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格的神情有了慎重,同时也有了轻叹。

    “为兄以为,你实应该多实地查证。”

    到了此时,史格是真的完全认可了张弘范的看法。一个能、或者敢于采用如此胆大包天做法之人,就绝对是一个难测、可怕的对手。

    应该说,史格的见解对张弘正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因为就算他可以无视任何人所言,现在也绝不会不认真对待史格的每一个看法。

    严格来讲,他过去其实要比史格知道更多对方的情况,可他显然了解的还不够细致,更没有从大的层面上对有些事情进行细想。

    他的九哥在临去世前可是一直在念叨:对方到底会怎么做?那么,现在对方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他都知道了?

    张弘正心中的某种愧疚,正是他后来饱览群书、广游天下的重要原

    因之一。而史格肯定也不会于此时预料到,他又一次改变了张弘正的一生。

    然而,固然史格已经从别人的做法中预见到了有些事,他同样也在关注另外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军事上的了。

    因为作为一个曾经的将领,他必然会在本能上清楚,这盘争霸天下的大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在战场的较量。而这,就如同他和那个赵昰的论决,显然远没有结束。

    什么时候结束?也许他们两人早已心知肚明。

    他也不是没有就这个话题问过张弘正。

    “弘正,弘范生前是否有他们在掌控江南后的见解?”

    张弘正心中一酸,低声回道:“九哥未说。”

    史格当时歉意地轻拍了他一下肩。

    但史格绝没有想到,他们还在猜测或推断,别人却大张旗鼓地“全”端到了自己的面前。

    当下,屋里已经没有了其他的人,“弘一道长”刚开口:“据小弟于泉州所见,……”

    可他立刻察觉到了史格神情中出现的某种异样。

    史格淡淡地说道:

    “赵昰已回琼州,今日为兄与他进行了二次论决。”

    “弘一道长”一楞。

    “此次吾还见到了你曾提及的那位状元公,此人的确是人中龙凤。”

    “至于那个陆秀夫,上次虽仅谋面,但观之也颇不俗。有这样的人在辅佐,难怪这个宋室还能起死回生,且弄出了那么多迥异于过去的举措。也无怪乎赵昰的见识大异于常人。”

    史格的口中再度有了轻叹。

    听了他所言,“弘一道长”沉默不语。

    他当然对文天祥和陆秀夫都有极深的印象,当年他可是不知天高地厚地与这两位夫子论战过。但他对那个赵昰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张弘正在这上与史格的不同是,虽然史格一样觉得赵昰大异于常人,可他见到的毕竟是一个已成年的帝王,而帝王在这时代人的眼里,总有某种神秘感。但张弘正当年所直面的,是一个侃侃而谈的黄口小儿。所以,他感到更多的,则是某种诡异。

    可这种诡异的感觉他眼下既无法说出口,并且就是说了,也很难让除了当事之外的人相信。

    不等他有所表示,史格又说道:“今日我等所论,为军事。汝知否他们今后的打算?”

    张弘正瞪大了眼。

    随手取了一张白纸,史格提笔画了一个草图。张弘正立刻迫不及待地拿到手中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他眼中冒出了精光。

    史格问道:“汝有何见?”

    “依图上所示,荆、襄显然是他们的首要目标。他们当先取哪里,然后再夺两淮和蜀地。至于水师,牵制而已。”

    史格摇了摇头:“恰恰相反,他们要先夺扬州和蜀地,后取荆、襄。如果攻荆、襄,也更多的是作为牵制。”

    “弘一道长”露出不信之色。

    “川中遥远,蜀道艰难;两淮平原,利骑不利步。如此劳烦、分散军力,何不先集全力夺取荆、襄?他们应当明白,不拿下荆、襄,他们并不能稳妥地保有江东和两浙,甚至是两淮。”

    史格淡淡地回道:“问题是他们知道荆、襄并非易于夺下。”

    张弘正沉默,可他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兄长的看法是……”

    在史格和张弘正过去的想法中,无论如何,荆、襄都会是对方下一步的重。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不讲荆、襄地区本身在地理上的重要性,就是琼州兵上岸后的主要进攻方向,对他们来说也已明了,那就是从沿海直扑荆州地区。

    但他们并没有对此过多的担心,这自然是由于他们全知道,荆、襄地区不是那么容易被拿下的。北元拿下襄阳用了五年,如今的宋军就算再厉害,也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夺取它吧?

    相反,他们认为,将宋军主力吸引在荆、襄地区,对北元不是没有好处。时间一长,对方师老兵疲不讲,北元更可以在其它方向上随机而动。

    如果用后世的语言来表述他们的想法,也就是:只要还控制着襄阳,北元就能始终保持着某种战略上的主动性。

    可现在对手显然同样想到了这,他们并不死盯着荆、襄,而是抢先下手,先夺取主动权。

    史格就在文天祥的眼里看到某种淡淡的笑意。这个笑意意味着什么,他是很明白的。

    他之所以少有回应,就是因为面对如此狡诈难测的对手,他内心里实已存在的某种戒惧,让他根本不愿意说。

    这同样还在于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他们为什么要将这样一个全盘谋划端给自己?

    话说回来,这个疑问,即使是在当时张禧和聂祯眼中,史格也同样看到。

    但史格是能察觉对方谋划中所隐藏的一些奥秘的。

    他和张弘正说道:

    “襄阳驻有我重兵,一旦鏖战,旷日持久,这自不必多言。”

    “固然他们有水师之利,可溯江而上,然以川中之遥远,蜀道之艰难,在那里的较量,胜负现在还难以预知。”

    “北方沿海,就像他们自己说的,仅为牵制。那里是我大元的腹里,不是岭南,他们不会那么容易立足。”

    “为兄认为更可虑者,其实是扬州。因为既然他们的目标是复故土,怕就要重施南朝刘裕北征关中的故技,以夺取宛洛,否则他们不会首先盯到了哪里。”

    张弘正呆呆地看着史格,这就是他这个更纯粹意义上的“武夫”,少有能想到的了。

    史格的眼中已有沉思之色。

    “须知,扬州是运河之始。”

    “为兄能想到的,也就是这些了。可我想不明白的是,他们为何要把整个谋划告诉我等。”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北元军力之谜

    战船在向广州驶去。

    舱内,帝国陛下和文天祥仍在看那张挂图,可他们两人也都沉默无语。

    高桂的脸上有着迟疑,也许是实在忍不住了,他终于开口问道:“陛下,末将不解,何以要将我禁军的动向告知哪个史格?”

    身为参谋院副使的高桂,眼下的职责其实很重。在张世杰坐镇前方的情况下,尽管目前是刘师勇代总使,掌管着整个参谋院,但刘老大毕竟是水师将领,所以,禁军步军行动的所有筹划,就主要落到他身上。

    事实上,对于陛下把禁军以后的总体谋划拿来作为与史格的二次论题,高桂内心里是强烈反对的。这自然是由于他认为,即使不全讲,这也很可能会泄漏军机。

    然而,陛下在乱来也就算了,反正他是陛下,反正他胆子大。可竟然连文天祥这个兵部尚书也不认为有何不妥,这就真的让他无语了。

    他也不是没有在事先安慰过自己:或许在这样一个“论决”当中,同样也能探听到对方可能有的应对呢?

    现在,“论”是“论”过了,别人却根本没说什么,这就愈发让他不解。

    这个从不肯吃亏、喜欢占便宜的陛下,再加上个脑袋瓜子贼聪明的状元公,真的是做了一件傻事?

    听了高桂的疑惑,帝国陛下与文天祥相互看了一眼。

    随即由宋瑞开了口:

    “高将军,陛下此次与史格的再论,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证实一事。即,是否北朝之中真的无人能知他们的军力实情?”

    高桂一怔。

    好么,居心叵测啊,如此之事,竟然连自己这个参谋院副使都瞒着。

    但文天祥这个兵部尚书的说辞也使他愈加困惑。

    宋瑞已接着解释:“自军情司设立以来,杜贵卿的首要职责之一,即为查明北朝的军力实情。”

    “然而,真正的实情却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杜贵卿如何想方设法,亦或是督军司通过审讯战俘,从未能查明北朝军力的真相,更无人能得知鞑子兵的数量。甚至是一些战俘中的将领,他们也全都不知。军情司过去报给兵部、参谋院的北元军力数目,实为一种估算。”

    高桂、包括边上的张德是真怔住了。因为据过去军情司所报,北朝总兵力约五十万,鞑子兵和探马赤军约二十万,其余均为汉军。可谁曾想,这其中竟然颇有不实之处。

    宋瑞眼中也有了复杂之色。

    “陛下认为,史格之父史天泽,曾在北朝为相。如果连他也不知道其中的实情,那就说明,北朝不仅始终没有完全信任这些汉军将领,而且他们还在刻意地隐瞒着什么。”

    高桂与张德等人忽然一震,他们一同看向了陛下。

    他们的陛下却仍然不语。

    东这个狡诈之徒不惜抛出参谋院的部分谋划,甚至整个帝**力的一些家底,的确只是为了从史格嘴里套一句话,或者说是证实一件事。而这件事,其实是《元史》中的如下一条记载:

    “(元代)以兵籍系军机重务,汉人不阅其数。虽枢密近臣职专军旅者,惟长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国百年,而内外兵数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整个元代,它所拥有的总兵力是国家最高机密,整个朝廷之中,除皇帝之外,只有掌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才能知道。汉臣、包括其它的大臣从来不可能得知。甚至到了整个王朝结束了,它仍然对世人是一个谜。

    东对这个记载一直极感兴趣,因为在他的看法里面,这其中颇有蹊跷。

    我们说,蒙古帝国在军力上的极盛,应当是在成吉思汗时期。这时候的草原大漠已经被他混一,而部民中的男子,全成为了他这个大汗的部兵。

    ----------------------------

    蒙古帝国的“兵牧合一”,从兵制上讲,其实比汉、唐更严酷。《元史》中的记载是:

    “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孩幼稍长,又籍之,曰渐丁军。”

    用后世的话来解释,则是:草原之民中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以十人为一编组,全都为兵。平日放牧,战时则上马战斗。

    以这个时代中原百姓生活相对之稳定,“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当草原之民男子中的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论多寡,全都需要服兵役时,说他们一生死在兵役之上,并不夸张。甚至男孩仍年幼时,就注定了这个命运,因为他们已经被编为了“渐丁军”。

    如果凭上述记载来推断,在草原上拉一支十几万,甚至是二、三十万人的大军并不难。《汉书》上就曾确切记载,当时的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

    问题在于,成吉思汗临死前,他留下来的本部之兵不满十三万人(“太祖临崩,部兵十二万九千人,……”)。

    在东私下里的判断中,蒙古帝国最盛时所拥有的草原之兵,即使加上后来扩张中部族的吞并,恐怕总数上也不会超过二十万。

    因为撇开人口本身的稀少不讲,单从人的寿命来看,这时代游牧民族的生存、医疗条件之差,已经决定了他们的人均寿命不可能高出中原百姓,就是婴儿的出生率、存活率也低。

    这实际上就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既罕有人口爆发式增长、数量上也远远低于农耕民族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则是,在宋末之前的一百多年历史中,草原上始终战事频繁,这对草原之民的伤害更大,他们的族群人口不可能上涨,只会出现下降。

    成吉思汗登上蒙古帝国的汗位,是在草原上的杀戮中实现的。而上位之后,他一直没有断过征伐。

    所以东首先认为,历史所记载的、成吉思汗身后留下的军队数量是合理的,与实际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其次则是他认为,到了忽必烈当政时期,他所真正拥有的草原之兵已经变得更少。

    支持他这个判断的原因是,当窝阔台、贵由、蒙哥即位后,他们同样没少发动战事。蒙古兵就是再强悍,战争中的伤亡也不会少。

    后世高科技战争时代了,都做不到己方零伤亡,中古时代就更不可能。它所等达到的最佳结果,还是我们古人所说的“杀敌三千,自损八百。”

    蒙古人当初在攻城时,之所以经常逼迫当地的百姓上阵,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伤亡。因为大规模攻城战中的损失,是他们绝对损失不起的。

    此外,严格来讲,从窝阔台开始,这些后即位的大汗,已不再像成吉思汗那样是真正意义上整个草原帝国的大汗。因为此时的其它金帐汗国,于事实上早已毒 莉行事,这本就导致了草原帝国在力量上的分散。

    蒙哥攻宋时,他这个大汗入川所率之军,就仅仅才四万,其中更有像史天泽等人这样的“汉军万户”。

    还不可忽略的是,窝阔台汗之后,草原帝国内部的纷争就没断过,忽必烈的上位,更使这种纷争达到了登峰造极。这种内部的自相残杀、反叛、不尊号令,再加上外部征战的损失,到了老忽这里,他手上真正控制的草原部族力量,显然已远不如从前。

    东其实一直认为,成吉思汗时代还有草原军力的确切记载,而到了老忽这里彻底变成了一个谜,它很可能已经昭示了蒙古帝国的一种衰落。甚至后人都可以进一步猜测,在老忽内心里面,他实已有某种难以震慑整个帝国的担忧。否则,为什么他要这样藏着、掖着?

    除了像伯颜这样的枢密重臣,他不让其他任何人知道北元兵籍的实际数目,怕是担心这个确切的数字一旦泄露出去,只要有人再进行简单的汉军和草原部族之兵力量对比,那么,这个天下蠢蠢欲动、想叛乱的人就更多了。

    东让杜浒的军情司查证此事,固然是为了争霸天下,也不是没有满足他某种历史好奇心的小心思。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还是查不出来,这小子在翻白眼的同时,竟然也给了老忽一个狡诈的评语。

    东的纠结在于,他内心里的某些想法根本无法向任何人喧之于口,如此,他就只能暗示了,而他暗示的对象就是宋瑞。因为他相信,只要宋瑞一注意,他必然会发现其中的蹊跷。

    所以在过去,他几次装作有意无意地嘀咕一句:“奇怪,北朝军力的具体分布,理应为军机,秘不示人。何以它国中兵士之多寡,即使是军中的将领也均不可得知?”

    宋瑞多聪明,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