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在聊演戏的时候不会说那些听不懂的专业名词。
黄勃总能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演戏的看法,给了刘滔不少帮助。
她感觉和黄勃交流更为顺畅,但她学不来黄勃的表演方式。
黄勃善于自由发挥,表演上很灵活,他的角色是个反派妖怪,演的出格一点没有问题,还能把妖怪乖张凶恶的一面表现出来。
事实上,反派比正派在表演上发挥的空间更大,更有戏。
刘滔扮演的是白素贞,人物受到性格的限制,只能表现出温婉端庄的一面。
对于新人演员来说,角色的性格单一是好事儿,只要按照剧本来演,基本上不会出现偏差,比较稳定。
结果可能是观众觉得刘滔演的既不算很好,也不能说糟糕。
这正是刘滔的想法,公司投了那么多钱,她首先不能演砸了。
通过这一个月的拍戏,她认识到科班出身和业余演员的差距,她不会去想我怎么在表演上寻求突破,只想着安安稳稳的把戏拍完。
或者说,刘滔还没有把自己放在专业演员的位置上,定位不明确。
刘滔是第一次参加金莺节,为《白蛇传》做宣传,俞菲鸿和徐晶蕾是作为颁奖嘉宾,为电视艺术节增加人气。
林子轩坐在前面,正在和徐晶蕾闲聊。
徐晶蕾说了说《卧虎藏龙》在北美的情况,下个月她还会飞去美国参加宣传,一直到明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
虽然这大半年没有拍戏,可她的收入反而快速增长。
随着徐晶蕾在西方名气的增长,一些国际大品牌纷纷邀请她拍广告和做代言,拍一周的广告就能收入三十万美金。
不过这种赚快钱的机会不多,更多的是三到五年的长期代言。
这种代言至少要一百万美金以上。
林子轩交代过暂时不要谈代言,等到奥斯卡之后再谈。
国际大品牌的代言是女星们争夺的焦点,毕竟女星太多,国际大品牌有限,但现在签约谈不出价钱来。
“对你来说,《卧虎藏龙》已经是过去式了,要把更多心思放在《英雄》上,这部片子你的戏份不多,却有出彩的地方。”林子轩如此说道,“你有时间想想今后的发展,是像巩莉那样继续走国际路线,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林哥,你觉得呢?”徐晶蕾询问道。
“到了这个份上,我不会再替你安排了,看自己的兴趣吧。”林子轩回应道,“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做你想做的事儿。”
徐晶蕾听到这句话,心里突然有种失落。
一直以来,都是林子轩在帮她安排要走的路,要拍的电影,把她一步步的捧到了国际影星的位置。
林子轩就像是一把伞,替她挡风遮雨。
她心里有过不少念头,如果不做演员,她想成为画家,或者去做导演。
像林晓玲那样,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不过这些念头只是在脑海里转了转,她知道如今的局面来之不易,华国那么多女演员,有机会成为国际影星的又有几位。
同时她有些感动。
如果在其他电影公司,花费那么多资源捧起来一位国际影星,肯定会把她当成摇钱树,不断的接戏,为公司赚钱。
林子轩能给她自主权,让她选择今后的生活,这是把她当作朋友或亲人看待。
一时间,徐晶蕾心潮起伏。
从九零年她看到林子轩的,到九五年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再到现在她坐在林子轩的身旁。
十年时光就这么过去了,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感觉。
她望着林子轩的侧面,机窗外的阳光映照进来,格外耀眼。
………………………………
第六百三十五章 报道
林子轩不像徐晶蕾有那么多感慨,他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他没有那种我捧红你,你就要为我卖命的思想,那是封建家长。
在旧社会或许行得通,现在都是新世纪了,讲究的是合作共赢。
他让徐晶蕾自主选择,有人情的成分在里面,也是因为徐晶蕾如今有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选择。
像巩莉那样走国际化路线,最好是和好莱坞的经纪公司签约。
这不影响徐晶蕾和好梦公司的关系,好莱坞的经纪公司将负责徐晶蕾在北美地区的演艺工作,包括接戏和广告等等。
同样,他们会从中抽取提成。
通过《卧虎藏龙》成名后,徐晶蕾在好莱坞的片酬能拿到八十到一百万美金。
这和李连节一千万美金的片酬无法相比,不过和巩莉相差不多。
如果徐晶蕾想朝着其他方面发展,比如成为导演,林子轩同样支持。
以俞菲鸿为例,她看到一部心动的,推荐给了林子轩,想拍成电影。
林子轩看了看,小众的文艺题材,赔钱的可能性极大,即便以俞菲鸿目前的影响力,也不能改变国内观众的观影兴趣。
巩莉拍的片子照样会赔钱,这是由市场决定的。
但林子轩没有拒绝,而是让她继续打磨剧本,做好充足的准备。
就算赔钱,也能赔的少一点。
他支持旗下演员的各种想法,多方面发展,不过是在他们成名之后。
对于那些还没成名的演员,安心的拍戏才是正途。
所谓演而优则导,这说明你在一个行业成功了才有资本进入另一个行业,否则可能两边都做不好。
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一味地让演员拍戏,不注重演员的自身需求,可能导致双方的关系出现裂痕。
这种事情并不少见,还有对簿公堂的案例。
林子轩想让好梦公司保有一点人情味,即便真的离开,也是好聚好散。
俞菲鸿和徐晶蕾还好,心性比较淡然,对利益看得不重。
有些演员出名后想自立门户,成立影视公司或者自己的工作室,这无可厚非,谁都想自己做主,赚得多一点。
只要没有什么矛盾,林子轩同样支持。
他反感的是那种离开公司后不懂得感恩,和公司反目的人。
所以,在签约演员和招收员工的时候,他更看重品性。
就算再有才能,如果品性不佳,林子轩也不会招进公司,这是原则。
飞机降落,好梦公司一行人走出机场。
由于在金莺节期间,机场有大批记者和粉丝蹲守,俞菲鸿和徐晶蕾是这次电视节邀请的主要嘉宾,成为记者关注的对象。
他们刚出机场就被记者围了上来。
好梦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这种阵势相当熟悉,从容应对。
不能太过冷漠,要回答记者几个问题,也不能停留太久,影响机场正常运营。
在机场安保人员的配合下,好梦公司的演员接受记者的拍照和采访。
十分钟后乘坐金莺节组委会派来的车辆离开。
作为国内影视圈的重量级人物之一,林子轩在金莺节上的活动不少。
这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主办方安排影视公司的老总们畅谈电视行业的发展。
还有湘南卫视的一个访谈,以及出席自己公司电视剧的宣传工作,最后是参加金莺奖的颁奖典礼。
在酒店休息一晚,林子轩没想到自己上了一家湘南本地报纸娱乐版的头条。
头条的内容来自于一张照片,好梦公司的人从机场走出来。
照片上,林子轩穿了件黑色风衣走在前面,身边是俞菲鸿和徐晶蕾,身后是公司的其他明星,两边是公司的工作人员。
这么一大帮明星一起出来,的确很有看头。
然而,照片的焦点没有对准明星,而是对准了林子轩,突出了林子轩在其中的地位,把其他明星放在了陪衬的位置。
不得不说,摄影师选取的角度很好,让林子轩看起来有一种众星捧月的气势。
这篇报道的名字叫做《林子轩的影视王国》,重点介绍了好梦公司和林子轩的发展轨迹,认为好梦公司已经有了国际化的雏形。
报道列举了一些材料。
好梦公司在演员方面拥有包括葛尤、俞菲鸿和徐晶蕾这样的国际影星,还有众多国内的一线演员。
在导演上有冯晓刚和林晓玲这样的大导演,还培养了一批青年导演。
好梦公司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好莱坞电影公司合作,这一切都表明这家公司正在走向国际化。
林子轩正是这家公司的带头人。
可以说,一个围绕着林子轩的影视王国正在形成。
整篇报道言过其实,过于想当然。
报纸在照片旁边还加上了备注,用了“王者风范”四个字来形容林子轩。
“这不是咱们的媒体吧?”林子轩看了报道,疑问道。
“不是,我们打过去问了,这家报纸就是想蹭热度,吸引读者,应该没有其他意思。”公司负责宣传的人员回应道。
好梦公司有自己相熟的媒体,在报道之前会和公司的宣传部门打招呼。
林子轩这么问不是说这篇报道不好,而是太过了。
他是那种东方人的传统思想,讲究财不露白,低调处事,明星出风头是好事,影视公司的老总就没必要了。
再说,这张照片太张扬了。
“控制一下吧,别把重点放在我这儿。”林子轩交待道。
好梦公司的宣传部门会和各家媒体打招呼。
不是说不让人报道,林子轩还没有那么霸道,也没那么大的能量,而是把报道的重心放在明星身上。
不过如今是网络时代了,这张照片被传到网上,成为了段子手的新素材。
有人觉得林子轩有大哥风范,照片有种看香江帮派电影的感觉,这么一帮明星一起出演,绝对是一部大片。
还有人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这些明星在好梦公司的地位。
也有人表示羡慕,自己要是林子轩该有多好。
林子轩没时间关注这些,他正在参加一个论坛,和影视圈的老总,以及各位专家们交流电视产业在新世纪的发展。
………………………………
第六百三十六章 交流
这是一场关于电视行业前景展望的交流会。
林子轩和一众影视公司的老总坐在台上,湘南卫视的主持人李香念着开场白。
台下有记者、电视行业的从业者、大学生和普通观众,共计上百人。
大屏幕上出现了这些年热播过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二零零零年虽然还没有过去,但根据电视协会统计的数据,这一年国内生产的电视剧接近四百部,总集数首次突破一万集大关。
和前两年八千集相比,在产量上有了大发展,华国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大国。
主持人李香简单回顾了国内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九八五年,京城郊区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从此,电视机逐渐在全国普及,看电视成为了民众最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
九二年,电视剧从艺术化向着产业化转变,开启了电视行业的商业化模式。
此后涌现出众多民营影视公司,各种资本进入电视业,促进了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电视剧的制作呈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八年过去,电视剧的年产量从九二年的五千集增长到了上万集。
这些业绩和在座的影视公司老总分不开,镜头从包括林子轩在内的各位老总脸上扫过,主持人在一旁介绍着他们的身份。
好梦公司是最早的一批民营影视公司,九三年成立。
当初政策放开后,京城出现了一大帮影视公司,毫不夸张的说,每半个月就有一家影视公司开业。
注册资本都不大,也就五万十万的,大多是圈内人,一伙人呼朋唤友到馆子里搓一顿,这事儿就算成了。
至于说要干什么,对公司有什么远景规划,那会儿真没有。
大家当时没有经验,就想着弄个本子,拉点资金,拍一部戏赚钱,快活快活。
以这种心态居多,所以表面上红红火火,其实是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后来的结局不难预料,有些是合伙人闹翻了,有些拍了一部戏赔了,有些对公司的经营一窍不通。
和好梦同一批的影视公司,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大浪淘沙,唯一发展起来的只有好梦公司。
九六年电视剧市场稳定下来,又有一批影视公司陆续成立。
这批人目标明确,资金充足,有了前车之鉴,存活下来的几率增加不少。
但四年后回头看,大部分还是倒闭了,或者改变了经营方向,向着器材商和经销商转型,获得成功的公司不多。
市场繁荣不假,不过竞争同样激烈。
林子轩听着主持人的介绍,回想着这些年的过往,颇为感慨。
当看惯了圈子里的起起伏伏,就能以相对淡然的心态面对。
讲完了各种数据,主持人请专家们分析国内电视市场的现状和将来。
九九年,全国各大省级频道全部实现了卫视“上星”的转型。
不过,由于“上星”的高昂费用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使得各大卫视更为重视和广告收入绑定的收视率。
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是电视台收视率的有力保证,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形势一片大好,未来十年将是电视剧的黄金十年,无论从电视台还是观众的需求来说,电视剧市场的潜力很大。
也有人不这么认为,电视剧产量的增加不代表质量的提升。
华国目前只能算是电视剧大国,而不是电视剧强国,电视剧制作水准参差不齐,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无法在电视上播出。
最重要的是国内的电视剧难以走出国门。
一个电视剧强国意味着具有对外输出的能力,把本国的剧集输出到全世界,这是一种文化辐射效应。
否则即便是产量全世界第一,观众人数全世界第一,意义不大。
这些专家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存在很多问题,也面临诸多的机遇。
轮到林子轩发言,他讲了讲在电视剧制作上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个是精品化,不能粗制滥造,把主要资金用在电视剧的制作上,打造精品剧集,塑造品牌观念。
一个是多样性,影视公司在制作剧集时要研究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制作各类型的剧集,开辟新的市场。
最后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行业充满活力。
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不断的创新,带给观众新鲜感,不然很容易被观众抛弃。
这些观点大家都清楚,但真正这么坚持做下去的很少,这个行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想赚快钱,不踏实。
林子轩就是这么说说,能听进去的自然听进去,听不进去的也没办法。
这次的交流在业内属于比较高的规格,再高的话就是总局的研讨会了,那是政策层面的,现在说的是市场。
接下来,有一个观众提问的环节。
“各位老总,你们看韩国的电视剧么?你们对国外的电视剧怎么看?”一个看起来像是大学生的女孩子问道。
国内的电视台一直在引进国外的电视剧,日韩两国的居多,欧美的也有。
韩国电视剧这两年在国内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这些被引进来的电视剧都是在韩国收视率极高,获得市场认可的剧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