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山沟皇帝-第7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身能力妖孽,上头有众多大佬欣赏提拔,而且还有众多的大佬们恨不得把女儿,孙女什么的送到他的床上去搞联姻,这样的寒门子弟比那些纯粹的贵族子弟更恐怖!
 轻视这些寒门子弟,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西少年穷’这句话里的反派角色。
 而反派自然是特倒霉的。
 如今这年头的大唐军方的军官们,尤其是最近几年武学堂和海学堂毕业的那些基层军官们,其实都是卧虎藏龙,虽然大部分还是普通人,但是有着过人的身份背景的人,那是真不少。
 比出身,大家或许不同,但是比背‘景,那是谁也不比谁差。
 这种情况下,上头要晋升人的时候怎么选择?
 比出身,贵族、士绅子弟一大堆,这个人的老爹是伯爵,那个人的叔叔是侯爵,那个人的亲爹是公爵,除了武将贵族,还有官宦世家,这个人的老爹是部堂高官,他说我爸是巡抚,隔壁又有说说,你爹算个屁,我老子是侍郎,然后又来一个公子哥,淡淡的说:“我爷爷是当朝尚书……”
 哪怕是寒门子弟,人家也能冒出来一句:“我老师是是某某上将!”“我丈人是当朝阁老……”
 这样还比个屁!
 所以为了避免各种人情请托,军方里晋升的时候,只看军功和资历,其他的什么都不管用,军功不够,郝柏年是你爹都没用。
 当然了,不是说身份背‘景没用了,这军功怎么来?要打仗啊!
 打仗的机会怎么来?大唐陆军总兵力五六十万,偌大的东北战役参战兵力也不过十万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捞到打仗,建功立业的机会,那也是不容易的,这个时候,身份背景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反正这又不是晋升,不过是调动任职而已,真狠下心来,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种状况下,东北各军的职务,尤其是营团级别的主官职务,就是成为了那些权贵子弟们的香馍馍,一个都是找关系托人情,想要调到东北去任职,然后参加这一场战役。
 为此,枢密院那边的军政部的军官们是头痛不已,麻蛋,一个个都是不好得罪,但问题是,哪来的这么多职务啊。
 更何况,他们军政部又不是给权贵子弟当爹当妈的,所以除了少数实在是不好推脱的人情,比如说郝柏年世子的任职,其他的能挡就挡,然后直接按照他们军政部的培养名单安排人。
 陆军军政部里,也是有着和内阁里的吏部一样,他们内部也是有着重点培养的名单,通过一层一层得到观察,帅选,然后逐级培养人才,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来合格的高级将领。
 虽然因为东北战役的众多军官争夺为止,并在这个过程里闹出来了不少是事情,让陆军枢密院军政部的将领们恼火不已,不过到最后总算是把人员都给安排好了。
 此外,这一场战役除了陆军内部非常关注外,近卫军和海军那边也是想要插手。
 近卫军那边倒是简单,陆军也是没有多大的意见,因为为了保持近卫军的战斗力,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近卫军军官们的就晋升问题,每当有什么战役爆发的时候,近卫军都会派遣部队前往参战的,之前的河套战役里,近卫军同样是派了一个总兵力约四千人的混成旅参战。
 这一次,近卫军那边同样也不会例外,将会从现有的近卫军第一师、近卫军第二师里各自抽调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等部队,组成总兵力七千人的近卫军第一暂编旅参战。
 经过多年建设的近卫军,如今辖有两个师,一个胸甲骑兵团,而且这三支部队,都是常年保持着满编制的部队,不会和其他部队一样,工兵,辎重等辅助部队的兵员是不充足的,只有到了临战的时候才会进行补充。
 近卫军的这三支部队,常年保持着满编制的战备状态,虽然只有两师一团,但是总兵力却是达到了四万人,放眼在国内,都是不容小觑。
 不过因为近卫军常年驻扎京畿,虽然说为了保持近卫军的战斗力,李轩已经是对近卫军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比如说常年都是进行严格而频繁的训练以及演习,也是装备了最为先进的武器,比如近卫军里的所有火炮,已经是全面实现榴弹化,枪支火炮的质量都是最好的。
 但是装备的好坏以及训练乃至实弹演习,依旧是很难解决缺乏实战经验而带来的缺陷,而李轩为了保证近卫军的纯洁以及忠诚,近卫军里的军官一律都是幼军营出身,士兵也只是在龙兴之地兴泉府招募,又不会从陆军里大规模调任陆军军官任职。
 所以为了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尤其是保持实战经验,让近卫军轮番上战场那是非常必须的。
 这些年来,基本上大唐帝国的每一场大规模战役,都会有近卫军的身影,少的时候兴许只有几百千把人,多的时候事也会搞四五千人,遇上东北战役这种,近卫军更是直接一口气派出了七千兵力。
 而近卫军的派兵要求,陆军方面自然是没啥意见的,反正到时候按照传统,近卫军的这些兵力也是纳入东北征夷司令部所辖,归属陆军指挥的。
 只要近卫军方面不跟陆军争夺指挥权,陆军一般也就不搭理了。
 但是海军也是想要在东北战役里插一手,这就让陆军那边有点不爽了。
 海军方面提出,他们可以派内河战舰沿着辽河北上,这个没什么,但是海军方面还提出,他们也会派遣陆战队随同舰队深入东北辽河,美曰其名是配合陆军作战,但是陆军对此却是依旧感到不爽。
 这东北是陆军的地盘,你们海军派军舰来助战没什么,但是竟然还拍陆战队过来?开玩笑,东北有我陆军十几万将士,那里用得着你海军的千把人陆战队帮忙啊,有多远滚多远。
 不过海军不死心,人家看陆军不带他们玩,说什么也是不愿意让海军的陆战队进入辽河作战,他们干脆是自己干。
 海军内部,已经是秘密制定了登陆海参崴以及黑龙江入海口,并沿着黑龙江深入的作战计划。
 海参崴,这个名次对于后世人而言兴许是非常的熟悉了,不过对于当代的人而言,这却是一个陌生地方,哪怕是位于海参崴西北部的双城卫,这个时代也是没什么普通人知道。
 不过海军对于海参崴这个沿海港口却是熟悉的很,帝国当年收复了高丽半岛后,在釜山设立了军港,然后海军的战舰就是开始巡弋北海。
 不过北海这地方,实际上帝国海军也没啥敌人,所以大部分时间里,海军的战舰都是瞎转,探索北海沿岸地区。
 东边的扶桑沿海,西边的东北沿海,他们都是沿着海岸线跑过的,其实虽然没有公开宣扬,但是海军的探索船只,早已经是先后抵达了虾夷岛(北海道)以及更北边的苦兀岛(库页岛)。
 而东北沿海,也都是早早探索过,大唐海军的探索船只,甚至已经是穿过了北海海峡(鞑靼海峡),进入了一片更加寒冷的海域,帝国依照前唐旧称,称这一片海域为‘少海’,并且是在北海海峡的西侧,找到了黑龙江的入海口。
 不过这些地方,除了虾夷岛上有着扶桑人建立了小村子这种具有文明特征的建筑群体外,其他地方大多只有野人土著活动,属于文明荒漠。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大战起
 这些地方寒冷,也不太适合进行农业开发,加上探索船也没有好运气到直接在海边就发现了金矿,因此,帝国对这些地方的处理态度就是,移民开发之类的以后再说。
 先竖个石碑确认主权再说。
 所以,虽然上述地区,一个大唐子民都还没有,但是大唐帝国已经是毫不客气的把上述地区都划归为帝国领土,上述区域,通通归属东北省管辖!
 如今帝国的东北省,虽然民众也就那么几十万人,但是管辖的疆域可是相当的大,辽东、辽西以北,一直到北冰洋的所有区域,甭管是黑龙江区域还是外兴安岭区域还是苦兀岛,又或者是勘察半岛,都是归属东北省管辖。
 嗯,虽然说,如今的大唐人还没能涉足上述的绝大部分区域,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帝国领土。
 但是东北战役展开后,海军方面发现,自己也能掺和进去,先登陆海参崴,然后沿着河流北上,黑龙江入海口那边进行登陆,然后沿着河流深入作战也是差不多的模式。
 海军的谋划,自然不仅仅是在入海口玩个登陆,然后进入内河巡航一圈那么简单,海军还有更深的谋划。
 那就是通过打通东北地区的内河航线,然后在黑龙江沿河地区筑城,最后依托黑龙江进行补给和运输,虽然到时候,筑城和海军没啥事,但是这如果走河运,那么到最后还是要走海运,如此一来,海军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更加重要了。
 说白了,海军就是想要在东北这一片地方突出自己的存在感,不能让陆军抢去了所有的光芒,所以是拼命的折腾。
 不过这个计划,还局限在海军内部里,并没有对外透露,陆军方面也是不知道,要是知道海军那边正在准备折腾这些破玩意,怕是又要起什么波澜。
 这种事,根本无法用对错,对帝国是好还是坏来分辨,双方只是为了争夺主导权以及存在感而已。
 在方希同在东北折腾的时候,大量的军事物资也是陆续被运往北方,粮食、弹药之类的最基本物资就不说了,为了抵御严寒,军方还准备了大量的御寒物资,衣服,烈酒等等。
 虽然说,东北战役预计发起的时间会是在冰雪化冻之后,主要的战役时间应该是会在夏秋时分进行,争取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大规模战役。
 但是战争的事情谁也说不好,万一战事大规模拖延,拖到冬天的时候,如果事前没有提前准备大量的御寒物资,那么麻烦可就大了。
 李轩可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大军上演德军进军俄罗斯时的那种尴尬局面。
 所以御寒物资是必须提前准备,而且必须是准备的非常充分。
 物资陆续到位之后,东北征夷司令部也是在三月份敲定了最后的作战计划,预定战役的发起时间是在四月下旬,而具体时间则是看天气。
 因为距离和通讯等限制,所以初定为四月下旬,而详细的时间,下属各军可以自行把握,提前几天或者推迟几天,都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作战计划,战役最开始是会在辽河套地区爆发,大量的精锐骑兵将会提前机动到预定位置,然后战斗爆发之后,骑兵兵团将会迅速北上进行穿插,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直接摧毁敌人的前哨防御,然后分割包抄敌人的各部落,避免他们进行联系和进行动员集结。
 而步兵的话,其实只是在后方跟进,解决残余部队,然后建立并维护补给线。
 是的,尽管这一次参战的步兵部队也是有着两个主力步兵师,但是这个两个步兵师的任务,依旧还是维护补给线为主。
 作战的主力,将会是骑兵为主!
 为了加强骑兵的战斗力,陆军提前给参战的骑兵部队,配属了超额的骑炮,以往骑兵炮虽然也装备了,但是在第九军和鞑靼人作战的情况来看,骑兵部队自身的火力还是不足,骑兵火炮的数量不够,其火力还是有所不足。
 根据河套战役的作战经验,陆军开始给骑兵部队加大了骑兵炮的配属。
 这些骑兵炮,都是轻型化火炮,以五斤骑兵炮为主,而这些五斤骑兵炮,虽然是从炮兵部队里的五斤野战炮里改制而言,但是经过了轻量化改进,改进后的骑兵炮,采用了更加先进的钢铁,所以虽然成本高了不少,但是在保证了射程和身管寿命的情况下,重量却是大大的减轻。
 这些骑兵炮如果运用得到,足以让骑兵部队拥有强大的火力了!
 方希同在沈阳敲定了最后的作战计划后,就是把相关的情况报告给金陵方面,不过这个报告并不是说请求批准。
 实际上,方希同在年初出发的时候,就已经是得到了作战许可,可以在今年的春夏时分发动大规模的战役。
 如果说准备完成之后,还要请求金陵城方面的批准,然后才能发动进攻,这一来一回,最少也得一个月时间。
 而现实里,可不会给方希同和大唐帝国这么多的时间。
 所以这一次的方希同向金陵方面送信,只是进行报备而已,告诉金陵方面,东北征夷大军准备在四月下旬开始正式行动了。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当这一封信在四月十四日送到金陵城,李轩看罢后,批阅‘知道了’,随后派了翰林院秘书处的秘书作为天使,前往东北各军,代替天子看望慰问参战各部队。
 天使刚出发几天,船只还在海上飘着的时候,四月二十二日,坐镇中军的方希同正式下达了各部正式进军的命令。
 然后亲自带着中军进入辽河套。
 之所以只带中军,那是因为东北各军的作战区域,是比较分散的,按照各部的驻地不同,他们的任务也不同,进军的方向也是不同。
 方希同自己麾下现有四个军又一个近卫军第一暂编旅,其中准备参战的野战主力部队约有十万,此外还有将近三万主力以及两万预备师,一共大约五万兵力驻防后方,弹压后方,维护补给线之余,充当战略预备队。
 而十万主力里,也是分成了三部分,左翼是第十四军下属的一个步兵师以及一个骑兵师,总兵力约两万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大宁地区,然后继续北上,切断蒙古左翼各部西逃的路线,同时配合中军主力围剿察哈尔部等敌。
 右翼则是第十五军下属的混成旅以及一个预备师,总兵力一万五千人,主要任务是夺取建州、双城等东部地区。
 而中军,则是真正的主力部队了!
 五万精锐骑兵里,有四万五千骑兵都是在中军,为此,方希同还专门组建了第一骑兵兵团、第二骑兵、第三骑兵兵团这三个临时骑兵兵团编制,第一骑兵兵团拥兵一万五千,第二骑兵兵团拥兵一万五千,第三骑兵兵团拥兵一万。
 如果不分别设立骑兵兵团的话,方希同还真不好直接指挥这么多的骑兵部队,这里头光光是骑兵师就有四个,独立骑兵团将近十个呢。
 而步兵部队,则是有一个步兵师,两个混成旅(包括近卫军第一暂编旅),一共三万人。
 这一次参战的各部队因为都是归属四个不同的军,而大唐的军级指挥机构,是属于类似战区的机构,不是纯粹的野战军指挥机构,所以这一次,方希同是采取了左翼,右翼,中军,骑兵兵团的方式来指挥部队,而不是通过指挥军,再指挥师的方式。
 这也是,大唐陆军继续探讨战区和野战军指挥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恐怕东北战役过后,军级指挥机构就会变成纯粹的野战军,而不是目前的战区指挥机构了。
 不过虽然有左翼,右翼之分,不过这些部队的司令,还是以原来的各军军长为主,比如左翼兵团,其司令就是第十四军军长,右翼兵团司令,则是第十五军军长。
 而中军的话,大军虽然是方希同亲自统帅,但是步兵和炮兵等部队所组成的中军步炮兵团指挥官,则是由第六军军长担任,至于第十军军长,则是留守后方充当战略预备队司令,并为前线大军建立并维持补给线,后勤事关生死,这个任务和不比在前线带兵打仗来的轻松。
 四个军长,一个也没拉下,全都是兼任兵团司令!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就是,这一次的三个骑兵兵团司令里,第一骑兵兵团的司令则是在河套战役里立下功劳的康长宁!
 这个骑兵老将,在河套战役里,数次正面硬抗鞑靼骑兵而不落下风,甚至以少胜多,为河套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战过后,又是多次带领骑兵部队和鞑靼人进行交锋,最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