆子安握着的伞杆尾端,正正好卡进这凹槽。
  严丝合缝,没有任何错位。
  听着那悦耳的一声“咯嚓”,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微微吁了口气。
  但是陆子安接下来的动作,却又让他们的心紧紧地提了起来。
  只见他微微弯下腰,在底座的右拱腿正侧面,组装的几个零件竟然露出了一个与前一个凹槽方向垂直的长形孔槽。
  一半明槽,一半暗槽。
  孔槽内陆子安装进了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曲柄销,销的外端带一圆形帽,方便手握持。
  为了确定效果,陆子安特意试了试。
  他拉动曲形销的时候,当它从暗槽中伸出,插入左拱腿的暗槽内时就把伞杠下端固定;
  当曲形销收回,伞杠下端即可取出。
  这,这是!
  人群微微有些骚动,却是不少老学究恨不能爬进来亲自试试。
  但是理智还是让他们保持着冷静,没有真的爬进来。
  陆子安将伞杆插上去后,转头又将座杆的上部内侧面的铜环安装完整。
  到了这一步,后面基本已经没太高的难度了。
  “这个是更精妙的机关。”戴专家面容缓和了许多,心情也放松下来,也就有了心思给沈曼歌这个门外汉讲解了:“这其实是采用了一对互相垂直的楔形配合自锁机构,你看,当拉动侧面纽鼻内的铜环的时候,机关是不能打开的!”
  伴随着他的声音,陆子安刚好拉动了铜环,机关瞬间卡死。
  “只有先将顶端纽鼻内的铜环拉起,侧面铜环才能带动拉开半圆形构件,伞杠上部就能被取出来。”
  这两个机关设计巧妙,机构简单,操作方便,即使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震动和冲击,也非常平稳牢固。
  这个青铜伞座以小见大,说明秦代在机械学、工艺学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因此有人说,秦陵铜车马可以被称为华夏古代青铜工艺的顶尖代表作!
  陆子安的左手已经拿出了伞杆的上部,听到沈曼歌萌萌哒地“嗯呐”一声,不禁勾唇一笑,淡淡瞥了一眼,将伞面晃动了一下:“知道这伞面叫什么吗?”
  哎?不就是伞吗?
  这个沈曼歌还真不知道,老老实实地摇摇头:“叫什么?”
  “叫俾倪。”陆子安目光温柔地抚在伞面之上,声音很轻:“俾倪,同睥睨。”
  睥睨天下吗?但这好像是出自郭沫若的文……沈曼歌若有所思。
  但是这铜车马组建起来后的气势,当真称得上一句睥睨天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如此精致的战车,却弩机、剑、盾牌应有尽有。
  因此,陆子安不仅需要装好车马,还需要将这些武器也装进去。
  精致的弩机在他掌心飞速地组装完成,看着如同玩物,他随手对着桌面射一箭,扎进去很深。
  过了几秒才听到其扎到地面发出的“卜”的一声声响。
  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头皮发麻:这效果真是很令人震撼啊……
  有人喃喃道:“原来这真的不止是观赏物啊……”
  “39。”陆子安伸手,立即有人递上编号39的零件。
  有人咦了一声,低呼道:“这么小的……是什么?”
  虽然他感觉自己声音很小了,但是因为四周都很安静,他又不像市长他们站得比较偏,这句话顿时不少人都听到了。
  他接收到了许多不友好的目光,脸都有些烧得慌。
  倒是陆子安看都没看他一眼,平静地道:“这是飞軨。”
  “飞铃?”这人却是误会了,眼睛一亮惊喜地道:“是作警示的吗?还是暗器一类的?”
  比如发现敌人瞬间飞出去什么的……
  在场不少人都不忍直视地看了他一眼,眼里写满了无奈。
  这位兄弟,你脑洞是不是太大了?


第451章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神特么暗器,这么大的战车!
  战车是什么?打仗用的!
  谁跟你眉来眼去暗箭伤人啊,要的就是痛快厮杀,热血沸腾!
  “车轴末端一般都系有这类似箭尾形的小旛,称之为飞軨,但它不会发出声音。”陆子安将飞軨装好,伸手:“277。”
  他清冷的声音,用来作解说的时候,让人忍不住回味当初看过的那个记录片。
  绝妙的工艺,伴着他平淡却又带着浅淡情绪的声音,不知不觉便将整个记录片都看完了。
  不得不说,那可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啊……
  就是不知道陆大师下一部记录片什么时候出,又会出什么技艺。
  听懂了的,便是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也有没听太明白的,不懂装懂。
  但也有比较扎实的人,则迅速查阅资料。
  既然陆子安没有深入讲解的意思,戴专家便接过了话头:“铜车马的飞軨是做的青铜质地的三片薄片,但实际上的物件原样,是帛质织物……”
  一为装饰,二为缇油,另外就是等级的标志。
  听说只是件装饰品,最初提出暗器说的人不禁有些失望。
  还以为是件大杀器呢!结果是个软绵绵儿的物件。
  这时的战车,整体已经渐渐成型。
  车舆呈横长方形,前边两个转角处呈抹角弧形。
  其基本结构是以舆底四周的四条较粗的轸为基础,在轸间纵向设作为舆底。
  在轮上面立有车阑,构成整个车舆。
  在车舆之内有一车伞,由伞座、伞柄、伞盖等部分组成。
  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
  陆子安将最后一个零件装好,微微推动机关,马车便缓缓前行。
  虽然很缓慢,但那车轮到底是在动的。
  现场没有一个人说话,许多人甚至都屏住了呼吸。
  一片寂静中,唯有车轮的声响,是那般清晰。
  拂净历史的尘埃,这掩埋在陵墓中的绝技,终于又如此完美地呈现于人前。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那声音仿佛是车马行驶在众人的心头,胸口胀得发疼。
  这是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每个人眼都不敢眨,生怕下一刻这一幕便化为了泡影。
  不少老专家暗自红了眼,有的趁着没人注意,偷偷拿袖子揩了下眼睛。
  曾经为了修复铜车马所付出的青春与汗水,在这一刻仿佛都得到了充实。
  文物保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