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际上,在后世共和国早期的军中编制里,仍然能看到它明显的影子。过去所谓的铁道兵、工程兵等等,他们担负的职能就与宋代的厢军基本类似。
共和国的这些军人,为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的发展,实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严格来讲,禁军过去的作战,地域不超过一省,时间也并不太长,且多有水运之利。在一定程度上,自身的补给输送问题就显不出来。但当更深远距离的作战出现时,它就必然浮出水面。
首先发现这问题的是文天祥,因为在“经略西南”的过程,尤其云南作战中,宋军的作战距离长度超过了两个省,时间跨度还很长,这就让军需的输送暴露出了问题。
没有了厢军,失去了水道之利,宋军自身的输送能力就有限。而尽管也采取了雇佣民夫,可由于整个行动的过程包含有chun耕、夏收、夏种的农忙季节,百姓多不愿意,应募者就大为减少。
身在前方的宋瑞,为此想出的临时xing解决方法,一是要求归附朝廷的贵州部族提供支持,也即禁军拿出钱来购买他们的粮食等物资,二就是令其中的一些部族派出人力参与输送。
但从更深层面、朝廷理应完全掌控,以及将来四川作战,多山、蜀道难的特点上来考虑,他就在事后上书陛下,阐述了自己应恢复厢军的理由。
诸葛孔明出川作战的几次经历也是写在纸上,身为兵部尚书的文天祥对此早已烂熟于胸。所以他立刻就发现了某些潜在的问题。
东这个废才当然不是什么“神”,他也不可能什么事全都想得那么周全,但他对宋瑞的意见绝不会不重视。因此,他才有对张老大等人的这一问。这也是他亲临鄂州的原因之一。
在如今的行朝地方官员当中,陈羍绝对属于能力出众之人。这位夫子的能力,甚至都让曾经和他“共过事”江淮军、如左大等人的敬重。正因为此,东在和陆秀夫商议过后,再度将他调任更重要的鄂州太守。
当下,在听了陛下的垂询后,他首先回道:
“陛下,战乱过后,百废待兴,百姓收拾家园尚且不及,理应休养生息。或者左近可以不论,但让百姓远离,不仅强人所难,实未能体恤民意。依臣所见,朝廷要想做到安民,自当恢复厢军。”
陈老夫子这是在委婉地批评咱了啊。
不过他讲得也是实情,无论如何,荆湖南路等地刚经历过战乱,还未及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朝廷的“经略西南”计划就在一定程度又让当地百姓陷入战事,的确是急了点。当然,这也是没办法,兄弟我现在也必须要抢时间。
陈羍讲完之后,张世杰才沉声言道:
“臣也以为应恢复厢军。”
张世杰不愿就此多话,除了谨慎之外,是他清楚,这个心思莫测的陛下亲临鄂州,绝非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军医院或厢军。
********
明天在下再上一个附录。抱歉。
更多小说最新章节请 或直接访问 。
………………………………
第二百九十章 附录
----中医与现代医学
这里想讲点个人对中医和西医的浅薄认识,首先申明,中医的书在下只断断续续看过一点点,完整地看完其中的一本都谈不上,更不敢说有研究,西医就更是门外汉。高品质更新就在如有不妥,务必见谅。
如果我们梳理世界上所有的医学理论,在当今的医学领域内,存在有两个相对完整的医学体系,一个是所谓的西医,也可以说是现代医学;另一个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医。
恕在下见识浅薄,真没有发现还有第三者。可能世界各地的人群中,也有一些过去流落下来的其它医药知识,但它们远比不上上述两者系统与完整。
西医或现代医学的形成,大约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也就是外在的人,通过对另外一个人开膛破肚(开开玩笑啊),逐步了解了人体内部的皮肤、内脏、血液、淋巴、大脑、神经等等的组织构成。
它总体上的特点,是对人体从“外”向“内”的认识。
在这过程中,现代科学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或工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没有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就不可能形成现代的医学体系。
比如说,仅仅是少了一个显微镜,许多西医的东西就无从谈起,您说是不是?
那么,在没有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的情况下,人类能否也建立一种完整的医学体系呢?答案就在我们中国的中医上了。
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个人的看法中,它来自于某种由“内”向“外”的认识。高品质更新就在
也即:它是某个人、更可能是很多的某一类人,不假外人,先经过自己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某种体察或了解,再推及相同的他人,一代一代反复积累,方才建立起来。
这样讲的主要原因是,中医里的五脏六腑之说可以暂且放在一边,毕竟古人也可以“开膛破肚”,但它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人体的经络系统,就很值得后人琢磨。
只要针灸疗法有效,后人就不得不怀疑所谓的“经络”真的存在。
问题是,后世外在的技术手段都那么先进了,依然对此不甚了了,没有这些技术工具的古人就更不可能从外部发现这些人体内部的奥秘。
所以,对它的了解,一开始理应不是建立在由“外”对人体内部的认知上。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有“外人”向我们的古人进行了传授。只不过这个“外人”既然对人体能认知到如此细微的程度,想必其它的东西也并不在话下,可“他”为什么单单传授这些,而不将别的也讲出来?是否因他觉得这些认知才最重要、也更深奥?
从中医最古老的典籍《黄帝内经》来看,它的出现,理应与古代修真之士的修真行为有关。
(《引子》里所引用的《黄帝内经》那段话,其内容实已经暗示了这点。)
或许从更深一点的层次上讲,无论是“修真”这种行为、还是中医的理论,都是符合我们这个东亚之国文化中某种“内敛”、“内省”特征的。高品质更新就在
对于古人的“修真”行为,后人不应轻易地否定;就是所谓“气功”中的“气”,也不要现在就立刻下断语。
因为当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依然在绞尽脑汁地寻找充满宇宙空间的“暗物质”时,很难说作为宇宙中一个“微粒”的人,自身也有着类似于“暗物质”的“气”。或许我们祖先中的杰出者就早已发现,身为万物之灵的人,是能够直接体察到它们的。
还是把有些结论或事情放到以后,毕竟曾经轻易地否定、结果反在以后被证明是谬误的事例,于科学上屡有出现。
当然,对于世人中所谓的“大师”就要认真鉴别。
至少像兄弟我这样,眼睛已开始浑浊、有着红丝、且瞳仁的黑白更不似童子如此分明,整天想着荒yin无耻生活之人,是与什么得道高人远沾不上边的。
古人的记载也早已表明,那其实是一条相当艰辛、且充满危险的道路,不是什么人就能随随便便成就。
中医“由内向外”的这个特点,使它对人体自身具有某种更细微xing的认识。这种细微xing的表现,在这班门弄斧地举个例子,就是中医里的名医,对同一种疾病,针对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药方,剂量仍稍有不同,
西医则不是这样,兄弟们也都熟悉这样的标签:“一ri三次,每次两片”、“幼儿减半”等等。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抹杀了相当多个体存在的差异。
故此,说中医的jing微之处与西医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并非完全是一种夸大。
也正因为此,世人要想成为中医里的名医,难度是很大的。
中医“由内向外”的特点,还使得它一开始就体察到季节、气候、包括其它外在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状况所造成的影响。
简单的例子就是:气候变化时,气压低,人们会觉得闷;yin雨天气,有关节炎的人关节会疼。这种关联xing真的不能否认。
由此,中医除了在医治上对此加以考虑,且十分注重调节人体自身以应对这些外部变化。
讲了那么多中医的好话,千万不要误解为是在排斥、抹杀西医或现代医学的功绩。中医当然也存有很多缺陷,你比如说,有些现代的疾病,它就未必能诊断出来。
在下只不过是认为:古老的中医药其实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非常环保的医术,作为祖先留下的遗产,后人一定要继承和保护,并加以发展。
中药可再生的特点,很多层面上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理应在西药认证体系外,再建立一个世界上最权威的中药生产和认证体系。很多东西根本就轮不到西方来指指点点,更不用说什么验证了。
话再说回来,“是药三分毒”,许多中药材先人已经为我们验证了上千年,不像后世的西药,临床验证顶多几十年。这里面的有些事情,都不需要讲得太直白。
冒昧地再讲一个事例。
青霉素这种药,当年曾经大名鼎鼎,并且是一种常用药,想必现在还有很多人记得。如果您能问问一些老人就可以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医生给病人的用药量,基本上是每ri四十万单位。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假如再用它,您知道医生用的量是多少?每ri八百万到一千两百万单位。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尽管这是多种因素所造成,医生滥用药物、病人图快,恐怕都要在其中负有一定的责任。这也同样是整个社会医疗费用越来越庞大、昂贵的原因之一。
当今社会上所存在的某种医患关系紧张,其实质是什么?是疾病及诊治话语权上存在的极端不对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某些医生对手中权力的滥用。
既然中学开了《生理卫生》课,其实理当也能组织一些真正的专家编辑课本,以后在大学里再开一门《医药卫生知识》的公共课,使更多的人了解一点常见的、基本的医药保健卫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医生对医药知识的垄断。从而避免某些小病、小灾也要花个上千的现象,减轻百姓的负担。
这样的课程,相信兄弟们没几个会排斥,且极为欢迎。
它所起到的作用,无论对个人、还是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的未来,怕都是难以估量的。
********
再强调一下,如有不当之处,务必一笑而过。并且在下也绝不排斥西医,西医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同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
没有按时更新,非常抱歉。个人近来真有点事。
顺便提一句,后面的内容,个人其实已经大致想好,只是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还要费点思量。
………………………………
第二百九十一章 荆襄(上)
东站在鄂州的城上,心中很是有点汹涌澎湃。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千年之前曾经上演了三国鼎立的大戏。
遥想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再看看眼前,怕是兄弟您难免会有点“今日兄弟我来也”的豪意。
或许这种遥望,对后人来说,就是在遥望我们古老、漫长的历史。
东极目所在,不自禁喃喃语道:“荆襄,实为国之重地啊。”
听到他的所言,边上的陈羍应声接道:
“陛下慧目。荆襄得安,朝廷的东南之地方能真正为安。”
东转过脸来看了这位夫子一眼,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缓缓向前走了几步,然后仿佛很随意地问道:
“陈爱卿,若朝廷将来以鄂州为都,您以为如何?”
陈羍大吃一惊。
因为他同样了解,国都的迁移,势必将引起整个天下的震动。这件事实际上太大了,“官家”虽是在“随意”一问,可他是决不能随随便便就回答的。
从内心里讲,陈羍其实并不认可广州是行朝最佳的驻跸之所。毕竟这时代的岭南还属于蛮荒落后之地,而且显得过于偏远。如果让他来选择,他还是更倾向于临安。但禁军收复东南之地后,行朝却始终没有迁回的动向,这显然是另有考虑。只不过这个“考虑”实在是出乎他的预料。
他迅速瞟了一眼边上的张世杰和茅湘,却发现这两人的神色均不变。
心中微微一动,略微想了想,他回道:“陛下,朝廷以鄂州为都,未尝不可,但眼下实还未宜。臣以为,此事恐还需要多加计议。”
闻言,东点了点头。他笑了笑,接着说道:
“在朕看来,如果以鄂州为都,它理应是一个大的国都,不仅包括鄂州,且还应将对面的汉阳之地都包含在内。”
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啊。这次不仅陈羍,就是张世杰和茅湘都神情微微一变。
可在某人的概念里,后世的武汉就是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
身为地方官员的陈羍并不知道两件事:
这第一件,是自宋军即将拿下东南之地开始,行朝内部一直有一种呼声:朝廷应复国临安。但这个提议屡屡遭到了帝国陛下的断然否决。
而由此引发的第二件事实际上在眼下都仍少有人知,那就是参谋院曾接到陛下的密旨:“从兵部的角度评估建康和鄂州两地为国都的优劣。(全文字小说更新最快)”
接到这个旨意,参谋院的人同样极为震惊。这自然是由于,所有的人过去都曾想当然地认为:行朝终究会复国临安。这也是当初苏刘义东下、临别之前特意私下里询问陛下的原因。
可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他们的梦想,却绝不是某人的理想。
从另一方面来说,看到这样的旨意,即使是兵部他们当中仍有疑虑之人,此时对帝国陛下的“野心”也毫不怀疑了。因为“国都”的前移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处于战时的朝廷,它对每一个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东下这个旨意,其实是他内心里同样也在权衡和犹豫。
---------------
“定都”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过去通常要考虑地理上因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所在的城市职能怕都需要重新合理的定位。
因为“国都”的重要,首先是来自于它国家行政和政治上的核心地位。一般来讲,伴随着这个地位,它往往又会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制造、贸易、金融、教育、科研、甚至是娱乐、传媒、体育等方面的中心。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它被赋予了远超其它地方或城市更多的职能。
这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没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仍然会让一个城市不堪重负。其原因就是,一个城市具有的职能越多,它所集中、或需要的人口就越多,承担的压力自然很大。
从媒体报道上可知,后世共和国的首都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拥堵”、城市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房价、物价的飞涨等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与城市定位分不开的。
“迁都”是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而且历史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国都。
当然,在有些人的看法里,这是一种“国本”的动摇。
但无论迁不迁,更重要的,恐怕是将来要重新合理地对它进行定位。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