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海-第5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拒马后边怎么还有战车呢?
战车上边怎么还站着火枪手呢?
他们怎么开枪了呢?
吐蕃城上怎么插着万岁旗呢?
他家没了。
第149章 乌斯藏
长略在大明西征军中不算个小人物,但地位微妙。
一方面,他是从二品的武官,拜游击将军;另一方面,又处在一个坎儿上。
遇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仗,迈过去这个坎就是名留青史的名将,可任职总兵正职,迈步过去,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他父亲长夕虎是协防凉州的副总兵,所以长略一开始经历考试出来就是世袭指挥同知,做贵德分守游击,官位就没了变化。
没变化的原因,是他这个位置守备方向主要为青海蒙古人,这个地方是赶不上大仗的。
青海也好、乌斯藏也好,对大明来说是个存在感很低的地方,以至于让很多内地百姓都认为那是个朝贡国,但人家并不是那样想的。
朝廷对乌斯藏掌控能力最强的时候,也是皇帝最为强势的洪武、永乐两朝,尤其是永乐皇帝朱棣。
洪武朝朱元璋册封了四五个国师和大国师,拉拢了白教势力最大的帕木竹巴法王,但那时候大明对乌斯藏诸多教派的影响力还不够,只能说是羁縻而已,因为帕木竹巴法王也只是其中势力较大的封建主。
当时已有税务能力,洪武十六年皇帝下诏征马,洪武十八年乌斯藏送至四川、贵州,由二都司押解进京马一万一千六百匹。
十八年腊月,名叫参丹藏卜的僧人一个人向河州卫输马七百八十二匹,为终明之世个人贡马最高记录。
到永乐朝,更是极大加深了对乌斯藏的影响,朱棣一股脑在乌斯藏册封两位法王、五位大王、两名西天佛子,九名灌顶大国师,十八名灌顶国师,其他的禅师,僧官数不胜数。
同样也是朱棣,修通了从四川雅安,当时叫雅州到乌斯藏的道路,往后各法王、大王、国师等逐年进贡,世袭更替由皇帝册封。
别的地方到北京进贡可能是有骗吃骗喝的嫌疑,但乌斯藏不一样,乌斯藏去北京进贡是个玩命的活儿,死在朝贡路上的禅师数不胜数。
世上的领土,并非只有设置流官、布防驻军才算领土,否则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只有古老的罗马和十六世纪新生的西班牙这俩国家。
凡事皆有两面性,不断的拉拢加深明王朝对乌斯藏的控制,从朱元璋时期的心有忌惮而多封众建,到朱棣时期转相化导,以共尊中国,让西边宴然,终明世无番寇之患。
同样也使佛徒交错于道,外扰邮传,内耗大官,公私骚然。
至宪宗、武宗时期,番僧地位依然很高,尤其是武宗皇帝喜欢番僧,经常从乌斯藏叫僧人去家里玩,甚至他自己都会藏语。
到孝宗时期,不喜欢番僧,把法王,佛子以下的番僧都驱还本土,夺去印诰,嘉靖皇帝则尊崇道教,干脆不见万里迢迢进京进贡的僧人们了,既不见、也不召,以至于朝廷与乌斯藏的联系逐渐减少。
即便如此,乌斯藏的法王、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等僧官也坚持在承袭时按规定等待明廷重新册封,即使在父子、叔侄、兄弟、师徒间承袭亦是如此。
天行有常,到万历时期,事情又出现了改变,谁都想不到这一改变是大明金国俺答汗带来的。
这一时期,黄教已大有压服诸派之景,他们当中最有权势、最德高望重的僧人是活佛索南嘉措。
这个时候要称俺答为大明金国顺义王,万历七年,以逢迎活佛的名义西攻瓦剌,就是被张臣决河断路那次,一场战争结束,俩人见面了。
顺义王非常喜欢这个名叫索南嘉措的乌斯藏活佛,后来他俩相互册封,俺答汗册封索南嘉措为‘转轮王彻辰汗’,顺义王册封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达赖为蒙语大海之意,喇嘛为藏语上师,索南嘉措又往上追了两代老师,自称三世。
他们除了互相册封,还互相干了一件事,索南嘉措劝导顺义王戒杀,劝他东归;顺义王劝导索南嘉措复通中国,还在甘肃给张居正写了封信。
索南嘉措在信里自称释迦摩尼比丘,拟求通贡,赠送仪物,张居正看到信不敢接受,交给万历,万历允许之后,朝廷与乌斯藏重新通贡。
这是一次政治性的会面,需要利益交换,俺答有强大的兵力,蒙古硕果仅存的具装甲骑军团能为冲破长城之外一切阻拦。
索南嘉措是个能人,但他有什么能保障册封之后的联合呢?
又凭什么能让俺答册封他?
如果他是世俗首领,可以用联姻来达成联合,但这种手段并不适用于索南嘉措。
所以索南嘉措对俺答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的转世必出于你的子孙中。”
这会儿三世喇嘛还在给顺义王俺答举行葬礼的路上,戚继光向西进军时还碰到了,顺便在蒙古轻军里传了一下教。
由于双方有自己人的关系,长略这个大明在藏区东部的游击将军就被做成了护民官。
历来作战都是在卫拉特蒙古逐渐渗透至藏区的小部落进攻藏民时率军出战,双方小冲突不断。
但长略的首要任务一直不是杀死敌人、斩获首级,而是为藏民筑民堡、修营寨、设险浚池、振济贫乏,在蒙古劫匪的铁蹄下保护藏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来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当个爷爷不亲姥姥不爱的护民官,赢得军民、百姓的爱戴,等老了大伙儿给他修个碑,不负此生。
偏偏,赶上了大明西征。
别人的部队都能重新整编,只有他这个游击的部队,是真的只能游击,且只能由他率领,因为他的人有一半藏兵。
而且只有少数是他驻防区域的藏兵,大积石山的大国师及麾下贵族为他凑出二百铁甲马军,这年头这样的兵力被称作客兵,甘肃历来是半驻军、半客军,但像这样乌斯藏僧官给朝廷凑兵这还是头一遭。
原因一个是因为藏区封建主觉得游击将军长略是个好人,另一个则是因为三世喇嘛下了令。
说实话长略并不想要率领这支大国师的铁甲马军去攻打吐蕃,因为他们装备很好,但战斗能力真的不行,可他没得选。
第150章 移民
没等长略担心他的铁甲马军在面对叶尔羌人时被打得大溃,万岁军的董一元就已派人传来情报。
吐蕃城已被攻取,两支吐蕃溃军正被万岁军的御林骑兵追击,目下已向南撵进山谷离开绿洲,召总兵佟登及各路主将入吐蕃城商讨要事。
董一元是新派将官,早年追随马芳,后于陈沐领镇朔将军印时为宣府骑将,在宣府讲武堂成立之初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统帅万岁军这支皇室力量,独立于九边诸将之外,仅居戚继光之下,于征西诸路兵将中地位超然。
只不过此时此刻,当总兵官佟登、守备达云、游击长略见到这位以火炮于城外当场打死城中首领虎赤儿,慑服一城的董一元时,却没看到意气风发的万岁军大将。
在于中原甚至哈密建筑风格迥异的吐蕃大汗的宫殿里,他们只看到对着舆图面露愁容的万岁军主将。
董一元没能去城外迎接他们,彻夜未眠的将军忙着沐浴更衣,请以勇猛闻名的兄长董一奎于城外把诸将迎进城内,解释头天夜里对着舆图看了一宿。
宫殿内杂乱无章,就像被火炮轰开两个豁口的城墙一样,作为虎赤儿死后吐蕃马黑麻死忠部下的最后抵抗地点,这座宫殿一样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向西征诸将昭示着万岁军作为天子亲练部队的强大火力。
贴金纯铜的殿门被大装药的炮弹砸凹进去,门阀断裂不能闭合,殿柱带着已经凝固的血迹与铳丸打出的坑洞。
吊顶琉璃灯的碎片还在地上未经打扫,木质拱顶插着箭头,断裂的箭杆带着火药炸开的焦黑给周围留下密密麻麻的铁丸印记。
闻上去,整个大殿带着消散不开的硝烟味道。
众将都是历战老将,但没有谁见过这样的攻坚战场,他们过去所见的攻坚战,往往是随处可见的箭簇与烈火焚烧青烟,却不曾见过这种密集火力留下层出不穷的弹丸印记。
他们也会用火器,火铳、三眼铳、快枪,但那都只是少数使用罢了。
诸将入城后看见的,万岁军携带兵器、城内各处战争遗迹,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董一元的双眼带着重重的眼袋与黑眼圈,他对众将一一行礼,互相介绍之后直接指着脚下的舆图进入正题:“如今戚帅驻轮台、诸位驻吐蕃、魏帅驻哈密、张帅复阳关。”
“吐蕃马黑麻向西北逃窜,董某已向城中居民问询,穿脱辛城入速八失山道四百里外有城名义失力,亦为一片绿洲。”
董一元半跪在地,持铳刺所指舆图为一副商路草图,画的极为简略,为嘉靖二十一年光禄寺卿马理所绘西域图的抄本,从嘉峪关到鲁迷城。
他指着图道:“义失力为小城,然其有哈刺速为护,蒙语哈刺为黑、速为水,这是一条河,会阻挡大军去路。”
董一元的眼袋与黑眼圈都是彻夜在跟这幅舆图做斗争,上面的地名全来自前代,被大明人以音译记录,让观图者很难理解实际意思。
没办法,绘图的人不懂蒙语,像他这样常年在边境的将领也不会画这种好看的图。
没错,董一元对这幅图的评价就是好看,青山蓝城,极为精美,把它当成画可以放在府邸留着传世,把它当作行商地图也勉强凑合。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军用,可他现在只希望这张图能给他提供军事作用。
就不说精确与否了,首先名字要对,河流要么叫河要么叫水,否则换个不通蒙语的将领过去才知道有河流阻路岂不是要出大麻烦。
“义失力以西,还有雄踞山间的铁门关,只有占领那,才算拿住吐蕃全境,能让部队放心补给。”
万岁军中自宣府讲武堂毕业的武官已带着旗军向东沿途各地勘探,以做出适合的军用地图交付国内,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等一的要事。
对于此次西征朝廷准备不足,在董一元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皇帝本身只打算北征,却没想到戚继光出关一仗就放倒了土蛮,撵着大汗继位者一路向西,强拖着国内辎重从归化城转变为甘肃。
这种一路行军一路打还走这么快的情况太过恐怖,包括戚继光在内所有将领都心知肚明,但是停不下来。
至少在戚继光攻占卫拉特和硕部盘踞、过去北庭所在的轮台县之前他们的脚步不能停,整支部队数万人庞大兵马像蒙古大部一样以游牧的形态往西走,陷入蒙古帝国西征时一样的窘境。
他们即使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战斗能力,也未必能让他们活下来,活下来靠的是从乌梁海开始一路西进缴获的牛羊。
他们行军所过之处,数以二十万计的牛羊骏马将草地全部吃荒,寻找新草地的压力让他们像草原上掀起的海啸般滚滚向前,正应了皇帝的那封诏令:沿着草原,前进。
为什么他们所过之处的蒙古部落都愿意归附,因为草场没了,想活命只能跟着走。
现实总是无比吊诡,起初戚继光的目的是追寻蒙古大汗加以讨伐,却没想到如今自己手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安置追随自己的蒙古部落。
一直到轮台,天山北麓的草原上,他们终于能歇一歇,但戚继光觉得并不安全。
把蒙古部落放到这并不安全,离中原还是有点近。
所以现在,部队要分开走两条路,戚继光将继续率领浙军前往亦力八里,也就是伊犁河谷,如果不行的话就再往西、往北,直至碰到一个难缠的对手,把蒙古人留给他。
而董一元则率万岁军自轮台南下,在吐蕃建立前线坚城,配合西征诸路大军完成他们的使命,并向朝廷传送戚继光的建议。
“戚帅的意思,是请陛下移民,我们在西域没有自己人,即使我们慑服再多臣服诸国,等我们走了这里还是会乱,戚帅说他沿途过来没见过自己人,但这确实有适合生息的土地。”
“因此,戚帅要我等因地制宜,以当地情况向陛下奏请移民,充实西域。”
董一元说着打了个哈欠,他太乏了,皱着眉头缓了一会儿才叹息道:“近年东洋要移民、南洋要移民,如今西域也要移民,国朝有多少民够移的……我再上道手本,请陛下鼓励百姓生育吧。”
第151章 担心
大明不向西域用兵,有多种原因。
首先自然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基于形势判断,在宋元发达海贸的基础上南进北守,羁縻东西。
丝绸之路的衰退已是必然,贸易为中原王朝带来的利益远不如征服西域所需之花费。
有明一朝,北方始终为首要威胁,西域则谈不上威胁,尤其在洪武五年三路大军出塞的战事中将这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五万大军分三路,中路征虏大将军兵出雁门,先胜后败,死伤数万;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接连大胜,班师而还、失道迷路,粮饷断绝,军士多渴死。
唯冯胜之西路军,本为偏师自兰州西走,先趋平凉,败元将失剌罕;进军永昌,败太尉朵儿只巴。进至亦集乃,守将卜颜帖木以城降,遂攻掠瓜沙州。
这场仗让朱元璋意识到永清沙漠操之过急,随后转变策略,选将备边、修缮城池,定下“来则御之,去则勿追”的诏令。
西域最大的阻碍正是董一元所思所想,没汉儿。
董一元一说要给朝廷上书鼓励生育,佟登等人就差明着拦了,但大将讲话也得讲究个委婉,都说让他三思。
大明朝不是鼓励生育这回事,是大明子民本来就挺注重生育了。
这年月普通百姓又不用避孕措施。
一家就有个独苗苗的,有,但那是少数;普遍俩仨,这还是不拿女儿算进去的情况;多的五六个,七八个。
关键这年头配套跟不上,生五六个最后五六个都能长成那是苍天有眼,可罩不住老天爷贪睡。
人嘛,普遍有越穷越生的习惯,这个穷有家庭经济方面,更多的是地区性的贫困,这是没办法的事。
有财力、有资源、会培养孩子,除了夭折与意外,几乎不用担心别的,生俩是子承父业、生仨也一样。
没财力、没资源的,这都不是说大号练废了再开个小号的事儿,是连号该怎么练都不知道,只能看脸拼爆率。
同时开十八个号刷怪,升不升级不要紧,主要看哪个号能爆装备。
求的就是个人多势众,人丁越兴旺,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重男轻女也正是这么来的,甚至小媳妇熬成婆了也接着重男轻女,身份变了立场也跟着变了——也需要抗风险能力。
这么个环境,鼓励生育就是在创造人间惨剧。
武官,大多在卫所长大,离寻常军民近的很,他们都能看见听见。
但看见听见不管用,改变不了大环境,想管的时候他们还小,说了不算。
说了算的时候早就看惯了,而且怎么管?别人生了孩子他养?也不现实。
朝廷倒是出台了法令不准杀婴,不管用,很多县官跟朝廷报告当地杀婴成风,根本制止不了。
但董一元不管那些,他一挥手:“那是陛下与朝廷的重臣们要考虑的事,董某只言军事,鼓不鼓励生育不重要,董某只要移民。”
“时间长、批次多、数量大的移民!”
大明与东察合台围绕哈密卫于成化八年、弘治六年、弘治八年、正德八年数次展开争夺战争,哈密多次得失易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里没汉儿,每一次夺回,控制这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