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大家决定用真诚的态度给下岗职工拜个年,祝他们新年快乐。
这时候,不见不散的电影还没有上映,只能是聊一些题外话,歌手唱了一首歌,才把这次见面会给应付过去。
接下来,一行人顺着铁路线一路向南,包括大连、京城、津门、沪城等等。
在京城的这一天,刚好是不见不散的首映日,也就是12月25日,见面会是在观众看完电影举行的,京城的观众很给面子。
尤其是对葛尤的表演,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在见面会上,葛尤和徐繁表演了电影里的经典片段,引发了观众热烈的反响。
这次越往南方的城市,观众越是热情,这些人都看过了电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好。
剧组是马不停蹄,几乎一天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起码三场见面会,非常的疲惫,不过看到观众的热情,看到电影院里挤满了观众,大家都很兴奋。
冯晓刚一再要求,虽然劳累,但不能因此冷淡观众和新闻单位,要热情的与观众见面。
葛尤一向随和,没有架子,能和观众打成一片,所以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
在花城的时候,观众还和葛尤开起了玩笑。
当主持人请剧组人员与大家见面时,主持人不把话筒给葛尤,反而伸向观众席。
“葛尤先生千里迢迢赶到花城,咱们花城的观众是不是要问候他呀?”主持人询问道。
“要。”观众齐声回答。
“那么,咱们怎么问候呀?”主持人不怀好意道。
“吃了吗?”观众一起问候道。
台上的葛尤一愣,但他不愧是个好演员,马上反应过来,笑嘻嘻的说:“没吃那!”
“没吃回家吃去吧!”观众大笑道。
这是葛尤在不见不散里的台词,观众刚看过电影,记忆犹新,拿来和葛尤开个玩笑。
这部片子中许多台词都让观众津津乐道,走出影院之后一想起来就止不住的又笑出声来。
不见不散和甲方乙方不同,它的受众面更广,剧组一路从北到南,能感受到不仅北方的观众爱看,南方的观众也能接受。
宣传的效果很明显,有了各地新闻媒体的大力报到,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等他们从花城返回京城的时候,不见不散上映一个星期,票房已经过了八百万。未完待续。
。。。
………………………………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回到京城,林子轩没有让大家休息,而是继续宣传。
虽然电影首周的票房突破了八百万,势头很好,但不能因此而放松,京城是他们的根据地,别弄到最后,得到了外地的票房,却失去了根本。
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京城,不用那么密集的宣传,时间安排上会自由一些,主要是通过报纸和电视,以及进入各所大学和学生们举行见面会。
经过调查,大学生是观看《不见不散》的主力军。
他们更容易接受调侃和黑色幽默,更容易愤世嫉俗,容易对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表达同情。
这和如今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关。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侵蚀进了校园,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知识无用论逐渐抬头。
甚至出现了不少从大学退学的现象。
以前的大学生被认为是国家的栋梁,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现在的大学生则产生了怀疑。
是去学知识搞科研,还是去街边卖茶叶蛋,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考入了大学,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一方面要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以及各种浮躁思想的影响,心理上比较迷茫。
再加上大学开始逐步推行收费制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等。
处在变革和不确定中的大学生为了消解压力,愿意看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电影,如果在欢乐的同时还能有一点回味和思考那就更好了。
在这一时期,国内的大学生对于后现代电影,对于各种调侃解构的电影,对于那种无厘头的电影,反正就是不那么一本正经的片子尤为喜爱。
《不见不散》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冯晓刚拍摄喜剧片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些,他也没有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只能说是恰好和大学生们产生了共鸣。
这是一次意外的不谋而合,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需求。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愿意享受和娱乐,而不是接受教育,说得难听点,那就是观众看电影都不愿意带脑子。
电影的情节简单明快,轻松幽默最好,不要弄得和猜谜似的,考验观众的脑细胞。
当然,也不能太过庸俗,要稍微有点情调和档次,有点情怀。
冯晓刚乐意和大学生交流,他觉得大学生说话直接,能听到真话,不那么虚伪。
如果是在社会上,大家都顾着面子,不会当面说你这个片子有多烂,但会背地里说,还会说的很难听,相较而言,大学生可爱的多。
“以后青年人是看电影的主力,咱们要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才能拍出他们喜欢看的电影。”冯晓刚如此说道。
在这拨宣传活动中,冯晓刚极为卖力,一个是这是他的电影,还有就是他的收益和电影票房息息相关,他签的是分成合同。
只要《不见不散》的票房超过三千万,他能拿到五十万的分成,这比葛尤的片酬还要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京城的票房就超过了一千万,全国的总票房接近三千万,还在继续增长之中。
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春节前夕,那部大投资的香江动作片就会上映。
在去年引进的十部大片中,香江电影占了三部,基本上都是动作片。
1997年快到了,香江回归在即,总局有意加强和香江电影人的联系,香江的电影公司也想进入内地市场分一杯羹,如此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国内观众对于香江的电影更为熟悉,更愿意进影院观看。
“最后半个月,大家辛苦一下,忙完这部片子就放假,还有丰厚的年终奖和庆功宴。”林子轩在公司里做着最后的动员。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下档,这是一个运营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
公司里的员工每天要联系各路媒体,做好公关,尽可能的让报纸上不刊登差评,还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和各地的电影放映公司保持联络,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这就是有公司的好处,繁杂的琐事有人替你做了,否则根本忙不过来。
媒体上对于《不见不散》取得的票房成绩给予肯定,相对于去年对《甲方乙方》的批评,在公关的作用下,评价正面了很多。
有人甚至说这是冯晓刚的胜利,是娱乐片的胜利。
国产电影除了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娱乐片开始崛起,冯晓刚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还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贺岁档上,认为冯晓刚的两部电影都在同一档期上映,都拿到了高票房,说明这个档期有很大的票房潜力可挖。
也有人把《不见不散》和《大撒把》拿来做比较,认为冯晓刚把一部文艺片变成了喜剧片,把葛尤和徐繁从文艺青年变成了喜剧演员。
两部片子在叙事层面上没什么突破,反而变得更为世俗化。
《大撒把》当年在金牛奖上让葛尤拿到了最佳男演员,是一部具有文艺气质的小众电影。
这种评论并不能阻止冯晓刚继续朝着世俗化前进,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我也想按照他们说的那样,拍一部伟大的电影,震撼观众的心灵,在电影史上留名,但我要先出名,要是没人认识我,谁会给我投资啊。”冯晓刚坦然道。
“等以后咱们赚了钱,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林子轩保证道。
“说不定到时候我还是喜欢拍喜剧片,这辈子没治了。”冯晓刚自嘲道。
林子轩可不会这么认为,他了解冯晓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但骨子里是有追求的,否则不可能从一个美工师成为电影导演。
只能说他很清醒,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踏踏实实,不去想那些太遥远的事情。
等到有一天他像张亿谋那样功成名就之后,不去考虑市场和票房,不再为了钱去拍电影,单纯的就是拍着玩,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那样的日子应该很不错。(未完待续。)
。。。
………………………………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两部戏
林子轩回到家里,家里正在拍戏。
这两天京城下大雪,林晓玲的《我们俩》正在拍摄之中,院子里架着摄影机,在拍雪景。
这是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情节碎片化,不太连续,每个季节都要拍上大半个月的时间,到了冬季,自然不能漏掉雪景。
京城的雪一般都很厚,铺在地上像是地毯一样,走上去还能听见响声。
那种嘎吱嘎吱的声响就是京城冬天的声音,拍摄冬天的场景绝不能错过这个细节。
屋檐下,郑秀莲正陪着一个老太太聊天,这老太太叫做金亚琴,是一位话剧演员。
金亚琴今年七十多岁,早已从京城话剧院退休,偶尔在影视剧里出演角色,这些老戏骨虽然不是主角,但往往能给一部戏增添不少亮点。
老戏骨在剧组里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
他们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能带动和指导青年演员进入表演状态,到了他们这个岁数,演戏更多的是一种热爱,而不怎么看中名利。
金亚琴就是如此,她看了《我们俩》的剧本后很感动,觉得是个好本子。
事实上,剧中的人物和她的性格并不一样。
金亚琴的性格很好,是那种热心肠的老太太,爱热闹,喜欢交际,和谁都能说得来,《我们俩》中的老太太却是一个倔脾气,比较内向,不愿意和人交流。
即便如此,金亚琴还是想演这个角色,主要是看中了剧本以情动人,贴近生活。
金亚琴琢磨了这个人物,她演了那么多年的话剧,也演过电视剧,在表演上那是驾轻就熟,只是这种性格反差大的角色不好把握。
为此,金亚琴联系了林晓玲,需要更多剧中老太太的资料。
林晓玲就把给剧中人物写的小传拿给了金亚琴,她一看就大致明白了,这个老太太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类似的原型。
两人沟通了大半个月,金亚琴弄清楚了角色,才答应下来,要是觉得演不好,她不会答应,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老演员就是这样,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不糊弄事儿。
她们原本商量好的片酬是三万块,这在现在的影视行业算是低了,一般稍有名气的演员演一部电影的主角都要五万以上。
金亚琴听说剧组里的人都不拿工资,徐晶蕾也是如此,就主动降低片酬,只拿了一半。
郑秀莲本来不大愿意让一帮人在家里闹腾,不过自从和金亚琴见面后,两人相处的不错,不拍戏的时候就在一起闲聊。
林子轩和慕姗姗去工作,她在家里照顾孩子也没个人聊天,这下子家里热闹起来了。
林晓玲第一次做电影导演,一板一眼,格外认真,按照拍摄计划进行。
拍完雪景后,正式开拍。
徐晶蕾推着自行车从门外进来,把自行车放到屋檐下,想要拿水壶烧开水,却发现因为下大雪,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被冻住了。
她开始和老太太理论,没有结果,只好自己拿热水去把水龙头烫开。
这只是一件小事,生活中经常遇到,从中能反映出老太太和女孩子的性格,两人都是性子有点倔强的人,碰到一起就是针尖对麦芒。
重点是两人的争吵,老太太平时看着没有精神,一吵架嗓门就高了起来,对她来说,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拍完这一段,大家收工。
大冷天的拍戏不容易,这帮电影学院的学生们却很有热情,不怕吃苦。
郑秀莲做好了饭菜,请了金亚琴和徐晶蕾在家里吃饭,学生们年轻,可以吃盒饭,随便凑合,老太太就不行了。
徐晶蕾因为是演员,也享受到了这种待遇。
在郑秀莲的观念里,演员要比幕后工作人员重要,是明星,不能亏待人家小姑娘。
吃饭的时候,林子轩了解了一下《卧虎藏龙》的拍摄进度,这段时间他忙着《不见不散》的上映,就没有关注张纪钟那边的消息。
这不是说他不闻不问,《卧虎藏龙》的剧组里有好梦公司的制片,负责处理相关的事务。
张纪钟这人颇有能力,剧组里有陈导明和张国粒这种出名的演员,他照样不在乎,该怎么拍就怎么拍,这就是拍过大制作的好处,不会因为碰到大明星就心怯。
如果是换成一般的导演,可能就会有所顾忌,从而瞻前顾后。
导演在剧组里就是核心,所有人都要听他的。
徐晶蕾比以前开朗,人也不那么消瘦了,眼神里有了光彩,自信了不少。
她扮演这个学画画的外地女孩看来还不错,吵起架来一点都不示弱,和《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在性格上有点相似。
相对于老太太的角色,这个外地女孩的背景就简单的多,能够学画画说明家境还行,有一个男朋友和一个弟弟,和男朋友的关系不太好。
对于演员来说,这样的角色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
如果演不好的话,只能成为老太太的陪衬,怎么演出女孩内心的感受,是成功的关键。
“吃饭呢,又不是上班,问那么多干嘛,别吓着小徐。”郑秀莲不乐意道。
林子轩顿时不说话了,郑秀莲的话他还是要听的。
徐晶蕾看着林子轩的模样,不由得笑了起来,林子轩在她心目中原本是大作家的形象,这时候倒是和平常人一样了。
与此同时,贾章柯在拍摄他的第一部短片。
他们的条件就没有那么好了,在寒冷的京城,几个人扛着拍摄器材,在街道上行走着。
他要拍的就是主角王小山在京城的生活状态,落魄的王小山走过京城的大街小巷,在行走的过程中,摄影机纪录下了此时此刻的京城。
街头拥挤的人流,小吃摊上冒出的白气,商店里传出的流行歌曲,发廊前站着的女孩,民工之间简短的问候和说笑。
这同样是一种生活。
贾章柯痴迷于对这种平常生活的关注,他透过摄影机的镜头凝视着生活,他有种感觉,当你凝视着生活时,生活也在凝视着你。(未完待续。)
。。。
………………………………
第二百九十三章 灵动
同样是电影学院的学生,相对于林晓玲的按部就班,贾章柯的拍摄就显得随意的多,他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一定按照剧本来。
他会用大量的时间去拍摄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和他不是导演系的学生有关。
就像张亿谋在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所以他的电影里的影像都很独特,这是个人的风格。
对于导演来说,风格很重要,就像是一个标签,说明你和其他人不一样。
林子轩和不少导演有过合作。
有的导演性格谨慎,他的工作是完成剧本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