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后世的话讲,就是老谢的级别,以前顶多是个“司局级”。

    东把国学院单独弄出来另成立一个“部”,这实际上就是一举将他们拔高到与朝廷其它“部”平起平坐的“正部级”,他们当然上下高兴。

    可这也就意味着过去礼部的权力、职责范围、乃至于重要xing,均遭到了大幅削弱。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朝廷科举考试体制下,天下学子的命运可以说就掌握在礼部的手中,礼部的职责真的非常重要。

    陈宜中是朝廷的元老了,别人在升官、或权力在扩大,他却一直在被削减,他的内心里有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不满,也就不难理解。

    所以,今ri老陈终于放弃了一段时间以来的低调,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开了言。

    但老陈既然遇到如此“yin险”、“狡诈”之主,就注定在很多事情上他会杯具。

    因为“他的陛下”显然汲取了上次田赋之制廷议的教训,不愿再纠缠于某些细节上。

    陈宜中话音还没落,东立马摆了摆手。

    老陈,兄弟我也怕了您了,每次只要您一挑头,这个朝堂顿时就热闹了,吵得俺脑袋疼。兄弟我真怕这样下去,会得神经衰弱,连觉都睡不好。老话可是说了:前三十年睡不够,后三十年睡不着。您让咱这么快就进入后三十年,nainai的,这不是在害俺吗?幸亏咱今天仅仅把你们几个朝廷大佬给召集了来。

    “陈相,荀子到底是不是儒门中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治国能否没有法度?”

    陈宜中嘴角抖动了一下:

    “陛下,朝廷固然不可无法度,但秦政……”

    就是其他人也准备愤然而起。

    但帝国陛下将他们所有人都给堵了回去。

    兄弟我不想和你们这样讨论下去,咱知道,咱说不过你们。这样扯下去,真不知道要扯到什么时候。咱一定会给你们找扯的机会。

    “陈相,诸位爱卿,朕今ri可以坦白地告诉你们,朕不会采用秦制,因为它并不是朕心目中的依法治国。”

    帝国陛下这句话说出来,众人的神情才稍见松弛。

    “朕只不过是认为,既然治理天下必需有法度,那么,真正的问题实际上就两个。”

    “一是朝廷法度制定的是否合理,也即是否真的把仁、孝等圣人之意贯彻于其中。”

    “至于另一个,就是朝廷的法度一旦设立,能否做到人人都守,并且这点不仅是帝国的宗室,包括朕也必须如此。”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这才是真正的依法治国。”

    是不是有人会冷笑:东就那么有觉悟?

    您别说,东还真有这个觉悟。

    以后最好啥事都按着法令来,别他妈的什么当恶人的烂事全推到咱这里来,弄得兄弟我里外不是人,你们却个个全都像好人。

    再说,就从这时代,再**治,也不可能将咱荒yin无耻的生活给“法治”没了,兄弟我的要求可是很低滴。

    况且兄弟我已经在内臧库一事上对皇权开始进行约束,事情当然不会就这样结束。

    既然咱已经玩了,怎么能不玩大点呢?不玩大有鸟的意思。

    您没见所有人的脸se又有点变白?说实话,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脸越白,兄弟我心里越舒坦、越有洋洋得意之感。

    当然咱也知道,有很多事情现在也仅是个开始,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听了陛下的斩钉截铁所言,众人都已呆呆地看着他们的陛下。因为虽然他们都已经明白了,这就是他们这个狡诈的陛下在借杨亮节一事所要进行的发挥。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某人这次不仅拿皇权来说事,更把自己也给抬了出来。

    然而,他们的帝国陛下仍然觉得不够,还要给他们重重的一击。

    “各位爱卿,朕想知道,有些事情,您是乐意于由朕、以及将来的国君来决定,还是乐意于由朝廷的法度来决定?”

    某人淡淡地问道。

    这次在场的所有人心中均一凛,官家这句话问的含义就真的太深了。

    ***********

    我把本来的一章给拆成了两章,因为觉得有些内容还是分开来比较好。

    总觉得生硬了点,兄弟们见谅。

    下一章就叫《秦制之谜》,其实它已经算不上是一个“迷”了。
………………………………

第二百八十八章 秦制之谜

    宋景炎十四年的这个廷议最后,所有人终于明白了他们这个狡诈的陛下召集众人前来的“真实”用意,那就是又要给他们找事做。

    针对廷议中的如下议题:

    治理天下要不要法度?

    法度应如何制定、或怎样制定才合理?如果已定的法度如果不合理,是否要修改?如何修改?

    朝廷已定之法度要不要人人都守、甚至包括帝国的君主?

    谢枋得的教部被要求在《国学月刊》上讨论。

    陈宜中等人没有尽言,(那是,某人就根本没让别人多说话,)可以著文在大宋邸报上刊出。按他的话说就是:

    “只要有自己看法的,不管是对秦制、秦法,还是本朝,甚至于先秦的诸家,都可以著文。一旦刊出,礼部还要给润笔费。”

    兄弟你一定要理解,咱当然不会立马就弄什么“依法治国”,做到这一步,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事情完全可以先讨论,以求达成某种共识。

    什么事都要舆论先行,这其实就是咱们中国人的老套路。

    古时候出师,先来一段吊民伐罪是为什么?还不是先造舆论。后世国外也都在跟着中国人学。

    您没见西方想对别的国家动手之前,舆论动不动就铺天盖地?眼皮子浅一浅的都要被他们迷惑。

    说实话,在这时代就“依法治国”这件事,您只要能把观念竖起来、或留下来,您就已经成功了。

    以兄弟我所见,不见得是百姓做不到守法,往往还就是那些士大夫们会有问题。只要您一提到法律、**治,他们在潜意识里面就认为您是要采取高压政策。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潜藏更深、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惯xing思维:别人受约束是应该的,自己受约束是不对滴。

    今ri的廷议,您还没有看出来有些玄机?

    向谢大侠、陈宜中交代完之后,帝国陛下又转向了其他人。

    徐宗仁领衔的刑部,以大理寺为主,从现在开始,对朝廷过去的法令、法度全面梳理,重新正式制定《大宋律法》,并将在以后刊印成书。

    凡《大宋律法》涉及到各部职责范围内的,各部要仔细审议并书面提出意见给大理寺。

    (这其实也是应该的,你比如说民法,民部显然要比刑部更了解民事,他们就应当参与进来。)

    同时他还交代夏士林:“《大宋律法》成稿之后,御史台负责最终的复核。”

    “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以书面形式向大理寺、御史台提出异议,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御史台认为其中有不当之处者,也可以提出异议和驳回。”

    由于有杨亮节这个上司在,夏士林一直在朝廷里没有太显山露水。因为老杨近来正“闭门思过”,所以今天是他来参加了这个朝会。但夏士林实际上也是行朝当中的一个方正之士。

    依法治国固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到,但眼面前的重新拟定大宋法律,实已到了刻不容缓。老杨这事说明了什么?法律有漏洞。

    有漏洞当然要补上。再说,兄弟我真没有时间等了。

    ……

    朝堂里已经没有人了。

    不管帝国陛下的用意究竟何在、众人是否明了,反正某人是又折腾了,而折腾出来的事,自然仍会是落到了朝臣们的头上。

    可拿着朝廷的俸禄,您不做谁来做呢?

    当离去的众人背影消失后,目送他们的帝国陛下与陆秀夫开始在殿堂外的回廊上漫步。

    漫步自然随意,可这俩人竟也一时无语。但这种情景显然不可能持续很久。

    在踱出了十几步之后,陆秀夫率先轻声言道:“官家如何看先秦之法家?”

    帝国陛下抿了抿嘴唇后,淡淡地回道:“作为先秦之一家,法家自有他们的可取之处,因为他们制定了天下的第一部法典。”

    --------------------

    所谓的法律,大约就是从人类早期的部落习俗、惯例、做法等等逐步转化而来的。自人类形成族群、或部族开始,它实际上就已经存在。否则,早期的人类族群何以形成?族长、或部族的长老如何管理、维系整个原始的部族?

    俗话中的“规矩”,其实也就是某种人群中不成文的法律,反过来,法律不过是把这些规矩中的一部分文字化。

    但正是这一步,人类开始进入了法治社会。

    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家第一个功绩。

    因为有了成文的法律为依据,人类才开始逐步摆脱“人治”中所存在的某种随意xing和模糊xing。

    法律的缺陷是其教条和刻板,而中国人喜欢讲人情,“人情”其实仍源自于“人治”,所以同样存在随意xing和模糊xing。

    你比如说参加婚宴中的随喜,两百是人情,八百也是人情,有人送个八千、一万的,它还是人情。

    人情就难以有个普遍都能接受的具体的标准。

    所以,只要人类自身还存在“恶”的一面,人类社会最终还是要走上法治的道路。

    --------------------

    “如果没有法度、法令或法典,朝廷、乃至于任何人,都并不能治理好天下。”

    陆秀夫沉默。因为他无法否认这点。

    不如此,哪些极力反对法家的儒生何不将法家的这个做法给废了?

    “不过老师,朕其实更欣赏的是儒门的荀子。”

    陆秀夫的眼眉微微动了一下。

    咱的好老师也是很坏滴,他实际上在旁敲侧击。但咱把他单独留下来,就是想说点心里话。

    “因为在朕看来,荀子不仅继承了圣人的‘仁’,他‘重教’、‘重学’,也提出了‘法’。”

    兄弟我之所以认定荀子就是儒门之人,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他“重教”、“重学”。

    有句俗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荀子所写的《劝学》绝对在“劝人学习”这个题目上能排在第二。这已经足够证实他的确继承了同样重教的孔老夫子衣钵。

    至于他也提“法”,很可能是吸收了早期法家的一些思想,认为仅仅靠“教化”不够,还必须通过“法”的约束,使人由“恶”达到“善”。也就是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老师,荀子其实提出了治理天下的两种手段。一个是教化,另一个是用法来约束。因为单凭某一个,均不能真正做到治理好天下。”

    “依朕之浅见,李斯、韩非等人并没有全盘领悟荀子的本意,而是仅仅取其‘偏’。这就是它们没能让大秦帝国持久下去的原因之一。”

    单凭教育,是无法将天下全给教成圣人滴,否则,自孔子之后,这个东亚之国的圣人怕是要成灾了。

    而只依靠“法”,不仅容易走到后期法家的套路上去,也容易给人造成严酷的感觉。

    “老师,朕还认为,所谓的‘刑罚’与‘仁义’其实并不相斥。因为只要朝廷怀有制定它的目的,是只有惩恶才能扬善,并在制订时使之更合理,就不会使天下百姓觉得苛刻。反之,恶如不惩,则就是对他人以不仁。”

    这次陆秀夫的眼眉大大地跳了一下。

    他的好学生一方面推行教化天下的大计、一方面又开始强调法治的原因,他算是彻底明白了。

    但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却是:

    “所以,陛下也并不排斥某些秦制。”

    有些事情的确是瞒不了饱学的夫子的,因为历史的事件已经给记录了下来,只要仔细一对照,很多东西就已经在光天化ri之下。

    “老师,朕的确借鉴了一些秦政的做法。”

    某人稍微迟疑了一下,终于说道。

    陆秀夫的神se仍不变。

    “因为以秦当初所处的边陲之地,它能最后席卷六国,同样自有它的可取之处。”

    “在朕的看法中,秦法就是战时之法,而秦制,则是战时之制,这就是它在当时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不了解全部,历史的某些细节也会泄露出玄机。

    你比如说引起整个秦末风暴的陈胜、吴广大起义,导致它的原因是陈胜等人途中失期,依秦律当斩。

    秦律中的这个规定,如果从战时的角度来看,它就成为了秦国确保在那个时代能快速集结军队的一种有效措施,也就是它拥有了比其它五国更高效的举国战争动员能力。

    所以,从制度上讲,当时的五国已经落在了下风。

    “但商鞅、李斯之误,除了他们所定之法过于苛酷外,另外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朝廷的战时体制与平常体制理应有区别。”

    “当天下已无战事时,秦皇、李斯仍采用严酷的战时之法、战时之制,且又没有做到安民,这如何不激起天下的民怨?”

    “所以,为了我们的复国,为了收回朝廷的故土,我们该拿过来用的,就要拿过来用,只不过要消除其中的弊端。”

    兄弟我是眼泪汪汪滴,咱要是说咱的战时体制是咱自己想出来,同样也麻烦大咧。

    但秦制在事实上就是人类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时体制,尽管它的确存在很多的弊病和缺陷。后世不过就是在做法上改进的更合理。这就是法家的第二个功绩。

    陆秀夫心里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

    你小子也汰坏了,稍一不留神就让你给钻了空子,这要是传到天下,……

    帝国的当朝丞相心中忍不住颤了一下。

    可他还是再问出了一句话。

    “陛下以为道学如何?”

    这下轮到了某人怔了怔。

    咹,谁让你小子今ri又来卖弄,而且以前似乎有点偏向道门的意思。此时不问,更待何时。

    某人停了停,露出了苦笑。

    不说看过老子书的人多得很,就连孔子都说老子是条难测其深浅的龙,兄弟我哪敢有什么“如何”?

    只不过在苦笑之后,他喃喃低声语道:“有些东西,怕是老子藏得太深。”
………………………………

第二百八十九章 会盟

    昆州郡(过去的善阐、后世的昆明)。

    城外的军营军容整肃,城门、城墙上、包括街道上的军士们屹然伫立。

    宋帝国西南临时总督府兼太守府内,宾客云集。云贵两地各部族的族长、首领、头人等等均已到齐。

    随着鼓乐齐鸣,宋帝国兵部西南总督文天祥、西南地区节度副使兼昆州郡守曾渊子隆重出了场。

    曾渊子一开场即是满脸老奸巨猾的笑容:

    “诸位,今日本使与文总督是奉圣上之命……”

    随着他的话语声,所有来客均以一种敬畏的眼神看了看他边上那位始终面带微笑之人。

    我们说,宋军于景炎十四年实施的夺取云南行动,其整个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而且出兵时机,在一定程度上颇出乎许多人的意外。

    说它不长,是因为宋军从开始行动,到平定整个云南,历时不到九个月。

    讲它不短,则是相对于另一个时空中明军的收复云南,就显得长了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