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林子轩为例,看起来只是一家民营影视公司的老板,可他背后还有一帮人呢,得罪了他,还想在电视圈和出版行业混下去的难度不小。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句话,京城的水太深。
“看来上面是想要改革京影厂了,那咱们就赌一赌好了。”冯晓刚揣摩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就算韩三评没能成功,大不了咱们不走京影厂这条线了,还有其他电影厂可以合作。”林子轩打算道。
京城有好几家电影厂,比如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是郑洞添,林子轩和他认识。
当然,这几家电影厂没有京影厂规模大,资源多,只是后备计划。
“这样也好,有了国粒的这份交情,要好谈的多。”冯晓刚赞成道。
就这样,好梦公司决定和韩三评进行合作,加深彼此的关系。
他们还讨论了一下电影拍摄的计划,《甲方乙方》要开始筹备了。
拍电影不是说等钱凑齐了再开始筹备,也不可能一开始账户里就有200万,那不现实,《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边拍一边筹钱。
这是一种常态,资金短缺是华国影视行业的普遍现象。
林子轩把《炊事班的故事》的版权卖给了空政中心,拿到了50万,这就可以启动《甲方乙方》这个项目了,后面的资金会陆续到位。
有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投资,有《炊事班的故事》的盈利,还有从社会上找到的投资商。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般是国家拨款给电影厂,由电影厂拍摄电影,到了民营影视公司时代,是四处找资金,集资拍片。
“尤哥的片酬就定在15万,冯哥的片酬定在7万,这里面包含了作为导演的酬劳。”作为制片人,林子轩做出来计划书。
“不用那么多,咱们自个的戏,有个几万块钱就行了。”葛尤摆摆手,不同意道。
葛尤拿了金牛奖影帝后拍片子的起步价是10万,以目前的市场行情,15万是正常价码,等到《活着》在国外拿大奖后,他的片酬还会涨。
冯晓刚在片子里饰演一个角色,片酬是1万,另外6万是导演酬劳。
这个导演酬劳和张亿谋不能比,和姜闻也有差距,不过比他拍电视剧赚的太多了。
“尤哥,现在都市场经济了,咱们还是按照市场规律来,你现在就值这个价。”林子轩劝说道,“再说了,你要是只拿五万的片酬,让其他演员怎么办,你是最大的腕,他们的片酬只能比你低,人家肯定在背后骂咱们这是变相压价呢。”
“让你这么一说我还成罪人了,得,那就这么着吧。”葛尤点头道。
“这也是为了定个标准,你以后接戏就按这个价码来,只能高不能低,低了跌份啊,你可是咱们公司的艺术总监,光这个头衔就值一百万。”林子轩说笑道,“对了,张导有消息么?片子该做好了吧?”
“听说是到国外做后期了,等回来差不多就成了。”葛尤估摸着。
林子轩挺希望张亿谋的《活着》能通过审查,在国内上映,那样他的小说也能跟着出版,在国内畅销,拿到版税。
再说,只要《活着》能过关,就说明上面的审查放松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更没问题了,姜闻容易找到投资商,把片子弄完。(未完待续。)
………………………………
第二百零八章 告状信
既然决定了和韩三评合作,林子轩就把《甲方乙方》的剧本和拍摄计划交给了韩三评,由他来推动这件事的进行。
林子轩不期望京影厂出资,只要能借用他们的拍摄器材和幕后工作人员就行了。
这部片子只有200万的资金,要精打细算,既然要合作,京影厂的资源不用白不用。
他明白好梦公司要发展壮大不能光靠和电影厂合作拍片,还要逐步的培养自己的班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月初,张亿谋从国外回来。
《活着》这部片子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制作完成了,他想先放映一场看看观众的反应,这属于私下放映。
地点选在了他的母校,京城电影学院。
在电影学院,张亿谋属于大神级人物,他的电影被摄影系和导演系的学生反复揣摩。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亿谋的电影有着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
然而,当这部《活着》在电影学院放映后,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个观点认为这是张亿谋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张亿谋突破了自我。
另一个观点认为故事是好故事,不过张亿谋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用自己最不擅长的手法拍电影,太过急于求成,反而走错了路。
《活着》是张亿谋的转型之作,也是他的野心之作。
他抛弃了以往浓墨重彩的摄影风格,转而采用传统朴实的拍摄手法,可以说,这是一部最不像张亿谋电影的电影,也难怪会引起争议了。
电影学院的学生虽然推崇张亿谋,却也有着自己对于电影的思考。
林晓玲作为导演系的学生,看了《活着》,回来和林子轩说了学校里的情况。
“那片子和老哥你写的小说差距太大了,把悲剧拍成了讽刺剧,我和同学都觉得改编的不好,没拍出原来小说的精髓来。”林晓玲不满道。
“你们懂什么,要真的按照小说拍,这片子还能指望上映啊。”林子轩教训道,“等以后你们拍电影就知道了,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不是光讲究艺术就行的。”
“反正我觉得不好,以前张导的片子还有自己的风格,这片子连风格都没有了,为这个摄影系和导演系都吵翻天了。”林晓玲坚持道。
在电影学院,由于张亿谋是摄影系毕业,所以摄影系的学生是张亿谋的铁杆,导演系的学生相对来说冷静一些。
不过这次由于张亿谋舍弃了自己在摄影上的风格,让摄影系的学生很受伤,纷纷反水。
导演系的学生同样意见不一,就连电影学院的一些老师也觉得难以理解。
张亿谋这种传统的拍摄手法和华国的第四代导演类似,讲究平实自然,在细节中见功底。
只是由于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他们更为崇尚个人风格,这种平实的拍摄手法成了电影行业批判的对象,张亿谋的这种做法自然不被人理解。
张亿谋听取了电影学院学生的意见,他自己也有些拿不准。
他决定再放映一场,想听取更多人的意见,以便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这次邀请的是京城的作家群体和演艺界人士,他希望这些同行们能给出意见。
林子轩作为原著作者接到了邀请,放映的地点在京城北太平庄洗印厂的礼堂内。
接到邀请的在京城的大部分作家和演艺界人士都过来观看张亿谋的新片,由于事先知道《活着》的故事内容,大家都很有兴趣,想看看张亿谋怎么拍摄这个故事。
林子轩和葛尤一起来到大礼堂,碰到不少熟人。
这天晚上很热闹,除了作家们和演艺界人士,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票,只能在外边央求别人带他们进入礼堂。
由此可见张亿谋的影响力。
在放映的过程中,不时有观众发出哄笑声。
电影中有不少讽刺性的镜头,表现了主角富贵窘迫而诡异的状况,的确让人发笑。
正如林晓玲所说,《活着》的小说就是一出悲剧,而电影把悲剧荒诞化,产生了笑果,这样就削弱了整体的悲剧性。
两个小时过去,影片放完,大家纷纷离开。
没有长时间的鼓掌,没有赞美声,这些作家和演艺界人士显然对这部电影不以为然,有人甚至直接和林子轩说,你的小说写的很好,这片子拍的太差。
林子轩只能说这些作家恐怕不知道电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他觉得从电影的角度讲,这部片子已经很好了。
至少有让人看下去的念头,没有太过沉重,葛尤的表演很到位,每一次的心理转变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这是一次精彩的表演。
“尤哥,就这种表演,你的片酬可以翻倍了。”在回去的路上,林子轩打趣道。
“不行,这次准备的不够充分,有几个地方没把握好。”葛尤谦虚道。
第二天,张亿谋打电话给林子轩询问情况。
他问了不少人,结果不太理想,他似乎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的负面评价。
作家们普遍认为这部电影的文学性太差,就连一些导演都觉得张亿谋这次失手了,放弃自身的风格后,找不到方向了。
“我觉得挺好,拍摄手法和故事很搭配。”林子轩回答道。
“你说得对,大家可能认为我这部片子采用了常规的拍法,看上去像以前的老电影,因为风格上显得没想法,在他们看来,我的电影就是要在影像上有出其不意,显然是他们的思想落后了。”张亿谋在电话里解说道。
听得出,他急需找到认同者,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电影语言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表演内容,这一次我反着来,故意拍一部看起来挺傻的电影,这种朴素的拍法适合《活着》这部电影的风格,就不管他们了,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我们自己要有自信。”张亿谋接着说道。
这时候,张亿谋还不知道,从《活着》放映后,就有告状信寄往总局和各个宣传部门。
这些人认为《活着》思想反动,别有用心。(未完待续。)
………………………………
第二百零九章 搏一搏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篇小说或者一部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只有人民币才会有那种超级待遇。
当初《活着》在《百花》杂志上发表的时候,就有人说过这篇小说的思想反动,这个词语在九十年代以前的华国非常流行。
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不合拍,或者说是背道而驰。
进入九十年代,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成了重心,一切向钱看,也就没什么人关心这些了。
不过总有一部分人对此念念不忘,并认为自己是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卫道者自居,他们不愿意看到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出现。
一旦看到类似的苗头,就会不遗余力的进行打压。
这种状况在学术领域和作家群体中尤为严重,这些人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话语权,在各个部门有影响力,不容小觑。
林子轩对此的态度是视而不见。
这批人觉得自己代表着正义,你不可能用言语说服他们,这是思想观念的不同,争论的意义不大,他没那么多闲工夫打嘴仗,有时间不如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当社会上对《顽主》和《活着》进行批判的时候,他基本上都保持缄默。
在《活着》放映过了几天后,林子轩听到消息,这部电影被人告了。
他起初没有在意,觉得很正常。
这部片子涉及到敏感的年代,总会有人出来闹事。
张亿谋在电影学院放映《活着》不会引起太大反响,学生就算是有不同意见顶多是争论一番,不可能在媒体上发表意见或者给相关部门写告状信。
可一群作家和演艺圈内的人看了电影,肯定会有想法。
林子轩觉得最终还是要看上面的态度,看看张亿谋的关系够不够硬,能不能过了审查这一关,如果上面觉得没问题,这些攻击就毫无用处了。
然而,事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报纸上出现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文章,包括这部电影的思想内涵,导演的拍摄手法等等,一看就是内行人写的,剖析的头头是道。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他还接到了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这家出版社极为关注《活着》这部电影,已经先期印刷了两万册书籍放在仓库里,就等着电影上映了。
出版社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认为这部电影怕是危险了。
林子轩想了想,给总局的副局长吴振辉打了个电话,吴振辉虽然主管的是电视方面,不过应该了解内情。
“吴局,我打听下,《活着》那部电影现在是什么情况?”林子轩询问道。
“这个事啊,放心吧,和你的关系不大,你就不要参与进来了。”吴振辉提点道。
这么一说林子轩有些明白了,这不是针对他来的,主要对象还是张亿谋。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张亿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华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导演,势必会有人看他不顺眼,这种情况很常见。
这次好不容易找到了张亿谋的把柄,自然会发动攻击。
有些人可能成事不足,败事却绰绰有余。
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去年田状状那件事,风头还没有过去,张亿谋这时候把电影送上去审查,有点“顶风作案”的意味。
总局怕是也不好处理,如果通过了,会给人一种错觉,既然张亿谋能拍这种片子,我们也能拍,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如果直接给枪毙了,也会引起支持张亿谋的那部分人的反弹。
于是,他们采用了惯用的手段,那就是拖字诀,打回去让张亿谋修改,并且非常笼统的提了几条修改意见,比如主题有问题,立意不清楚等等。
一旦导演看到这种让人一头雾水的修改意见,就说明你这片子问题大了去了。
要是那种详细到某段情节需要删除的修改意见,说明这片子还可以挽救一下。
张亿谋在电影圈混迹多年,熟悉里面的各种规则,看到这种修改意见就知道这片子通过审查的希望不大,也就是私下里被枪毙了。
总局不会直接下文件说禁映,只说是需要修改。
在电影圈,张亿谋的人脉比林子轩强大。
林子轩能打听到的事情他同样知道,甚至很清楚是哪些人向总局告的状。
这么多年下来,他总会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得罪一些人,比如在选角上没有用某人推荐的演员,也可能某次发言有映射某位老前辈的嫌疑。
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人接触,难免会产生矛盾。
有人处理的圆滑一点,矛盾就少一点,有人性子直一点,得罪的人就多一些。
张亿谋不想接受这种结果,这毕竟是一部花了300万美金的片子,他花费了心血,对片子抱有极大的期望。
他期望拿奖来证明自己,更不能让投资商赔本。
像这类艺术片想要卖个好价钱,只有参加国际电影节才能引起全球片商的关注。
欧洲三大电影节,法国戛纳的规模最大,片商最多,所以投资商才想让《活着》参加戛纳电影节,以张亿谋的名气,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完全没问题。
只要拿了一两个大奖,就会受到片商的青睐,这部片子的成本就赚回来了。
不过没有通过总局的审查私自参加国外的电影节,这是违规行为。
张亿谋不由得想起了田状状,八年不能拍片的处罚实在是太严重了,他承受不起。
他思考良久,想到了一个办法,从现在开始他要保持低调,不对《活着》发表任何意见,不出席任何活动,就在家里呆着。
与此同时,让宝岛的投资商把片子送去戛纳,他不去戛纳,不参与任何和戛纳电影节相关的事宜,就算是片子真的获奖,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