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二三线的演员才需要公司的安排和推荐。
在影视圈,有没有公司的推荐在试镜的时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不太重要的配角,只要推荐的公司有分量,导演基本上不会拒绝。
说不定哪天就会有合作的机会,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得罪对方。
除非是像姜闻那种有性格的导演,不怎么卖影视公司的面子,即便是张亿谋,也懂得变通,只要不影响到影片的质量就行。
好梦公司推荐的演员很少被拒绝,不过也不是没有,比好梦公司更有面子的是投资商。
在一部电视剧里,投资商想要安插角色是很容易的事儿,有些投资商拍电视剧就是为了捧红某个演员,导演都没辙。
这就是圈子里的潜规则了,资本的进场是潜规则滋生的重要原因。
黄勃的外型适合走喜剧路线,公司给他安排的是略带喜感的角色,在剧中负责插诨打科。
这种角色不能说不好,只是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众在看一部剧的时候关注三类角色,男主角、漂亮的女主角和大反派,谁会去在意那种打酱油的角色呢。
黄勃现在既演不了男主角,也演不了大反派,在定位上颇为尴尬。
其次是演技方面,他的表演属于本色演出,没经过艺术院校的系统教育,野路子出身。
葛尤同样是野路子,可他出身艺术家庭,有这种熏陶,又经过十年龙套生涯的磨砺才最终出人头地,黄勃的底子薄了些。
如果角色正好和他的性格合拍,还容易把握,一旦出演稍微有深度的人物,就显得吃力。
做一名合格的演员不是那么容易的,台词、动作、内心戏都要用心琢磨。
虽然在如今的演艺圈演员的门槛越来越低,只要有张漂亮的脸蛋就能拿到好角色,但那样顶多成为明星,而不能算是演员。
林子轩看到黄勃穿着演出服装,在一众学员里并不显眼。
能够坚持到总决赛的学员,外型上都不太差,算得上俊男美女的层次,加上音乐公司的包装,短期内走红不成问题。
但以后会怎么样,还真的很难说。
刚开始一家音乐公司派过来的少女组合,五个人里只剩下一位,那名叫做江一雁的十六岁女孩,估计音乐公司没少在她身上下功夫。
林子轩和他们不太熟,打了招呼就完了,倒是和黄勃在一旁聊了几句。
“在公司怎么样?遇到什么问题就说出来,这样才好解决。”林子轩询问道。
“挺好的,有戏拍,还能过来演出。”黄勃略显拘束的回应道。
进入好梦公司后,他更为深入的了解到林子轩在公司里的地位,不光是老总那么简单,还是公司的精神核心。
这从公司员工的言谈举止间就能察觉到,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特别是最早进入公司的那批人,见证了好梦公司的成长,提起林总来带有崇拜的神情。
“你擅长喜剧方面的表演,不过也要尝试其他类型的角色,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喜剧的圈子里。”林子轩提醒道,“就像葛尤老师,既能演喜剧也能演悲剧,这才是好演员。”
“我和葛老师差得远呢,葛老师那是真正的演员。”黄勃赶忙道。
“谦虚可以,只是不要小看自己,我从你身上看到些和葛尤老师相同的特质,你还年轻,要沉得住气,慢慢磨练,以后总会有机会。”林子轩如此说道。
林子轩比黄勃大上六岁,又是公司的老总,这么半是鼓励半是指点的话符合他的身份。
总决赛现场还有不少事情,他不可能一直和黄勃闲聊,说了两句就离开了。
看着林子轩的背影,黄勃表面上镇定,心里却不那么平静。
他没想到林子轩会拿他和葛尤比较,他现在连三线演员都算不上,葛尤是国内最顶尖的演员,两人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是其他人这么说,那肯定是在笑话他。
可林子轩不一样,他既然说黄勃和葛尤身上有相同的东西,那就是说黄勃有这个潜力,在未来或许会成为葛尤那样的演员。
林子轩在圈子里挖掘过不少演员,眼光很准。
黄勃觉得这是自己在新世纪的第一天得到的最好的一份礼物,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让他看到了希望。
他不奢望能够赶上葛尤,只是有了一个追赶的目标。
从一个人设定的目标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志向,想赚一百万的人和想赚一千万的人,生活的动力肯定不一样。
对普通人来说,前者可能更为现实,后者容易沦为空想。
但也有人把赚到一个亿作为小目标,不同的目标或许就能决定各自不同的人生。
旁边不远处坐着那位叫做江一雁的小姑娘,她无意中听到了林子轩和黄勃的对话。
小姑娘抬头看了看黄勃,真没觉得这人和葛尤有相同的特质。
《大腕的葬礼》正在全国火热上映,冯晓刚和葛尤的搭档再次给观众带来欢乐,葛尤在观众心目中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演员。
或者说是国宝级的演员。
黄勃发觉江一雁正在看他,就冲小姑娘点了点头,露出一个自认为阳光的笑容。
下午五点钟,观众陆续进入演播大厅,《华国之声》的总决赛即将开始。(未完待续。)
………………………………
第五百五十九章 华丽转身
随着直播的临近,现场来了不少领导,除了电视台的台长,还有文化宣传部门的官员。
《华国之声》播出的这三个月,在浙省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是节目提倡的主题,青春、梦想、时尚和励志,感染了不少观众。
虽说也有争议,但绝大多数声音是正面和积极的,在迈入新世纪的关口,这档节目更为亲民,更懂得观众的需求,和观众近距离的互动。
其中有一项是观众票选最受欢迎的学员。
观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给自己喜欢的学员投票,一条短信一块钱。
如今手机虽然尚未普及,不过这是一种时尚,对年轻人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华国之声》给国内的综艺节目打开了一扇门,当综艺节目和观众结合起来之后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真人秀。
整个节目是一个秀场,无论是明星导师还是学员都是表演者。
媒体关于节目的讨论一直在持续,有人形容以后的综艺节目会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获得高收视率。
同时,这档节目还牵涉到制播分离的老话题。
制播分离最为成功的案例是《姗姗访谈录》,《华国之声》再次展现了制播分离的优势。
为什么电视台制作不出来高质量的综艺节目?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资金的问题,还有就是电视台里各方面关系的钳制,大家习惯了保守思维,没有人去创新和冒险。
无论做好还是做坏都是台里的事情,自己捞不到好处,没必要冒险。
制播分离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姗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只有制作出精良的综艺节目才能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下去。
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因为慕姗姗不是为电视台赚钱,而是为自己赚钱。
说到底,是国营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区别。
有媒体呼吁国内的电视行业要大力的推进制播分离制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电视剧的制作已经大体上实现了制播分离,虽然电视台会拍摄自制剧,不过外购剧集早已成为行业内的惯例。
下一步要实现综艺节目的制播分离。
当然,想在国内实现彻底的制播分离不现实,至少新闻类节目要掌握在电视台手里。
在媒体看来,慕姗姗无疑走在了电视综艺节目改革的前沿。
褪去了华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的光环,成为了著名的综艺节目制作人,从台前到幕后,从主持人到公司老板,慕姗姗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演播大厅的后台,负责节目直播的是浙省卫视综艺部门的导演。
七点半《华国新闻》结束,浙省卫视就在播放《华国之声》节目的宣传花絮,中间加了两次广告,这个时段的广告相当抢手。
浙省卫视通过电视上插播的广告,以及演播大厅内的广告牌,总收入超过四千万。
这就是拥有播出平台的好处,姗姗文化制作这档节目最终的收益不到一千万。
不过,《华国之声》就此打响了名号,制作第二季的时候这个收入肯定会翻上两三倍,只要不出现意外,这档节目就是一颗摇钱树。
慕姗姗正在后台化妆,离直播开始还有二十分钟。
林子轩和前来的官员寒暄了一阵,来到了后台。
他是京城作协的副主席,这并不是一个实际的行政职务,而是一种荣誉称号,不多拿一分钱工资,也不会增加福利待遇。
严格意义上说,根本就不算是一个官儿。
要有人真这么认为那就错了,作协是有行政级别的,华国作协是正部级单位,各省市的作协是正厅级或副厅级单位。
京城作协是标准的正厅级单位,京城作协的副主席相当于副厅级别,只是没有实权罢了。
作协的实权不在主席和副主席,而在党委的领导班子,所以才说这是名誉职务。
虽然没有实权,可作为著名作家具有社会影响力,林子轩如果是来浙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就要按照副厅级别进行接待。
林子轩站在慕姗姗身后,扶着她的肩膀,看着镜子里熟悉的面容。
两人已经不再年轻,眼角逐渐出现皱纹,没有了青春洋溢,多了份成熟淡然,经历过诸多纷扰之后,能够自然的面对生活。
“看什么呢?有哪儿不对么?”慕姗姗询问道。
“挺好的,和从前一样好。”林子轩回应道。
这时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
“慕总,最后五分钟,导演准备切换画面了,您检查一下耳机。”工作人员提醒道。
“行了,我知道了。”慕姗姗淡定道。
慕姗姗站起身,拿掉身上披着的外套,露出里面红色的礼服长裙。
她适合红色,显得雍容大气,多年的主持经验培养了在舞台上的强大气场,只要站在舞台上,就能让自己成为焦点和中心。
两人就此分开。
林子轩前往演播大厅入座,慕姗姗和导演做最后的确认。
八点整,浙省卫视的画面切换到演播大厅,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焦急的等待着最后一期的淘汰赛,猜测着谁能拿到总冠军。
年轻人则在发短信,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
今晚其他地方的卫视也有精彩的综艺节目,不过《华国之声》的话题度和关注度最高,具体的收视率要到明天才能知道。
林子轩坐在台下,听着身后观众的欢呼声,喊着支持歌手的名字。
还有人打起了横幅,摇晃着手里的荧光棒,俨然是听演唱会的样子。
能来现场的观众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有参赛学员的支持者,有热爱音乐的歌迷,还有些是广告赞助商带来的人员。
所有的入场券都是赠送,而不是销售。
台上的音乐响起,六名坚持到最后的学员登场,一同唱起一首代表友谊的歌曲。
即便接下来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但在观众面前要表现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样子,符合节目青春和励志的主题。
歌曲结束,六位学员散开,慕姗姗登上了舞台。(未完待续。)
………………………………
第五百六十章 夜色温柔
《渴望》续集剧组忙碌了一天一夜,在京城各大庆典活动现场拍摄了很多素材。
有新郎新娘幸福的笑容,有普通百姓开心的笑容,有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笑容,有刚刚生下孩子的母亲欣慰的笑容,还有小婴儿沉睡的脸孔。
这段素材最终剪辑后放在影片中不会超过三分钟,却需要五组人马辛苦的工作。
新世纪的第一天晚上,林晓玲正式宣布,电影杀青了。
这是她拍摄的难度最大的一部戏,遇到了各种困难,好在逐一克服,终于顺利拍完。
对林晓玲来说,掌控上百人的剧组,和明星大腕儿合作,都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该怎么解决了。
这是一种成长。
京城王府井的全聚德烤鸭店,林晓玲和徐晶蕾正在吃晚饭。
这家店为了迎接新世纪五折促销,吸引了不少新老食客的光顾,今晚是最后的机会,她们决定犒劳一下自己,为新世纪开一个好头。
其实就是找个理由大吃一顿。
徐晶蕾结束了《卧虎藏龙》的拍摄,不用再刻意的保持身形,难得的堕落一回。
和林晓玲一样,过去的一年她也很难熬。
与李桉这样要求严格的导演合作,吊在钢丝上在十几米的高空打来打去,擦伤碰撞是家常便饭,那滋味绝不好受。
但付出总有回报,经过这次的拍摄,她能感觉到自己的演技有所进步。
以前拍摄电视剧版《卧虎藏龙》的时候,她和陈导明演对手戏非常吃力,场面完全由陈导明掌控,她只能配合着陈导明。
现在虽然还无法抗衡陈导明的气场,不过那种压力变小了,她的表演更为自如。
还有和香江制作班底的合作,让徐晶蕾了解到大制作的影片如何运作,分工细致,专业性强,对各种细节尤为讲究。
这和她以往拍的那种小成本电影截然不同。
“冯导的那部片子票房快两千万了,你这部片子想拿多少?要是能拿到上亿票房,你就成国内最年轻的亿元大导演了。”徐晶蕾说笑道。
在华国国内,目前票房过亿的导演不超过五个,大都是主旋律影片。
林晓玲如果凭借着《渴望》续集拿到这个荣誉,那就是最年轻的亿元俱乐部成员了。
“这可说不定,要看情况。”林晓玲分析道,“华影集团和华国电视台那边问题不大,在各地的排片率我也不担心,主要还是看观众买不买账,这部戏对三四十岁以上的观众有吸引力,年轻观众更愿意看喜剧片,对怀旧兴趣不大。”
好梦公司对《渴望》续集的票房前景做过市场调查。
眼下年轻观众是影院的主力消费人群,四十岁以上的观众很少到影院看电影,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更不习惯进电影院。
怀旧这张牌到底能吸引多少中老年人进入电影院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这部戏在宣传上要兼顾怀旧和时尚。
时尚交给像是高园园那样的年轻演员负责,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对年轻人具有吸引力。
如果不能吸引年轻观众,这部电影估计只能拿到六千万左右的票房,有了年轻观众的参与,才有破亿的可能。
“带着父母看《渴望》,重温儿时的记忆。”
这是其中一个宣传方案,为了这部戏,光是宣传方案就有十几套,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
距离农历新年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林晓玲要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还要忙上一段日子。
“放心吧,你这回的风头是出定了,到时候千万别骄傲啊。”徐晶蕾打趣道。
“还说我呢,你这个国际大明星。”林晓玲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