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亿谋能凭着一个故事就拉到300万美金的投资,这是由于他以前多次取得了成功。
林子轩和冯晓刚的资历还不够深,没有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和张亿谋没办法比,现在出去风险太大,很可能碰的头破血流。
这可是个混乱的年代。
“再等等吧,等尤哥把《活着》拍完再说。”林子轩回应道。
“这样也好,先看看形势,有了尤子,咱们至少成功了一半。”冯晓刚说笑道。
回到艺术中心,林子轩意外的收到两张邀请函,一个是华国金牛奖的,还有一个是香江金像奖的,这两个奖项都在四月份颁发。
金牛奖林子轩还能理解,他毕竟是《大撒把》的编剧,有最佳编剧的提名。
金像奖这个就有点莫名其妙了,林子轩知道这是因为《阿郎的故事》那部电影,他后来找了录像带来看,上面只是在故事策划上出现了他的名字。
不过既然寄来了邀请函,就说明香江那家电影公司还没忘记他,或许只是出于礼貌而已。
反正也要去花城参加金牛奖,顺便到香江去一趟也不错,林子轩这么打算着。(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五十九章 纷扰
是留在体制内安稳的生活,还是离开体制奋斗打拼,这不仅是林子轩和冯晓刚在考虑的问题,也是演艺圈的从业者都在考虑的事情。
时代改变了,以前的人讲究奉献,现在的人讲究利益。
全民下海的热潮方兴未艾,在南方,每天都有财富神话诞生,大家见面谈论的大都是赚钱的门路,以及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
演艺圈的人原本就是一帮不安分的家伙,他们渴望把自己能力转变成财富。
八十年代,演员全国各地疯狂的走穴捞外快,从而过上了好日子。
像刘晓青那样的大明星还开起了公司,利用自己的名声赚钱,手里少说也有几十万,在华国影视圈算是提前富起来的那批人。
如今终于轮到幕后的创作人员了,总局的文件相当于给这些人松了绑。
以冯晓刚为例,拍摄《京城人在纽约》获得巨大成功,但算不上名利双收,名声是有了,可他每个月只能拿着几百块的工资,还有500块的年终奖金。
他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
如果他下海创业,拉来投资,拍摄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卖出去版权,那么他就可能赚上几万块,甚至是十几万,这种诱惑很难拒绝。
当然,在没有艺术中心资源的支持下,他要冒的风险很大,存在失败的可能。
这就是演艺圈的众人面临的现状,离开体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不离开体制又心有不甘。
在接下来的二三月份,京城演艺圈的朋友见面,都会谈论相同的话题,你离了么?
这不是离婚的意思,而是离开体制的意思,在民营资本的强势介入下,有人准备出去闯一闯,有人还在犹豫观望,人心浮动。
林子轩都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浮躁的味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艺术中心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有编剧和幕后工作人员要离职,在外边他们能拿到两倍的工资,还有各种分红,待遇相当优厚。
这种事情在南方并不鲜见,民营企业利用高薪挖角,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这一次,轮到了演艺圈。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成为民营资本挖角的重点对象,虽然中心只成立了两年时间,却制作出了一批优秀的电视剧,在国有电视剧制作单位里,拥有强大的制作能力。
外边的人看不懂圈子里的事儿,以为挖走中心的幕后制作人员就能复制中心的成功模式。
冯晓刚却很清楚,艺术中心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和林子轩有很大的关系。
这不是说其他工作人员没能力,都是林子轩在干活,事实上林子轩做的并不多。
但影视行业较为特殊,它属于艺术创作,核心是要有好的故事,加上幕后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一部部优秀的电视剧来。
“他们挖错人了,应该直接挖小林才对,一个小林能顶一个师的兵力。”冯晓刚说笑道。
“可别这么说,我被他们搞的头都大了,这些人这么搞下去,咱们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光是制作费用就被他们抬高了一倍。”林子轩郁闷道。
民营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如果是圈内人还好些,至少懂得规矩。
圈外人就太乱来了,他们手里有资金,挥舞着支票,以为有钱就能制作出赚钱的电视剧,花钱请大导演和大明星,演员的片酬成倍的上涨。
像陈晓艺这样的演员,拍摄《外来妹》的时候片酬一集是200块,出名之后片酬是一集600块左右,现在就有人开出一集1200块的片酬请她拍戏。
演员的片酬在制作费用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
以前花100万能拍出50集的《渴望》,现在能拍出20集的电视剧就不错了,整个影视圈的行情被这些外来者给玩坏了。
不过,这些人很快就会知道破坏规矩的代价。
他们会发现重金挖来的制作团队拍摄出来的影视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懂行,被人给坑了一把。
而且,他们想把电视剧卖出去也找不到门路,只能砸在自己手里,赔个干净。
这就是圈外人进场要缴纳的学费。
经过这次的教训,有些人会一走了之,有些人会沉下心来,慢慢的经营各种关系。
但这批人造成的影响很难消除,片酬只要涨上去,想降下来就难了。
事实上,真正能有所作为的还是圈内人,他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该怎么经营,不少人还借鉴了《京城人在纽约》的运作模式。
通过贴片广告来拉广告商赞助,或者是走银行贷款的路子,筹集资金拍摄影视剧。
这段时间可谓是纷纷扰扰,京城演艺圈每天都有新鲜事。
同样,也有人打电话给林子轩,想把他挖过去,开出的价码不低,不过被他拒绝了。
此时整个影视圈的大环境太过纷乱,早点下场固然能抢占先机,但也可能被大浪席卷,打好基础比抢占先机更为重要,还是稳一点的好。
林子轩就是这种性格,不冒失,不激进,踏踏实实的向前走。
他现在要忙的是影视基地的选址工作,总局已经批下了这个项目,还拨了300万作为建设资金,艺术中心投资200万,初期的总投资达到了1500万。
总局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艺术中心是经营主体,石总是投资人,分享红利。
说实话,1500万并不是太大的项目,不过这只是影视基地的第一期工程,等到第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林子轩还会招商引资,建设第二期工程。
随着华国影视行业的逐步繁荣,这个影视基地想要发展起来并不困难。
林子轩和一些搞建筑规划的工程师开车在京城郊区转悠,要选择一处自然风景优美,最好是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地方。
这时候京城周边还没有进行大开发,地价便宜。
按照规划,这个影视基地至少需要上千亩地,以后还可能会扩张。
他们最终把地址定在了京郊的怀柔地区,也就是京城怀柔影视基地。(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章 每个人
三月份,乍暖还寒的时节。
林晓玲穿着件自家织的厚毛衣,带着红围巾,拿着一支话筒,走在京城的大街上。
在她的身后是一个扛着摄影机的人,身形微胖,旁边还跟着一个略瘦的人,这是录音师。
今天是礼拜天,京城的天气不太好,风有点大,把晓玲同学额头的刘海儿吹的有点乱。
她看到有人过来,就跑过去,把话筒递了上去。
“您觉得京城的风大么?”林晓玲直接问道。
对方看到一个小姑娘,还有后面的摄影机,有点愣神,不知道这是干嘛的。
“是挺大的,你们这干嘛呢?”被采访的男人好奇道。
“没事,我们就是随便问问,你这是去哪啊?”林晓玲自如的应对道。
像是类似的对话晓玲同学重复了很多次,一回生,二回熟,从刚开始的不好意思到现在的熟练应对,她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
林晓玲上周就开始了这项拍摄工作,不过那时候用的是摄像机。
林子轩看了拍摄下来的带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画面没有一点纪录片的感觉,更像是普通的街头采访,缺少一种时代感。
他咨询了摄像师,摄像师建议使用胶片拍摄,而且最好是用过期的胶片。
过期的胶片会偏光,漏光严重,不能用来拍摄正常的电影,不过拍摄出来的效果会有一种粗糙感,就像是在看老电影一样,一看就有时代的印记。
这和古董界把假东西做旧是一个道理。
林子轩觉得很有道理,就到京城电影制片厂找熟人弄了一批过期好几年的胶片,电影厂自己不用,放着也是浪费,被他用收废品的价格买了一些。
他还找了一位录音师现场录音,这种突发性的采访讲究真实性,没办法后期配音。
为了妹妹应付导演系的专业课考试,林子轩也是拼了。
摄像师和录音师都是艺术中心的员工,林子轩请他们在礼拜天帮帮忙,大家都挺熟,也没谈报酬,就是到饭馆吃顿饭的事儿。
如果是拍摄正常的影视剧,摄影机要放在三脚架上固定,这样拍出的画面才能平稳。
不过这是街头采访,对画面没有那么多要求,抖动起来才能显得真实,由摄像师扛在肩膀上就行了,录音的要求也不高,就是把周围的噪音录下来也没关系。
这部纪录片讲究的就是生活化和真实性。
林晓玲事先做了不少功课,针对不同的人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林子轩觉得到时候随意发挥会更好些,生活往往能让人出其不意,而不是事先安排。
三人拍摄小组在京城各处转悠,林子轩开车跟在一旁。
他会开车送林晓玲三人去人多的地方。
比如医院、学校、居民楼、**广场、公交车站、饭店等等,这些地方人多,而且杂,能够见到形形色色的人。
毕竟时间有限,这也不是正规的纪录片,不可能花费太长的时间,最好是一天拍完。
林子轩有时候也跟在一边看着,觉得每个人的反应很有意思。
比如碰到干部模样的人,他不会回答问题,而是略带警惕的反问“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在**广场,当被问起“站在这里你在想什么”的时候,回答往往是“我觉得很自豪”。
在饭店里,当林晓玲问起“我能和你们一起吃饭么”这种问题的时候,面对着镜头,大多数人都会发出邀请,当然也有人强硬的拒绝。
在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群大多很不耐烦,不愿意回答问题,还会骂骂咧咧。
在医院,能看到很多哀愁的面孔,面对镜头,流露出太多的生死离别。
镜头拍摄下来的不仅有各人的反应,也包括这个时代京城的面貌。
林子轩不想去评价什么,只要记录下来这一天京城的状态,就足够了。
一天下来,林晓玲觉得意犹未尽,面对这种突发的采访,透过镜头能更加真切的看到人们的反应,虚伪或者真诚,都在镜头里显露无遗。
她觉得自己亲自实践要比看书收获更大,能想明白很多问题。
镜头就是导演的眼睛,导演通过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她今天用镜头揭开人们脸上的面具,展现真实的一面,这种感觉很过瘾。
“老哥,这拍的够么?”林晓玲担心道。
“你拍了一天的时间,只要从里面剪出60分钟,就算是不剪辑,直接交上去也行,要真拍的太好了,主考官就该怀疑是不是你拍的了。”林子轩回答道。
“还是剪一下吧,情节紧凑点,中间有好多四处乱跑的画面,还有被人骂的地方,我看起来好傻。”林晓玲不满道。
“那你找冯哥吧,让他帮你剪一下。”林子轩安排道。
在华国,艺考一般放在五月底,高考是在七月初,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拍完这部纪录片,林晓玲在剧组的实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接下来的四个月她要进入补习班,全力备战高考。
不要专业课考试过了,高考成绩却没考过,那就郁闷了。
冯晓刚现在是林子轩的助手,或者说是中心的艺术总监,平时负责各个剧组的监管工作,下半年会拍摄一部戏,目前正在攒剧本。
经过《京城人在纽约》的拍摄后,他对电视剧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觉得没挑战了。
正如他当初在纽约说的那样,过了这道坎,他有信心多了。
冯晓刚帮林晓玲剪片子,这有点大材小用了。
其实,随便找个剪辑师都行,不过林子轩信任冯晓刚,他想看看冯氏风格的纪录片,同时也让林晓玲跟着学着点。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的拍摄素材,导演通过剪辑能表达出不同的意味来。
冯晓刚剪辑出来的这部《京城的风很大》讽刺意味很浓,他把镜头对准了人物,凸显了这些人回答问题一瞬间的表情,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如果是林子轩来剪辑的话,会更为看重人生百态和此时此刻京城的生活,更具有温情。
林晓玲喜欢表现真实,追寻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这同样代表着他们各自的性格。(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一章 出路在何方
三月底,林子轩前往花城。
他是和京城电影制片厂的人一起走,同行的还有葛尤和徐繁,冯晓刚没有去。
自从知道张亿谋的电影会参加这一届的金牛奖,电影圈里不少人对获大奖都不抱什么希望了,这是明摆着的事儿,这一届张亿谋肯定是大赢家。
否则金牛奖组委会把张亿谋的电影加进来,又不给人家奖项,那就太不地道了。
既然想借助张亿谋的名气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就要给人家甜头。
金牛奖是专业奖,不参考观众意见,是一帮电影专家评选出来的奖项。
很难说公平不公平,事实上,任何电影奖项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能说是相对的公平。
看过这一届金牛奖的提名名单,各种奖项的归属不用评委,圈内人基本上都能猜个**不离十,太阳底下就没有新鲜事。
林子轩和冯晓刚因为《大撒把》获得了最佳编剧的提名,然而同样获得最佳编剧提名的还有一部人物传记类电影,满满的主旋律。
评委对人物传记类电影的偏爱众所周知,林子轩和冯晓刚又是电影圈的新人,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冯晓刚不想去花城的原因。
都想当主角,谁愿意陪跑啊!
他们还好些,幕后人员得不得奖影响不大,又不靠这个吃饭。
徐繁最郁闷,作为刚出道的新人演员,主演了第一部电影,幻想着能拿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奖项,多么完美的画面。
如果她真的拿到了这一届的最佳女主角,从此星路平坦,人生无憾。
可惜半路杀出来一个巩莉,徐繁就算再自信也知道这次铁定没戏了,只能是巩莉的陪衬,这事搁在谁身上都不好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