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电影能不能在国内上映,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

    在李洋递交的材料上,王保强的片酬是五千块,符合新人演员的薪酬待遇。

    假如只有五十万的投资,王保强能拿到两千块就不错了,投资成本不同,演员的片酬差别很大。

    王保强相当满足,这是他来京城后最大的一笔收入,虽然要演完后才能拿钱。

    对于到矿井下拍戏他不怎么抵触,没感觉有危险,就当是在工地上打工了。

    好梦公司的效率很高,从总局拿到了电影的拍摄许可,和演员签了合同,还为剧组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一旦涉及到具有危险性的拍摄场景,或者演员有危险的表演动作,正规的影视公司为了规避风险,都会为他们购买保险。

    制片人要求导演和演员能用替身就用替身,这是从影视公司的角度考虑。

    有关《盲井》的资料送到了林子轩的桌案上,需要他的批复。

    好梦公司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李洋把材料交给制片人,制片人交给扶助基金的负责人林晓玲,林晓玲觉得没问题就交给公司的总经理。

    最后落到林子轩的手里。

    看起来繁琐,然而,这就是流程,有了流程才能保证事情有序进行。

    林子轩即便有三头六臂也处理不了所有的事务,前期的杂务由其他人来做,他负责把好最后一关。

    既然前面几关都没问题,说明这个项目大体上正常。

    他把材料看了一遍,有疑问的话会直接找相关的负责人,他在《盲井》的演员里看到了王保强的资料。

    林子轩想了想,好梦公司要签下王保强不难,不过等他演完这部戏再说吧。

    而且,最好给他找一位女性经纪人。

    十月初,林子轩收到了金莺奖的邀请。

    这一届的金莺奖和以往不同,经过国家宣传部的批准,华国电视金莺奖升级成为华国金莺电视艺术节。

    金莺奖只颁发和电视剧相关的奖项,金莺节评奖的范围更广。

    比如综艺节目、纪录片和电视广告片等等。

    举办地点由各大城市轮流主办变成固定在湘南省举办,由湘南广电承办。

    由于是首届电视艺术节,湘南广电自然想办的红红火火,遍邀国内影视圈的明星大腕们前来捧场。

    除了明星,还有各大影视公司的老总。

    艺术节重在交流,是一场电视人的盛会,只要有时间的人基本上不会缺席。

    林子轩和湘南卫视正在合作,好梦公司在这次艺术节上能拿到不少奖项。

    以综艺节目为例,分为电视文艺节目和音乐电视节目。

    《华国之声》有机会拿到音乐电视节目的最佳奖。

    至于电视文艺节目的最佳奖,非春节联欢晚会莫属,这个谁都没办法竞争。

    到时,林子轩会带着好梦公司的一众演员前往,顺便为公司的电视剧做宣传。
………………………………

第六百三十章 造型

    葛尤在为新片做造型,他将出演《卡拉是条狗》的男主角。

    这部电影投资七百万人民币,不属于大制作,葛尤象征性的拿了三十万片酬,和他国际影帝的身价相比就是白菜价。

    除了林子轩的推荐,剧本让他感觉有意思。

    “这本子我看行,接地气,讲的就是咱们身边的平常事儿,城里打狗那会这种事见多了,以前夜里都能听到狗叫,现在听不着了。”葛尤感慨道。

    的确是听不到了,这些年京城变化太大,从大农村向着大都市转变。

    市民养狗的品种变了,那时候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现在养狗是当个玩物。

    狗的叫声也变了,从凶狠到谄媚。

    有人教导小狗各种花式动作,以此讨好主人,还有人给小狗穿上衣服,弄得人模狗样,狗越来越像人了。

    “时代变了,狗如今的地位比人高,人每天累死累活,还不如一条狗舒服呢。”林子轩玩笑道。

    这是玩笑,也是一部分现实。

    《卡拉是条狗》主要讲的不是狗,而是人,或者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产生各种关系,家庭、朋友和单位的领导同事,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这些关系构成了一张网,叫做关系网。

    葛尤为了把自己的狗从派出所弄出来,四处托关系,他托的关系再去找其他的关系,由此交织成一个小社会。

    影片展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葛尤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是京城底层的世界。

    这是一个看似平淡,情节不曲折,却能让人有所回味的故事。

    “是这个理儿,人有时候活的是比狗累,这个人物的性子面,有点拧巴,看着他到处为条狗低三下四的求人,我就觉得写的特好,有生活。”葛尤回应道,“这戏我接了,回头和导演聊聊。”

    “这片子的票房可能不会高。”林子轩提醒道。

    “我琢磨过这个事儿,都是晓刚的那几部贺岁片闹得,以前我接戏不大考虑票房好不好,首映式热闹不热闹,主要看本子有没有感觉,现在不行了,脑子里总想着拍出来会不会受欢迎。”葛尤无奈道。

    这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票房论英雄。

    电影公司制作电影,会找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而不是找演技好的演员。

    这是有区别的。

    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不一定演技好,演技好的演员票房号召力未必高,同样有那种既有票房号召力,演技又好的演员。

    在国内的演艺圈,葛尤是其中之一。

    到了他这个程度,同样会患得患失,几部贺岁片票房大卖,就算没在国内上映的片子也拿到了国际大奖。

    再去挑选剧本,他会不由自主的考虑这本子能不能大卖啊,能不能获奖啊。

    一方面是精益求精,一方面带有名利的心态。

    有追求名利的心态很正常,导演和演员拍电影谁不想拿奖。

    真正淡薄名利的人不是没有,但很少,尤其是在这个经济挂帅的年代。

    林子轩同样如此,他还琢磨着在作协和文联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好梦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电影公司。

    只不过,有人会掩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有人则坦然承认。

    葛尤和路学常聊了聊,交换对于剧本的意见。

    路学常想让葛尤放弃以往贺岁片的表演方式,像那种非职业演员一样表演,或者说把这个角色演得特别地道,生活化。

    贺岁片里面人物说话不是为人物说的,而是为了产生喜剧效果,抖包袱。

    虽然葛尤把小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但那不叫生活化,生活中老百姓不会那么说话,又不是表演小品。

    笑点那么密集,一般人谁说得出来。

    葛尤一直想要求变,他非常配合导演。

    于是,对葛尤的改造开始了。

    首先是外型,光头是他的标志,这个不能有,给人感觉太有明星相。

    公司找来专业的发型设计师和制作假发的公司,为葛尤量身定制一头假发。

    这个假发要够普通,带上之后达到那种观众看不出是葛尤的效果。

    为此设计了十几套假发,每一套假发做出来后,葛尤会带着出门儿,到热闹的地方走一遭,只要被群众认出来就不行。

    老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检验假发合不合格的重要标准。

    为了和假发配套,造型师给葛尤加了一撇小胡子,有种不修边幅的邋遢感。

    葛尤的眼睛有神气,很多戏正是通过眼神表现出来的。

    这不符合普通工人的身份,带上眼镜又显得像是知识分子,只好给他加了隐形眼镜,眼神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锐利。

    为了符合人物形象,葛尤还到康体中心晒了大半个月的日光浴,让肤色变黑。

    光是造型就忙活了一个多月。

    等到改造结束,一个肤色暗黑,头发杂乱,胡子拉碴,神情委顿,衣着土气的普通工人形象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寒碜。

    这时候,葛尤再出门,混在人群里,辨识度极低。

    大街上人来人往,如果不是有醒目的标识,没人会注意到身边的人是谁。

    在公交车上,还有人嫌弃葛尤太土,和他保持距离,也有人觉得眼熟,可两者的形象差别太大,不敢认。

    为了验证效果,葛尤这么打扮着来到了好梦公司。

    老百姓熟悉葛尤,那是在电视和电影里,很难见到真人,认不出来正常。

    葛尤经常在公司里出现,如果好梦公司的人也认不出,那说明这造型成功了。

    在林子轩的配合下,葛尤在公司里转了十几分钟才被认出来,毕竟一个陌生人容易引起关注,只要仔细辨认,还是能看得出来。

    “尤哥,这套行头留着,以后出门不用担心记者了。”林子轩打趣道。

    “不行,这头套带着难受,痒得慌。”葛尤抱怨道。

    不管痒不痒,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他恐怕都要带在头上了。

    与此同时,好梦公司对外宣布了葛尤新片的消息,对于剧情和演员阵容暂时保密,将不定期的邀请媒体进入剧组探班。
………………………………

第六百三十一章 申奥

    林子轩来到京城新侨饭店,参加有关申奥的讨论会。

    新侨饭店是京城奥申委指定的办公地点,整个六层都是他们的办公室,有一百多名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工作人员。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为京城申办二零零八年的奥运会。

    九三年,京城申办过二零零年的奥运会,不过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京城奥申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市政府给予了全力支持,提出了“新京城,新奥运”的口号。

    以发展促申奥,以申奥促发展。

    政府部门增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京城向着国际化的大都市看齐。

    华国民众对这次的申奥抱有极大的期待,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如果没有举办过一届奥运会,那绝对是一种遗憾。

    大家对这件事的关注度很高,上升到了梦想的层面。

    五月份,张亿谋出任京城申办奥运会的电视片总导演。

    按照规定,在选定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每座申办城市的代表将进行陈述报告,并放映大约五分钟的电视片。

    电视片的主旨是向在场的人传达一种精神和理念,让他们记住这座城市。

    怎么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每个国家,每座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的理解都不相同,要在五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

    张亿谋这半年就在忙这个事儿。

    首先是找创意,这不是某个人拍脑门子就能想出来的,而是集思广益的结果。

    他召集了作家、画家、广告和电影创作人员、导演、编导和摄影等等,大家一起开会聊天,要弄个什么样子的片子出来。

    甚至通过网站向社会各界征求电视片的创意。

    当各类创意拿出来之后,再一条条的筛选,合不合适,能不能体现华国的精神,能不能打动别人,都要仔细斟酌。

    最终,从里面选出几个获得大家认可的创意,拍出来看看。

    不是说只拍一部电视片,要拍好几部,再从中选出一个最好的。

    创意和画面是两回事儿,不拍出来永远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别看只是五分钟的片子,难度不亚于拍一部电影。

    这可是申奥的电视片,拍完后要给国家领导人看,还要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验。

    经过半年的努力,张亿谋和他的团队筛选出了五个方案,进入实拍阶段。

    此次邀请了不少圈内人讨论拍摄计划,包括影视公司的负责人。

    张亿谋是电视片的总导演,要调动各方的资源,比如我需要你们公司的某位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等。

    在这些方案中,有从民俗入手的,也有展现京城百姓精神面貌的,还有人提议重点放在体育健儿身上。

    有人觉得应该注重华国元素,巩莉在西方的知名度高,有代表性。

    《卧虎藏龙》在国外挺火的,要不要加入一点武打的片段,像是太极拳。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怎么把传统和现代融合,怎么向世界展现华国,这是张亿谋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介绍了几个方案后,张亿谋讲了自己对电视片的理解。

    “我们不能拼命的讲传统的伟大,说奥运精神在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前就有了阐述,这是以大作大。我们不能给别人上课,甚至是潜台词的讲课,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所做的是让他们看完电视片之后,哎,突然有点喜欢这个国家,在情感上有一点喜欢华国,这就够了。”

    “对于‘新京城’,有些人可能会理解为是物,是建筑。如果陈列我们的文化活动,民俗,那就来不及了。画面会提供一些信息,让没来过京城的人一看,噢,京城是这个样子。”

    “咱们不必对别人进行教育:京城有这么高的楼,京城人不穿长袍马褂了。开会时有人提出很多很多要拍的东西,什么都要表现,什么不能少。如果一个都不能少,结果什么都不是。”

    “当你觉得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五分钟一个都不能少,你的魅力,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心动一点点,不是征服,因为只有五分钟。艺术贵在简洁,给他一点清新,给他一点意外。”

    林子轩听着张亿谋的解释,觉得张亿谋明白怎么用老外能接受的方式做宣传。

    仅仅这一点,就比国内的大多数导演适合拍这部电视片。

    国内也有好导演,姜闻和冯晓刚各有各的长处。

    他们的区别在哪儿呢?

    这么说吧,姜闻适合去做阅兵仪式的总导演,冯晓刚可以去做春晚的总导演,奥运会这种场合是张亿谋的舞台。

    不是说不可替代,而是目前在国内的导演圈子里,他最合适。

    张亿谋从八十年代进军国际影坛,了解西方人怎么看待华国,这是他的优势。

    林子轩和张亿谋是有矛盾,但在申奥这种大事上,肯定会支持张亿谋。

    这不是个人的事儿,上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大家要齐心合力。

    张亿谋邀请林子轩参加讨论会,是和林子轩借人,他想找林晓玲做副导演。

    “我看过小林拍的《渴望》,最后三分钟画面流畅,镜头感强,最难得的是还抓住了感情。”张亿谋称赞道,“我之所以找小林,就是因为这点,如果讲拍华丽的画面,我们拍不过广告片导演,他们的招比我们多,新的技术,一行是一行,甚至一些电视片导演都超过我们。可要是说抓情感,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角度,这是我们拍故事片导演擅长的地方。”

    张亿谋说的是《渴望》续集结尾处,那段庆祝新世纪到来的画面。

    林晓玲用了五组工作人员在京城各处抓拍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后剪辑出三分钟的画面,展现了京城百姓在新世纪的风貌。

    在观众看来,一下子就过去了,和剧情的关联不大。

    但圈内人认为那三分钟相当精彩,达到了画面和情感的统一。

    张亿谋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正好能用在拍摄申奥电视片上。

    林晓玲拍过纪录片和故事片,能很好的把记录和故事结合起来,抓取普通人瞬间情感的变化,给观众带来视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