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姗姗访谈录》是一档高质量的节目,坚持自身的定位没有错,没必要因此妥协。
“那行,这半年就这样吧。”慕姗姗无奈道。
“这样,接下来的几期节目你找几位国内的经济学家,谈谈香江回归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还有东南亚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势。”林子轩想了想,出主意道,“这不就和回归的话题联系上了么?”
“这是国际经济吧?以前没做过这个啊。”慕姗姗惊讶道。
慕姗姗以前只做国内这一块,这下子的跨度有些大,需要筹备的材料会很多。
“现在不是提倡和国际接轨嘛。”林子轩解释道,“香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江的回归肯定会对东南亚的经济造成影响,对国内的经济也会有所触动,你要用亚洲一盘棋的战略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题目有点大,谈不好就成了空谈,没什么实际意义。”慕姗姗考虑道。
这应该是财经频道的节目,他们做起来会较为专业。
“试试看吧,咱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林子轩提议道,“大家都在看好亚洲经济的发展,那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不是也存在着危机呢?”
“这时候做这个节目合适么?”慕姗姗担心道。
“只能说是有这种可能性,怎么解释就是经济学家的工作了。”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你让下面的人注意一下有没有发表类似观点的学者,他们肯定愿意上节目发表意见,还不用花钱。”
“我再想想吧。”慕姗姗琢磨道。
“走吧,别忙活了,要不你也找个总经理得了,省得什么事都管。”林子轩建议道。
“就这么十几个人,没有必要。”慕姗姗摇头道。
说实话,慕姗姗的管理才能比林子轩要强,这和家庭教育有关。
林子轩更多的是依靠前瞻性来做出判断,给人的感觉似乎每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久而久之,下面的员工也就信服了。
这并不能算是管理才能,更多的是林子轩个人的独断专行。
林子轩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更适合在大方向上掌舵,具体的事务交给其他人处理。
目前,慕姗姗的公司规模还不大,不过随着一档档节目的制作播出,公司将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综艺节目大爆炸的时代即将来临。
这和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陆续上星有关。
以前地方台可能不太重视综艺节目,但通过卫星向全国观众播出后,地方台为了面子,也为了争夺收视率,肯定会重金打造一档王牌综艺节目。
到时候的竞争会非常激烈,这是慕姗姗的机遇。
“你要早做准备,租一间更大的办公室,招更多的员工,这个行业发展很快,一不留神就错过去了。”林子轩提醒道。
“说的好像我能影响这个行业一样,还是一步步的来,先把《鉴宝》这档节目做起来再说吧。”慕姗姗务实道。
林子轩想想也是,就算再能干也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抓到自己手里。
那不是能干,而是不知足,要真是那样的话,生活会很累,没有必要。
这毕竟是自己的生活,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不需要金牌的奖励,只要自己和家人过得舒服就好,其他的都不算重要。
“行,听你的。”林子轩回应道。
两人走出办公室,和员工打着招呼,下了写字楼,在停车场找到车子,一起开车回家。(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六十一章 鉴宝
鉴宝节目的录制现场,一团忙碌。
这是京城电视台最大的演播厅,导演正在指挥人员调试机器,有人对观众交代着什么。
节目组请了三位文玩专家,两位来自国家级的博物馆,一位是大学考古专业的教授。
马未督是第四位专家,正在和其他三位聊着什么,相谈甚欢的样子。
还有一位是嘉德拍卖行派过来的人员,评估古董的价值。
国内的拍卖行兴起于1993年,也就是国家的文物政策放开的那一年,国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文物交易,于是,嘉德拍卖行在京城正式成立了。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嘉德每年主要进行春季和秋季的大型拍卖会,还有不定期的小拍。
在这个行当有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拍卖行也是如此,每年拍卖两次就够了。
鉴宝这档节目有助于收藏这个行业的发展,带动大家收藏的积极性,拍卖行自然支持,不过前来评估的专家也是收钱的。
等到这个节目火爆之后,才会有专家愿意免费过来。
现在是专家给这个节目撑台面,以后就是节目给专家提升知名度了。
这是第一期节目,说实话,虽然京城电视台做了宣传,可报名的人数并不多,老百姓不太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
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财不露白的思想深入人心。
就算自己家里真有古董,那也不能拿出去给人鉴定啊,还要现场估价,万一值个几百万,在电视上一播出,那不谁都知道了。
要是被小偷惦记上,或者被街坊邻里知道,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家里有古董的人宁愿去潘家园和琉璃厂私下交易,也不愿意到电视上露脸。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还有一部分人胆子大,不怕上电视,有专家现场鉴定和估价,就不怕被人宰了,知道值多少钱,心里踏实。
只要是老京城人,谁家没有些瓶瓶罐罐,平时看着不起眼,但保不齐就是一个金疙瘩。
过来的人大都抱着捡漏的心态,这些物件不可能都拿来给专家鉴定,会事先做一次筛选,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物件给专家讲解。
即便是假的,也要有个说法,给观众普及一下收藏方面的知识。
节目时长有限,所以筛选出来的物件还要给专家把关,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文物。
在录制节目之前,这些物件专家都上过手了,真假心里都清楚,实在拿不准的也可以和其他专家商量,这样就不会出现看走眼的情况。
这毕竟是一档专业的鉴宝节目,如果播出后被其他专家挑出了毛病,那就不专业了。
或者说,录制节目就是走个过场。
这档节目的前期筹备非常重要,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选出三十多位持宝人,这些人都是愿意配合上电视的,可以录制两期的节目。
等到节目播出后,相信会有更多的百姓愿意参与进来。
“马哥,怎么样?听说你还自己拿了几件宝物出来压轴。”林子轩询问道。
“就是大家一起参详参详,不算什么。”马未督谦虚道。
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提高收视率,就必须拿出有分量的宝物,或者说值钱的物件。
要是一场节目下来都是小几万的物件,观众看着没劲,提不起精神,要是有价值上百万的物件,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有稀有的宝物,观众为了长见识也会收看。
这档节目刚开始,哪那么巧就能碰到值几百万的古董,于是就会出现职业的托。
马未督和拍卖行会拿古董出来,找人编个故事,什么在地摊上花几千块买来的,专家一鉴定值几十万,这样节目就有看头了。
拍卖行拿古董出来是为了宣传,可能下一次拍卖的时候就有这件古董。
这倒不算是作假,鉴宝主要是为了介绍古玩和收藏的知识,能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
这种事情在拍卖行很常见,有些托专门用来抬高价格,还有的故意导致流拍,反正古玩这一行有很多猫腻,外行人还是谨慎为好。
现场准备完毕,导演那边预备开始。
整个演播厅布置的古香古色,专家们穿着老式的大褂,慕姗姗穿了一件旗袍,很有点怀旧风,现场观众大多是台里的工作人员。
慕姗姗的主要工作就是和持宝人闲聊,介绍宝物的来历。
这时候能引出不少稀奇古的怪故事,那些故事讲的越离奇的越可能是托,他们是慕姗姗公司的员工,就是为了让节目有意思。
以后节目走上正轨,这种托会越来越少。
每一位持宝人上台的顺序是固定的,专家们按照各自的专业进行分析,有时候说错了,或者说的不到位,专家会要求重拍。
马未督很享受这个过程,他的口才不错,说起来头头是道。
反而那些专家是第一次录节目,叫停的次数不少,解说的干巴巴的,不够吸引人。
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马未督适合这种聚光灯下的生活。
鉴宝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档收藏类节目,它的形式更为开放,让老百姓参与其中,不像有些节目只是讲解收藏知识。
京城电视台的领导也在录制现场,这次他们投入大量资金打造这档节目,未尝没有和华国电视台一争高下的意思。
除夕当天播出的贺岁剧编辑部的故事续集,让华国电视台白天的节目收视率暴跌。
这让其他地方电视台看到了希望,收视率代表着广告收入。
一直以来,华国电视台的广告费用是最贵的,只要地方台有档节目的收视率能超过华国电视台同档期的节目,肯定会得到广告商青睐。
就像鉴宝这档节目,京城电视台会放在周日晚上播出。
只要在京城地区的收视率不比华国电视台低,冠名费和广告费都不是问题。
节目录制结束,京城电视台的领导和慕姗姗握手告别。
他们和慕姗姗合作一个是因为这档节目是慕姗姗的公司策划的,而且作为主持人,慕姗姗在京城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走出演播厅,外边有点冷,林子轩拿了一件风衣披在慕姗姗身上。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以前在华国电视台的时候,慕姗姗录完方大综艺,他在外边等着,然后两人一起回家。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六十二章 挑战
三月底,意大利电影人马克穆勒来到了京城,林子轩和姜闻招待了他。
此人在华国生活过几年,在语言和生活上都没什么隔阂,京城的小吃很对他的胃口。
他这次来不光是为了看《小城之春》的拍摄过程,更多的是想了解目前华国电影行业的境况,以及国内那些有名的导演们正在拍摄的影片。
如果这些影片符合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要求,他会向电影节的组委会进行推荐。
在京城期间,马克穆勒会和国内的电影人进行交流,包括张亿谋等人。
他对姜闻正在筹备的新片很有兴趣,花时间看了《许三观卖血记》的初稿,对故事里个体在社会磨难面前展现出来的求生力量感触颇深。
许三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各种毛病的小人物。
他没有大本事,唯一的手段是通过卖血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在一次次的困境面前,他坚持着没有倒下去。
按照马克穆勒的理解,这个故事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
此时《活着》的意大利版已经发行,马克穆勒觉得《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一样,都是一个有力量的故事,描述了小人物和命运的抗争与妥协。
他对姜闻和葛尤搭档来拍这部片子抱有期待。
不仅愿意介绍欧洲的投资人,还承诺明年会向威尼斯电影节的组委会推荐这部影片,前提是这部片子能够按时拍完。
姜闻正想着四处拉投资呢,他更倾向于港台的资金。
欧洲的投资商会催促他按照拍摄计划进行,港台的投资商会更好商量一些,他在拍片的时候能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最终剪辑的权利。
姜闻和葛尤讨论过这个剧本,姜闻对葛尤的要求是不能演的像《活着》里的福贵一样。
也就是说,葛尤要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许三观这个角色。
要有新的内容,不让观众觉得是在重复。
姜闻和张亿谋执导的方式不同,姜闻本身是演员,他对演员的表演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
张亿谋虽说也演过戏,可他是摄影专业出身,在演员表演上能指导的不多,更多的是提出要求,让演员去发挥。
所以,张亿谋往往会和表演经验丰富的演员合作,很少使用非职业演员做主角。
这对葛尤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活着》中福贵的角色是他演艺生涯的一个巅峰,现在他要抛弃以前的那些表演,重新塑造人物。
如果能把许三观这个角色塑造成功了,这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他离艺术家也就不远了。
葛尤拍了三年贺岁片,媒体和专家跟着惋惜了三年,认为葛尤应该早日回头是岸,不要浪费表演才华。
弄得葛尤自个都觉得要是再拍贺岁片就是对不住大家的期望,要赶紧拍一部文艺片来。
其实观众还是希望葛尤能拍喜剧片,毕竟像《活着》这类文艺片大部分观众真心不爱看。
现在有了《许三观卖血记》这个本子,葛尤铆足了劲想要演好,一直在琢磨着呢,甚至为了体验卖血时的感受,他都想到医院里抽血试试。
尤其是剧本里许三观为了救儿子,一个月卖了四次血,差一点死掉的情节。
这个没有生**验,还真不太好掌握其中的分寸。
葛尤的这个想法被贺姐劝住了,为了这件事贺姐还有点不高兴,和慕姗姗抱怨了几句,演戏不能把命给搭进去吧。
于是,葛尤改变了方式,找那些有过卖血经历的人聊天。
等聊完了再结合自己的表演经验来模拟出那种状态来。
此时国内还没有实行无偿献血的制度,对献血的宣传不够,大家普遍认为血液是人身体里的精华,抽血对身体有害无益。
别说是农村,就算是城里人也很少有无偿献血的想法。
大家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平时都想着怎么补血,自然不愿意献血。
这导致医院里出现血荒的现象,就此催生了卖血的产业链,血贩子作为中间人,组织卖血的人把血液卖给医院,从中牟取暴利。
这在国内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甚至是卖血成风。
新闻媒体上做过报道,却根本禁止不了,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别说是没有法律禁止血液私下交易,就算是有法律规定,也很难根除这条产业链。
《许三观卖血记》里较为真实的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只是把这个故事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有了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个剧本里会多次出现卖血的情节,每一次面对的情况不同,葛尤的表演都要不同。
比如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识,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儿子打伤了铁匠的儿子,第三次卖血是为了讨好自己喜欢的女工。
后来为了家里没饭吃卖血,为了招待生产队的队长卖血,为了救生病的儿子卖血等等。
有的是心甘情愿,有的是无可奈何,有的是拼死一搏,每一次卖血都有不同的原因,那么在卖血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情绪和反应。
这极为考验演员的表演能力。
别看只是一次次的卖血,从中透射出人生的无奈和社会的变迁。
葛尤要把握住这些情绪,不能光靠自个琢磨,还要通过和卖血的人聊天,感受这些人的喜怒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